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易俗社 两代秦腔情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记者 孙鑫 王敬怡) 秦腔,是陕西人的魂。而说起秦腔,在三秦大地乃至全国,易俗社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今天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特别节目,我们来讲一讲关于易俗社的故事。

张保卫这个名字,在广大戏迷票友的口中,那可是家喻户晓的“活吕布”。十三岁出道,二十七岁进入西安易俗社,五十五岁离开戏曲舞台,从艺四十多年,共演唱《吕布与貂蝉》《三滴血》等秦腔剧目2000多场。然而这位秦腔“名角”,初来乍到时却面临无戏可演的尴尬。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西安易俗社原社长张保卫:“我是1979年来到易俗社工作,来了以后我在两三年里,没有演大戏,我就一直在学,当时易俗社的名演员太多了,陈妙华,王子华,王宝义,包括张永华老师,好多好多的名演员在舞台上演戏。”

创建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有着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的美誉。而当1978年,年轻演员张保卫加入这个拥有辉煌历史的团体时,这些秦腔名角们正为演什么而苦恼:当时剧团上演的剧目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为主,如何调动戏迷们的口味,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张保卫:“古典戏停演了大概几十年了,十多年古典剧开放以后,当时人们群众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中国人有一种特别新鲜感,我们来到易俗社以后,排了几出戏,每唱(一场)都是场场爆满,买票的时候,都是非常长的队,买不上票。”

1978年改革开放后,居民的生活变好了,对文艺追求也爆发了空前的热情。于是,张保卫等一批易俗社表演艺术家们,创编了《女魂》《青山情》《柳玉娘》等一系列优秀的秦腔剧目。为此,易俗社进入了全盛时期。

张保卫:“古典戏刚上演的时候,团体经营是很容易的,观众很多,可以说兴盛了将近十年时间,慢慢地,十年以后,我觉得戏曲人就少了,我们的演出市场,基本上靠近农村了,这个时候,不光是易俗社一家,全国戏曲都不景气,说明了各种文化形式已经融合到我们国家来了,冲击大的是电视,我们好多戏,在电视上一录,一放,观众都不太到剧场来了。”

易俗社红火时,只要一响锣,就有戏迷来,因此被称为“戏窝子”。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戏曲这种艺术形式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戏窝子”曾“一票难求”,如今却无人问津。那时,张保卫刚刚升任易俗社社长,一个严峻问题就摆在他面前:如何才能把观众再请回剧社?

张保卫:“组织任命我当易俗社的社长,我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作品,最关键的作品你们很熟悉,推出了《柳河湾的新娘》,我看到这个剧本以后,我必须为这个单位要有观众喜欢的戏,要培养观众喜欢的演员,这个单位才有活力,我们现在的社长,惠敏丽通过这个戏,获得了梅花奖。”

怎样保护、传承秦腔艺术?西安易俗社的答案是融合创新。2005年,西安市对市属的易俗社、秦腔一团、秦腔二团、五一剧团四家秦腔剧团进行整合,公司化经营的西安秦腔剧院成立后,惠敏丽也从师父张保卫手中接过了易俗社社长的衣钵。

西安易俗社社长、中国戏曲梅花奖得主惠敏丽:“百年易俗社,至今已经106年了,面对这样一个艺术圣殿,我们如何能够再刷新,再发展,有时有很多的困惑,也有很多的迷茫,甚至有很多同行的不理解,甚至我周围的同事都说,你到底想干什么,古典剧目,它也是以古说今,新时代的作品,就是要接地气,说老百姓的故事。”

惠敏丽说,其实最大的变化还是发生在这十年间。正是看到了文创产业的巨大潜力,西安易俗社按照“保护传承与面向市场并重”的思路,一方面培养年轻演员,一方面加大力度对秦腔周边文创产品进行开发,推广“易俗社”品牌。

惠敏丽:“目前咱们易俗社被誉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重点保护单位,能够把我们的易俗社,通过旅游文化,通过文创,再推介,让他为我们的民族国家,发挥更多多元化时代需求的文化意义,今年的三滴血诞辰100周年,我们拍摄了三滴血的动漫,中英文版,还有像易俗社的社训,我们陆续都在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