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當年為了印度洋的出海口發動阿富汗戰爭,為什麼不從伊朗方向進攻?

昨思今明未武


誰說蘇聯是為了印度洋出海口而發動的阿富汗戰爭?或許蘇聯確實非常希望獲得更多的不凍港出海口,但這個原因絕對不是阿富汗戰爭的核心因素。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的核心因素其實只有兩個,即繼續與美國爭奪世界的主導權和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阻止伊斯蘭勢力對自己勢力範圍,特別是對自己國內穆斯林地區的滲透。


阿富汗戰爭的冷戰因素

其實在二戰之後,蘇聯和美國基本上就一直在全球各地進行著各種爭奪,雙方的代理人戰爭可以說幾乎沒有中斷過。而對伊斯蘭世界的控制也是雙方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一環。在1970年代末以前,蘇聯其實在對伊斯蘭世界的控制方面相對於美國一直是佔據上風的,這主要是因為美國支持以色列,和整個阿拉伯世界交惡,甚至在1973-74年曾經引發阿拉伯世界集體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導致西方國家出現嚴重經濟衰退,連美國的經濟增長率都下降了4.7%,史稱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8年埃及投向美國懷抱導致美蘇在伊斯蘭世界力量對比發生重大改變,引發蘇聯強烈不安

但在1977年,蘇聯在伊斯蘭世界相對於美國的優勢開始發生了變化,在這一年原來蘇聯在中東最主要的盟友埃及開始轉變立場,其總統薩達特對以色列進行了破冰訪問,之後在美國的主導下,埃及和以色列在1978年9月17日簽訂了戴維營協議,雙方實現和解,埃及轉投美國懷抱。蘇聯在伊斯蘭世界遭受沉重打擊。

1978年4月,阿富汗親蘇政變

而在此後不久,蘇聯與阿富汗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1973年,阿富汗帝國發生政變,其末代君主查希爾被推翻,阿富汗共和國建立。這次政變得到了美蘇雙方的支持。但在共同的敵人被推翻之後,美蘇又針對阿富汗展開了爭奪,最終受蘇聯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在1978年再次發動政變,建立了親蘇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之後該黨總書記塔拉基擔任了阿富汗國家元首,蘇聯也為其提供了強力支持。但在1979年,塔拉基被其副手阿明發動政變推翻,而且不久後被殺。而阿明政權雖然還是人民民主黨執政,但卻不聽蘇聯的話,蘇聯對阿富汗的控制也面臨瓦解。而如果在失去埃及之後再迅速失去阿富汗,蘇聯在伊斯蘭世界影響恐怕也會面臨崩潰,所以為了維持自己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保持能和美國在全球對抗的能力,蘇聯入侵了阿富汗。當然阿富汗戰爭的直接目的還是要控制阿富汗,其它目的都要通過成功控制阿富汗來實現。

對極端伊斯蘭勢力的擔憂

而除了與美國對抗這個冷戰大戰略之外,在1979年發生的另外一件事也引發了蘇聯的極度擔憂。在這一年初,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再也無力維持其在國內的獨裁統治,伊朗王國政權崩潰,巴列維流亡海外,伊朗在4月1日建立了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初伊朗伊斯蘭革命也使蘇聯大為警惕

本來巴列維是美國在伊斯蘭世界最大的鐵桿盟友,巴列維倒臺看似對蘇聯應該有利。但新上臺的伊朗政權卻是以伊斯蘭革命為號召,而伊斯蘭革命也是蘇聯非常不喜歡的。

首先大家知道阿富汗是信仰伊斯蘭教極其虔誠的國家,而之前受到蘇聯支持的塔拉基政權之所以被推翻,就跟其上臺之後推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政策有關,比如改革一夫多妻制,進行土改,大力推行女童教育,消除婦女文盲現象等。這些政策如果在其它多數國家推行,恐怕都會被認為促進國家現代化的進步舉措,但在篤信伊斯蘭教,各個部落勢力極其強大的阿富汗,這些政策卻被視為反伊斯蘭的政策,因此受到部落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塔拉基也因此丟了性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蘇聯對阿富汗徹底失控,那麼阿富汗恐怕也會很快重新由極端伊斯蘭勢力掌權。

