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探零零发
包拯可以说是仁宗年间的全国知名豌豆射手,身负“包弹”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被他弹劾过的重臣就有三十多位。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他七弹王奎。王奎在担任转运史期间,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结果没控制好度,刮得太厉害,激起了民变。随后调兵镇压,不少百姓惨死狱中。如此罪行包拯当然看不下去,上奏章弹劾,但王奎在朝中背景深厚,与宰相陈执中等人关系密切,一时告他不倒。包拯一怒之下连上七道奏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言辞一次比一次激烈,最后一次言辞汹汹地指着仁宗鼻子说:你不听好人言,任用酷吏,百姓一路哭声你听不到吗!最终成功将王奎弹掉。
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当时的宰相宋痒,舒王的女婿郭承佑,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不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重臣,一旦有错,照弹不误。
因此,当时社会上有个流行语叫“包弹”,描述一个官员人品好,就说他“没包弹”,一个官员有毛病,就说他是“有包弹”。
包拯在开封府时,疏浚惠民河。发现许多权贵沿河修建花园水榭,侵占了河流,导致河水不通,涨水泛滥淹没民宅。包拯下令全部一拆了事。有权贵拿着伪增面积的土地证去照他理论,包拯一看来的正好,当即实地去测量面积,并转头上朝,上包弹!最终将惠民河周围清理一空。
这样一个到处得罪人的臣子,却最后得到善终。嘉佑七年,包拯病逝。时年64岁。仁宗皇帝亲自去祭奠,并为之辍朝一日。古语说;君明臣直,君暗臣佞。这一对君臣,可以算作前者的代表了。
国史拾遗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及结局。
包拯生平
包拯,北宋名臣。
孝子包拯
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包拯出生。公元1027年(宋仁宗天圣五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本来,他被授予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因父母年迈,他请求改在家乡合肥附近就职,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不久辞官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直至父母去世并守丧期满后,他才在1037年(景祐四年)赴京任天长知县。
屡获升迁
公元1041年(庆历元年),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他一改过往知府敛取大批砚台供奉权贵的做法,只制造满足进贡数量的砚台。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包拯入京担任殿中丞,后担任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曾建议操练军队、充实边境守备,又提议被废黜的贪官不得做官。
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回宋后,根据在辽国的见闻,他再次建议朝廷挑选合适的将领守边。
此后,包拯又先后担任京东路(今河南商丘)转运使、河北路转运使、天章阁侍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扬州知州、庐州知州等职,多次建言朝廷充实边境、选用人才、施行法治。
开封知府、御史中丞
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包拯因推荐官员失误,被贬官。
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包拯担任权知开封府,此后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处理了多起涉及权贵的案件,执法公正严明,颇得民心。他还曾建议朝廷早立太子、节俭勤勉。包拯结局
公元1062年(嘉祐七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时,突然得病。农历五月二十四日(1062年7月3日),包拯因病去世,享年64岁。宋仁宗亲自吊唁,并辍朝一日,追赠其吏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因其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后来,人们对他的事迹不断进行加工,演绎出众多传闻和故事,使得包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著名的“清官”。
感谢您观看燕过紫禁城的原创回答。欢迎您关注燕过紫禁城的头条号,浏览更多原创的文史类文章。谢谢!
燕过紫禁城
我能简单明了的说:包拯最后的结局是去世了吗?
如下所示:
古今众谈
历史上铁面清官不少,不过,大都身世凄惨,很难有得到善终的。不过,历史上却有一个清官,不但得罪了皇帝,得罪了不少大臣,他却不但得到善终,还被后世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反复颂扬,创造了一个奇迹。
(包拯剧照)
这个清官,就是包拯。那么,包拯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遭遇呢?
