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不懂提按就像開車不懂剎車

 提按是書法筆法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大篆,再到秦朝小篆,書法運筆基本上都是平移,所以人稱“篆只一筆”;秦漢之際隸書出現以後,書法行筆開始有了波挑,即“隸有波磔”;魏晉時期,楷書發展成熟,書法筆法進一步豐富,盡現於“永”字八法之中。唐代張懷瓘《玉堂禁經》中說:“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至此,書法用筆形成了平移、使轉、提按三大筆法系統,而其中的提按賦予了書法點畫的萬千變化,賦予了書法線條的風骨血肉,賦予了書法筆墨的生動靈氣。 


因為,在平移、使轉、提按三大筆法系統中,唯有提按是由兩個相互對立的元素所構成,它類似自然之道的陰與陽,彼此相生相剋,把毛筆柔軟彈性所產生的豐富表現力,發揮到極致,帶來了書法無限可能的審美表現力和迷人的神采氣韻。在書法家運筆的過程中,提與按交換進行,貫穿於一點一畫一字乃至全篇的始終。

書法不懂提按就像開車不懂剎車

不過,書寫時提筆行走,書法自出靈氣,但是若不注意停蓄按鋒,則線條必然輕漂浮滑;而駐筆按鋒時,書法頓挫厚重,但是若不及時提筆,則線條必然板滯臃腫。所以,提與按是緊密聯繫的,它們之間的轉換交接必須在瞬間完成,而且要恰到好處,看起來就像是江河行地,行於所當行,又止於不可不止。要做到這樣,一定要經過長期練習,絕不可能一蹴而就。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移”絕非虛語。


古今書法大家無不精於提按,對提按細心琢磨,行筆時十分講究,哪怕是寫草書也是要“作草如真”,“點畫分明”,決不拖泥帶水。你看,明代祝枝山的草書《唐人詩卷》的運筆,平移時勻淨均衡,提按時輕重分明,使轉時流暢迅疾,絞動時盤桓虯曲,帶來書法的生動氣韻。而且,每一位書法家處理提按的方式和偏好各有不同,有的輕靈,有的沉重,有的平順,由此形成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褚遂良提按靈活,他的《陰符經》也就生動活潑;顏真卿提按鮮明,他的《勤禮碑》便是剛健雄秀;趙孟頫提按平順,他的《仇鍔碑》也就豐潤婉通。

書法不懂提按就像開車不懂剎車

不僅如此,提與按調節著行筆的快慢、用墨的濃淡、線條的粗細、字勢的收放,就像是跳動的脈搏和呼吸的節奏。正因為這樣,提按往往超越一般筆法的意義,成為書法家表達性情的閥門。當他情感激盪時,提筆行走,直抒胸臆,但是又寓按鋒於起、收、轉、折之間,避免平鋪直敘,例如張旭《古詩四帖》;當他心情沉重時,按鋒蓄勢,稍加思索,提筆再起,點畫鏗鏘,準確到位,例如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好的書法就是這樣筆隨意轉,得心應手,心手雙暢。

書法不懂提按就像開車不懂剎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