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歧視中國人?中國自己評獎也未曾授予

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然而,華人科學家、耶魯大學腫瘤中心腫瘤免疫部主任陳列平卻落選了。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歧視中國人?中國自己評獎也未曾授予

諾貝爾獎

無獨有偶,2016年12月17日,“復旦-中植科學獎”將獎項授予了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以獎勵兩位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做出的貢獻,華人科學家、耶魯大學腫瘤中心腫瘤免疫部主任陳列平落選了。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歧視中國人?中國自己評獎也未曾授予

陳列平先生

對此,復旦-中植科學獎評獎秘書處於當年12月22日發表回應稱,評審過程是獨立且公正的。 此次評選邀請了100多位海內外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組成提名委員會,並於2016年5月起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廣泛提名,共徵集到50餘位候選人的信息;此後,根據該獎《評選章程》第七條,組成共14人的遴選委員會和資深評審委員會。其中,遴選委員會的8位委員是當年評獎學科領域的國內外知名專家,每年更換;資深評審委員會的6位委員則是在相關學科領域獲得過國際頂級獎項的傑出科學家,每個學科領域2人,每三年更換。11月30日,上述評委按照國際規範從最初50餘位提名候選人材料中篩選、討論,並無記名投票產生兩位獲獎人。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歧視中國人?中國自己評獎也未曾授予

詹姆斯·艾利森教授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歧視中國人?中國自己評獎也未曾授予

本庶佑教授

而兩次獎項的獲得人,均是已首次發現而獲獎。獲獎者之一的詹姆斯·艾利森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他首次發現阻斷CTLA-4能夠激活免疫系統的T細胞,去攻擊癌細胞,他還首次研發出了用於免疫腫瘤療法的CTLA-4抗體。第二位獲獎者本庶佑為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他首次發現PD-1是激活T淋巴細胞的誘導基因,其後續研究揭示了PD-1是免疫反應的負調節因子。而免疫學者、現任福建醫科大學免疫治療研究所所長、耶魯癌症中心免疫學部主任陳列平,1999年在腫瘤細胞表面發現PD-1的配體(PD-L1),隨後發現利用抗體可關閉PD-1/PD-L1通路,將免疫檢測點抑制劑引導向臨床試驗,走出了應用的第一步。諾貝爾科學獎主要頒發給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始創新性成果,建立在別人研究之上的成果很難獲獎。

相比鄰國日本,近年來我國獲得國際大獎的人次少之又少。2000年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獲諾獎的日本科學家已有18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而我國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是什麼?當然,我們無法忽視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家是有國界的,難免有評委戴著有色眼鏡進行投票,但這並不是決定因素,充其量只能算是外部因素。而我們落選的原因更多地應該從“內部”去尋找。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歧視中國人?中國自己評獎也未曾授予

田中耕一先生

一、學術風氣浮躁,缺乏“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這難免讓人想起因開創“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法”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先生。他一心沉浸於實驗室的研究,當諾貝爾獎組織方給他打電話時,他還以為是惡作劇。其在學術方面的投入與專心可見一斑。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歧視中國人?中國自己評獎也未曾授予

年輕科研工作者

二、對年輕科研工作者的重視程度不夠。曾有國內學者呼籲,要創造環境,消除年輕人的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安心地從事科研工作。而在我國,年輕科研工作者收入不高,卻要面臨高額房價等一系列生活問題,安心、靜心做科研者少之又少。大多數科研工作者多發論文,為的是多掙錢。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歧視中國人?中國自己評獎也未曾授予

三、長期持續穩定的政府支持。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也才短短40年,而一項重大的科研成果有時需要更長時間。堅持向科研領域進行持續穩定的財政投入也是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