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这个月,教育界最轰动的新闻,莫过于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重点包括:

针对幼儿园“小学化”:

  • 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

  • 严禁幼儿园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

  • 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脱离幼儿生活情景,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禁止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

小学零起点教学:

  • 严禁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

  • 不能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组织小学内容的知识能力测试,或以幼儿参加有关竞赛成绩及证书作为招生依据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看到这条消息,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来政策了,等我们孩子上学时,不知道又什么样了。可怎么办啊?”

然后,第二反应是:“老师们真可怜,肯定又要开会了……”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1

消息发出后,新华网有文章这么评论: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真是看不下去这种论调。每次一出“减负令”,一些人就会说:“一直在给孩子减轻负担啊!孩子那么累还不是你们家长心态不好,自己要抢跑造成的!”

WTF?真想一巴掌伸出来拍案而起:“家长为什么有抢跑需求,为什么焦虑,你难道不知道吗?!”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说幼儿园的教育以快乐为主,当然没错,哪个当爹妈的不希望自己孩子有快乐的童年,谁不想举双手双脚赞同?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明知道缩短了孩子的快乐,还要狠下心把孩子往学前班送?

——当然是因为担心孩子进了小学适应不了啊!

我周围的几个好朋友,但凡孩子过了这个夏天要升入小学的,都把孩子送到暑期学前班去了。要知道,哪怕倒退半年,她们对学前班还犹犹豫豫;倒退一年,那态度简直是坚决抵制。

但眼看着入学时间快到眼前,无一例外都妥协了。为什么?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没错,是可以提前学一些小学的内容;但这些家长把孩子送进学前班、幼小衔接,光是为了抢跑那点儿知识吗?

如果教育部在网上挂个问卷调查,问家长为什么送孩子上学前班的,相信会有很大一部分人会说——为了让孩子适应纪律。

好多孩子一进小学,第一关就过不去——连坐45分钟不许动!不许下座位、不许喝水、不许吃东西、不许上厕所、不许有小动作、不许走神……这是对待六七岁的孩子吗?还是管理犯人呢?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2

当然并不是说,为了适应纪律,就应该送孩子去个什么地方提前接受管教,包括提前学知识,这都是本末倒置的。

问题是,家长除了“本末倒置”没有任何其它解决办法,根本是无奈之举。

幼儿园里快乐了三年,每天做游戏,自由自在,当然是好的。可是只过了两个月,立马将孩子扔进一个要学要背,不许说、不许动,指哪打哪的环境,孩子一点儿准备也没有,能受得了吗?

难不成就这两个月,同一个孩子的心理发育程度,就能发生质的飞跃?!

说白了,小学阶段的问题不仅仅在知识多少,而是整套教育方法根本就不健康,光盯着幼儿园搞快乐教育,就能有用了?!6岁半前的童年是童年,6岁半以后的童年就不算数了吗?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这个时候,就有教育砖家跳出来了,说:“所以现在小学也减负啊,低年级早放学,连作业都不许留。”

呵呵哒。

想没想过,那些“早放学的”、“没作业的”孩子都哪里去了?补习班、兴趣班、托管班、小饭桌……这是我上学期在重点小学里做心理老师时,听孩子们跟我说的几大放学后聚点。

为什么呢?恩,还是当家长的心态不好呗——可能好的了吗?眼看着后面还有中年级、高年级、初中、高中在等着,谁都不瞎。

砖家又说,小升初都摇号了,也没压力啊。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对,自从摇号以后,爹妈们就开始夜观星象、日观云海,恨不得弄清楚世间万物轮回之恒常定理,想参透福利彩票的运作玄机,只为孩子人生里也能体验一把“撞大运”的经历。

但很快就发现:mmp,还是买学区房或者上私立名校靠谱一些。

于是,原本聊着学习的比拼,绕来绕去幡然醒悟,这其实是一场财力的比拼。

然而,毕竟自己没能混成马爸爸,也不像思聪有个有小目标的爸爸。为了孩子的前途,还是闷头拼命加班赚钱吧。

家长要上班,那提前放学的孩子们都去哪里了呢?补习班、兴趣班、托管班、小饭桌……瞧,还是绕回来了。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3

说这些并不是反“减负”,而是拒绝只做表面功夫,然后把责任都推给家长。仿佛这一切都是父母们自己“作”出来的——要说个别人有点自虐倾向也就罢了,全中国的父母心理都不正常吗?

