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為何注重體育產業?

BAT為何注重體育產業?

雙十一,已經成為了商場最重要的戰役。在所有品類中,體育也佔據了重要版圖。天貓雙十一狂歡節銷售額為2135億元,其中體育類消費總額突破60億元,全平臺成交人數2000萬。與去年相比,體育用品銷售總額上漲了17.6%,人數增長了11.4%。

體育產業的產值主要來自體育用品銷售。隨著人們對健身需求的持續增長,體育用品未來仍有比較大的空間。但是,體育人口的價值並不僅僅限於消費體育用品,他們擁有更大的潛在消費需求。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阿里、蘇寧都在重注體育產業。

BAT為何注重體育產業?

蘇寧殺入體育領域有幾年時間了。在體育產業,蘇寧揮斥方遒,先後買下江蘇蘇寧俱樂部和國米俱樂部,將PP體育以及龍珠直播收入賬下,打造了一個體育矩陣。

蘇寧全力進軍體育產業,與幾年前體育產業風起雲湧的大背景不無關係。此外,收購足球俱樂部也利於品牌的宣傳。

但是在樂視體育倒下之後,蘇寧仍舊花重金採購版權令人費解。他們先後將中超、五大聯賽、歐冠等足球版權收入囊中,成為了足球版權第一平臺。

樂視鮮活的例子已經告訴我們,版權變現是一大難題。對於用戶來說,會員付費的習慣並未養成,這部分收入相比高昂的版權費杯水車薪。廣告收入仍舊是版權變現的主要途徑,但情況也並不理想,不足以覆蓋主要成本。

正因為PP體育背後有蘇寧易購,讓他們的商業路徑形成了閉環。足球版權可以聚攏流量,通過導流引向蘇寧易購,形成消費,這可能是蘇寧的如意算盤。這些用戶不僅僅會消費體育用品,而且可以成為全品類的消費用戶。

蘇寧之後,今年體育版權市場又闖進了一個大鱷——阿里巴巴。世界盃,優酷體育斥資16億人民幣獲得了世界盃版權。世界盃之後,他們又通過與PP體育合作,獲得了中超版權。新賽季,他們又成為了CBA的新媒體合作平臺。

優酷是一家沒有體育內容基因的公司,依靠版權變現缺乏邏輯的自洽性。正是因為背靠整個阿里大生態體系,他們才有底氣成為版權市場的弄潮兒。

賽事=流量入口

BAT為何注重體育產業?

電商平臺最渴求的就是流量。打個比喻,流量之於它們,就像鴉片一樣容易讓人上癮。尤其是在電商平臺競爭激烈的今天,它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潛在的流量池。

體育能夠彙集流量的,除了體育版權,當然就屬於體育賽事了。上週,新賽季CUBA大學生籃球聯賽在蘇州打響。這標誌著CUBA阿里時代的全新起航。

阿里體育為了獲得CUBA大學生籃球聯賽的運營權花費了7年10億的代價。在體育產業仍處於寒冬之際,這個價碼是驚人的。

大學生籃球聯賽不具備自我造血能力。阿里體育不可能在CUBA版權和門票方面做文章。招商也難度較大。今年開幕式能見到的品牌元素只有阿迪達斯。作為CUBA裝備提供商,阿迪達斯能提供的現金有限,更主要是裝備。

即便CUBA具備一些變現能力,7年10億這個代價也是阿里體育難以填補的大窟窿。單單從這筆交易來分析,並不是划算的買賣。

可如果考慮到阿里體育背後是整個阿里大生態,也就不會覺得匪夷所思了。CUBA連接的是校園人口。這些大學生尚未步入社會,存在一些購物需求,但需求能力尚未完全打開。

對於電商平臺來說,大學生這個群體十分優質,而且大部分都是全新用戶。正如阿里體育CEO張大鐘所言,抓住了這個群體,也就抓住了消費的未來。

在此之前,阿里成為廣州恆大的股東,當然也不會指望投資俱樂部賺錢。廣州恆大每年的財務報表我們都能看到,距離盈利更是遙遙無期。馬雲投資恆大,恐怕最看重的並不是這個俱樂部品牌,而是背後幾百萬、上千萬的恆大球迷。阿里體育獲得杭州馬拉松運營權情同此理。

體育產業只有BAT能玩得轉

BAT為何注重體育產業?

經歷了短暫了低谷後,樂視體育、暴風體育退場,優酷體育、愛奇藝體育入場。現在體育產業的版圖已經成為了SBAT(蘇寧、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天下。

版權方面,PP體育與騰訊體育各佔半壁江山,在足球與籃球領域分江而治。有百度背景的愛奇藝體育和有阿里巴巴背景的優酷體育成為了攪局者。優酷體育有錢而任性,愛奇藝體育則因為與新英體育的聯姻,手握歐足聯、亞足聯的一些頂級版權,以及一支擁有豐富版權運營經驗的隊伍。

在阿里和百度入場之後,體育產業馬上迎來新的復甦。可以預見,未來版權之戰將重現刺刀見紅肉搏戰的盛景。

體育產業另外一個大根據地就是賽事。熟悉這個領域的朋友都知道,運營賽事屬於重資產,不僅投入大,而且收效甚微。沒有幾年時間很難打造出一個IP出來。很多賽事運營公司往往不堪重負,在尚未見到盈利之前,就撒手而去了。

BAT的進場,就變得順理成章。它們都有錢,並不在乎一朝一夕的得失,有資本花錢和時間打造一個IP。另外,賽事所能產生的流量是立竿見影的,這些流量迅速可以轉化成電商平臺具有消費能力的用戶。

即便是並沒有電商基因的騰訊系,因為與京東千絲萬縷的關係,也在想盡辦法將用戶與電商聯繫起來。這幾家互聯網巨頭介入體育,最根本的就是對於流量的渴求。

未來的體育產業,只有巨頭玩得轉,它們是互聯網鉅額,並不差錢;但是,能否玩得下去並不取決於它們多有錢,而是有無電商基因,這將成為紮根體育產業的關鍵。

前幾年,萬達在體育產業領域也是高舉高打。目前,國外媒體傳遞出來的信息是萬達有意將體育從母體中剝離出去。與大多數投身體育產業的公司相比,萬達實力雄厚,可萬達並無電商基因,即便抓住了體育的流量,缺少流量出口。

未來幾年,SBAT一統江湖或許就是體育產業的穩定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