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爲什麼敢和滴滴挑起的燒錢大戰,這次滴滴恐怕會首尾不相顧

開仗之前,滴滴與美團分別融資成功。2017年12月22日,滴滴出行宣佈完成第16次融資,金額高達40億美元,再加上2017年4月55億美元融資,滴滴已經有將近百億美元的彈藥。美團也融資不少,2017年10月19日,美團點評的新一輪融資落地.本輪融資依然由騰訊領投,共計40億美元。一方面是都想著做共享汽車,一方面又都爭奪互聯網約租車,出行市場依然處在動盪之中。滴滴曾經以為,合併了快的以及優步中國,網上叫車市場就已經是天下無敵了?

就目前的局面來看,騰訊已經很難控制住,最壞的結果就是,滴滴與美團之爭很可能將滴滴推入阿里巴巴的懷抱,這是騰訊最不願意看到的。從實際上看,滴滴對騰訊的貢獻已經基本完成,而美團對於騰訊更為重要,也是其進軍線下對抗阿里巴巴的子弟兵,所以,如果讓騰訊選邊站隊,騰訊會毫不猶豫的支持美團,受傷的滴滴只能依靠阿里生態來多維戰高頻。

美團點評方面表示,其使命是讓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而餐飲、娛樂等業務均與出行緊密相連,進入出行服務,恰好是讓用戶體驗更便捷。這其中,只有外賣業務看起來和移動出行的聯繫有點遠,但實際在國際上,包括Uber在內的網約車企業,早就開始做外賣業務了。

美團為什麼敢和滴滴挑起的燒錢大戰,這次滴滴恐怕會首尾不相顧

原來大家都認為外賣、網約車、共享單車會分別成為行業寡頭,但目前這些變化表明,一旦形成平臺經濟,是很可怕的,業務沒有邊界,並且隨時可跨界,現在是外賣,未來還可能做快遞。

對於美團做打車來說,與當年的網約車大戰無異,吸引首批司機和用戶的仍然是平臺的紅利。對於乘客而言,上線後的首單僅需支付1分錢,同時會有包含3張無門檻的新人打車券,金額從9塊到13塊不等;在司機端,北京市前5萬名完成註冊併成功通過審核的司機,可以在前3個月享受平臺免抽成的特權,但仍會收取每單0.5元的平臺信息費。

不止是網約車,在共享單車領域,平臺之戰也一直是在"燒錢"的狀態中。各種優惠、免費騎行活動不斷;摩拜和ofo等推出的月卡模式,更是價格低廉,最低僅2元就可包月。

"這種狀況下,燒錢大戰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滴滴反應不夠靈敏,美團網約車就有機會做大;但如果滴滴反應,就需要調整司機抽成比例等。不過李易還表示,如果滴滴反應夠靈敏,企業混戰移動出行,用戶能得到哪些實惠?經歷過2014年網約車補貼大戰的用戶都知道,動輒十幾元的紅包不是鬧著玩的,一個打車起步價妥妥地就有了。移動出行一旦再次引發燒錢大戰,紅包自然是少不了的。對廣大用戶來說,移動出行混戰肯定是好事,競爭存在,服務才會更好,用戶還有可能得到競爭補貼。

美團為什麼敢和滴滴挑起的燒錢大戰,這次滴滴恐怕會首尾不相顧

另外,用戶在移動出行體驗上也會更好。試想一下,一份共享單車押金,多種共享單車隨便騎;共享單車和共享汽車、網約車接駁不卡殼,1分鐘的時間都不會讓你浪費;你的外賣可能是網約車送來的,更快更穩不撒湯;更甚者,說不定未來還可以在車上吃外賣呢。

種種跡象表明,未來移動出行一個APP解決所有事兒是大概率事件。摩拜也表示,未來用戶將無需切換APP即可使用摩拜共享汽車,實現開鎖、還車、訂單支付等功能,一個APP滿足多種出行需要。

但問題又來了,同樣是一個APP囊括移動出行所有服務,你是選擇摩拜、美團、還是滴滴?巨頭之爭,恐怕撕戰仍是少不了的。火藥味變濃是從進入主戰場開始。在大本營南京試水測試10個月後,根據《財經》的報道,美團內部擬定了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溫州和廈門7座城市,準備開城。

要打開這塊市場,"燒錢"是最有效的第一步。據媒體報道,美團打車每單平均補貼在20元左右。按照南京地區的日單量計算,每天的補貼就達到200萬元,上線十個月的最高補貼可能達到6億元。

美團為什麼敢和滴滴挑起的燒錢大戰,這次滴滴恐怕會首尾不相顧

為了維持補貼的"好光景",南京的司機們曾試圖聯合起來加劇雙方的競爭。在滴滴全職"跑活"一年多的張師傅略有些得意:"我們每天在群裡會分配時間,一半人去跑滴滴,一半人去跑美團。只有讓他們對'耗',我們才能不斷拿到補貼。"

面對美團的洶洶來勢,程維的態度清晰不過:爾要戰,便來戰。

這場戰爭打起來滴滴真的能佔便宜嗎,滴滴一方面氣勢洶洶的進軍共享單車領域,共享單車燒錢大戰還沒結束,這邊美團直接殺入滴滴後花園打車領域有將是燒錢的補貼大戰,不得不說美團選的時候還真是好,不知道滴滴能不能兩邊顧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