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徒有虚名的将领?

国史春秋


在我们的历史中除了许多有真材实料能力的将领之外,实际上也有着不少徒有虚名的将领,而如果要从众多徒有虚名的将领中挑出一个来说的话,我首先想到了近代史中大名鼎鼎的反戈将军冯玉祥。

我们平常在了解冯玉祥的时候,都知道他是一个军阀,不过他最重要的身份虽然是军阀,但是却并不影响他将领的身份。


从冯玉祥的人生轨迹上来看,无论他的势力发展再如何壮大、他的地盘再如何辽阔,他都是必免不了受到民国中央政权辖制的。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他有着北洋政府授予的将军军衔,在投靠了国民政府之后,他同样有着国民政府授予他的将军军衔,从这些方面来说,我们将其称呼为一名将领是没有错误的。

冯玉祥的虚名所指

而我在这里之所以会说冯玉祥是徒有虚名的将领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没有实力。

冯玉祥能在民国那个混乱的时代里最高坐拥到40多万的大军、最强统治了西北数个省份,说他没有能力和实力那是任谁都不相信的。

我这里所说冯玉祥的徒有虚名主要是指冯玉祥的品性方面。

因为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抗战的原因,所以冯玉祥在现如今的名声是非常良好的。


冯玉祥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抗战的事情我们是无法否认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瞄向918之前的民国时期、瞄向那个时期冯玉祥的种种事迹,我觉得大家可能对冯玉祥就佩服不起来了。

冯玉祥的一生反复无常,因为他经常对别人倒戈、经常背叛别人的原因,所以他也在历史中留下了一个反戈将军的名号。

因为篇幅有限的原因,我们这里这个暂时不说冯玉祥的其他倒戈案例了,接下来我们就从一个关于冯玉祥和郭松龄的案例中来了解一下冯玉祥的品性。

冯玉祥对郭松龄的临阵反戈

郭松龄是奉军后期的著名将领,在奉军那个草莽气息非常浓重的军阀部队中,郭松龄的军事才干也是非常显眼的。


因为他是张学良的老师、张学良又对他非常信任的原因,所以后来张学良把自己所能掌握的军队全盘交给郭松龄指挥。

在张学良把自己的军队交给郭松龄打理之后,郭松龄为张学良和张作霖建立下了许多的功劳。

而在一次郭松龄建立下巨大功劳而没有受到张作霖的封赏后,郭松龄狭隘的心胸就使得他对张作霖产生了怨气。

在这股怨气的促使下,郭松龄最终被他的老婆给说服走上了一条反叛张作霖的道路上。

郭松龄的老婆和冯玉祥的老婆是大学同学又是非常亲近的闺蜜,在他老婆劝说他反叛的时候,他老婆就曾经将这段关系搬到了他面前。

郭松龄最终之所以能下定反叛张作霖的决心,最主要是张作霖当时正准备攻打冯玉祥、而冯玉祥的老婆又和他的老婆是闺蜜、他的老婆当时又说出了可以为他和冯玉祥结盟穿针引线的之类的话。


正因此在看到有这么一个强力盟友的情况下,他才决定走向了这条不归路。

在郭松龄下定决心之后,他的老婆通过和冯玉祥老婆的关系为二人促成了同盟关系,当然除了他们二人结盟之外,张作霖手下的著名将领剑仙李景林也加入了这次结盟中、加入了接下来的反张作霖战争中。

正所谓众人同心,其力断金,在三人的结盟下他们原本是应该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

但是当郭松龄正举着大军展开了对张作霖的反叛战争中时,冯玉祥却突然指挥士兵占领了原本在结盟中许诺给李景林的地盘,想撕毁盟约将这些地盘据为己有。


在冯玉祥突然产生出的贪心之下,原本应该互惠互利的结盟在还没有产生作用的时候就崩溃了。

而正在前线指挥军队攻打张作霖的郭松龄也因为冯玉祥的临阵反戈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最终遭遇了失败并被张作霖派人给处死了。

眼中只有利益的冯玉祥

除了这件最经典的反戈案例之外,冯玉祥的其他许多反戈案例也是足以让人看了为之瞠目结舌的。

而冯玉祥之所以会倒如此之多的戈,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的问题。


冯玉祥这个人非常善于追逐利益、他的眼中也只有利益,正因此为了给自己收割更多的利益,他才放下了一切的诚信以及为人的道德,做出了那么多影响着他自己名声的事情。

所以说从冯玉祥的种种行为事迹上来说,我觉得冯玉祥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将领。


孤客生


还是聊聊张少帅吧!

