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術語簡介:引磬

佛教術語簡介:引磬

FROM:清定上師《修行人“入定” 是怎樣一種狀態?》

【引磬】:顧名思義,就是從深禪定中把人喚醒引出而使用的磬。先把入定感覺講一遍:當感覺到身體逐漸、逐漸消失;接著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漸由粗變細了;接下來感覺到自己的念頭逐漸、逐漸減少,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即是進入定中了。

死亡的過程和入定是一樣的。

怎樣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動一個念頭,告訴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幾個小時或幾天)。那麼時間一到,自然而然會出定。

如果入定前,沒動念頭,即沒把出定的時間輸進去,又無外人引出,自己很難出定。有極個別的人,在入定前沒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時間,他很難出定,必須要別人來幫助出定。

中國有一種彈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對方入定出不來了,就在他的耳邊三彈指把他叫出定。後來發明了引磬,從深禪定中把人喚醒引出。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引磬】:(物名)用於佛事之樂器。鳴之引大眾之注意者,故名。碗狀之小鐘,於隆起之頂點貫紐,附之以木柄,便於攜取者,故亦名手磬。

佛教術語簡介:引磬

FROM:【禪林象器箋(日·無著道忠撰)】

忠曰:“大清禪剎,小磬如桃大,底有竅,貫緒連縛小竹枝為柄,以小鐵桴擊之,名為引磬。蓋因導引眾故名。”

忠義《水滸傳》雲:“宋江參五臺山智真長老,鳴鐘擊鼓,合寺眾僧都披袈裟坐具到於法堂中坐下,宋江、魯智深並眾頭領立於兩邊,引磬響處,兩碗紅紗燈籠引長老上升法座。”忠曰:“羅貫中作此傳,是時有引磬目。”

《敕修清規‧沙彌得度》雲:“引請收坐具起,鳴手磬,引剃頭人入堂。”

又《亡僧》雲:“齋粥,殿堂諷經罷及放參罷,堂司行者即鳴手磬前引,首座領眾至龕(kān)前,住持燒香畢,維那舉大悲咒。”

忠曰:“《敕修清規》雲:‘小手磬,行者常隨身。’見〈手磬〉處。其制似極小。已言鳴手磬前引,則即是可引磬矣。”

佛教術語簡介:引磬

FROM:【佛教器物簡述(中華佛典寶庫編)】

【引磬 】:引磬為寺院中所使用的打擊樂器,又稱手磬。形似酒盅,直徑約七釐米,形狀與仰缽形坐磬相同。置於一根木柄上端,木柄長約三十五釐米,用細長銅棍敲擊。

《禪林象器箋》中說:“小磬,如桃大,底有竅貫緒,連縛小竹枝為柄,以小鐵桴擊之。名為引磬,蓋因導引眾故名。”

引磬之名,見於《敕修百丈清規》卷二:“行者鳴手磬,維那出班。”同書卷八中說:“小手磬,堂司行者常隨身,遇眾諷鳴之,為起止之節。”

在《水滸傳》中亦記載以引磬領眾的情形:“宋江參五臺山智真長老,鳴鐘擊鼓,合寺眾僧都披袈娑坐具到於法堂中坐下,宋江、魯智深並眾頭領立於兩邊,引磬響處,兩碗紅紗燈籠引長上升法座。”

《敕修百丈清規·沙彌得度》亦記載:“引請收坐具起,鳴手磬,引剃頭人入堂。”又在同書中中也記載僧眾諷誦經咒時,以引磬領眾唱唸之事:“齋粥,殿堂諷經罷及放參罷,堂司行者即鳴手磬前引,首座領眾至龕前,住持燒香畢,維那舉大悲咒。”

佛教術語簡介:引磬

佛教術語簡介:引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