一、包拯其实并不黑。
包拯是庐州人,生于公元999年,28岁时中进士,传说祖上是楚国大夫申包胥,父亲生前为虞部员外郎,从小家境殷实。
包拯其实并不黑,额上更没有象征青天的月亮,反而是个美男子。《包公书院记》里说他“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
包拯从一名七品芝麻县官做起,历任知府、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转运使,直到任职三司使、枢密副使。
他在朝为官20多年,可谓官运亨通,仕途顺利,一路升迁。一生中既任武馆,又任文职,还担任过谏官。特别是身为谏官期间,被冠以“铁面御史”的名号。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谏。在朝得仁宗赏识,同僚敬佩;在野得百姓拥戴,后世景仰。
(宋仁宗剧照)
二、包拯确实很清廉。
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这个地方盛产贡品端砚,历任官员为了贿赂朝廷要员,不惜加重百姓负担,在朝廷额定端砚的数量上,数十倍地巧取豪夺。
包拯上任伊始,立即废除了这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惯例,只按朝廷定数生产端砚。而且当众表态,自己这个端州最高长官,绝不拿走一方端砚。三年后,当包拯任满调离时,兑现了当初的诺言,“岁满不持一砚归”,由此轰动一时,传为佳话。
据说在包拯离任端州时,发现船舱里有当地百姓私送的一方端砚,他随手将官员趋之若鹜的这种雅器丢入了江心。
包拯身为朝廷大员,一向简朴,吃穿用度与常人无疑,一律青衣布鞋。他在给宋仁宗上奏时,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包拯出任庐州知府时,因庐州是他的家乡,不少族人仗着他的权势,为非作歹,鱼肉相邻。包拯不徇私情,特地将他一个犯了法的从舅抓来,重责了40大板。至此,亲朋均遵纪守法,无一人再敢胡作非为。
在开封府任职期间,包拯大力改革诉讼制度,让百姓可以将诉状直接呈递知府,而不再交由府吏转呈。不但减少了繁冗的环节,让百姓的冤屈都能伸张,也杜绝了府吏乘机索贿的现象。
(张尧佐剧照)
三、包拯确实很铁面。
庆历三年,包拯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任职监察御史。这期间,他弹劾过史称“二宋”的宋庠宋祁兄弟、按察使张可久、舒王赵元佑的女婿郭承佑、尚书兵部郎中王逵等。据说,被包拯弹劾的朝廷要员有30多位。
其中最能体现包拯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是他三弹张尧佐。
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因此得以扶摇直上。皇佑初年,宋仁宗听信枕边风,想再次擢升张尧佐为三司户部判官。但包拯直谏仁宗,认为张尧佐是外戚,不能任人唯亲,其他官员也附议包拯。宋仁宗无奈,只好作罢。
几个月过去后,宋仁宗又一次当朝擢升张尧佐,但仍然遭到包拯的竭力反对,张尧佐恐触犯众怒,只好上书自行请辞。
又过了几个月,宋仁宗在朝堂上直接宣旨,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想来个既成事实。但包拯依然冒着抗旨的罪名,“直趋御前,面目棱棱,刚气直谏”。仁宗被包拯气势所逼,收回了成名。
(开封府前的包拯)
四、包拯还是个大孝子。
包拯刚出道为官时,被任命为昌县知县,因离家太远,遂上奏请求在合肥任职,仁宗于是让他出任安徽和县监税。他还是以不能侍奉父母为由,毅然辞职在家,专职孝奉父母。直到父母相继离世,在守孝期满后,包拯才复出。
五、包拯的最终结局。
嘉佑七年,包拯在枢密副使任上突发疾病,“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十几天后包拯病逝,时年64岁。仁宗亲自前往祭奠,并罢朝一日。
包拯铁面无私,既多次得罪皇帝,又多次得罪大臣,可他竟然还能得到善终,这只能说,宋朝早年,尤其是仁宗年间,确实有一个非常好的政治生态。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生态,才会产生包拯这样的千古名臣。
张生全精彩历史
