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博士評《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論伐蜀》出自《戰國策.秦策》,講述的是張儀與司馬錯為是否伐蜀在秦惠王面前公開爭論的事情。

鳥博士評《司馬錯論伐蜀》

司馬錯

蜀國(今四川成都一帶)居於秦國的西南面,那個時候蜀國還是少數民族居住的蠻夷之地,秦國起初時候對待蜀國僅是可有可無的態度,認為沒有多大開發價值。一次偶然的機會,秦惠王恰好在打獵的時候遇見蜀王,出於禮節就贈送給蜀王一箱金子,而蜀王還報一些蜀地產的珍玩寶物,據說等秦惠王打開寶物來看的時候,寶物化為泥土,秦惠王很生氣,但大臣都祝賀道:這意味著秦國將要得到蜀國土地,是吉兆。

鳥博士評《司馬錯論伐蜀》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到此時秦惠王開始意識到蜀地的意義與價值,有了吞併蜀地的想法。但蜀地道路險阻,在古代是很難到達的,要想征服蜀國必須首先解決道路問題。秦惠王想出了“牛便金”的損招,他讓人雕出五座石牛,每天在牛屁股下面放一些金子,對外卻說是牛拉出的糞便,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就到了蜀王的耳朵裡,他就向秦惠王索要這些能拉金子的牛。秦惠王爽快的就答應了,但他對蜀王提出一個要求,讓蜀王修條好走的路,以便把拉金子的牛送到蜀國。看著秦惠王這番真誠,蜀王也就答應了,派了很多人終於修通了蜀到秦的道路,但看到送來的牛,蜀王徹底傻眼,原來只是幾頭石牛,根本不拉金子。於是,又把石牛送還給秦,並嘲笑秦國人為“東方放牛娃”,而秦惠王卻暗自高興道:雖是放牛娃,但能得到蜀地,因為道路通了。公元前316年,蜀國發生內亂,秦惠王感覺機會終於到了,正準備動手的時候,卻有個意外讓自己為難起來。秦國的中原勁敵韓國主動挑起與秦的戰爭。此時攻打蜀國,擔心韓國乘虛而入,不攻打,這樣的機會可能以後再也沒有了。秦國上下開始為此事爭論紛紛,搞得秦惠王猶豫不決。一次廷議時,張儀與司馬錯公開為此事爭執不下,秦惠王索性讓他們展開一次辯論,於是便有了本文的故事。

鳥博士評《司馬錯論伐蜀》

戰國地形圖

張儀主張先攻打韓國,理由有三:一是蜀地是蠻夷之地,即便得到用處不大;二是藉此機會,聯合魏國、楚國,三面夾擊韓國,可輕鬆滅掉韓國,打通進軍中原的通道;三是順便可藉機滅掉東周國,活捉天子,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秦國就可以稱王稱霸了。但司馬錯堅決反對張儀的觀點,理由也有三點:一是霸業的基礎在國富、民強、廣施恩惠,不在於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可能適得其反得個亂臣賊子的罵名,遭到天下人唾棄;二是蜀地並不是毫無價值,“得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而且付出的代價很小,畢竟蜀國與秦國在軍事實力上根本不是一個檔次;三是與魏國、楚國構建的軍事同盟並不可靠,韓國可以用土地換來魏國的支持,東周國可以用九鼎寶器換來楚國的支持,到時候可能使秦陷入孤軍深入、三面被圍的局面。因此,還是暫時不管韓國的挑釁,先滅掉蜀國。聽完張儀與司馬錯的辯論,作為評委的秦惠王很快就下了結論:司馬錯勝!出兵蜀國,結果正如所料,僅花十個月時間就把蜀國滅了,秦國實力又一次得到提升,從此以後就更不把其他六國放在眼裡。

鳥博士評《司馬錯論伐蜀》

其實,秦惠王早就下定了滅蜀的決心,只是面對紛紛的朝廷輿論,他需要有人站出來支持滅蜀計劃。而張儀與司馬錯的公開辯論只不過是秦惠王故意在群臣面前表演的一場政治民主秀罷了,與其說張儀、司馬錯是縱橫家代表,不如說秦惠王才是戰國陰謀家的真正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