从前“大辫子”电车冬冷夏热买票靠挤 现在公交线路增5倍空调车舒适环保

建设西路48号,40年前这里曾是沈阳市电车一公司。每天晚上,上百余辆带着“大辫子”的无轨电车会停满整个院子。如今,这个大院仍是百余辆公交车夜晚的归宿,但曾经的12路已经变成240路,车上的“大辫子”不见了,空调、GPS智能调度系统、车厢内免费WIFI一应俱全。

公交人夏阳,8岁挤公交,23岁开公交,现在管公交。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映射着改革开放40年来沈阳公交出行的变迁历程。从前的公交车冬冷夏热,上车买票都靠挤,现在全城公交线路总量增长了5倍,空调公交车不但舒适、环保,等车、乘车也更智能化、人性化。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大辫子”经常断电 乘客不得不下车集体步行

改革开放初期,夏阳正在上小学,每天上下学都要搭乘无轨电车。挤,是电车留给夏阳最深刻的记忆。

“那时候主要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和公交车,别无选择。公交车也以电车为主,当时的12路电车一头连着马路湾一头连着铁西工人村,客流量很大。虽然车长比现在的公交车长出一半,但每天早晚高峰车厢里仍然挤得像个罐头,有时候甚至司机要下车帮忙把乘客推上去。”夏阳回忆。

他清楚地记得,40年前,在车站等车时抬头望天,天空被电网分割成很多块,什么时候电网晃动起来就说明电车要来了;在车厢里,自己经常能透过电车交接处的缝隙看到马路地面;冬天,车窗冻成一块不透明的“白玻璃”,坐过站的大有人在。

上车要挤,买票也要挤。大家先上车后买票,售票员在车厢里移动着卖票举步维艰。拿着学生月票卡的夏阳倒是省去了买票的烦恼,但每个月1.5元的花销相当于父亲上一天班的收入。相比这些,更令人沮丧的是雨雪天气电车断电或者“大辫子”掉线,车瘫在路上,乘客只能下车,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工人、学生在马路上集体步行前进,场面十分壮观。电车出故障伤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年,沈阳共有公交线路51条,线路里程949公里。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夏阳毕业后到沈阳交通保安公司工作,在沈阳站地区负责维持12路等公交车的站区秩序。那时沈阳的无轨电车主要线路都集中停放在沈阳四个电车公司院内,现在的沈阳客运集团康利巴士有限公司大院就是曾经的沈阳市电车一公司,11路、12路、8路和14路电车夜间都停放在此,现在每天晚上院子里停着的则是239路、240路、135路、102路等多条线路的公交车辆。

【上世纪90年代】

“电改气”后空中电网没了 公交线路数量翻倍

1993年,夏阳成为一名无轨电车驾驶员,所驾驶的正是小时候坐过的12路电车,当时也是沈阳四大公交线路之一。现在,夏阳的驾驶证上“AIA2”后面还有一个代表无轨电车驾驶资格的字母“N”,每看到这个字母,夏阳总能想起曾经开着电车走街串巷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初,公交车驾驶环境远不如现在,电车和自行车在马路上混行,他开车时总能听见旁边自行车车把刮到电车车皮的声音。

“改革开放初期,平峰时段电车上基本没什么乘客,大家除了上下班通勤,似乎没有什么出行的必要。等到90年代,大家的出行需求有了很大变化,早晚高峰还是一样拥挤,平峰时段客流越来越多,很多乘客直奔中街和太原街去逛街、购物。再加上沈阳站新开了很多列车班次,来往沈阳站的公交乘客也呈现几何增长。”

50多条公交线路已经满足不了运力需求。90年代初,沈阳地面上的私人经营小公汽和公交联营线路多了起来。“哪怕票价比大公交车贵,但胜在机动性更强,填补了部分市区和郊区的公交空白。”

相关数据显示,到1995年,沈阳市拥有公交汽车771台、公交联营汽车263台、中巴客运778台、电车558台。

1999年是沈阳公交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沈阳无轨电车全部退役,更换为方便快捷的公共汽车。“沈阳‘电改气’的动作非常快,几天之内空中的电网就全没了。一开始,乘客们看到新的公共汽车都觉得车变小了不适应,但后来汽车的优势渐渐展现出来。”夏阳称,“电改气”之后,公交车隔变小了,故障率降低了,车辆总数增加了,车型更灵活了。总之,从1999年起公共交通的运输效率有很大提升。

在上世纪90年代,每个公交车站只有一两条公交线路,现在虽然每个车站仍有不少人在等车,但分流到五六条甚至更多线路上,每辆公交车上的乘客并不是很多。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沈阳全市拥有公交线路111条、客运车辆2464台,其中包含中巴线路36条、中巴车辆467台。

【本世纪前十年】

公交布局先于城市发展 每4个沈阳人有1张公交卡

2001年,夏阳担任252路公交线路副队长,线路开通时客量并不多,两年之后这条线路已经成为一条几乎贯穿沈阳南北的热门线路,不可或缺。

“以前,公交车始发站围成的城市边界很小。但在2000年之后,沈北新区、张士开发区等地区很多楼盘还没有开始入住,甚至在规划阶段公交线路就已经先行开通了。这相当于是公交线路提前规划、布局,走在城市发展的前面”,夏阳说。