包拯在历史上是病逝的。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公元1062年,因病离开人世,享年64岁,想来“包青天”还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最近央视黄维德版的包青天《开封府传奇》引发热议,又一次唤醒人们对包青天的怀念。尤其黄维德瞪眼式的眼睛让很多网友吐槽。但是我们仔细看剧就可以发现包拯在哥哥嫂的抚养下经历了一个满是缺憾的童年,起初的瞪眼和别扭或许就是在向我们展示包拯让人同情的童年。看得出黄维德的表演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包拯,包希仁是安徽合肥人。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并在家乡安徽省的天长县担任知县。任期满后,因为政绩卓著被派到广东省端州治理端州。端州盛产砚,每年向朝廷进贡,包拯在任期间政治政绩,百姓十分感恩,集体为他打造了一个砚台,包拯没有不接受。在93年版的电视剧《包青天》中,包拯将砚台从山上扔下,还给了端州大地。
宋仁宗期间,张贵妃得宠。宋仁宗多次要提拔张贵妃堂兄张尧佐,张尧佐官至户部侍郎以后,宋仁宗仍然想再三提拔。当时作为监察御史的包拯,多次上书,认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与法度不服,任人唯亲,这是错误的。包拯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的诸多拥护,宋仁宗只好作罢。后来张贵妃又一次煽风点火,想要让宋仁宗提拔张尧佐,包拯再次制止。张尧佐也算识时务,自己拒绝了宋仁宗的任职。
提到包拯就不得不提一下开封府,其实历史上包拯在开封府任职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在这一年里,包拯就把据说当时最难治理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包拯铁面无私对于违法权贵和骄横府吏同样法不容情,严加惩办。包青天的名声也传遍了开封的大街小巷。包拯的铁面无私的故事也被写进了小说,话本中。在元朝的元曲中就有很多“包特制”的故事,而“包特制”就是当时老幼妇儒门对包拯的亲切称呼。
娱乐6频道
包拯的逝世让不少百姓为他送葬,保证了他的死后哀荣。他也是百年难遇的大清官,包拯曾经放话:“后世子孙做官,如果有犯了贪污罪的,不准进家门,死后也不准进祖坟!”
包拯在戏剧中的角色是正净角,也就是我们通俗所称的“大花脸”,而这个角色在戏曲里多表现的就是清正廉洁,铁面无私。“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首戏曲,黑脸似乎是包公的代名词,但是历史上包拯却是个小白脸,哪有剧中给人塑造的那么黑!
包拯自幼就懂得孝敬长辈,恭顺父母。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他竟然还选择辞官只为多陪陪父母,果断的卸任了官职!但是朝廷也很看重他,想要授予他别的官职,可是包拯因为不忍跟父母骨肉分离,放弃了大好前程,安心在家里赡养两位老人,直到父母皆去世以后,还仍坚持着要守满孝期。最后还是在乡亲们的你一言我一语劝诫下才不舍的离去。在古代的时候,因为通讯都不是非常的方便,想要知道一个人的德行,靠的就是名声!在孝大于天的传统道德规范下,包拯毫无疑问的出名了。
有才华还有人品德行,包拯就这样踏上了他的铁面无私断案之路。包拯在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后,他最恨贪污舞弊、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的官员,所以包拯就决定要打破开封府的旧律,让更多的百姓可以直接到他面前告状。这种做法使官员不用在被底下的人蒙蔽,防止了冤假错案的发生。在包拯任知府的阶段,开封府一派清明,连皇亲国戚都不敢像以前一样嚣张,收敛了许多,那其他小官小吏们更加不敢犯罪!
当时有很多的权臣显贵家族的人。都私下圈地建设自己的庄园,可是久而久之,惠民河的上游水流都被截住了,渐渐的,下游的百姓们的庄稼就无法得到灌溉,民以食为天呀!老百姓们都无法生存,就到包拯面前申诉。包拯突然得知这消息后很是愤怒,他不怕权贵的报复,下命令把这些侵占了河道的庄园全部毁灭。他为人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任何权贵都无法阻止他为老百姓讨公道。
包拯的一生都很严厉正直,就有了包青天的称呼,百姓们都尊称他为青天大老爷。可惜他在64岁那年就因病去世了,他去世那天,很多百姓们都自愿为他送葬,大街小巷都占满了送他离去的人。
奇点历史
包拯【999年5(四)月28(十一)日星期天-1062年7(五)月3(廿四)日星期三】,生肖猪,星座双子座,字希仁,淮南路庐州合肥县东乡(今包公镇)小包村。包拯在民间神一样的存在,是最好的清官,民间演绎着他的传奇。在历史上包拯的确刚正严明,尽职尽责,得罪了很多重要人士,然而他却能官运亨通,人生的结局也都是非常美好!