张少帅号称民国四大公子,尤好大烟和女人,后来大彻大悟,决心戒烟,据说是为了戒烟瘾差点要了命,可见此人还是有点骨气。但是女人说什么也不能少,晚年的张学良曾经说,我一生无憾,只好女人。


但是这么一个有骨气的人却没有血性,家可以不要,老爹的仇也可以不报。日本人来了,东三省拱手相让。张少帅的理由是,日本人不会占领东北,我们不能激怒他们,恶狗还怕三不理,只要我们不理它们,也许它们自己溜达一圈就走了。

事实上,日本人非但没有走,还把东北当成了自己的家,甚至还扶持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康德皇帝。要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也不知道日本人会赖到什么时候。

其实张少帅是怕日本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早先年张少帅也有过年少轻狂的冲动,曾经挑战过俄国长毛子,结果被暴揍一顿。张少帅很是不解,日本人都能收拾了的俄国人为什么我不行,于是张少帅释然了,原来日本确实比想像中的要厉害。所以,张少帅学会了识时务,当1万多日本人开赴东北的时侯,张少帅带着20万弟兄撒腿就跑。

据日本人统计,张学良给日本人留下了300架飞机、26辆战车、火炮300多门、轻重机枪5864挺、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在那个武力可以说明一切的年代,张少帅的武力也许就是一个摆设,而且是给日本人准备好的摆放。

当时,张少帅的无耻和软弱引来东北人民骂声一片,为了开脱自己,把屎盆子扣在了老蒋头上,老蒋没头发正好缺一帽子。据说,张少帅还一直保留着老蒋给他发来的不准抵抗的电报,还压在于凤至的床底下。事后经证实根本没有的事儿。

国难当头,就算不报家仇,但做为一个军人怎么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实在令人费解。据说光是张家的金条就留给日本人80000多条。所以,无论张少帅如何的巧舌如簧,天下的老百并不买账。1933年,张学良终于无脸见江东父老,宣布下野。


1936年底12月12日,张学良终于做了件一白遮百丑的事,事后就连老张也跟着沾光了不少。记得有一段时间,父子俩的光荣事迹铺天盖地,张作霖被光鲜了好一阵子,就连做过的许多不堪入目的事情,都是理直气壮、正义凛然。由此可见李大钊死的真不瞑目。

张学良晚年对于祖国的热情很是不感冒,宁愿客死不远万里的异国他乡,也不愿意回到生他养他的一片故土。也许是他在赎罪,回来就是一种亵渎。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国史春秋


徒有虚名的将领,在我看来非民国“五星上将”蒋公公常凯申莫属!常公公早年出道于上海滩青帮大亨黄金荣门下,后入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后在日军中任弼马温之职,起名石田介雄!

后回国后结好孙中山,从而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北伐时第一军总司令,虽为军人但其一生败绩无数,被白崇禧称为“只够当个步兵排长”,李宗仁也由衷地称赞他“论治国治军能力极低,唯玩弄权术天下第一”,在当时大多数人不认为常公公是个将领,觉得他更像个政客!

纵观常凯申一生征战,真可谓对手的吉祥物,本来手下打得不算坏,但他一插手马上输得惨不堪言,可谓乱军引胜!

总之,作为一名所谓的“五星上将”,常公公可谓徒有虚名,若非共党陈赓拚死相救,他早就在东征和北伐中挂了!





北国油桐


我敬佩张灵甫为抗战做出的功劳,本文只是谈对于评价他十大抗日将领到底合不合适!