1980年代阿富汗世俗女性舉行的遊行

而阿富汗由極端伊斯蘭勢力掌權影響的還不僅僅是國際局勢,它還會對蘇聯國內的局面產生影響。因為阿富汗是與蘇聯接壤的鄰國,而且其國內很多民族,比如塔吉克族和烏茲別克族在蘇聯境內也大量分佈。蘇聯和阿富汗接壤的南方地區傳統上也是穆斯林地區,當時穆斯林人口在蘇聯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也高達15%左右,1970年代以後,蘇聯境內的泛伊斯蘭主義也開始興起,對蘇聯的內政也造成了一定的麻煩。所以如果本身宗教信仰就極其虔誠的阿富汗再像伊朗一樣落入相對極端的伊斯蘭勢力的掌控之中,蘇聯南部的穆斯林地區也很有可能會受到反向影響,導致伊斯蘭勢力進一步崛起,其自身的穩定也會受到嚴重威脅。這也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一個重要原因。


至於為什麼為了防止伊朗革命的影響不直接出兵伊朗,答案很簡單,伊朗在革命之前曾經得到過美國的巨量軍事援助,其軍事實力本身就很強,直接出兵伊朗對蘇聯來說成本太高。國際反應也會更強烈。而阿富汗本身其實是沒什麼抵抗能力的,本來可以說是無本買賣,蘇聯出兵之後三個月基本上就控制了其主要城市的局勢。但蘇聯出兵之後,在伊斯蘭世界引發強烈反對,美國和西歐抓住這個機會,對阿富汗聖戰者進行了大量援助,才使阿富汗最終成為了拖跨蘇聯的泥潭。

得到了大量西方支持的阿富汗聖戰者


所以蘇聯入侵阿富汗,其實主要是基於上面這兩個原因的考慮,即維持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保持與美國全球爭霸的能力,以及遏制伊斯蘭勢力的擴張,特別是對其國內的滲透。至於奪取印度洋出海口,即使有這種意圖,也只是比較次要的附帶目標。


桃花石雜談


首先我們來看看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時間: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侵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再來看看同期伊朗在幹什麼?

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伊朗人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

美國不甘失去了中東這一巨大的蛋糕,於是扶植伊拉克薩達姆在邊境挑釁伊朗。

第二年就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都打成一鍋粥了,你說蘇聯咋通過伊朗來南下到達印度洋呢?

而且比起之前和美國眉來眼去打的火熱的伊朗,阿富汗才是蘇聯自己深耕細作,獨立經營的地盤。

可惜蘇聯大使館自己扶植的傀儡不給力,想設計抓住發對派領導人阿明,反而被阿明識破,提前發動政變,用枕頭悶死了蘇聯傀儡,趕走了蘇聯大使,聲稱要和美國建交。

這樣的情況下,勃列日涅夫叔能忍,嬸嬸不能忍。於是開啟了十年之久的蘇軍入侵阿富汗戰爭。

以史為鑑經常說:讀歷史要會縱向讀,也要會橫向讀。

縱向讀透深歷史,可以瞭解問題發生層次的根源。

橫向讀懂歷史,可以瞭解同期各國環境對某一歷史事件的影響。

蘇聯入侵阿富汗明顯是要橫向讀歷史。與大家共勉。

我是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這是一張南亞地圖,阿富汗位於中東和印度次大陸之間,向東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南穿過巴基斯坦就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阿拉伯海和印度洋。70年代,中東的石油是控制全球經濟命脈的重要戰略資源,誰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通往波斯灣的重要石油通道。對於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來講,阿富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題主認為,既然蘇聯是為了奪取南亞出海口,為什麼不從離港口更近的伊朗進攻,而從蘇阿邊境出兵。這個問題並不是太準確,主要有幾種原因:

