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历史走向会如何?

571226719


溥仪才几岁,退位的事情是隆裕皇太后同意的。


说实话,清室退位是多赢,如果清室坚持不退位,那么局势可能败坏的无以复加,甚至南北提前分裂都有可能。


有人说以满八旗为主的禁卫军当时已经南下,这是不对的,当时禁卫军并未南下,完全在冯国璋掌握中。禁卫军装备比北洋六镇要精良的多。


冯国璋和段祺瑞最大的区别是他对清朝是有真感情的,他虽然感激袁世凯的提携之恩,也反感载沣把袁世凯免职,也愿意为袁世凯复出出力,但是他并不赞同共和。


冯国璋在禁卫军司令处读到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请清帝逊位电文时勃然大怒,声称要发电报质问段祺瑞,他怀疑这封电报不是段祺瑞打的。


另外,当他得知隆裕已经批准退位诏书后,冯国璋还伤心的说“皇族甘愿退位,我们今儿还给谁打。这样看来,大清国的江山就算完啦!”


所以,如果隆裕代表清廷坚持不退位,真要是和袁世凯决裂,我觉得冯国璋很可能会站在清廷一边。


不仅冯国璋,直系曹锟、齐燮元可能都会选择站在清廷一边。不要怀疑,如果不是张勋小气,只舍得封曹锟直隶巡抚不舍得封直隶总督,曹锟搞不好就通电支持复辟了。


当时冯国璋禁卫军一万多人控制京师,曹锟第三镇在山西,这已经是一支不小的力量,更何况第三镇是出了名的战斗力强。


再加上在辛亥年还曾准备入关勤王的张作霖,是的,不用怀疑,张作霖真打算入关勤王来着;而在西北,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升允正带着精锐军、昭武军(民国西北马家军前身)围攻西安门户乾州,如果不是清帝逊位诏书及时传到,恐怕西安会被升允带着精锐军、昭武军报复性屠杀。


所以如果真的清廷坚决不退位,一定要和革命党以及袁世凯斗到底,那么辛亥年局势很可能发生大家都想象不到的变化。


有可能段祺瑞带着部分北洋军与革命军合流,而冯国璋着带着另一部分北洋军与张作霖、长庚、升允统帅的西北精锐军、昭武军合流,两边爆发惨烈大战。


当然,真出现这种不管是对北洋、对革命党人、对清廷还是对袁世凯,都是“双输”。


兰台


先纠正一点,签署退位诏书的并不是溥仪,而是隆裕太后。因为当时的溥仪只有五六岁,一切都由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即光绪的皇后叶赫那拉氏。一开始,她当然是不同意让溥仪退位的。包括其他的皇室成员,也是坚决不同意签署退位诏书。

最后为什么签了呢?

因为迫于压力。这压力并不是来自袁世凯的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来自段祺瑞的一封电报。

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祺瑞联合了近五十名北洋军和其他清军将领,联名向清廷施压,宣称士兵们急切期盼速造共和,如果朝廷中有人继续阻挠,恐怕会发生兵变,到那时候,局面就难以控制了。

这封电报,不仅是施压,简直可以称为恐吓了。

看到段祺瑞的这封电报后,那些不可一世的小王爷们立即蔫了,再也不敢阻挠隆裕太后签署清帝退位诏书。

然后,袁世凯又联合隆裕太后的心腹太监小德张,全力劝说隆裕太后,同时答应给与她优厚的条件,最终说服了糊里糊涂的隆裕太后,终于同意签署了退位诏书。

如果她真的不同意签署呢?那么段祺瑞的恐吓就会变成现实了。除了多死一些人之外,历史走向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清廷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了,只能任人宰割。除了让清帝退位,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趣谈秘史


