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陵川禮儀鎮有兩個吉祥寺,一南一北相距五里。南寺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宋淳化三年(993年)十月三日敕賜院額,宋天聖八年(1030年)從平川的宋家川遷至今址。北寺建於唐大曆五年(770年),原名什柱院,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被重新賜額為“北吉祥院”。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妙吉祥”是文殊菩薩的別號,唐大曆四年(769)代宗皇帝應不空三藏之請,敇天下佛寺安置文殊師利像,七年(772)又敇令天下僧尼寺內各選一勝處,設置大聖文殊師利菩薩院,置放文殊塑像。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她)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缽經》)。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深不可測。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該寺共有前、後兩進院落,包括山門(天王殿)、中殿、後殿、左右配殿及兩廂廊廡等建築。山門為過道式二層戲樓,兩側有鐘鼓樓。一進院落為中殿,建於宋代,面寬、進深各三間,單簷九脊頂。殿內樑架規整,簷下斗拱碩大,形制古樸,結構嚴謹。二進院落為後殿,面寬五間,進深八椽,懸山頂,從現存樑架結構來看應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南吉祥寺中殿(北宋)當心間補間斗栱 外簷斜栱 斜栱,作為古代木結構鋪作的一個構件,從未給出過明確的定義,《營造法式》中也未提及。但現存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實物卻經常出現。“斜栱”是指:鋪作中的某些栱是水平斜置的,即與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呈非90°角度的栱,多為45°或60°。斜栱始於宋,鼎盛於遼金,金以後衰落,逐漸消亡於清。現存實物中,遼金時期是“斜栱”出現最頻繁、數量最大、種類最多的時期,比宋時期出現的多,因而一般稱“斜栱”為“遼金斜栱”。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其中以建於宋代的山門和中殿歷史最古,後殿及兩廂則保留有元代的建築風格,其餘皆為明清時期重修。天王殿殿寬、深各三間,單簷九脊頂,整個殿宇的形制保留了北宋時期的原構。中殿三間,懸山式屋頂,外觀古樸,殿頂的三彩琉璃脊獸為明代所制。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初建大唐:南北吉祥兩寶剎!

此外,寺內還有碑碣數通,記載了該寺建築年代。南、北吉祥寺歷史悠久,形制優美,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