其实“减负”这个词,我们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代父母,自己也是“减负”下成长起来的。

“减负”可不是什么新口号,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了。自从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过去60余年,我国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多达上百道。

一方面嚷嚷着“减减减”,另一方面教育体系、教学方法根本没进步,当然学校里减多少,课下就会加多少。

不允许学校加,不允许老师加,怎么办?当然只能在外面的培训班、补习班加,靠家长来加。

结果就是,所谓的“负担”一点儿没减下去,照样压在孩子身上,只不过是从校园里搬到了校园外,责任从老师身上搬到家长身上,从义务教育变成了“需要额外掏钱”。

甚至每次一出“减负令”,许多人就这么想: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4

“减负”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产物,在临近的国家日本也有。

2016年,由著名编剧宫藤官九郎执笔的《宽松世代又如何》,曾在日本国内引起现象级讨论。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宽松世代,是指在1987至2004年间出生,接受自2002年开始推行的“宽松教育”的一代日本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民众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大,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产生了质疑。

于是自2002年日本开始推行“宽松教育”,方法包括:将课本内容减少三成,实行五日制学校周等。总之就是——少学东西、少上学、少考试,让孩子们玩儿。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孩子们的确玩儿得很充实,但“减负”的实际效果又如何?

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公立学校。公立都在减负,私立没有,于是私立高中迅速崛起,学费昂贵但成绩颇丰,公立学校失去优势、没落。然后就是无论中学还是小学,学生上课外补习的比例节节攀升。

结果就是,“减负”丝毫没有减弱社会的竞争,中产家庭的教育负担不光没降低,反而增加了。而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等于扩大了不公平。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受影响最大的是在“减负”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常说“80后”、“90后”,在中文里算是中性标签,而“宽松世代”在日本,纯粹是负面名词。

在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调查中,“宽松世代”被认为是:缺乏常识、缺乏教养、缺乏沟通能力、缺乏忍耐力、缺乏行动力、缺乏抗压能力、优先考虑自己自私自利、工作中一直被动等待缺乏主动性……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最终结果是,2008年起,日本小学课本增加25%的页数,被视为转折性标志。2016年5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将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这等于默认了“宽松世代”是政策下的失败试验品。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接受宽松教育长大的学生举牌:“宽松世代教育失败?”

5

日本用了十几年时间和一代人的教育验证,只治标不治本的“减负”只是一纸空谈。而我们,喊了60余年的“减负令”仍像徐徐升起的朝阳,正打算热火朝天。

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严禁孩子们接触知识,认为“只要让孩子玩儿了就是减负”,那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折腾家长玩儿。

玩和学,原本就不是矛盾的。之所以觉得矛盾,是因为学的方法有问题,太过单一刻板,不知道怎么在玩中学、学中玩。

说到底,我们更该思考的,不是如何单纯增加孩子玩乐的时间,而是如何让孩子既能玩又能学——能在玩耍中学到东西,能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未来一生中驱动自己前进,而不是以一张考卷、一次分数,或者一份学历来评价自我价值。

只有这样,孩子、家长、老师、学校,才都能从“越减越累”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

而且,比起学业上的“负”,我们最怕的,是教育制度会带给孩子精神上的“负”。

毕竟,那有可能是一个人花一辈子时间都减不掉的啊。

—END—

作者:花时间。香港浸会大学硕士,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联合国跑过会,法国游过学,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个人微信: babyhours001。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内关键字,学做靠谱爸妈:

【科学育儿】

【儿童教育】

【早教发育】

【绘画】画画好处多多,别让错误启蒙毁了孩子天赋!

【妈妈指南】

中国教育怪圈:每一次“减负”,都变成给家长加负!

↓↓↓ 点击阅读原文,送你一本实用育儿秘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