溥仪有个回忆录:决定退位时他才是个6岁孩子,坐在隆裕怀里,地上跪着个胖老头(袁世凯)痛哭流涕。很明显做出最后决定的是隆裕太后不是他。但请注意:此时实际情况正和现场情况相反,隆裕已把全部是旗人组成装备精良的北洋第一镇派往湖北前线,北京及回东北老家必经之路山海关已被老袁嫡系北洋第三镇等部接管。(她姑妈慈禧要活着非抽死她,大清立国300年从来都是绿营做先锋,八旗殿后,头一次反过来了)城内弹药库等重要设施也在老袁手上,摄政王载沣等权贵已交权归府。老袁表演再出色也改变不了逼宫的事实。由于此前隆裕垂帘听政做事伤了老袁等人的心,对她已不再信任。想不签退位诏书保全自己娘俩很难,只有一线希望。做决定时要召集大学士徐世昌等重臣一起开会,死掐怀里孩子和大头对哭。要点只有一条,完全放权给总理大臣职位就是不让大位(虚君),强调保大位就是保国体是为大家好,争取共鸣。之前全是载沣等人的错,希望大头不计前嫌,共度时艰。由于袁的实力主要在部队,主政的徐等重臣若能从中说合或可转圆。立宪后政治上会分化南方,经济上六国财团会给南军断血,军事上北洋碾压南军,胜算较大。历史上孙文二次革命失败证明袁世凯有实力力保朝廷,若清帝不退位,保皇派、立宪派包括民党宋教仁等派系都会转为议会斗争,革命派孙文无机会。国家也不会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武夫治国。一战后日本和苏联也找不到有实力的中国代理人,日军顶多海军实力强,陆军大规模入侵中国无机会。所以隆裕若聪明不为自己为社稷,为子民啥招都得用了,大头有适龄孙女给溥仪定娃娃亲都行,他若敢要,异姓王爷都得给,同时也要提醒他,他还不具备号令天下的实力,尤其在政务系统短板非常明显,合作才能双赢。但也有袁执迷不悟,不让位就玩阴的把自己娘俩做掉的可能。

隆裕玩砸的具体过程:慈禧归西后隆裕威不服众导致皇族内杠,老总理奕劻一派被反腐出局心有不甘,配合洋人鼓吹立宪以图再起。摄政王载沣加紧清除奕劻余党扶植自己兄弟占位以保儿子的皇位,首抓兵权,掌军的袁世凯意识到了危险弃官归隐彰德,静等时变。但他手下将领都对新主三呼万岁载沣也辨不出谁包藏祸心,埋下隐患。隆裕跟自己小叔子藏心眼把财权给了自己妹夫载泽,载泽想上位玩了把大的-大清版的国进民退-铁路收归国有(富了朝廷,穷了地方,没钱各地都得听话求他载泽,朝廷集中力量办几件得民心的大事,自己顺势挤走载沣上位,一箭三雕)。设计挺好但执行遭遇反弹,东部津浦路动外资洋人起了戒心,质疑大清市场经济地位,加紧扶持反对派给大清上眼药,中部京汉路动内资使仕绅与朝廷离心离德,失控的舆论再加上最要命的一条:他不是我们领导,他是外国人,鞑虏!(都当三百年部下了才发现?可见动利益比动灵魂难)西部卢汉铁路在图纸上实际一里没修,但百姓集的份子钱花没了,一充公,全露馅。保路运动爆发(四川巡抚鼓捣的),运动太大黑皮镇不住场子,朝廷派湖北绿皮弹压,大部队一走,剩下的异己分子觉得有机可乘,打响了辛亥第一枪,赛点就这么突然来了,再想弹压,三呼万岁的丘八们直接开了天价,只得召回他们老领导大头稳定政局,没想到大头要的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大清崩塌,靠枪杆子出政权重建金字塔在所难免!