一、蘇聯出兵阿富汗首要目的是控制阿富汗,進而扼制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並非急著要奪取出海口。很多人認為,蘇聯進攻阿富汗是為了奪取南亞的出海口,實際上這種想法過於樂觀。南亞的出海口對當時的蘇聯來講並非是第一需要,因為從蘇聯邊境越過阿富汗,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都是茫茫的沙漠戈壁,交通十分不便利。目前我國從新疆到瓜達爾港走中巴經濟走廊尚有一千多公里,從當時的蘇阿邊境到巴基斯坦或伊朗的港口就更遠了。從經濟角度講,蘇聯奪取該地的港口當時並沒有很大的意義,最多隻是作為軍港體現軍事存在。

二、從軍事角度來講,直接從蘇聯邊境出兵,比在伊朗大動干戈更能出其不意,達到出奇兵的效果。阿富汗的北方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接壤,西邊是親蘇聯的伊朗。蘇聯想要出兵阿富汗,從自已國家直接出兵,各方面都十分有利。雖然伊朗是親蘇國家,但要從伊朗出兵阿富汗,蘇聯首先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略空運,把主要兵力先送至伊朗。當時正是美蘇爭霸時期,蘇軍的一舉一動都引起美國的高度關注,如果從伊朗邊境發起攻擊,還沒打之前就把蘇軍的戰略戰術意圖全暴露了。

三、伊朗當時的國內形勢也不利於蘇聯從該國進攻阿富汗。1979年2月,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政變,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標誌著伊朗伊斯蘭革命獲得成功。伊朗的目標是在中東地區建立政教合一政權,恢復古波斯帝國的榮光,所以它的下一步革命目標瞄準了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的伊拉克。伊朗的意圖與伊拉克稱霸中東的想法起了嚴重衝突,傾向蘇聯的伊朗和美國支持的伊拉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顯然不願意把自已陷進去,而影響了它全球稱霸的戰略,所以說蘇聯當時絕無可能借道伊朗進攻阿富汗的想法。

鑑於上述情況,蘇軍最終決定從蘇阿邊境出兵。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將5000多名裝備精良的士兵投放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迅速佔領阿富汗首都主要陣地,並打死了親美的阿富汗總統阿明,將B.卡爾邁勒扶持上臺。

隨後,蘇聯8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阿富汗,一路上基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一週內,蘇軍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把戰線推到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伊朗的邊境。

從戰術上來講,蘇聯入侵阿富汗,在出兵地點和時機上是正確的,蘇聯強大的立體戰能力得到了運用,特別是第一階段佔領阿富汗首都的“斬首行動”,動作流暢,行動迅速,體現了當時一流強國的綜合戰力。

然而,在接下來的10年裡,在處處高原戈壁的阿富汗,蘇軍卻陷入了欲罷不能的境地,它真正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華哥雜談


很多人都以為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為了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畢竟這是自沙皇彼得一世開始的歷史性追求!但是隻要通讀一遍阿富汗戰爭始末就不難明白!蘇聯一開始的真正意圖並非如此,它僅僅是想要扶植一個親蘇政權而已!並沒想到印度洋出海口的問題。

(蘇聯入侵阿富汗中的指揮官)

事件起因是這樣的,原本在70年代親蘇的塔拉基政府無力給國內帶來幸福感。因此統治力度岌岌可危!這時候一個叫“阿明”的人逐漸擴大影響力,大有取代“塔拉基”的勢頭,蘇聯為了保住親蘇的阿富汗政權決心除掉阿明,但事與願違塔拉基反被阿明除掉了。上臺後的阿明雖然也沒能給阿富汗帶來繁榮,但是其執政理念是要把阿富汗帶離蘇聯陣營,這就讓蘇聯不得不採取行動了!

(塔拉基和阿明的照片都不方便上傳,找到一張戰爭前的阿富汗社會照片)

阿明這個人有點搞不清楚狀況,因為他執政下的阿富汗在軍事、政治和國家武裝力量上嚴重依賴蘇聯(和今天的烏克蘭很相似),阿富汗是被蘇聯實際控制的國家!但是阿明一心帶領阿富汗脫離蘇聯,不僅與西方勢力勾勾搭搭!還公然趕走阿富汗境內的3000名蘇聯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這就讓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下定決心“除掉他”。

