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陕西很少有关于夏、商时期的历史?

再回首16987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陕西共有夏商时期遗址240余处,其中陕北、关中和陕南分别占51%、41%和8%。陕西关中和商洛地区的夏时期遗存,主要分布在关中东部和商洛地区北部。这一地区的华县南沙、蓝田怀珍坊、商州紫荆、东龙山及洛南焦村等遗址,都发现了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一些学者认为,关中西部和泾河中游的某些龙山文化晚期遗存,可能已进入了夏代纪年,如“宝鸡石嘴头遗址”的陶罐、鬲及某些纹饰——如交叉刻划纹。

夏时期,关中典型遗址自东向西有华县南沙、耀县北村、西安老牛坡、扶风壹家堡等。西安老牛坡遗址面积广大、内涵丰富而有特色,这就是文献记载的崇国中心所在。

依据考古资料,关中商文化大体可分为两段六期。第一段即鼎盛期,大体相当于二里冈下、上层时期。铜器、陶器面貌与二里冈所出基本相同,但器类多见花边罐而少爵与觚,前者当是受“三川”之一泾河流域花边器风格的影响。第二段大体相当于殷墟时期,这一阶段尤其是殷墟二期以后,文化面貌的关中特质明显,器物的陶质、陶色及风格都开始偏离殷墟的商文化。在陕西周原一带,出现了联裆鬲、折肩罐等器种,显示出商文化在关中的崛起。殷商晚期,在先周文化和其它青铜文化的逼迫下,关中的商文化势力逐渐衰弱,基本上退缩至西安以东至渭南一带的狭窄地区,因为这一时期周文化已经占据了主流。


先周文化在“三川”地区的宝鸡、咸阳和甘肃的平凉、庆阳地区分布最为密集。根据发掘资料,存在着互有差异、又密切相关的两种文化类型。其一以姬家店、石嘴头、晁峪、刘家、斗鸡台遗址为代表,其二是以郑家坡、北吕遗址为代表,年代都相当于殷墟时期,可能分别代表文献记载的姜羌部族(炎帝部落后裔)和姬周部族(黄帝部落后裔)。前一类型遗址的主要陶器有高领袋足鬲、腹耳罐、双耳罐、单耳罐和折肩罐,刘家墓地盛行偏洞室墓。—些学者认为,其与辛店文化的山家头类型和姬家川类型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后一类型的主要陶器有各式联裆鬲、折肩罐、深腹盆、深腹簋、束腰甗等,各种拍印纹颇具特色。郑家坡和北吕遗址都盛行竖穴土坑墓。

关于先周文化的渊源,一种观点认为,西安“客省庄文化”是先周文化的源头。而关中的商文化和甘肃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也对先周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在关中西部(凤县)及北部的边缘地带,还发现少量含有寺洼文化因素的遗址。

陕北夏时期的遗址主要发现于安塞、延安、延川、靖边、府谷等地。代表性陶器有花边罐、鬲、三足瓮等,纹饰多见蛇形附加堆纹,时代大约相当于朱开沟文化中期(二至四段),属于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文化。当然榆林的“石峁遗址” 是中原地区夏商断代最大的史前考古大发现,震惊了世界,从4300年前开始一直存续到3780年前,城池宏大。商时期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支流窟野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和洛河上游地区,关中盆地北缘的淳化一带也有发现。这些遗存与鄂尔多斯草原和晋西北同类遗存的内涵基本一致,都属于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有学者依据考古发掘地点,将其命名为北方地区青铜文化朱开沟·石楼·绥德类型。

在陕北吴堡、绥德、清涧、子长、延长、延安、洛川、淳化和山西右玉、保德、石楼、忻县、柳林、永和、吉县等地,先后发现了40余起出土于墓葬的青铜器。从时代看,这些青铜器大体分为四期,可与殷墟的四期相互对应。从器类、器形和纹饰风格看,它们又分为特征迥异的两类。一类以各种容器为代表,与殷墟商文化和关中商文化具有较多的共性。

