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劉羅鍋的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之境界!

宰相劉羅鍋的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之境界!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勳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諡文清。

宰相劉羅鍋的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之境界!


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有關他的事蹟廣為流傳。但是有些人並不清楚,劉墉的書法,在清代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劉墉一生書法曾經數度變化,年輕時珠圓玉潤,中年筆力雄健,到晚年則趨於平淡。對他的書法有肉多骨少的看法,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有綿裡藏針的妙處。劉墉善書,不隨俗,初從趙孟頫、董其昌書法作品入手,法魏晉,學鍾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中年後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後來,他又受漢學影響,追蹤漢魏六朝,與當時呈現書法新貌的金農、鄭燮等書法名家相應,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宰相劉羅鍋的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之境界!

劉墉能食古而化,不受古人牢籠,臻於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之境界。其他三家中,王文治書作秀逸天成,筆墨清淡有雅趣,然“未免流入輕佻一路,如秋娘傅粉,骨格清纖,終不重耳。”梁同書天性好書,功力很深,但他“暮年書猶無蒼老之氣”只能名重一時。翁方綱因“謹守法度”頗為論者所譏。此三人皆不足與劉墉抗衡。劉墉書法作品欣賞。

宰相劉羅鍋的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之境界!

劉墉擅長楷書、行書,同時也能寫榜書和小楷。他喜用硬筆短毫,書法豐腴淳厚、落落大度,其用墨濃厚紮實,不露鋒芒;字體豐滿,外柔內剛,貌豐骨動,別具一格,被譽為“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渾然太極,包羅萬象。

宰相劉羅鍋的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之境界!


劉墉書從顏真卿出,但較之顏氏更顯圓潤渾厚,作書喜用濃墨,遂有“濃墨宰相”之稱。他與翁方綱、王文治、梁同書並稱為乾嘉年間國朝四大書家。亦有以來其與翁方綱、成親王永瑆、鐵保並稱“翁劉成鐵”。書法評論家包世臣《藝舟雙楫》稱:“文清少習香光,壯遷坡志,七十以後潛心北朝碑版,雖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興學識,超然塵外。”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石庵亦出董(其昌),然大厚思沉,筋搖脈聚,近世行草作渾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範圍者,吾故謂石庵集帖學之成也。”著有《石庵詩集》,刻有《清愛堂帖》。

劉墉書法欣賞,初看圓潤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絡分明,內含剛勁。劉墉精於小楷,其特色由此件作品可窺一斑。他書的蠅頭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氣象,結體絲毫不令人覺得拘緊,點畫潔淨講究。尤其粗重與纖細交織在一起,加之偶爾揉入行草筆意,使得整個作品在規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動活潑的情趣,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後世人們稱許他的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實不為過。

宰相劉羅鍋的書法,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之境界!

清初諸帝均通翰墨,康熙雅好董(其昌)書,乾隆偏愛趙(孟頫)體,臣下群起風從,競相模仿。劉墉亦受時風影響,自幼承家學,從董其昌、趙孟頫入手,學得輕巧玲瓏之姿。其用筆輕盈可人,深得二人之旨。劉墉中年力法蘇東坡,上追二王、鍾繇諸家。人們熟悉的劉書風貌主要植根於此。劉墉晚年從帖學中走出來,欣賞並接受碑學,孜孜不倦地研習北碑版,可謂衰年變法。晚年之作稍瘦,異於中年。劉墉書法主要受趙、董、蘇的影響,其中以蘇東坡為尤。在《清愛堂石刻》和《英煦齋劉文清公書》中有臨趙、董、蘇、顏、二王、鍾繇諸家之作,此外還出現了黃庭堅、薛道祖、米芾等人字體,可以推斷劉墉遍涉諸家,博採眾長,決不滿足於上述數家。

劉墉書法主要取蘇東坡、顏魯公之厚,兼具董、趙書法之清,同時又遍求諸家,形成了淵雅醇厚、法度井然、揮灑自如的書法風格。劉墉遺世墨跡以楷、行草為多。筆者以為劉書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曰肥,二曰厚,三曰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