2008年底,252路公交车始发站从滑翔五金城延伸到于洪新城地区,这也是为了优化该区域的公交线网布局。

进入21世纪之后,沈阳每年新增公交车数量都是在500台到1000台,公交运力相比之前大幅提升。2008年前后,沈阳公交车辆总数接近5000台,线路增加到约170条。车厢内基本都安装了自动报站器、LED显示屏,车厢卫生环境也越来越好。

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沈阳就出现了第一条无人售票公交线路——221路,但刷卡乘公交的普及还是发生在进入21世纪之后。

2004年,沈阳百余条公交线路3000台公交车开始全面刷卡。经常乘车的市民拿着公交IC卡,再不用发愁上车时没零钱了。到2007年底,沈阳公交IC卡的持有者数量超过200万,平均4个沈阳人里就有1个人持有公交卡。

夏阳说:“刷卡乘车的初期,10个人上车大概只有3个人刷卡,现在这个数字反过来了,刷卡的乘客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以来,他辗转担任过多条公交线路的队长,现如今他的职务是沈阳客运集团康利巴士有限公司135路联合支部书记。

【十八大以来】

空调车比例大幅增加 等车、刷卡智能化

根据沈阳市交通局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沈阳公交线路共计314条,车辆5769台,运营总里程5004.7公里,日总行程90.7万公里。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公交线路数量增长约5倍,总里程也相当于当年的5倍。沈阳目前已建设417.3公里公交专用道,133处停车场,面积达87.88万平方米。

线路的增加意味着沈城公交四通八达。2017年,沈阳开通几十条微公交,新增公交线路数量排进全国前十名。微公交是专门用来作为新建小区与邻近地铁站、公交枢纽站街之间的接驳,解决新建小区“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进一步填补沈阳的公交空白。

在解决能否抵达的问题之前,沈阳早已开始着重提升公交乘车环境的舒适性。2015年底,沈阳首批500辆新能源公交车上线。车辆配备了冷暖空调,冬暖夏凉;座椅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自带坐垫;车内噪音小,行驶平稳,更重要的是,该车环保节能,百公里可减少三成碳排放,可谓沈城历史上最“高大上”的公交车。

2016年和2017年,沈阳陆续上线新能源公交车,各条公交线路逐渐更换新车。根据此前报道,全市公交车辆约6000台,“绿色公交”比例达到75%。也就是说,沈阳每4台公交车中就有3台“绿色公交”。

连接大北门到长白五路的222路在2017年1月更换了新车,目前线路共有24辆公交车,线路途经中街、五爱街、三好街三个繁华商圈。今年4月,这条线路和258路同时开始手机扫码乘车试点。222路、211路公交车队队长齐义兴称,现在大概每5个乘客中就有1个使用手机扫码支付乘车费。

根据此前报道,去年,沈阳市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基本建成。每天在智能指挥调度中心和每个车队调度室的大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公交线路和车辆的运营情况,一旦某一条线路出现了大车隔,或者某一车辆未按正常线路运行,调度指挥人员就可以直接通过智能系统向线路上的司机“喊话”,发出提示信息。

另外,很多市民手机上都安装了“乘车易”APP,大家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查询最近的公交车距离自己多远。2017年年中,全市几乎所有公交车都覆盖了免费WIFI,北陵大街也在去年年底率先更换了新式候车廊,电子站牌直接显示车辆到站信息;公交专用道里程逐年增加,公交场站改造持续进行。十八大以来,沈阳的公交行业保持高速发展。

公交服务“软件”不断升级

十八大以来,沈阳地铁开通两条线路,随着出租车和私家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陆续出现,沈城市民的交通出行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公交车从曾经的必要交通工具变成了众多选择中的一种,但作为对道路资源占用较小的公共交通、绿色环保、在地面上能直接上车等优势,仍然是城市交通中不可缺少的。

硬件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公交服务的软件升级也在持续进行。沈阳市在2013年11月成为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第二批创建城市。四年来,沈阳不断突出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公共交通的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均实现较为明显的提升,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公交人夏阳看来,上世纪,公交司机对自己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司机的层面,任务就是把乘客送到目的地。但现在,他们不但是驾驶员,还是服务员和安全员。现在,司机不但要统一服装,开车时不能抽烟、接打电话、看手机,还要热情服务,公交驾驶员从素质到形象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很多司机在车厢里配备了急救药箱、充电宝,甚至有爱心雨伞。最近,乘客在公交车上发病,公交车秒变“救护车”的新闻也屡见报端。

夏阳介绍,最近,他参与管理的135、102、284、254路还对公交驾驶员进行急救常识培训,以备不时之需。每年,公交行业举行的星级驾驶员、标准化文明线路的评选,也为沈城公交的服务水平树立了不少榜样。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 张阿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