历史上徒有虚名的将领,实在是数不胜数。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面,我认为也有这么一个徒有虚名的将领。那就是被人评为十大抗日将领的张灵甫,如果根据他的水平都可以排得上十大,那这个十大实在是太水了。

张灵甫的寿命虽然不长,但是一生中却经历过四次婚姻。原配夫人一直住在乡下,根本就没有几个人见过,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在当时封建残余下,可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夫人为他守了一辈子的活寡。第二任妻子名字叫做吴海兰,然而只是因为他开了一句玩笑,就被张灵甫当作是共党枪毙。

杀人偿命实在是最简单的道理,想当年我党当中也有一位将领杀了妻子,被毛主席直接指示按照法规来办,结果给他枪毙掉。然而蒋介石出于黄埔学生的爱护,只是判处了他十几年的监禁。最后也只不过是坐了两三年牢,后来恰逢抗日战争爆发,他就出来戴罪立功去抗日。张灵甫从监狱出来之后,就立刻投奔到了刚刚组建的74军。这是一支刚刚成立的部队,不过他的底子比较好,是俞济时的58师和王耀武的51师。当时是淞沪会战的高峰时期,张灵甫出来之后,就担任了51师的上校高参。这种身份放在古代,其实是属于幕僚。

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当中一场标志性战役,当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比较让人认可的是王耀武的51师,曾经在罗店打退日军的多次立体性进攻。但是在后来的过程中,很多人把这场战役都叠加在了张灵甫的身上。

说是305团团长张灵甫,为这次抵抗日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承认他的抗日功劳不可抹杀,但是他从高参调任为305团的团长,都已经是1937年的10月份,然而这个时候罗店战役在就结束了。所以说当年罗店战役发生的时候,张灵甫还在办公室里面坐着,并没有很多人说的参与到一线里面去。


当然这些功劳也不是空穴来风就归到他的身上,而是在他新任305团团长的时候,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曾亲自带着队伍在第一线战斗。但是后面的战役,基本上就没有多少是比得上淞沪会战那样惨烈了。在上海沦陷后,张灵甫带着自己的305团来到了南京。后来日军很快赶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案件。

然而张灵甫要是在南京保卫战拼死最后一刻,或者说接到上峰命令撤退也就罢了,关键是还没打完就提前撤退了。在南京保卫战里面,张灵甫担任的是守卫中华门。可是部队在最后12日的死战前,已经是11日提前坐船走了。而王耀武后来说张灵甫撤退,因为他是胳膊受了伤才走的。然而根据当时的部队人员回忆,张灵甫并没有受伤。

究竟有没有受伤,是为什么提前撤离。我们不是当事人,并不是很清楚,这里就不多加讨论。但是也有人说,别光说他在南京保卫战表现,你跟我谈谈他在万家岭战役里面敢死队的表现。之所以会有这个言论,是因为外界一直说在万家岭战役当中,张灵甫多次带着敢死队冲在第一线。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万家岭战役里面,确实是组织了多次的敢死队,但是当时305团的敢死队队长是新团长唐生海。战斗中重伤之后,接手敢死队的也是代团长于清祥。而且在战后伤亡统计里面,也没有出现张灵甫的身影。要是真的冲在第一线,这么大的人物肯定有记载。

那么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如何?肯定是有好的,但是也犯过极其低的错误。是在第二次的长沙会战里面,张灵甫暂时接手了58师师长廖龄奇的职务。因为在开战前,廖龄奇回家省亲就没赶上。但是张灵甫在前往前线的路上,违背了常规而一路冒进。白天行军竟然不做任何伪装,结果被日军发现,并进行了飞机轰炸。

廖龄奇的部队死伤惨重,这个损失谁来背着?后来廖龄奇的下场,除了他本人与他人的一些矛盾之外,也有一部分是这次张灵甫给他部队带来的损失。他的失误,结果廖龄奇背了。但是也有人质疑了,为什么你说他的能力不高,还屡次被升任?


首先是跟对了人——王耀武,王耀武是真的有本事,所以人家本来就可以屡次升任。而张灵甫跟了王耀武这么久,再加上是天子门生黄埔出身,其他的人死的死升的生,所以很快就轮到了他。他还曾经被王耀武等人保送到了重庆陆军大学深造,结果你看看他干嘛了?

他的同班同学董其武回忆,张灵甫在重庆学习的时候,私自买了一栋700万的别墅。还邀请他做客,在他的面前炫耀。结果他这个“土包子”受不了,很快就走了。而且别人都是带着一个参谋,唯独他带了两个。自己一天只上一节课,其他的都是参谋去。

人家王耀武自己办饼干厂,然后赚来的钱全部补贴军用,他这里倒是好。别人都在前线奋战,他在这里也不急不躁,吃香的喝辣的,甚至还娶了第四房老婆。不过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明明在重大学习,为什么有人把雪峰山会战的功劳归到他的身上?