其实隆裕的境遇远不如咸丰死后慈安、慈禧凶险,当时英法联军进京,太平天国做大,内部肃顺等八大臣逼宫,应对稍有失误满盘皆输。但隆裕知识结构欠缺,决策力和组织力和慈安、慈禧比相差甚远,还不懂取舍。比如萧规曹随效仿慈禧,姑妈咋用奕譞你就咋用载沣好了,实权只能是领侍卫内大臣(相当中央警卫局长)保自己母子平安就好。朝政他想说了算你就和重臣哭诉他欺负嫂子孤儿寡母,由于事实上皇帝是他亲儿子他没辙必须听你的尽心帮你。这个套路慈禧对付小叔子奕譞、奕訢多少回了,看也看会嘞。袁世凯顶替死了的荣禄掌军本来就是慈禧定好的,干嘛要用年轻无阅历的皇族替换大头,他们是那块料慈禧不早用了。袁家世受皇恩,溥仪又是提拔他的老领导荣禄的外孙子,关键是他和慈禧都怕戊戌变法派翻案,可以说不整他他是不会有二心的,这点慈禧看的很清楚。徐世昌(民国总统)和袁世凯是慈禧留给隆裕一文一武保江山的人,即使慈禧原定10年立宪由于民意影响提前举行,让奕劻去主持议会过度一下不直接裸退;由徐世昌组阁皇族不参与民意能接受。成立皇族内阁就是想专权还没真本领,典型的给自己上眼药。当年慈安、慈禧不就是打掉皇族肃顺等人重用曾国藩、袁甲三、左宗棠、李鸿章等才转危为安的吗!再说让徐世昌或议会推举之人组阁,使自己母子避开风口浪尖,好了自己有份,坏了总理担责,何乐而不为嘛!

以当时环境,议会打架比军阀混战强太多,以纺织品为代表的轻工业正向东亚转移,政府抓住机会经济腾飞是有可能的,之后利用一战西方列强削弱之际国家崛起也顺理成章。但这需要隆裕认清形势,懂得取舍,因势利导才行!可以说:自己没能力还想集权的隆裕,被周围各路野心家所利用,先是任人唯亲,决策失误导致众叛亲离后又手足无措,仓促交权,结果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国民。国家最终陷入军阀混战,国力被小国日本超越,错失复兴良机!











忆微雨阑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隆裕太后是呆,白白让溥仪退位让出政权。

其实,这恰恰是隆裕太后的聪明之处。

1911年,国内局势根本就控制不住。

洋人肆虐,从天津到北京都有洋人的驻军,距离紫禁城不远就是洋人的军营。洋人嚣张到如此地步,国家颜面早就全无,根本无法服众。

全国民变,除了席卷全国的保路运动和革命以外,甚至连北京眼皮下的天津也发生兵变。人民都认为满清无能,地方官员也不远支持这个无能的朝廷,垮台几乎是必然。

军队窝里反,唯一可以依靠的袁世凯窝里反,率领北洋军反咬一口,逼宫夺权。

国家财政崩溃,背负着沉重的庚子赔款,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焦头烂额,根本无以为继。

现在对于隆裕太后来说,无非两条路,第一就是死撑。

别看现在袁世凯演戏跪在隆裕太后面前大哭,一转眼就能把你这个太后暗杀甚至大卸八块。

如果想要依靠兵力镇压袁世凯,旗人组成的第一镇,已经被老袁忽悠去武汉对付孙中山。

退一步说,就算第一镇回来了,也不是老袁的对手。

再退一步说,就算第一镇把老袁干掉了,那么南方各省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党又怎么办?

如果老袁不控制大局,让其他来人乱来,说不定全国斩杀满清权贵,连溥仪都保不住性命。

那么唯一可行的,就是第二了。

体面退位,让出权力,好歹得了一个优待条款,首先满清皇族没事,其次还能获得不少的钱财,最后皇城内价值连城的宝物也不会被抄走。

隆裕太后其实也算不错,她知道大势已去,自己又是才能平平,就退位让贤。

如果是慈禧太后,估计还要借机流亡,跑到哪个省继续武力对抗,发动内战,到时候又不知道会死多少中国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隆裕太后对国家是有功的。


