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明明是蘇軍死傷35萬人攻克的,為什麼還要讓英法美三國分區佔領?

孔子打洋搶


眾所周知,蘇毛為了攻打柏林付出了巨大代價,蘇毛軍的所謂戰神朱可夫在柏林郊外的澤洛高地遭到了德國人的痛擊,久攻不克,損失慘重,差點被斯大林剝奪了征服納粹德國首都第一人的這一至高無上榮譽,朱可夫這個什麼戰神急的就差點吐血了。但令蘇毛粉絲不爽的是,即使蘇毛軍拋頭顱,灑熱血奪取了柏林,在其佔領之後照樣得按照美英蘇三國雅爾塔協議的約定劃分出大柏林讓美英法三國佔領,且美英法三國的大柏林佔領區面積和人口還大大高於蘇毛自身佔領區(大柏林的面積為889平方公里,蘇管區佔409平方公里,擁有100萬人口,美、英、法國佔領區的面積是480平方公里,人口250萬,整個大柏林位於蘇佔區之內),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如此一來就很有趣,美英法三國沒有為攻佔柏林付出一分一釐的士兵鮮血代價,柏林城完全是蘇毛軍以傷亡30多萬人的慘重代價拿下的,結果美英法三國卻憑空佔有了大半個柏林,還就此產生了在冷戰時期讓蘇毛無比頭疼,引發數次柏林危機的西柏林問題,這說明什麼?在俺看來這說明了兩點:一是美英盟國對德作戰勝利的貢獻絲毫不亞於蘇毛,斯大林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並加以承認的;二是斯大林及整個蘇毛軍政高層很是敬畏西方盟國特別是美國的超強實力,根本就沒有膽量去違背雅爾塔協議關於二戰後柏林由美英蘇法四國共佔的約定。其實我們只要看看1945年中期,當時的斯大林在與中國國民當政府就外蒙古獨立問題談判時所展現出來的冷酷、霸道、貪婪的風格,再看看它信守諾言,老老實實的將半個柏林交給美英盟國佔領,兩相比較,差異大的驚人。斯大林這種永遠信奉實力和暴力,對道義協定不屑一顧,冷酷無情的獨裁者乖乖的將自己手中的戰利品——柏林交出,與美英盟國共享,這還不能反映出二戰美英盟國對德作戰的貢獻大小及二戰後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分量和地位?總而言之,通過窺視柏林被美英蘇法四國共同佔領一事,希望那些什麼二戰蘇聯才是對德作戰最大貢獻方,美英兩國是來摘桃子及所謂1945年蘇毛軍可以橫掃歐洲大陸美英盟軍的無稽之談徹底銷聲匿跡!!!


消防員的日常生活


柏林戰役確實是蘇聯付出35萬人的代價攻克的,但整個攻克了柏林戰役的行動,英軍和美軍同樣也是起到輔助作用,畢竟英國美國當時對蘇聯物資資助也是非常龐大,加上盟軍在各條戰線上牽制了大量德軍主力使得他們不能第一時間回援德國首都柏林,為蘇聯承擔所有後顧之憂,這一點斯大林於情於理也必須把柏林分出一半來給盟軍控制,其實早在總攻柏林之前蘇美英也已經在雅爾塔協議中提前劃處柏林的各國的佔領區,蘇聯作為總攻一方必然佔據柏林城的一半區域,剩下的一半給盟軍,而這一半在讓英國和美國各自劃定,所以表面上被盟軍佔領了一半實際上是由英國美國和法國去分的。

在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之前,英國可沒有跟美國完全站在一起,英國和美國也在利益方面在暗地裡較真,當時英美蘇三方完全是處於競爭上關係幾乎誰也不服誰,英國人說如果沒有北非戰役的勝利,和海軍空軍的掩護,美國人是不可能在西線取得如此的重大的成功,而美國人卻說整個二戰美國出錢最多,並且在太平洋上重創日軍部隊,而英國最早參戰居然傷亡最少處處為自己精心打算,但無論怎麼正義,二戰絕對的主力還是蘇聯在正面戰場上打敗德國,中國在亞洲戰場牽制了日軍的主力,而法國幾乎在整個二戰全程打了醬油。

最終二戰結束後英國的存在感也漸漸被美國蘇聯取代,作為西歐國家的英國自然而然選擇跟美國人站在了一起,才有後來萊茵河集團軍對立蘇聯的局面,其實二戰結束後局面並不是當時英美蘇三國初心,不可預料的事情和變節非常的多,如果蘇聯料想到二戰後來的局勢這樣,可能就會不會與盟軍簽署關於柏林城分國管制的協定,德國也不會在二戰結束後分成東德西德兩個陣營,假如當時德國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那麼整個歐洲將會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這種結果美國人絕對不會允許,英國人也會堅決反對,畢竟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是同個家族分出去了,絕對不予許蘇聯人這個東歐國家參合攪亂,細看歐洲的歷史其實非常亂的剪不斷理還亂,而美國可以在西歐和東歐之間之中漁翁得利成為世界霸主。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德國雖然是蘇軍攻下來的,但是德國卻是英美和蘇聯聯合滅掉的,所以蘇聯和英美兩個國家也有佔領柏林的權利,至於法國,只是給面子,別太把它當回事。