这件事情说的是雪峰山会战,有人把58师的功劳归到了张灵甫身上。但是当时58师师长是蔡仁杰,张灵甫可谓是人在重庆座,功从天上来。而更让人瞩目的,其实是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上面的表现。有人认为张灵甫之所以要坚守孟良崮,是因为他想用中心开花的战术翻盘。

先不说中心开花的战术,其实是他的智囊李运良提出来的。但是孟良崮是个石头山,上面什么都没有,要是后面的支援来不及,完全会被困死在上面。而且真正实现我们中心开花战术的,还是我们的六纵。面对着全国解放的大趋势下,就算是王耀武也抵挡不了这种洪流,更不要说是张灵甫了。

所以张灵甫就是一个对家庭极其不负责任,生活作风不端正。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时候都是基层干部。真正要是担任抗日十大名将,实在是有点配不上。不过抗日就是有功,他的功劳我不否定,只是说配不上十大。


史之策


在姜克夫先生编撰的《民国军事史》中,曾经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各战区有个基本的总结,其中对第一战区的评价是:“抗战八年,没打过一次好仗”,感觉非常中肯。因此溯源追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冀察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难辞其咎,从1937年以后的的战斗史实来看,这个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徒有虚名。



卫立煌并非黄埔出身,而是毕业于湖北学兵堂这样的地方军事学校,较早加入支持孙中山的“建国粤军”,大元帅府警卫团排长。他的显露头角其实是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十年内战期间,适合于低强度的近代化战争。而一旦遭遇基本现代化的侵华日军,以及后来解放战争的大兵团作战时,卫立煌的战绩均乏善可陈,战史读得越多,对这位“抗日名将”的存疑愈甚。

卫立煌的抗日出场之战,是在晋北指挥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联合作战的“忻口战役”,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第14集团军总司令,麾下中国军队总兵力超过20万并若干炮兵团,而当面日寇仅仅是抽走一个旅团(国崎支队)的板垣第5师团,以及关东军的部分增援部队,一线使用兵力20500人,大约十比一的战场态势。如此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卫立煌却一味死守阵地被动挨打,的确有失名将风范。



中国军队缺乏重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最忌阵地战硬顶,而战场总指挥卫立煌偏偏采取了这样的作战方式,八路军在平型关教科书般的伏击战和运动战,根本不能打动他那幼小的心灵。如果能分出有力一部深入敌后破坏交通线,或者是侧击敌人战役部署,都会使日军有限的兵力捉襟见肘。

战役结果是中国军队伤亡10万余人,一旦东线娘子关失守,则忻口阵地就得全线崩盘,板垣征四郎以半个师团直下太原。



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卫立煌手握两个集团军20多万人马,布防错乱,疏于训练,敌酋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峻使用兵力不过63个大队约10万人,其中还有部分伪军,结果是几乎全歼中条山国军。第一战区守军阵亡35000人,被俘42000人,而日军损失居然不足3000人(日方称战死600余),被蒋介石称为“抗日最耻辱一战”。

尽管在战役前期卫立煌因政治问题多有旁顾,或许有一定的借口,但作为重兵集团的指挥官,这个成绩单严重不及格,成千上万官兵的性命更重要。



被解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职务后,卫立煌曾被任命为第一次入缅远征军的司令官,最终被罗卓英取代。1944年中国远征军滇缅反攻时,由于陈诚与蒋介石出现矛盾,卫立煌再次披挂上阵,成为滇西方向远征军司令长官,指挥宋希濂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第20集团军反攻怒江。

许多军事历史爱好者将滇西反攻列为卫立煌“抗日名将”的功绩,笔者确实不敢苟同,原因只有四个字:牺牲太大。

卫立煌当时指挥的部队大部已经换装美械,同时有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大力支援,无论兵力还是火力都远超盘踞滇西的日军,如果打法灵活多变一些,基本可以完胜日军,可是具体战果如何呢?



