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盞集:建盞既是貢品,那建窯為何不是官窯

建盞與“建州官窯”

研究官窯一般會以歷史文獻和北京,臺北兩所故宮博物館的藏品為依據。通過文獻和北京臺北兩院的藏品的研究來了解到傳世官窯瓷器的一些特徵,比如性質,所屬年代和窯口等。但光靠這些依據,我們瞭解得出的論述的還是片面的,無法體現出所有官窯就建立的整個過程和為什麼民窯建盞能夠得到這樣崇高地位的的原因。若單單以此而定論,那非館藏的官窯瓷器則會被忽視。

夫物盞集:建盞既是貢品,那建窯為何不是官窯

我們從貢茶,貢盞這兩點同步考慮,既然貢茶是朝廷監督製造的,那麼能夠與之相匹配的茶盞須要一起配套上供也理所當然,那麼貢盞自然獲得官窯地位。歷朝歷代貢茶,貢盞和皇室的興衰基本一致,不過最關鍵的還是得有相關文獻和實物證明,確定貢盞的官窯地位。

夫物盞集:建盞既是貢品,那建窯為何不是官窯

一、官窯地位如何確立

不同茶盞總因不同時期流行的茶和飲茶方法而成為主流。

越窯秘色瓷因煎茶而生,建窯建盞是因點茶而生,如果想要了解窯和器,不如先了解一下茶。我國在唐代早期並無多少茶,更沒有名茶,歷史文獻中均無記載。到了唐代中期,開元天寶年間才開始盛產,並且當時的製作較為簡劣粗糙。人們的飲茶方式有煮茶(煎茶),泡茶,點茶多種,但沒有哪種成為主流。

夫物盞集:建盞既是貢品,那建窯為何不是官窯

直到唐朝中後期,陸羽編著的《茶經》中大力提倡煎茶法,飲茶方法中才開始有主流。煎茶法成為主流之後,最適合用於煎茶法的“宜興紫筍茶”和最適合煎茶法的“越窯青瓷碗”,被聯合茶與盞一同由陸羽推薦上供朝廷。

地方政府始修茶舍,徵獻茶與盞,而後因徵獻的茶越來越多,品質良莠摻雜,皇帝就特遣專使設立貢茶院及茶舍等機構,監製精選徵獻上供的貢茶和貢盞。

顧渚山是中國最早的朝廷委派官員直接監管精選貢茶的地方,並且精選配套上供的貢盞。精選的貢茶和貢盞分別為“顧渚山紫筍茶”和“越窯青瓷碗”,“越窯青瓷碗”成為貢盞也就體現了民窯獲得認可及皇家官窯的地位。

夫物盞集:建盞既是貢品,那建窯為何不是官窯

這個時期的嶺南建州茶小荷才露尖尖角,飲茶方法是煎茶,茶盞用的也是越窯青瓷碗,建窯還未建立。晚唐時期,餅茶的製作工藝升級,當時人們評定茶品質的標準是,茶湯的泡沫越多,越細,越白,層次越豐富越持久就越好。而嶺南建州的茶和點茶法在這些方面表現出眾,於是開始盛行。

建州人本遠請浙江越窯的窯工燒製建州人使用的,具有建州風格的越窯式青瓷,用於煎茶點茶喝茶,蒸青細餅茶流行後,迎合市場需求,窯工又創新出更能表現人們對泡沫追求的“畫五白釉瓣淡黑釉碗”,這便是鐵胎建盞的起源。

夫物盞集:建盞既是貢品,那建窯為何不是官窯

二、建州官窯如何形成?

五代十國戰亂時期,因閩王——王審知治理得當,免受戰亂紛擾,民營茶園最為鼎盛繁榮。而繼王審知後,各勢力爭權奪位,戰亂頻發,民營茶園都經營困難。

龍啟元年(933年)時期,閩王獲獻一位茶園業主贈送所在鳳凰山的30裡茶園,閩王委託人稱十三郎的王延政督管建州,接管茶園。因此茶園位於長樂北方,所以取名“北苑御茶園”。與“北苑御茶園”所產的貢茶“北苑茶”配套上供的貢盞“畫五白釉瓣醬釉盞”自然屬於官窯。由此閩北官窯地位建立起來,這是史上第一個“建州官窯”。

夫物盞集:建盞既是貢品,那建窯為何不是官窯

天德三年(945年)閩國被南唐滅,先有南唐嗣主李璟下令設立茶官,並策改歷代貢茶為北苑茶。後有南唐後主李煜擴增御茶園範圍設立“龍焙”製茶機構,專制龍茶。而此時期,配套龍茶上供朝廷的貢盞有“葵口醬釉盞”和“斂口醬釉盞”,南唐時期建盞民窯的官窯地位就此建立,這是第二個“建州官窯”。

時至北宋,自建朝以來歷代皇帝都有嗜茶之好,宋太宗趙光義在北苑御茶園設立官職漕司,又稱轉運使,派來管理督造御茶園以特製的龍鳳圖案模具來製作“龍鳳茶”茶餅,區別與民間私家烘焙,尊貴獨享。此時配套上供的貢盞就有如今較為熟知的,底款刻有“供御”和“進盞”的建盞了。這底款更是直觀印證了建盞民窯的官窯地位,這是第三個“建州官窯”。

夫物盞集:建盞既是貢品,那建窯為何不是官窯

以上資料有歷史文獻詳細記載,通過歷代皇帝使用建盞的文獻,我們也可知建盞民窯的官窯地位。宋徽宗所著的《大觀茶論》中就提到建盞:“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建窯曾如此風光無限,期望建窯人能夠重拾建窯文明,傳承建窯文化,再揚建窯風采。


物有情,溫暖無聲;玩盞興趣為先,不忘初心!

此文章為【夫物盞集】整理發佈,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私信或者點擊文章末端的廣告進去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