歐洲戰場以德國作為分界線,德國以西是由美國和英國解放的,而德國以東的大片德佔區是依靠蘇聯軍隊解放的,即使是德國以東的佔領區,英美兩國也做出了貢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國正式發起“巴巴羅薩”戰役,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到黑海的一千多公里的漫長戰線上發起了全面進攻。

戰前蘇聯王牌間諜佐爾格已經從德國駐日本大使館得到了德軍的詳細信息,並且提前向蘇聯報告,而且蘇聯駐德國大使館也得到了德軍的計劃,甚至在開戰前一天,一名德國士兵向蘇聯投誠,把德國的計劃和盤托出。


即便如此,斯大林仍然不相信德國會發動進攻,蘇聯最高指揮部向前線軍隊下達的命令也只是要求密切關注德軍動向,但是許多邊境地區的蘇軍直到遭到德軍的進攻也沒有接到命令。

由於蘇軍準備不充分,僅僅開戰一週左右,蘇聯就損失了1800架飛機,損失了數十萬大軍,德軍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推進。

此外,由於國土淪喪,大量的工廠落入德軍手中,這種情況下,蘇聯對於武器裝備的產量要求極高,危急時刻,英國和美國的支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根據蘇聯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整理的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清單:

飛機: 14018架

坦克,裝甲車: 22800輛

運輸車: 501660輛

摩托車: 30000輛

鐵路車輛: 13041輛

高炮: 7944門

衝鋒槍: 108293挺

無煙火藥: 130713噸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艦艇: 672艘

除了以上的武器裝備,還有大量的石油,鋼鐵,有色金屬等物資源源不斷運往蘇聯。

所以雖然英國和美國沒有參與進攻柏林,但是是有權利分享德國首都的,至於法國,只是給個面子,因為用特朗普的話說,美國和蘇聯軍隊進攻德軍時,法國人正在學德語。


視野新觀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德國問題作為首要問題列入議程。會議的第一天就討論對德作戰問題,第二天就討論處置德國的問題。斯大林在會議上首先發言,他要求三國首腦在會上作明確表態,斯大林所說的三國,即英國、美國、蘇俄。他要求把三國的共識,作為決議明確的確定下來。經過討論,三國首腦達成了原則上同意分割德國的協議。最後,雅爾塔會議決定在倫敦成立一個分割委員會,由艾登任主席,美、蘇兩國駐英大使任委員,負責研究分割德國的事宜,並要求在1個月之內,制定出一個肢解德國的計劃。然而,雅爾塔會議之後,三個國家對分割德國的態度有了微妙的變化。

1945年3月24日,丘吉爾表示:"在我對俄國意圖的猜疑消失之前,我很不願意分割德國。"兩天以後,三國分割委員會蘇聯代表也向英、美兩國的代表表示,"蘇聯政府把雅爾塔關於分割德國的決定理解為並不是一種負有義務的計劃,而是在其他方式尚不足使德國失去傷害力的情況下,一種對德國施加壓力的可能做法。"4月6日,羅斯福在分割委員會美方代表懷甫特的報告上批示,"我認為,我們的態度應是進行研究和遲延做出最後決定。"1945年5月9日,德國簽署投降書的第二天,斯大林發表《告人民書》,在末尾部分他表示:"德國被徹底打敗了,德國正在投降,蘇聯獲得了勝利,雖然它既不打算割裂德國,也不打算消滅德國。"

蘇、美、英三國的態度發生變化,是有其原因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遭到了毀滅性的重創,很難再次崛起,成為新的世界大戰策原地。更重要的是,隨著三國共同敵人的即將失敗和投降,蘇聯與美、英之間的矛盾日益上升,這種矛盾既來源於社會制度的差異,又同國家利益之間的衝實有關,三方都希望讓德國保持完整,把它納入到自己的營壘中去。

在波茨坦會議上,三國討論了德國的管制原則、分區佔領問題和賠償問題,偏偏沒有討論以前一直很熱門的分割問題,德國的分割問題己不了了之。另一個問題,是法國該不該單獨擁有一個佔領區。丘吉爾考慮到,英國在戰後需要得到法國的支持,這樣既可以在西方陣營中牽制美國,又能夠在歐洲範圍內對抗日益強大的蘇聯。於是,三國分區佔領德國,變成了四國分區佔領德國。

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大柏林"區由四國共同佔領。聲明還規定由四國總司令正式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7月中旬起,四大國在柏林按劃定區域實行佔領和管制。至此,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的局面正式形成。


蘆嘉玉


英美俄說好了共同佔領。但誰先佔領話語權更大。因此蘇聯不惜代價率先攻下了柏林。


難得浮生閒半日


之前說好的。共同佔領柏林。英美對俄國武器裝備等支援很多。沒西方第二戰場。蘇聯不是德國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