萨沙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灭亡,实现了政权的和平移交。要是溥仪不退位闹到流血冲突的程度,以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中国要出大麻烦。

1、辛亥革命看似如火如荼,大多数省分都成立了革命政府,但满清权贵还是很有实权的。比如东北地区就是到了张作霖成为东北王时期,满族权贵也是他不得不倚重的力量。也就是说满清权贵不是没有反击之力,只不过是不愿意同归于尽罢了。一旦溥仪不退位被杀,全国战火立马再起。

2、当时的中国被列强环伺,日本垂涎东北,英国图谋西藏,法兰西窥伺广西、云南,沙俄看着新疆、外蒙流口水,只是缺少一个占据中国领土的借口罢了。可以说正是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提出反对分裂的号召,才保证了满、蒙、疆、藏地区的安定和顺利移交,维护了中国领土的统一。

3、故宫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内部收藏的各种珍贵文物、国宝更是数不胜数。一旦溥仪不退位,北洋军攻入故宫,在兵灾之下这些中国的珍贵宝物都会被毁,咱们今天还能不能看到完整的故宫都不一定了。


当狗容易做人难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溥仪所代表的的清皇室只是袁世凯手中的谈判筹码,而且他就是待宰的羔羊,无论他退不退位,都会被赶下皇位,他无法阻挡历史走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时清王朝手中唯一的军队就是北洋新军,但是清王朝此时已经指挥不动军队,无奈只能请袁世凯出山,袁大头就地起价,直接成了内阁总理,取得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而清皇室就是一直被拔了毛的凤凰,就等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的命运。袁世凯一边打疼革命军,一边开始谈判,在双方讨价还价中,清皇室成为袁世凯与革命党谈判的筹码,以宣统退位为条件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溥仪退位是清皇室最好的选择,如果溥仪不退位,那么就会被袁世凯用武力逼着退位,甚至溥仪及其清皇室会被袁世凯杀掉,从而结束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溥仪的退位是逼不得已的选择,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是他必须要退位,他无法阻挡历史走向。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溥仪不退位不会左右历史的走向,反而会招致爱新觉罗家族的满门抄斩!

我是荒野历史,对于清朝的研究比较多的是放在甲午战争上,然而末代皇帝溥仪最近也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不是因为他多么有才华而是我对他的人格产生了质疑。人们都说溥仪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的一生不是在主宰时代,而是时代在主宰他。我却不以为然!

首先我要说的是溥仪退不退位并不是溥仪所能决定的,因为他登基时才三岁朝政由他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把握,载沣辞职后溥仪也才不到6岁掌握政权的又变成了隆裕太后,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一再逼宫,作为女人的隆裕太后和一个年仅6岁的皇帝经常是被逼得报团大哭

。载沣退休后朝政军事大权悉数落入袁世凯之手,加上袁世凯与革命军的利益交换,拥护清王朝的新军尽数倒戈!此时的清廷已是大厦将倾。

作为母亲的隆裕太后,想要保住母子性命只能无奈选择投降。假设隆裕太后垂死挣扎不仅会让北洋新军血洗紫禁城还会让爱新觉罗家族陷入被屠杀的深渊,清廷的迂腐已经让底层的人民怒不可揭,革命成为人民心之所向,此时逆流而行清廷只会招来人民愤怒!到那时北洋新军同革命军一同攻入紫禁城不光文武百官会被斩杀,隆裕与溥仪也难逃一死!



当然有人会说袁世凯为了压制革命军不会对清廷下死手,然而革命军在袁世凯年前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难敌北洋新军。袁世凯完全可以以清廷的名义先灭革命军再转而血洗紫禁城,这样他的利益也将会最大化,袁世凯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所长要的也是一个共和的中国!