在陕南汉中盆地的城固、洋县一带,分布有非常丰富的商时期氐族文化遗存,仅汉江支流湑水两岸的吕村、五郎庙、莲花、苏村、马畅、谢村等地,历年就出土青铜器约20余起,数量达600余件。这些铜器大多出自窖藏,可能与某种祭祀活动有关,其文化特征又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以礼器为代表,时代从二里冈上层时期延续至殷墟阶段,与殷墟的同类器物几乎完全相同,另一类则是实用器。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指出,夏商周是同时并存的部落城邦文明,所以他们之间文明形态也是交叉存在的。周文化特质明显,夏商则相对混沌。

根据《中国通史》的记载,夏商周先祖都发源于渭水流域,这可能对应了炎黄部落缘起黄土高原的历史正论。夏族从渭水中下游发端后,主要的迁徙路线有两个:最早的一支从关中直上陕北榆林,建立了“黄帝昆仑城”,最著名的遗存就是“石峁遗址”,这里是我国史前最大的城邦遗址。另一支从关中的渭河平原越过龙门黄河进入汾河平原,在此繁衍生息,根据《正义》的解读,夏族先后有四个都邑,分别是阳城、平阳、安邑、晋阳,著名的遗址是“陶寺遗址”,后来被“石峁”人所灭。

商族一支从渭水流域先迁移到陕西商县,在此发端,“东龙山遗址”是很好的印证。从商祖“契”传十四世到商汤,逐步顺“雒水”东进,在黄河南北两岸发展,因为豫州是东夷人的传统势力范围,所以火并激烈,因为人数处于劣势,生存很是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属性上东夷色彩明显,其实等于是华夏族做了东夷族的上门女婿,属于“嫁”,所以子女姓氏全跟女方。“妇好”是“商王后”吗?“妇好”是商王之妻还会给商王进贡?还会有自己的领地和权杖?还会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还会经常带兵打仗?还会亲自主持祭祀活动?还会有权利自己私铸那么多的青铜器?可以确认 “妇好”为一个部落邦邑首领无疑。“娶”文化则是女方嫁男方,子孙姓氏一切随男方。

殷商的另外一支就是来源于“石峁”人和“陶寺”人的迁徙。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看,丧葬和筑城都有“石峁”文化的影子。商的都邑也是因为东夷族攻伐的原因到处迁徙。

总之,在夏商时期的部落集中区域,文化是很复杂的,在华夏部族的周围还有大量的戎狄部落的交叉存在,之间征伐不断。但殷商文化的东夷论是真实可靠的,是有别于渭汾平原的华夏族的,有些商部落是属于母系社会也是证据确凿的。

这就是夏商时期的文明状态,打破这一切混沌不堪的就是诞生于关中渭水流域的周文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武王伐纣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新纪元,使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有了归属感。周统治地域辽阔,崇尚礼仪,分封诸侯,创建宗法制度,这些都是夏商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华夏文明从此奠基,中国人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

探寻历史,正本清源,我是清乐堂,欢迎关注交流,请多指正。


清乐堂


原因很简单:

黄河几字形绕开陕西,西安没黄河,决定了西安从商周起只有三千年历史。

上下五千年,四川有三星堆,浙江河姆渡遗址7000年,陕西7000年以上的遗址一个也找不到。

如果从猿人角度,陕西蓝田猿人的历史,又比不上云南元谋县。

纵观历史:

1、明末天下大乱,首先是从陕西(时属延安府)开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的受灾之早,受灾之重。民不聊生无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谓“天降奇荒,所以资(李)自成也。”

万历在位48年间(1573-1620年)有灾荒记载的就占25年,崇祯年间几乎连年灾荒。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大旱,次年即崇祯元年继续大旱,其中陕北受灾程度最重。

崇祯三年,灾区扩大到全陕。到崇祯六年,旱蝗霜三灾并至,全省大饥。

2、果然,民国18年,陕西西安关中地区再次发生大饥荒。

民国十八年发生在陕西关中的大饥荒,又名“民国十八年年馑”。

陕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称为饥年,两料未收称为荒年,连续三料未收称为年馑。

实际上民国十八年年馑从民国十七年就开始了,据近代大量史志和报刊资料记载,民国17年(1928年)陕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麦歉收,秋未下种,冬麦亦无透雨下播。民国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严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断流,多年老树大半枯萎,春种愆期,夏季收成不过二成,秋季颗粒未登,饥荒大作,草根、树皮皆不可得 ,死者日众、殍满道旁、尸腐通衢、流离逃亡,难以数计。

