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自己的教育风格

教育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是一种个性化劳动,因为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童心世界。教师贵在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个性。因此,我们说,教育风格就是教师本身。

锤炼自己的教育风格

教育风格是在考虑情境影响的条件下,教师经营教与学这一相互作用过程的某种个人方式。它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心灵自由创造的标志。教师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已经达到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自由状态,教师的教育风格和个性将大放异彩。以上课为例:有的善导,巧于质疑;有的善评,议论风生;有的善点,发幽探微;有的善演,绘声绘色;有的重情,以情动人;有的重理,博中求约;有的重趣,引人入胜;有的重议,启发思维。有和风细雨式的,讲起课来轻言慢语,娓娓道来;有急风暴雨式的,讲起课来尽情泼墨,写意渲染。有长于逻辑的,讲课环环紧扣,步步为营;有富于情感的,讲课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有幽默风趣、诙谐机智的;有严谨庄重,规范有序的;有细腻柔和的;有粗犷豪放的,不胜枚举。这些各有千秋,富有魅力的个性是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教育经验、审美修养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体现。它就如同烙在教师身上的印记一样表明教师的独一无二,它使我们得以在茫茫人海中识别出“这一个教师”或“那一个教师”,也使教师自己不致消失在“雷同”或“克隆”的烟雾中。

锤炼自己的教育风格

正是由于教育风格和个性的独特性,因而也决定了它的不可模仿性。国画大师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创作如此,教育活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每位教师在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教育风格之前,都要学习和模仿别人成功的经验,都要揣摩和尝试别的教师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决不能一味照搬,更不能简单套用。教育风格不是工作手册,也没有操作规程,它无法通过外在的机械训练而使之熟练化和技能化,一旦它可以变成某种固定的程序,就已经失去了教育风格的本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风格是不可教的。它是教师在心意贯通的自由状态下,从模仿到独立探索再到独特性出现直到教育风格形成的过程。这时,教师才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愉快,享受自由创造的喜悦。他不再是以复制为主的“教书匠”,而成为富有个性的教师。

锤炼自己的教育风格

教育风格就是教师以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的一种个人风格和格调。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陪伴着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苏格拉底不断追问、反诘,以其人之矛攻其人之盾的“产婆术”贯穿于苏格拉底的教育生涯;美国教育家杜威用看似漫不经心、散乱无章的谈话表达出“组织严密、前后贯通的精湛智慧”;斯霞“母爱式”教育充分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关爱,就像一股亲切、和煦的春风吹进冰封的角落;于漪的“审美教学”充分体现了她深厚的涵养和教学的功力,知识就像涓涓的溪水伴随着美的旋律流进敞开的心田。这些教师的教育风格不仅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本人也从中获得自我肯定和从容驾驭的欣慰,是为大师、名师之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