一、松山战役,整整打了95天,消灭日军1250人(含24名WAF),黄杰第6军、何绍周第8军、陈明仁第71军伤亡高达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伤亡率高达38%,这个比例如果换作1938年倒可以接受。

二、腾冲战役,前后历时五个月127天,从1944年5月打到9月13日,中国远征军以六个师(第53军和第54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击腾冲城的不足3000日寇守军,连同援军共消灭日军6000余人,而我军仅牺牲即高达9000人,伤亡总数达到18300人。

三、龙陵战役,总共耗去156天,宋希濂动用了第71军各主力师和新编第28师、新编第39师、新荣誉第1师等各部共计12个师115000余人,全役伤亡官兵高达29800人,歼灭日寇13000人,也是惨胜。



整个滇西抗日反攻作战中,卫立煌指挥美械或半美械部队16个师对阵日军两个师团主力,伤亡官兵50000余人,收复国土40000平方公里,几乎是每平方公里倒下1.25名中国士兵,在抗战末期是不应该的。

我们说卫将军的抗日立场是坚决的,这个毫无疑问,但1937年以后的战役指挥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至于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期间的表现,基本可以用“无所作为”来形容,坐拥55万国民党精锐部队,困守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座孤城,先不说前任陈诚打下什么样的底子,也不管蒋介石如何愚蠢、杜聿明怎样添乱,在辽沈战役打响以后,作为最高指挥官应尽军人本份,而卫立煌在战略上完全是被动应付,指挥毫无亮点。


度度狼gg


说到徒有虚名的将领,我第一个想到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

胡宗南的鼎鼎大名——陆军一级上将、天字第一门生、黄埔系五个第一、西北王

胡宗南何许人也?不熟悉近现代史的朋友可能觉得这个人很一般,没啥知名度。

但在民国时期,胡宗南堪称蒋介石面前的第一红人,就连戴笠、陈诚这种心腹爱将都比不过,光是从这些眼花缭乱的绰号——陆军一级上将、天字第一门生、黄埔系五个第一、西北王,大家就能知道胡宗南这位仁兄的名气了。

胡宗南是浙江镇海人,1924年报考黄埔军校一期,但这位仁兄是个身高不合格的矬子,连1.6米都不到,第一关体检就惨遭淘汰,后来还是找到廖仲恺走后门,开了介绍信才被特许参加考试,最终考试通过才录取的。

黄埔一期人才济济,当时有“黄埔三杰”之说,即陈赓、蒋先云、贺衷寒,胡宗南这种半残废的矮矬子,压根就无法引起大家注意。不过胡宗南有一个优势,他和蒋介石是浙江老乡,而蒋介石当时正在大肆培植私人势力,既是浙江老乡,又是黄埔学生的胡宗南恰对蒋介石的胃口,于是胡宗南从此走上了平步青云的职业生涯,开创了黄埔军校毕业生的“五个第一”。

一是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第一个将军。1927年5月,胡宗南晋升少将副师长,拿到少将军衔,从而成为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第一个成为将军的人,时年31岁,参加围剿红军。

二是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第一个军长。1936年4月,胡宗南晋升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成为黄埔毕业生中的第一个军长。

三是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第一个军团长。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胡宗南晋升第34集团军总司令,成为黄埔生中的第一个军团长。

四是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第一集团军司令。1942年,胡宗南被提拔担任第8战区副司令兼任第34集团军司令,并受蒋介石指使,在全民抗战的形势下,集结部队嫌弃反共高潮。

五是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抗战已经进入尾声,胡宗南晋升第8战区司令官,执掌数近50万国军主力,镇守西北,监控延安,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胡宗南的糟糕战绩——志大才疏,临阵脱逃,西北战场三战皆墨,被牵着鼻子走

靠着上面的“五个第一”,胡宗南不愧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但就是这么一位深受领导器重的“红人”,其战场表现和战绩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1,土地革命时期,胡宗南有过闪光时刻,但也差点在松潘被活捉,部队伤亡过半,十分狼狈;在担任第1军军长后,急于立功,率军进攻陕北红军,结果被彭德怀大败。

2,抗日战争时期,胡宗南参加的战役几乎没有取胜的,即便取胜也是付出惨重代价。其间,胡宗南不甘寂寞,曾密谋突袭延安,结果被自己的机要秘书、地下党员熊向晖暴露而作罢。

3,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小学级别的军事指挥水平得到充分体现,他率领近30万国军主力,奉命围剿党中央和毛主席,在一举攻占延安的“大好局面”下,胡宗南没有意识到撤离延安是很可能是一个诱饵,结果被毛主席大摆空城计,剩下一个空空如也的延安城,使用“蘑菇战术”不断调动、消耗敌军,然后由彭德怀指挥的3万多西北野战军牵着对方30多万大军的鼻子转了2个多月,硬是没有找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半个影子,反而被毛主席和彭德怀抓住战机,待敌疲劳孤立之时,集中主力加以各个歼灭,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累计歼敌1.5万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对陕西的重点进攻。