长安、武功、凤翔、扶风、乾县、岐山、眉县、兴平、咸阳、临潼、渭南、周至、蒲城、合阳、宝鸡、陇县、澄城、淳化、长武、褒城、礼泉等县为重灾区。全省940余万人口,饿死者达250万人,逃亡者约40万人,有20多万妇女被卖往河南、山西、北平、天津、山东等地。


用户67724358697


南洛河古称:“雒水”。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部与蓝田县秦岭箭峪侧木岔沟。洛阳古名“雒邑”“雒阳”因此得名。

北洛河古称:“洛水”,全境皆在陕西,流经大荔、宜君、黄陵、志丹等地。

而司马迁《史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而并不是“皆在河雒之间”。

即便不管是洛还是雒。首先都源自陕西。

先说北洛河,北洛河流经之地,其中就有司马迁的家乡韩城,韩城古称“夏阳”“龙门”,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另外韩城是西周武王封子的地方,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并非战国的韩国,有可能是有血缘关系)。而大禹又是夏朝的创立者,大禹的地盘又是与韩城(夏阳)隔河相望的山西的阳城。《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可见夏朝名字的来源于大禹一生最重要的治水地“夏阳”和“阳城”。而韩城以北的黄陵县又是华夏始祖黄帝的陵寝,而黄土高原又是黄帝的诞生地也是黄帝部落早期的主要活动区。黄陵北部不远又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先进的城市遗址距今5000——4100年占地438万平米的石峁古城遗址,四周又有十几座同时期的卫星城,其中4500年的芦山峁遗址发现中国目前最早的宫殿遗址,而后世的夏商周所有宫殿遗址皆按照其布局而建,这个遗址又和夏朝时间吻合。而韩城(夏阳)的南部的陕西白水县又是文字始祖仓颉的故里。白水南边的大荔县又是古人类距今20万年的大荔人遗址的发现地。韩城(夏阳)的东部不远又是山西距与夏朝时间吻合的“陶寺遗址”。综合遗迹可看出河洛文明的河洛就是陕西北部的黄河与洛水。

再说南洛河(雒河),起源地是陕西华山南部和蓝田。先不必多说212万年的蓝田猿人,仅这地区“华胥故里”就能说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西边就是著名的仰韶文明早期最大的遗址“半坡遗址”和著名的“姜寨遗址”。而姜寨遗址又是最早的铜的发现处,旁边的6000年前的西安杨官寨遗址就不多介绍了。而仰韶文化遗址,河南1000处,多为中晚期,陕西2040处,一半为早期。

而“华夏”一词来源于华山和夏阳。可见三代之居的河洛是指的陕西北部洛河与黄河周围。

司马迁的洛水不是雒水。河南除了歪曲史书内容和改变史书的字词,遗迹证剧却拿不出来,仅有的二里头遗址,却被国家文物总局否定为夏都,洛阳古称“雒邑”并非“洛邑”。如今为了争经济利益,不仅捏造历史给自己贴金,连祖宗给的名字都改了。











亲爹亲爹


作为陕西人,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不够严谨。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夏朝,到现在考古学家还没有找到相关证据,关于夏朝的所有历史,都存在于传说中。因此,不能把传说当历史。

关于夏朝的记录,只零星存在于西汉大文豪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他说,夏朝是大禹治水后建立,或者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但除过司马迁的记述,再也找不到其它记载,所以,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疑。

司马迁和史记

我们向世界宣称时,中华民族有上下5000年文明史,这个5000年的说法还跟司马迁有关,司马迁是从炎帝、黄帝时期开始算起的。但国外大部分历史学家不认同这个说法,因为国外学者认为,要证明一个文明存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有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同时存在,才算有效。