荒野历史


溥仪做皇帝的时候,内忧外患。内部有袁世凯逼宫,外面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起义。如果溥仪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很显然,溥仪就只有死路一条。

晚晴最厉害的部队就是北洋水师,当时的领导权已经不在皇帝手中了,军权掌握在北洋军阀袁世凯手里。假如溥仪不退位,袁世凯若发动兵变,紫禁城估计会被血洗一遍,清朝皇室搞不好一个不留。清政府即便能抵御,也是两败俱伤,最后还是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推翻。所以,清政府面对袁世凯的逼宫,皇室元老们无可奈何,只好妥协,被迫签署《退位诏书》。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清政府其实也知道,大势已去,宣布退位是最好的结果,毕竟有那么多的优待条件。清政府也不傻,在中国历史上,前朝被推翻皇帝基本没有好下场。历史证明,溥仪选择退位是正确的,不退位绝对是死。

在清朝历史上,清朝完全可以笑傲世界。但是,从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不断的赔款,政府穷得响当当,连后来戊戌变法的经费都没有,这样的政府哪里还有救。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本来可以迎来一个转折,可惜权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总之,清政府基本没有希望了。

我们可以从侧面来看,当时清政府的军权掌握在袁世凯手里,清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剥夺他的军权。即便有能力剥夺袁世凯的军权,清政府也没有能力领导北洋水师。可以说,袁世凯逼皇帝退位,反而救了他们一命。


谋士说


很多人觉得共和是大势,无法阻挡,但君宪也是大势啊,为何就一定无法实现呢?

也有很多人觉得除了签退位诏书,隆裕也别无选择,但往往成败就在一念间。



袁世凯是个野心家,这没错,但1911年的局势他也并不是100%有底气,否则他为什么只是一再劝说隆裕退位,还给出优待条件,直接逼宫不就完事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也用不着那么文质彬彬嘛!

实话说如果慈禧还活着,绝不会让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她不会傻到把大权全交到载沣的手里,也不会傻到让袁世凯滚蛋,更不会傻到弄什么皇族内阁,甚至把满人最后的宝贝疙瘩北洋第一镇派到湖北去镇压革命党。



我在另一篇问答中提到,慈禧如果再多活10年的话,绝对能够以更稳健的方式推进立宪,更不会有后面的那些荒唐事儿。即便是在1911年的当口上,慈禧也绝对有能力转危为安。

重组内阁,重新起用袁世凯,把锅都甩给载沣和庆王,死死掐住小皇帝以博取朝野同情,让袁世凯无地自容;然后死保国体,宣布实行君宪,让渡权力于内阁,但要谈妥优待;内阁要重用汉族文人,满汉各半,牵制袁世凯;放出消息,南北罢兵,令其结党,组建议会,然后待民智渐开,军队遂开国家化,何至会有后来的军阀割据,武人当政?



这样一来,隆裕和溥仪的优待不变,皇太后和皇帝之尊不变,二人主动让权,亦享虚君之美名于后世,这比光荣革命还要光荣,总强过被人轰下去吧?


达摩说


历史当然是不能假设的,因为历史已经有了确定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历史事件当中的部分要件,以对当时的历史进行合理的推理。比如溥仪皇帝在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的。

假设以下,如果溥仪当时坚持不退位,不签退位诏书,历史走向会如何呢?

当然,如果隆裕太后当时坚持不让溥仪皇帝退位的话,以当时南方革命党的实力来看,他们是没有足够的实力打到北方去,直捣黄龙的。也就是如果溥仪皇帝坚持不退位的话,南方革命党是拿满清皇室没有办法的。

不过,问题很有可能就会出在袁世凯及其党羽那里,袁世凯如果在得知隆裕太后坚持不肯退位的消息后,他一定会气急败坏,甚至不排除他会铤而走险,因为袁世凯当时至少能控制北洋六镇陆军当中的四镇,而且,在全国各地,袁世凯还有大量的政治盟友,所以,袁世凯一定会继续威逼利诱,使得隆裕太后就范。

所以,即使隆裕太后继续坚持不让溥仪皇帝退位,以袁世凯的能力,也会迟早使满清皇室退出历史舞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