解放战争后期,胡宗南主政西南,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违令扔下6万部队,一个人悄悄飞逃台湾,尽管遭到大规模弹劾,仍然被蒋介石放过一马,免于追究责任。

综观胡宗南的一生,春风得意,独霸“五个第一”,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器重,以至踌躇满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但在其指挥作战的生涯中,却缺乏战略眼光、战斗决心和战术能力,更缺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魄,最终惨遭失败。

对蒋中正而言,他最看好胡宗南的就是惟命是从,绝对忠诚,但他却看不到胡宗南的好谋无断,贪生怕死,看不到胡宗南的志大才疏,名不副实。我军对胡宗南的描述“野心十足、志大才疏、阴险虚伪的常败将军”,可谓近之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张少帅,花帅,



芦苇蒲草




什么是徒有虚名?就是名气看似很大,其实水平很差。

关于徒有虚名的将领,我们不说古代的,就说近代的,因为古代离得太远,无法完全考据。

近代军事史,有三个人绝对是“徒有虚名”的典范,他们是张学良、胡宗南、刘峙。

张学良没有亲自指挥过像样的战争



张学良被人尊称“少帅”,军马是不少的,但军事指挥能力却是很弱的。

仔细盘点张学良的一生,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逼蒋抗日”,但就算如此,也无法掩盖他带领人马做下的蠢事,也无法掩盖其指挥能力非常一般的事实。

张学良早先打过一些胜仗,那时候他家老爷张作霖还在,主要决策是老爷子做的,方向是张作霖给的。除此之外,能取得胜仗,完全和他的优质搭档郭松龄有关。

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开始和蒋介石合作,不久后,带大队人马帮蒋介石打胜了中原大战,但因为没有及时让进关内的部队回访,日本人乘势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结果,张学良让官兵不要抵抗,撤回关内,放弃东北。这一举动,让日本人欢呼雀跃。



这以后,张学良再没有指挥过像样的战争。

也许是经过了自我反省,认为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也许是想为“前期让军队撤出东北”这件事做个“亡羊补牢”,如此,张学良和杨虎城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一起逼蒋抗日。无疑,这事是成功的。

但后来,就没有“后来”了,因为被蒋介石长期软禁了。

张学良名气很大,而实际能力却很一般一般,好在还有“西安事变”这个闪光点,使他的人生不算完全被辜负。

胡宗南名不副实



胡宗南被称作“天子门生第一人”,可以说是黄埔军校出来的人里面官职最高,名气最大的。

在蒋介石眼里面,这个人好用,忠诚,有能力。于是,把他放到了西北,牵制共产党和红军。

但,在毛主席和彭德怀等人的光辉下,胡宗南整个就是一个背景布。不说没有打出像样的精彩战役,而且长期被共产党牵着鼻子走。

当然,胡宗南在西北的被动,和他的机要秘书熊向晖有关,因为消息总是被熊向晖及时传出,这样能打胜仗才是怪事。

总之,胡宗南这个国民党的将军,带着几十万人马,长期发挥出了“一个团”的水准,被国共两党的人戏称:“胡宗南就是一个团长”。



同样姓胡,国民党胡琏可谓是打了不少精彩战役,对日本也好,对解放军也罢,都发挥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怪不得,后期人们评价两位姓胡的将军时说“十个西北王,不如一个金门王。”西北王指的就是胡宗南,金门王指的就是胡琏。

从胡宗南的履历上来说,官做得很大,但可圈可点的战役却不多,绝对是“徒有虚名”的将军。

不过,民间有另外一个声音,那就是为何胡宗南前期优秀,后期低迷?为何胡宗南看着解放军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壮大?难道,胡宗南才是中共最大的卧底?听起来有些道理,但这事没有明确的证据,没办法确定。

刘峙被曾是国民党的五虎将,后来的表现非常不堪



刘峙是蒋介石的福将,从蒋介石北伐开始,到与零星军阀的大战,再到中原大战,再到对红军的几次围剿,刘峙变现都非常突出,是国军内有名的“常胜将军”,也是国民党五虎上将之首位。