綜上所述!蘇聯在入侵阿富汗之前並未過多考慮出海口這樣的遠景,僅僅是為了扶植一個親蘇的阿富汗政權而已!勃列日涅夫要趕在蘇聯駐阿富汗技術人員還掌握這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之前,閃電般的控制阿富汗,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扶植一個親蘇政府。就這樣戰爭稀裡糊塗的開打了,蘇聯動用了超過10萬武裝部隊,在這個65萬平方公里的山地國家奮戰了10年之久!直到1989年2月蘇聯才承認失敗全面撤離阿富汗。

至於說印度洋出海口的問題!這是很考驗歷史知識的。沙皇“彼得一世”不愧是歐俄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他的目標不僅僅是在涅瓦河口建立一個新都,把俄羅斯族帶成一個海洋民族那樣簡單,最終目標還是要與大英帝國爭奪世界霸權,因此如何如擊敗英國是他一生當中考慮最多的問題。彼得一世提出著名的南下戰略,簡而言之就是佔領“印度次大陸”,只要佔領這裡俄國就不再需要英國的黃金,因為印度是世界倉庫!

這就和本題目對應上了,蘇聯人也不是想要進入印度洋,而是要進入印度,對這個人口、資源相當豐富,氣候環境宜居的次大陸進行政治影響(二戰之後已經不允許軍事征服了),因此說阿富汗有沒有出海口是不重要的!只要它和巴基斯坦靠的近就可以了。蘇聯佔領阿富汗就能進一步對印度次大陸施加影響力,這才是整個事件的起因。


利刃軍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根據教科書的記載,蘇聯為了取得印度洋的出海口,於1979年12月27日大舉入侵阿富汗,掀開了十年阿富汗戰爭的序幕。

不過有意思的是,阿富汗並不是一個印度洋沿海國家,而是一個內陸國。換句話說,即使蘇聯拿下了阿富汗,距離印度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這段距離就是巴基斯坦。

那麼,既然蘇聯直奔印度出海口而去,為什麼要大舉入侵阿富汗,而不是大舉進攻鄰國加印度洋沿海國家伊朗?難道勃列日涅夫的地理概念如此之差?

很多人說是因為此時的伊朗在1979年2月爆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維的君主立憲制政體,代之以伊斯蘭共和國制度,這使得伊朗和美國的關係迅速惡化。

但是霍梅尼在和美國關係惡化後,提出了“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中立口號,在驅逐美國勢力的同時,也驅逐了蘇聯勢力,這使得對伊朗革命滿懷期待的蘇聯大失所望。

看樣子蘇聯更有趁伊朗革命出兵干涉的理由,但是蘇聯還是選擇了阿富汗。靜夜史認為,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這樣選擇,主要有以下考慮。

1、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70年代,美蘇爭霸進入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美國戰略收縮,而蘇聯則四面擴張,看起來蘇聯已經完全壓制了蘇聯。但是美蘇的碰撞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從未停止過,特別是在阿富汗這樣的小國。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隨即蘇聯開始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使阿富汗嚴重依賴蘇聯,成為蘇聯在西亞地區的馬前卒。雖然阿富汗高層有意擺脫蘇聯控制,但是無能為力。

1978年,人民民主黨推翻阿富汗政府,成立了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的新政府。但塔拉基和二號人物阿明關係日益惡化,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發動政變取代塔拉基,塔拉基隨後被殺。

和塔拉基的親蘇立場不同,阿明是親美派,因此阿富汗開始轉變國家方向。蘇聯隨即派出代表對阿明興師問罪,結果特使被錯殺,阿明有口難辯。12月27日,憤怒的蘇聯高層派出特種部隊,前往阿富汗處決阿明,推翻阿明政權。

阿明死後,蘇聯支持的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臺,卡爾邁勒推行蘇聯化政策,遭到武裝反抗,隨即卡爾邁勒邀請蘇聯出兵支援,隨即8萬多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