1062年,时任枢密副使的包拯去世。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宋仁宗,亲临吊唁,还为我们的包青天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定谥号为孝肃。包拯的确是孝顺而严肃的人物,他与欧阳修、范仲淹号称宋朝三孝子。包拯为父母曾三次辞官。严肃的包拯,他抨击了61位朝臣,弹劾多人,得罪多人,却创造26年有27次的升迁。可见包拯不仅能干而且聪明,关键是有谋略。那么他这美好的结局是怎么实现的呢?
包拯是官二代,其父为包令仪,跟文洎是世家。包拯排行老三,其长兄包堂,次兄包颖。包拯其远祖就是《申包胥哭秦廷》的主角申包胥。大家都知道包拯弹劾过国丈张尧佐,激动之处,喷得宋仁宗脸上都是唾沫星子。至于状元宰相宋痒、三法司张方平更是被包拯等人弹劾,而且还都弹劾成功了。理由是说张方平违法,后来让宋痒他弟宋祁掌管三法司,结果又被包拯弹劾了——说宋祁人品不平。皇帝很纳闷,这人不行,那人不行,莫非你想干?就让包拯掌管三法司。提携曾巩发现苏轼的欧阳修跟宋祁编撰过《新唐书》,欧阳修很生气就弹劾包拯,问得恰恰正是皇帝纳闷的。弄得包拯都不好意思掌管三法司了,当即辞职,但没被批准。
请问为什么?包拯有人,包拯朝中最铁的人就是文彦博。文彦博的父亲是文洎,跟包令仪是世家。文洎的祖上本姓敬,因为避讳石敬瑭的“敬”改成了“文”。后晋灭亡后,其祖上又姓敬了,可不久又改为文了。因为赵匡胤的爷爷叫赵敬!包拯比文彦博大七岁,但两人是同年进士。世家、同年,这才叫缘分,于是又亲上加亲,好上加好,又结为了儿女亲家,包拯之子又娶文彦博之女。文彦博仕途比包拯顺利,两人关系铁难免提携。文彦博三度出任宰相,辅佐过四任皇帝。
其实包拯跟其他同年的关系也非常好。比如小包拯9岁的韩琦,文彦博罢相后,韩琦接任,而包拯仕途就更顺利了。韩琦仅仅上任21天,包拯就由权知开封府(绝不开封府尹),升为御史中丞。富(弼)、欧(阳修)、包(拯)、胡(翼之),被认为是北宋嘉佑间真正称职的“四真”——宰相、翰林、中丞、先生。同年中还有小包拯12岁的吴奎,她们共同弹劾过张尧佐、宋庠、李淑等人。耐人寻味的是包拯在弹劾那么多人中,1027年的进士为官的人,他都一个都弹劾过。1027年的状元是王尧臣(商丘虞城)、榜眼韩琦、探花(商丘虞城)赵概,此外还名相王旦的儿子王素等。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福垊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宋痒、宋祁、张方平都是河南省商丘人,就是范仲淹也是在商丘应天学院求学的。福垊还发现了包拯和范仲淹的相似之处,尽管范仲淹是维新派,包拯是守旧派。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发现相似的地方了吗?