周文王和姜子牙

但是,从商朝初期,大约在3600多年前甲骨文产生之前,到炎帝、黄帝这段时期,这1500多年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所以,国外专家不承认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当然也不承认我国有夏朝这个朝代存在。他们只承认,华夏文明是从有甲骨文记载的商朝开始的,也就是,华夏文明有3600多年文明史。

不要说陕西没有关于夏朝历史,其它地区同样没有。

其二,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商朝是我国有文字作证的第一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上,是由一个国王领导众多诸侯的制度形式。诸侯分散在各地,陕西在商朝晚期时,是西伯侯姬昌的领地,被称作西岐,位于今天陕西岐山、扶风一带。

周文王

商朝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称作先商、早商、晚商,有500多年历史,商朝虽然大部分活动时间在中原一带,但到晚商时,陕西一带同样活动很频繁,有许多风云人物在此生息,如姬昌,姜子牙,等等。周文王姬昌前后5次拜见姜子牙,终于打动他,愿意为伐纣大业助一臂之力,这段历史非常有代表性,被誉为“求贤若渴”的代表。

华夏文明从中原,即当今的河南一带作为起点,然后沿着黄河流域,或者顺流,或者逆流辐射、扩展,到晚商时,完全扩展到了陕西一带,所以这时期,不能遗忘陕西对商朝的贡献和作用。

虽然商朝的都城是朝歌,位于今天的鹤壁市一带,同时还有其它城市,如亳,今天商丘市一带,邢,今天河南焦作温县一带。同样也有西伯侯的驻地城市——西岐。

正是姬昌看到商纣王是个昏君,才起了取而代之的雄心。他在西岐不断发展势力,最终完成了伐纣大业,成功取代商朝。


鸿鹄迎罡


陕西很少有夏、商时期的历史?是说陕西历史短吗?相对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确实太短了,和非洲比也大不如。非洲的历史很长,当全世界人的祖宗都可以,这有啥可自豪的?美国二百年的历史不用自豪,有苹果、微软、芯片、导弹、航母就足以傲视群雄了!相声演员岳云鹏,老家是号称华夏祖宗的中原某省,相声影视都极有天分,可谓牛逼!这不见了天津人郭德纲还得跪拜喊师父。无它,离开郭德纲你小岳岳在圈子就没法混!这世界是强者的世界!回顾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秦汉帝国的雄壮开拓,需要的是大唐王朝的盛世辉煌,更需要面向未来努力提高科技实力,实现大国崛起的宏伟目标!而不是不停的去嗅那条又臭又长的老婆娘的裹脚布,嗅久了脑子就残废了!


马可大菠萝123


夏以前的历史,陕西省还是有的,也要结合河南省境内的历史才能看到。关于帝喾,有两个版本,五千四百年前的帝喾高辛氏,首任帝叫帝喾,帝夋,称帝立都于洛阳,娶有邰氏女子姜嫄生下弃,还有一个版本,是4400年前的帝挚青阳氏王朝时期的第16任帝洛阳的姜斯遂自称帝喾号高辛氏,说是他娶了姜嫄生下弃,无论哪个版本都说明有邰氏周先祖已经存在并且繁衍于雍州。帝喾高辛氏为了加强统治,和周先祖部族的联姻确实存在,甲骨文中反复提到帝夋这位商先祖,清末民初的史学大家也认为帝喾就是帝俊,帝夋,也基本确定周王室确实是帝喾后代,黄帝后裔,周王室和商王室从帝喾讲起,实际上是兄弟,都是黄帝一族的血脉。据陕西朋友讲,周和楚都祭奠黄帝,而且周的图腾是熊,应该都是有邰氏和帝喾高辛氏的联姻,有关。