当“西安事变”发生时,刘峙因为和何应钦走得太近,准备带兵攻入西安,这让后来“脱险”的蒋介石不爽。

从这时候起,刘峙仿佛变了一个人。抗战过程中,首战不利,在日本人的炮火下,刘峙狼狈逃跑,从保定跑到了石家庄,其后也没大的建树。



解放战争时,刘峙先是被刘邓大军大败,让蒋介石气得直跳脚。淮海战役时,刘峙又成了前线“剿总指挥”,被粟裕将军打得找不着北。

终于,刘峙曾经的常胜慢慢被人遗忘,而代之的是另两个称号“逃跑联军”、“猪将军”。

刘峙绝对是“徒有虚名”的将军,前期靠了一定能力和运气,后期战争变得残酷、变得激烈时,刘峙再难获得大胜。

也许,徒有虚名的将军很多,在近代史,这三人还是比较典型的。


蓝风破晓


徒有虚名,按照百度的解释就是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实际上就是指,都认为此人有本事,有能力,实际上啥也不是。完全是依靠吹嘘,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出色而 被称之为“名将”实际而言不过是虚有其表罢了。国民党方面的张灵甫,刘峙,汤恩伯都是志大才疏,徒有虚名之辈,

现在提及张灵甫必然说是一代名将,儒雅风流,文武双全,但实际而言,张灵甫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将领,而且张灵甫性格暴躁,绝非一个合格的高级将领能力欠缺。对比和他同一级别的王耀武,孙立人,差的太远,即便是对比廖耀湘,胡琏。李天霞也是相差不少。而就个人操守而言,更是一个十足的渣男,(无故枪杀妻子)张灵甫完全部分“网民”给炒出来的。

张灵甫。生于1903年。比孙立人小三岁,比廖耀湘大三岁,三人的职务基本也相同,但就指挥水平而言,差的太远。是黄埔四期生。是和林彪同期毕业。陆军中将,整编七十四师长,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败于粟裕之手。战死时年仅44岁。可以说,张灵甫败于粟裕之手,就是技不如人,不存在任何取巧的事情。在黄埔毕业之后,张灵甫很有运气,在北伐中屡立战功。但张灵甫只是执行者,绝非指挥者。他的战功只是作战勇敢,绝非指挥出色。年仅30岁的时候张灵甫就任陆军第一师担担任团长。

张灵甫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国民党与日军的大会战,但实事求是地说,水平真不咋滴,对比同窗廖耀湘等人差的太多,唯一值得称道就是第四次长沙会战中以58师师长的身份在衡阳与日军116师团血战。得以打通衡阳的大门,但也是以惨胜告终。国民党五大主力王牌,其中最大的主力部队就是整编74师,而张灵甫就是首任74师师长,机械化美式装备,就实际能力而言,张灵甫真的不适合担任师长,而廖耀湘,孙立人,李天霞,胡琏都比张灵甫强。而这个任命也让很多国民党将领不满。

汤恩伯。生于1900年。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兵科。在抗日期间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也参加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在战绩上应该还是不错的。日本军方对汤恩伯评价颇高。是日本是比较忌惮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之一,但就实际战绩而言,不是国民党里最出色的。但汤恩伯无论掌兵和治军实在是太恶劣。因为就是汤恩伯部队的军纪极其太差,在河南的时候,造成河南平民倒戈帮助日本人占领河南。有人认为河南人以“水旱蝗汤,形容汤恩伯。

而汤恩伯之所以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关键是汤恩伯完全符合蒋介石的用人的3个标准。即浙江人人,黄埔系或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蒋介石也是冒充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就是对自己忠心。汤恩伯这三点都具备。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奉蒋介石之命进攻山东,但由于指挥失误,导致整编74师全军覆没,(汤恩伯和张灵甫配合真好)引发蒋介石极度震怒。被撤销一切职务。

都说人才好用,但关键时刻还是奴才还用。正式汤恩伯对于蒋介石的忠心。汤恩伯在48年再次起复。就是为了监视在南京的李宗仁,便于将在中央银行的黄金,美元运往台湾,应该说,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准备放弃大陆了,他需要就是汤恩伯来争取时间而已。还有一点就是汤恩伯在国民党所有高级将领里名声最差的一个,都不愿意与其交往。都认为其是卖师求荣之辈。所以汤恩伯除了依附蒋介石之外,根本没有其他出路。但蒋介石只是重用汤恩伯但却不信任汤恩伯。