福垊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邀请。包拯在历史上是病逝的。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公元1062年,因病离开人世,享年64岁,想来“包青天”还是一个跨世纪的人物。
最近央视黄维德版的包青天《开封府传奇》引发热议,又一次唤醒人们对包青天的怀念。尤其黄维德瞪眼式的眼睛让很多网友吐槽。但是我们仔细看剧就可以发现包拯在哥哥嫂的抚养下经历了一个满是缺憾的童年,起初的瞪眼和别扭或许就是在向我们展示包拯让人同情的童年。看的出黄维德的表演是很有自己的想法的。
包拯,包希仁是安徽合肥人。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并在家乡安徽省的天长县担任知县。任期满后,因为政绩卓著被派到广东省端州治理端州。端州盛产砚,每年向朝廷进贡,包拯在任期间政治政绩,百姓十分感恩,集体为他打造了一个砚台,包拯没有不接受。在93年版的电视剧《包青天》中,包拯将砚台从山上扔下,还给了端州大地。
宋仁宗期间,张贵妃得宠。宋仁宗多次要提拔张贵妃堂兄张尧佐,张尧佐官至户部侍郎以后,宋仁宗仍然想再三提拔。当时作为监察御史的包拯,多次上书,认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与法度不服,任人唯亲,这是错误的。包拯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的诸多拥护,宋仁宗只好作罢。后来张贵妃又一次煽风点火,想要让宋仁宗提拔张尧佐,包拯再次制止。张尧佐也算识时务,自己拒绝了宋仁宗的任职。
提到包拯就不得不提一下开封府,其实历史上包拯在开封府任职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在这一年里,包拯就把据说当时最难治理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包拯铁面无私对于违法权贵和骄横府吏同样法不容情,严加惩办。包青天的名声也传遍了开封的大街小巷。包拯的铁面无私的故事也被写进了小说,话本中。在元朝的元曲中就有很多“包特制”的故事,而“包特制”就是当时老幼妇儒门对包拯的亲切称呼。
红雨说历史
包拯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位清官,他铁面无私,一生都为国为民。由于他当官清廉,又处处为百姓着想,因此被后人传颂,包拯的美名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一段佳话。
包拯一直活到64岁,混迹官场二十多年,包拯从一个小县令开始做起,一路扶摇直上。包拯凭借的不是玩权谋,而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办事。
包拯之清廉受到百姓称赞,也因此引起了仁宗的注意,仁宗对包拯十分欣赏。包拯曾多次顶撞其他大臣,甚至皇帝。他不畏权贵,公正无私,实在令人钦佩。
包拯最后是病逝的,也算是善终。包拯得罪权贵不少,最后能得善终,也是好人也好报了,包拯那时是枢密副使。
麦地传奇
包拯,是北宋王朝宋仁宗在位时,著名的的大臣。包拯之所以能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清正廉洁,和他的所处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看一个时代能出清官,那是因为有英明的君主。包拯一生疾恶如仇,不畏权贵,以他的性格,是很难在官场上立足的。为什么包拯能善始善终,离不开仁宗皇帝爱护和支持。君臣相知,信任有加,才成就了包拯。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九年(公元999),庐州合肥人。官宦之家,家境殷实。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以务农为生。父亲包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后来父亲致仕返回原籍,赠太保。母宣氏,赠冯翔郡太夫人。弟兄三人。包拯为小。长兄包莹,二兄包颍均早年去世。家中只剩包拯一个独子。包拯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考中进士。这一年包拯28岁。出任今天的江西永修知县。包拯因为父母年迈,无人照料,就上奏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后朝廷改任包拯和州监税。包拯父母身体有病,舍不得他离开,包拯便辞官回乡,侍奉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孝期满,包拯在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才回吏部接受调任。朝廷任命包拯为安徽天长知县。包拯上任后,公正的处理了许多积案,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好评。