從阿富汗的搖擺中,蘇聯不僅沒有體會到干涉別國內政的快感。相反,勃列日涅夫非常害怕,怕阿富汗有朝一日再出現一個阿明,讓阿富汗再次成為美國的跳板。

相比於伊朗,阿富汗距離蘇聯的腹心地區更近。如果將蘇聯比做一隻北極熊,那麼中亞地區就是蘇聯的柔軟腹心部。

英國地緣政治學學者麥金德曾說:“誰能掌控高加索地區和中亞,誰就能霸佔整個世界

蘇聯時代,中亞是蘇聯的一部分,當然,也是蘇聯最為薄弱的軟腹部。美國等西方國家做夢都想影響這裡,所以包括扶持代理人影響阿富汗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認為:與其扶持代理人,不如直接控制來得利索,省得夜長夢多。

為本國的薄弱部尋找緩衝是蘇聯的一貫作風,比如:

1939年9月17日,蘇聯為增加縱深,出兵波蘭東部,奪取了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

1939年11月,蘇聯藉口列寧格勒靠近蘇芬邊境不夠安全而對芬蘭發動大舉進攻,史稱“蘇芬戰爭”。蘇聯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奪取芬蘭卡累利阿地峽;

1941年8月,蘇聯和英國聯合入侵伊朗,驅逐納粹德國勢力。隨即蘇聯在阿塞拜疆人和庫爾德人聚居的地區扶植了“阿塞拜疆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兩個傀儡政黨,兩黨在1945年12月先後宣佈成立“人民共和國”,脫離伊朗政府,這也是長久以來伊朗不信任俄國的原因之一。

1945年,斯大林脅迫宋子文簽訂准許外蒙古保持現狀的條約,最後蔣經國簽字。

所以,入侵阿富汗可以說是蘇聯保證領土安全的管用伎倆,只不過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處於下風。而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佔據主動後,蘇聯又恢復了依靠奪取鄰國土地提高自身安全性的無恥道路。

所以與其說蘇聯出兵阿富汗是在進攻,倒不如說蘇聯在防守!

2、阿富汗比伊朗更加靠近東亞南亞

伊朗是傳統意義上的西亞國家,而阿富汗雖然一度被認為是西亞國家,但是在地理上更接近南亞。

不管是西亞還是南亞,阿富汗都比伊朗更靠東。阿富汗的東邊是誰,地球人都知道!

1958年以後,兩個共產主義大國的關係逐步惡化,到勃列日涅夫時期更是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

1969年,兩國在珍寶島爆發直接的衝突。其後在鐵列克提也爆發了激烈戰鬥,雙方開始了全方面的對抗。

兩國關係惡化後,蘇聯扶持印度挑釁東北鄰國,不過收到了鄰國的迎頭痛擊。

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開始將觸角伸向東南亞地區。

由於兩國關係的惡化,我國在多領域對蘇聯進行了一系列反擊: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兩國關係開始正常化。

1979年1月,總設計師訪美,兩國建交。

1979年2月,我國出兵教訓東南亞小霸,蘇聯猝不及防。隨後我國和小霸之間進行了長達10年的輪戰,小霸和盟友蘇聯筋疲力竭。

我國發起進攻的時,距離蘇聯入侵阿富汗還有10個月時間,蘇聯雖然在東南亞的戰爭中沒有反應過來,但是蘇聯明白,誰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

所以,蘇聯選擇出兵阿富汗。對於蘇聯而言,出兵阿富汗有幾大好處:

一是距離印度洋更近;

二是威脅東部的大國,在東南亞事件中找回面子;

三是和老相好印度一起威脅巴基斯坦;

而這些,是進攻伊朗無法達成的目標!

3、伊朗並不好惹

今天的伊朗,是中東出了名的硬骨頭,即使美國在全世界耀武揚威,在伊朗的地盤,也不敢太過放肆。

歷史上的伊朗曾經建立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波斯帝國,輝煌一時。雖然在近代殖民化的浪潮中,伊朗一度沒落,但是依靠二戰和二戰後美國的大量援助,伊朗的國家實力迅速膨脹。

在國王巴列維執政期間,伊朗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伊朗在中東地區率先崛起,成為中東國家發展的典範。

不過,隨著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重新成為什葉派掌權,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發展全面衰退。好在伊朗經過了幾十年的告訴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即使衰退經濟實力也比周邊國家強,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伊朗一度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力量。1980年,美國扶持伊拉克以40萬大軍入侵伊朗,於伊朗進行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伊朗果斷反擊,在戰爭的前兩年就將伊拉克侵佔的國土全部奪回。