从考古上说,至今陕西省境内还没有发现早于仰韶文化一到两千年的裴李岗文化,而河南省境内的裴李岗遗址有几十处,这说明远古时期河南省人口众多,是远古的历史舞台,颛顼,帝喾,帝挚青阳氏王朝接连出现在河南省境内,陕西省境内处于原始氏族时期,大的部族有邰氏已经在繁衍,但是还没有出现王朝。河南省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是不如陕西多,但是考虑到河南省东部处于黄河泛滥区,是存留不下远古遗迹的,从裴李岗遗址看,河南远古时期的人口数量应该大大多于陕西省,所以夏商时期及夏以前的历史河南省要丰富得多,是人口数量的问题。人口数量的差异从仰韶文化上看,是看不到的,裴李岗遗址也集中于洛阳郑州之间,由于黄河的泛滥,郑州以东很难存留,但是应该也是人口密集的,开封也是帝喾高辛氏的活动中心。


老杨141007668


因为夏、商时期华夏文明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



注:表中“亳”指河南商丘


T问道T


张岂之先生说:“炎黄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历史记载最早谈到黄帝出生的是《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少典族居住在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蟜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以后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后取姜姓。黄帝生于陕北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姜水一带。黄帝和炎帝部落曾经顺河移动,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后来成为华夏族。”

《连山易》中所记载:“颛顼五代孙鲧,封于崇”。《地輿志》中记载:“鄠,古崇国也。”《诗·大雅。文王有声》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这一段是说陕西西安鄠邑区是上古时期黄帝后裔鲧的封国,后来崇国被周文王所灭,文王在崇国的地方建立了丰京。而鲧就是我们熟悉的大禹之父?这算不算史书记载与夏相关联的部分。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海经》云: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所以关中人又将渭河叫禹河。

《史记.。殷本纪》“契封于商”。汉郑玄:“商南在华之阳”。晋皇甫谧:“今上洛、商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自上洛经商县南,契始封此”。唐李泰《括地志》:“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契所封也。”其意思是陕西商洛地区是商老祖宗契的封国与商缘起之地。

以上这些是信手拈来关于人文始祖黄帝、夏、商与陕西关系的记载。当然还有更多的史料就不一一列举了。

下图为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课:炎黄二帝起源于陕西



天道TD


周之前历史不多。盘古开天地发生在河南泌阳盘古山,桐柏盘古山,燧人氏钻木取火发生在河南商丘,伏羲女娲陵墓都在周口淮阳;贾湖文化文物考古,文物对照山海经史记典籍传说,舞阳有贾湖酒,伏羲氏女娲氏故里河南漯河舞阳。洛神赋伏羲溺女传说,贾湖考古六岁小女孩遗骨全身挂满绿松石得到印证,其实发生在漯螺河。黄帝出生在新郑轩辕之丘潩水河畔,娶西陵女嫘祖为元妃,今河南西平县国家认定嫘祖文化之乡。问道广成子与崆峒山,禹州西五十里,具茨山脉禹州长葛密县新郑境内。取首山之铜,今河南襄城县,灵宝荆山鼎湖造鼎,桥山飞升即仙逝驾鹤遨游!刘累养龙的地方奍龙城河南临颍,许由归隐的地方许由店,后纣王开疆阔土在此屯兵,改纣城一直到现在。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发生在禹州,夏朝第一都禹州,禹王锁蛟发生在禹州,仪狄造酒(宝丰酒),杜康造酒(洛阳伊川),太康失国河南太康,少康复国临邑(今临颍县城顶遗址)少康酒。郑庄公撅地黄泉见母的地方在临颍发生。金文夏字的来源与远古中原的古老树种葛树,葛树上搭建房屋,就是夏=葛。华的来源葛花=华,华夏来源夏朝有关。中国来源与殷商甲骨文来源有关,中国来源。





华强部落


学界认为夏商周是三个同时存在的民族。夏,目前“下落不明”。商人发祥于东夷,由东向西占领了河南,建都于安阳。而周人4500年的就生息在关中平原,先周郑家坡遗址证明了这点。夏代政衰,周先祖不窋窜于戎狄之间。商代陕西的历史由商周两朝书写,有历史记载!若再前推,仰韶文化的中心在关中晋南豫西,这里是华夏民族的源头,最早的中原就指这里。陕西的北首岭,半坡,杨官寨,包括郑家坡等等,都是最典型的重要遗址。(再早的上陈,蓝田,大荔人等就不说了)所以陕西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是常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