刘峙。字经扶。生于公元1892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刘峙一生可谓北伐“福将”,中原大战里的“战将”,抗日战争里的“败将”。解放战争里的“猪将”。虽然一生败仗无数。但蒋介石对刘峙始终重用和赏识。实在是费解。因为,刘峙既非黄埔系,也非浙江人,唯一和蒋介石有点关系的就是曾经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如果仔细想想的话,刘峙被蒋介石看重的就两点。一个就是可以给自己背黑锅。第二就是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听话而已

刘峙最高职务是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司令,第五战区司令。1948年被任为徐州剿共总司令,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全线击败。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言道:“徐州乃南京之门户,应该派只虎来,派不了一只虎,也得派条狗,如今到好,派了头猪来,徐州是守不住了”。而刘峙那番辩驳实在是可笑,可以说,淮海战役之败刘峙的责任应该占一半,但这一半又基本上是给就蒋介石被黑锅。淮海战役结束的时候,刘峙带着家小跑到印尼当上了小学老师,堂堂国军上将居然当上了孩子王。蒋介石之为何让刘峙担任淮海战役总指挥,实在是蒋介石不会用人。只看忠心与否,不看能力。1954年到台湾,至1971年病逝。

一生波澜不惊。仕途很顺,有惊无险。但刘峙在国民党军中口碑很差,刘峙虽然在各个战场败多胜少,被人屡屡斥责,但官却是越做越大。真是弹棉花一样,越弹越高。

这三个人里,最无能的就是刘峙,然后是汤恩伯,最后的张灵甫。但职务最高的刘峙,最低的。虚有其表,徒有虚名是这三个人的最好评价。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历史上徒有虚名的将领古今皆有,名气非常大,本事却很小,下面就列举两个。

赵括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父亲是名将马服君赵奢,可能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非常热爱学习,尤其是兵法谋略,每次谈论到带兵打战的事情都是滔滔不绝,认为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赵括曾经和自己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道,就连赵奢都无法反驳自己的儿子,因此不得不承认赵括的军事才能,后来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咱这儿子真的这么厉害吗?”赵奢回答道“他每次都把打仗说的轻而易举,这在以后实际行动中是会吃大亏的 !”

但是赵括的军事才能逐渐在朝堂显露,尤其是年轻气盛,喜欢谈论攻击战,所以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赵括的军事才能是非常不错的,很多人也想一睹风采,直到长平之战,赵王派赵括换下廉颇,赵括的母亲听见之后急忙上书赵王,说自己的儿子不是担任将军的材料,如果赵王非要让赵括担任大将,万一有损失我们一家人能不能不受牵连,赵王这才答应。

果不其然,赵括上任之后,就将廉颇的部署全部换掉,就连原有的纪律和规定都被更改,还撤换了原来的将士,用新的将士接替,后来秦国派白起出战,白起先是引诱赵括,佯装失败,之后断了赵括的粮道,将赵军士兵分段两军,一个多月后,赵军士兵因为没有粮草而无力战斗,赵括虽然带着精锐几次突围,但都没有成功,最后被秦军射杀。

现如今很多人也为赵括辩解过,本人也为其翻案,但是最终还是认为赵括有些纸上谈兵,战场瞬息万变,赵括只懂得兵法,但不懂兵法的精髓。

就连蔺相如也这样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李广

说到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面的飞将指的就是李广,李广可谓是千古名声,但是实际上李广一辈子都没有打过什么胜战,几乎都是败战。

有人说李广的名声实则就是炒作起来的,因为李广非常勇武,经常和士兵同甘共苦,得到了士兵和百姓的认可;还有就是在汉朝时期,汉人一直遭受匈奴的骚扰,所以他们需要一个人,一个能和匈奴打战的人作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因此李广每次抓住几个匈奴人,百姓就会觉得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他有能力保护我们,这样下来李广的名气也就逐渐被传播。

说到底还是李广抗击匈奴的正能量,杨广可以说是给百姓和士兵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增加了人民的信心,所以将李广作为一个正能量的人物,不断的推广,让大家都有抗击匈奴的意识。而之后李广自杀身亡,抗击匈奴一辈子也没有被封侯,百姓都为之惋惜。

从这里来看,李广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通的将领,只是名声特别大,有些言过其实。

其实像这样徒有虚名的将领在古代还有马谡;近代就有曾格林沁、张学良、冯玉祥、汤恩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