即使冷戰後,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挑釁,伊朗也全力反擊,甚至發展核武器,迫使美國坐到談判桌前。

可以說,伊朗作為中東的大國,有“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資本,而且伊朗比阿富汗體量要大很多,不可能輕易妥協,這是蘇聯不敢輕易對伊朗下手的原因。

再有就是,一直以來,伊朗都是美國的緊密夥伴,雖然爆發了伊斯蘭革命,但是美國還沒有徹底放棄伊朗,所以如果蘇聯從伊朗進兵,就等於是在向美國等西方國家挑釁,這會可能再次引發兩大陣營局部的激烈對抗,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是因為,當時的伊朗,霍梅尼已經奪得政權,和西方的關係迅速惡化。而蘇聯雖以伊朗關係不咋個,但與西方對伊朗的關係對比,卻也是天壤之別。再者,如果蘇聯貿然進攻伊朗,霍爾木茲海峽必然在蘇聯的掌控之中。這樣的結果,對美歐日印來說,是無法接受的--美歐日印所必需的石油,多數要從霍爾木茲海峽運輸。蘇聯雖強,但架不住美歐日印對它的群毆。更何況,那時的我國與蘇聯的關係也極為緊張,蘇聯不得不對我國加以提防。如果蘇聯在拿下阿富汗後又拿下巴基斯坦,那麼它所霸佔的我外東北和外西北,必定受到我國的攻擊。印夷及日本歐美也必然對蘇聯下手。權衡利弊之後,蘇聯武力擴張的腳步,被迫在阿富汗徘徊,併成為促使它在十二年後土崩瓦解、煙消雲散的原因之一。(圖片源於網絡)



孤獨的人209381559


想法是好的,戰略發展方向也是對了,就算伊朗和美國關係那麼差,美國都不敢動伊朗。何況蘇聯。如果蘇聯對伊朗的動武。勢必影響整個國際石油供給。就此引發國際金融危機,這個不僅美國無法答應,整個西歐也必將團結一致抵抗蘇聯,這是蘇聯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的。

伊朗所地處的中東地區本身就是世界的火藥桶,伊朗又是中東地區第一軍事大國。就地形來看。伊朗高原被四周高大的山脈所環繞:扎格羅斯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科佩特山脈、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莫克蘭山脈。整個國家易守難攻。

再就是當時伊朗已經和美國鬧翻,伊朗已經有親蘇傾向,如果蘇聯在此時進攻伊朗,難免有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之感。大國的顏面畢竟還是要的。再就是伊朗當時雖然剛剛政變,但國家政局穩定。人心高漲。內部既然無法動搖,外部就更無法採取非軍事手段推翻伊朗政權了。當時伊朗雖然和美國鬧翻了,但伊朗跟西歐國家,尤其和德國,跟法國等都保持了很好的外交關係。如果蘇聯敢打伊朗,美國勢必捐棄前嫌,承認伊朗宗教政府。而一旦美國,德國大國參與和介入,蘇聯真不敢冒這個戰略危險。

由於歷史上俄國對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應地伊朗對蘇聯也有深深的戒備和防範之心,如果蘇聯逼迫過甚,伊朗額只有和美國講和,而伊朗和美國一旦媾和,最大的“媒人”就是蘇聯。伊朗當時與美國嚴重對立,這其實就是對蘇聯的最大支持和幫助,蘇聯又不缺石油。只要伊朗在外交戰略上只要偏向於蘇聯。蘇聯就受益不盡了。在伊朗和美國對立期間、蘇聯支持一下伊朗。不僅能獲得大義上的支持。還能換取部分伊斯蘭世界的支持。這即就遠比武力進攻強多了。

再就是,當時無論蘇聯和美國在對外武力侵佔的時候,都是撿軟柿子捏,在你最衰弱的時候給致命一擊。蘇聯打阿富汗。美國打巴拿馬等國莫不如此。這樣既可以練兵,也可以震懾他國,但比較大的國家,就是當時伊朗的三流國家都不敢打。可見美蘇當時也是欺負人啊。