不久,包拯升任端州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的贡品。历来官员都私拿截留,作为贿赂朝廷大臣的物品。包拯上任后,一改旧习。决不多收一块。离任时,自己用过的砚台,都造册上缴。为此,减轻了造端砚百姓的负担。庆历三年,包拯担任监察御史。他上书朝廷,反对送契丹岁币,应操练军队,加强军备。
公元(1045)年,包拯奉命出使契丹。他看到契丹军队整日操练,蠢蠢欲动。上书朝廷派“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重视代州军事将领的选择。庆历八年,包拯调任河北路转运使。这个职位离前线太近,官员都不愿意在这里任职。包拯上任后,他上书朝廷免除秦陇地区向百姓征收造船木材,七个州交纳的过桥竹索赋税,总共有几十万之多。皇佑二年,包拯任天章阁待制,任谏官。他以魏征为楷模。他把魏征的三篇奏议,认真书写,上奏仁宗皇帝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明辨是非。除出苛政,爱惜人才,严正刑律,远离声色。仁宗多采纳实行。仁宗宠爱张贵妃,把他的伯父张尧佐也提拔重用,而张尧佐无才无德却三次升官。包拯三次弹劾,仁宗无奈,最终罢免张尧佐。
三司使张方平,利用手中权力,假公济私。东京城有一个叫刘保衡的商人,开了一家酒坊,因经营不善,欠下官府小麦,折合现钱一百多万贯,一时拿不出来,张方平下令刘宝衡变卖家产抵偿债务,同时,他又乘人之危,指使人用极抵的价格买下刘宝衡的家产,从中谋利。包拯知道后十分愤怒,上书弹劾他,张方平被罢官。包拯在当谏官期间,对官员的不法行径都予以弹劾,包括宋祁。宋祁是名诗人,他在四川当官时,生活奢靡,每顿饭不少于三十六个菜。其中荤菜十二道,十二道素菜,十二道半荤半素的菜。养了三十二名侍女为他摇扇,捶背,敲脚。每天晚上都有一名丫环陪侍。宋祁十分好色,凡是自己看上的良家妇女,就千方百计也要娶回做小妾。他道德败坏,民间议论纷纷,官声很坏。包拯对宋祁的丑闻上奏朝廷,宋祁被罢官。张可久,身为转运使,自己卖私盐一万多斤,终饱私囊,贪污腐化。包拯上奏朝廷严厉处置,张可久被流放边关。汾州知州任弁,在任期间公权私用。他把一百多名士兵役使为他做私人工作。有的织造驼毛缎匹,有的为他做私人家务。占用的工役达二万三千六百多个,折合细捐一千六百余匹。按宋朝法律,这是一种严重的罪行。是要充军流放三千里,还要罚铜十斤。包拯大力弹劾,仁宗皇帝念及任弁的功劳,免予处罚。包拯据理力争,仁宗无奈只得罢了任弁的官。流放三千里。王逵出任地方官时,横行不法,随意增加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王逵用这些钱贿赂京官,谋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惨忍。随意杀害百姓。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他在朝中有靠山,受朝廷宠信,官运亨通,甚至升任到淮南转运使的职位。包拯为民请命,七次上书弹劾罢免王逵。有一次在仁宗面前慷慨陈词,唾沫都溅到皇帝的脸上。在包拯的不断弹劾下,王逵终被罢免。
嘉佑二年(公元1057)包拯任开封知府。开封知府,一般都由亲王,威望高的大臣兼任。开封知府比较难当。一是,天子脚下,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务。二是,皇亲国戚,高官显贵都聚集在这里仗势欺人,干预司法,人情关系网大,不好得罪。包拯上任后,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执法严峻,谢绝一切说情,送礼之事。他不徇私情,让京城的达官显贵,贵族子弟等等都不敢胡做非为,京城风气为之一新。包拯对自己曾经做过评价,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知忌讳,不避恩仇。庐州是包拯的家乡,包拯在庐州时,许多亲朋故友,仗势欺人干了许多不法之事,包拯大义灭亲,严厉执法,不徇私情,将他的一个舅舅在公堂上依法惩处,自此之后,亲旧都规矩守法。无人敢胡做非为。嘉佑七年,包拯病逝,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他的一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仁义的皇帝可以包容他,信任他,给他可以发挥的舞台。在许多包拯这样的官员的努力下,北宋出现了近代陈演格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时代。欲知详情,请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