也就是說,當入侵伊朗的益處不如何伊朗交好的益處的時候,蘇聯是不會入侵伊朗的,再說,伊朗強大的軍事力量也讓蘇聯不敢輕舉妄動。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1979年12月28日蘇聯大舉進軍阿富汗。只用了一週的時間就攻陷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這時時任蘇軍總參謀長的阿赫羅梅耶夫元帥力勸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勃列日涅夫,蘇軍從阿富汗出發進軍巴基斯坦西部奪取卡拉奇等港口。從而為蘇聯獲得印度洋的出海口,並且使西方失去向阿富汗的滲透基地,以此全面控制中亞。但是勃列日涅夫最終並沒有同意。

由於其同伊朗的密切關係,近年來,俄羅斯一直在冒失去西方國家很多投資的風險。因此,儘管目前俄伊關係處於發展最好的階段,但對這種關係的遠景進行準確評估很難。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勃列日涅夫沒有同意阿赫羅梅耶夫元帥的這一建議,要知道當時蘇聯正處於冷戰期間的蘇攻美守階段,錯過了這一寶貴的時機蘇聯就失去了獲得印度洋出海口最後一次機會。僅僅10年之後的1989年2月15日駐阿蘇軍就因為不堪阿富汗的山地游擊戰而撤出了這一帝國墳場。


帥帥帥帥帥咖


勃列日涅夫治下的蘇聯,為了解放全人類,成為藍星上最富侵略性的國家

1970年代,美蘇爭霸還在各條戰線上角逐,蘇聯全面處於攻勢,美國則漸入守勢。

蘇聯傳統的四大擴張方向:芬蘭方向、東歐方向、遠東方向基本在蘇聯控制範圍內,唯有中東方向蘇聯沒有突破。

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但由於阿拉伯國家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屢戰屢敗,作為後臺的蘇聯影響力也日漸衰弱。

1978年,埃及總統薩達特下決心與以色列、美國交好,簽署了《戴維營協議》,並把蘇聯勢力趕出了埃及

眼瞅著在中東的影響力不斷式微,蘇聯已深感憂慮,而阿富汗方向的變故,對蘇聯來說打擊尤其嚴重。

1970年代的阿富汗和伊朗,一個蘇聯小弟,一個美國小弟。

二戰前的阿富汗,長期是英國的實力範圍,從沙俄到蘇聯,對阿富汗一直沒敢下手。

二戰後,英國沒落,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因為普什圖人的問題準備大打出手時,蘇聯迅速抓住機會介入。

蘇聯宣佈支持阿富汗,以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並迅速把阿富汗拉入蘇聯的懷抱。

二戰後,阿富汗一直由查希爾國王統治,但內政外交頗受蘇聯影響。

隨著勃列日涅夫全球擴張的野心不斷加劇,1973年到1979年,蘇聯在阿富汗搞了2次政變,原因也很簡單,被推翻的人不是很聽話了。第三次政變是阿明搞的。

第一次:國王的表弟達烏德推翻了國王,第二次:塔拉基推翻了達烏德,第三次:阿明又推翻了塔拉基,

而同期的伊朗處於巴列維國王統治下,此時的伊朗是美國在中東最鐵桿的盟友,關係極其密切,甚至不低於以色列和美國的親密程度。

阿明的再一次自立門戶,催生了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念頭。

蘇聯幾次扶持新的代理人,但最終都與蘇聯漸行漸遠。

阿明因為不滿塔拉基的極端親蘇,於1979年9月14日發動政變,殺死了塔拉基上臺執政。

阿明清洗了政府內的親蘇勢力,並向美國伸出橄欖枝,要求蘇聯勢力從阿富汗撤出。

隨後,阿明與蘇聯的關係迅速惡化,在經過2個多月的“外交戰”後,蘇聯終於撕下了和平的面具。

蘇聯不願意阿富汗成為下一個“薩達特”,勃列日涅夫決定,除掉阿明,用蘇聯的軍事力量來親自扶持一個親蘇政權。

從1979年11月初至12月底,蘇聯駐阿富汗軍隊就開始大規模調兵遣將,在開戰前就基本控制了局面。

12月27日,大批蘇軍全面圍攻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重點目標,並向阿富汗全國進軍,1周左右即全面控制阿富汗。

而阿明在總統府指揮衛隊與蘇軍激戰3個多小時後戰死,他的4個妻子和24個子女,只有一個女兒活了下來,其餘全部被殺。

而1979年的伊朗在幹嘛呢?

1979年,巴列維國王倒臺,霍梅尼在全國的歡呼聲中回國並掌握最高權力,伊朗全國人民的宗教情緒非常狂熱。

由於和伊拉克存在教派、領土等矛盾,兩國的關係劍拔弩張,磨刀霍霍,全力備戰,再加上狂熱的國民,兩國都是個火藥桶。

這個時候蘇聯如果去碰伊朗,沒有任何意義,伊朗的武器裝備不遜於蘇聯(作為美國親密盟友,伊朗獲得的美國裝備都是最先進的),伊朗的體量是阿富汗的好幾倍,歷史上蘇聯對伊朗也沒什麼經營,很突兀地進攻伊朗,勝算太低了。

當然,最終結果還是教訓了蘇聯人:阿富汗是一個帝國墳場。


雲中史記


蘇聯其實對伊朗也有過企圖,中亞在二戰中儘管沒有發生過戰事,但卻早已被各交戰方列入重要戰略目標,醞釀作戰計劃無數遍了。伊朗就是典型事例,作為千年古國,伊朗的人物歷史、地理位置都在各方戰略格局中佔據重要地位。

英美將蘇聯劃歸盟國之後,便積極從物資武器方面全力支持蘇聯,美國可以通過白令海峽、蘇聯遠東將物資運輸到蘇聯。英國就費勁了,最好的途徑就是印度——伊朗——蘇聯,因此伊朗的地緣優勢頓時兀顯出來。而德國則在戰前就把伊朗這個“雅利安祖國”當做自己需要千方百計爭取的對方,不遺餘力的策反伊朗加入軸心國。

故而德黑蘭曾經迎來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三巨頭的秘密會晤。也天天上演盟國與軸心國之間波詭雲譎的間諜角逐。

英美蘇聯的聯合努力下,伊朗罷黜了親德的勢力,伊朗倒向盟國一方。英美蘇都在伊朗派駐軍隊,維護伊朗的穩定,蘇聯竟然派出龐大的17個師20多萬人的軍隊。簡直是要吞併伊朗的架勢。戰爭時期,英美對此也不好說什麼,畢竟大局為重。

可是,二戰剛剛結束,英美就立刻變臉,對蘇聯露出敵意的面孔,丘吉爾也發表了他經典的“冷戰鐵幕”的演說。

【伊朗的英軍】

伊朗就處於這倒鐵幕關鍵的一環,英美蘇早在二戰時期的“德黑蘭會晤”中就約定戰後三國同時撤出伊朗,可是蘇軍遲遲不動,為此英美不僅口誅筆伐,逼迫蘇聯撤兵,甚至發出最後通牒。要蘇聯必須在1946年5月1日全部撤兵,否則後果自負。

【伊朗的蘇軍】

官方雖然不方便現在就撕破臉,英美的媒體則盡情唱起“黑臉”,主要報紙上甚至在頭版刊了“要用300顆原子彈核平蘇聯”聳人聽聞的文章。

新成立的聯合國也多次敦促蘇聯履行約定。面對各種發難,還沒有從二戰的災難中恢復元氣、尤其還沒有研發出原子彈的蘇聯政府,只好忍氣吞聲,悻悻的從伊朗撤出20萬大軍。

但俄國人實現彼得大帝“要將俄羅斯的領土伸向印度洋”這一夢想的努力從未停歇,伊朗不行,蘇聯又把目光轉向阿富汗,進而在三十年後發動了侵略阿富汗的戰爭。而英美等西方國家大概也萬萬沒想到,之後伊朗爆發革命,如今與俄羅斯關係極好卻與美國極為敵視,這也是一個歷史的玩笑吧。參考文章:伊朗二戰往事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