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真正的历史到底占几成?

小公子49


历史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和控制的,首当其中就是来源于政治上,这在历朝历代所修的官方史书,所谓的国史,正史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任何史学典籍都无法完全摆脱政治上的影响而独立存在,司马迁的《史记》也不能免俗。

史书的真实性主观上取决于编纂者是否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如果你连真话,实话都不敢说,那么史书的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司马迁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秉持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学观念,这可以说是《史记》能超越其他史书而立于中国历史当中最关键的所在。他在《史记》里将项羽列为本纪之一,使刘邦和项羽在政治地位上相对处于平衡的地位,在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中倾注了大量的情感,有批判,同情,更有惋惜。 韩信,这个传奇而又充满悲情色彩的人物,早已被汉政府官方定义为叛逆者,司马迁在《史记》里为韩信记传为淮阴侯列传(韩信曾为淮阴侯),在无法推翻压在韩信身上的造反罪名的前提下,充份肯定了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在汉朝建立过程中厥功至伟的贡献,并对韩信最终被杀,族灭表示遗憾和同情。这些对于统治者敏感的神经是极大的触动和挑战,如果没有大勇和大智是无法做到的。

同为前四史之一的《汉书》,班固虽有“良史”之称,但跟司马迁相比还是差了不少,《汉书》更多的是从维护汉王朝的统治出发,歌功颂德的意味更重。至少司马迁的《史记》可信度应在《汉书》之上。

司马迁对于《史记》的史料素材的选择,他本身就出生于史学之家,其父司马谈就是著名的史学家,他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饱览群书,增广见闻。另外,司马迁还热衷于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询问野老,不断丰富和详实自己的史料库,但这也并完全保障《史记》的真实性。 比如传说当中的“五帝”时代以及“夏,商”两朝大致是建立在代代相传的故事当中,缺乏强有力的史料和实物支持,距离司马迁最近的周朝,周朝早期(尤其是西周)时期也有8,9百年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展了大规模的“焚书”活动,无数史学典籍付之一炬,造成了相关历史时期的断代,有很多的历史典籍都是后世人借前人之名写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了。而司马迁在无法得到真实有效的第一手史料的前提下,自然《史记》的真实性就自然无法完全保证。

司马迁,无论从他的史学态度和成书理念,还是他不畏强暴的实事求是的大无畏精神,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是亳无疑问的,他在最大程度上排除了政治对于历史的影响,尽管他也无法完全免俗。 同时基于第一手史料的缺乏,也使得《史记》在真实性上存在不足,但终究还是瑕不掩瑜,他抵得上历史的考验,也配得上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赞誉。




历史乱翻书


一、《史记》是历史上第一部跨代通史,且是第一部分门别类纪述的通史。纪述时限长达3000年,《史记》地位无任何史籍能取代。没有《史记》,不仅黄帝以降历r史无从知晓,连尧舜禹夏商历史也搞不清。是《史记》记载大略,才让我们有所了解。



二、鲁迅论《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评语,是指《史记》的资料性和文学性的成就而言。有些人误会为《史记》文学性覆盖其史书性是错误的。尽管《史记》吸收了部分传说入书,但大多置于侧面记述的篇章,仅给读者以多说补充。而在正面记述中则另一说法。这点读者应分清。史家素有多说並存作法,即是《汉书》严谨,也设立"故事"条补记传闻类故事。这类补充不足以撼动正面记述。《史记》的文学性是指语言生动和故事补记两方面,不能证实《史记》是文学。



三、《史记》中有些记述,体现了作者的部分情绪,这是容易理解的。秉笔直书是受历史局限的,汉朝开国百余年,不该写至汉武帝时期,为什么要写上,只有理解司马先生遭遇,才能理解这一现象。



四、给《史记》的史书性和文学性划分,应该是八:二,文学性传说等入书不足两成。绝大部分是有据可考的记述。象商代帝世记述,已通过殷墟甲骨考古得到证实。

至于有些考古发现与《史记》记述有异,不足以证明《史记》有误。就象现在对同一问题的表述不一,将来后人区分孰真孰假也要费周折。历来官方记载与民间传说不相统一,史官处理如《史记》,应该是较好的办法。不必置疑《史记》的正统史书地位。


左说春秋历史领域创作


谢谢题主的提问。回答问题之前,自己认真看了题主的提问内容。除了《史记》原著,王立群教授解读《史记》的片子本人也看过,觉得讲的还是很好的,也受到了很多启发。同时也反馈出自己读《史记》的肤浅,导致很多问题不敢妄加评议。当然,本着热爱与交流的初衷,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史记》记述历史的真实程度加以简要分析。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下作者的记述原则。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就明确表示,“穷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意思是说,“我所记述的并不都是确凿无误的史实”,“我只是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表达的是我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个人理解,这既不是他的谦词,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推卸责任”。相反,司马迁是历朝历代史学界公认的大史学家,其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由作者的记述原则不难看出,《史记》中记述的历史肯定有不实的成分,但不实成分所占比例相当低。

其次,从作者的记述历程看,《史记》的整体可信度很有保证。熟悉司马迁生平的朋友都知道,他不仅长期“利用家庭和职务上的便利”收集和占有了大量重要而有价值的史料,又多次和长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现在看来,这是为记述真实历史而采取的一种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从而更加保证了《史记》的整体可信度。

第三,可以肯定的是,《史记》中记载的历史有不实和错误的成分。个人试着把这些错误大致分为客观错误和主观错误两类。客观错误也就是史实错误,比较典型的有赵氏孤儿案,烽火戏诸侯以及关于魏惠王在位年代等内容的记述。主观错误也可以叫做历史局限性错误,如鬼神之类的记述等等。这一点也无可避免。至于题主所说的司马迁对历史事件细节的猜测也无可厚非,毕竟史书不是年代表,还是要有一些文采的,适当添油加醋甚至主观臆测也不足为奇。

从广义上说,历朝历代的史书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与疏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算是史书的一大独特魅力吧。即使略有瑕疵,也无法掩盖《史记》的耀眼光芒。

综上所述,如果非要给《史记》内容的真实程度加一个量化指标的话,个人觉得在九成以上。

以上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美文美图,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史记”自书成以来倍受世人推崇,连鲁迅都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于我们研究历史起了巨大作用。

还有一些人对这部著作报怀疑态度,毕竟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他对前段历史的记述是怎么来的?有没有真凭实据?我们也无从得知。

但是单从司马迁对史记负责人的态度,我们应该相信,司马迁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前108年任史令。

如果要说真实历史占几成,我个人觉得最少八成以上,是不太可能凭空捏造的。有的记述即使真的不是事实,也是经过走访采集传闻,传闻难免不太真实。




华夏历史故事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续写春秋之志,对历史有一定见解。加之司马迁子承父志,各处游学,记录风土民情,求证历史,访各处历史遗迹!加之选择!才能编入史记之中!司马迁是对历史尊重的,慎重的!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的宫刑,忍辱负重!励志著成史记!因此从其本身经历看,其所著史记有百分之八十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翼下之风005


对半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首先说,司马迁作为史家,是有真实态度的!可为什么出现偏差?因为他记述的历史,时段达3000年呀!3000年往前追,能弄清楚吗?不可能。《史记》有记述错误吗?有!先说三点:一是涿鹿之战的发生地不在河北涿鹿,而是在河南修武县。修武县,古涿鹿,炎帝国都。二是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地点:崆峒山,并不是今甘肃崆峒山,而是河南崆峒山。三是司马迁把西周灭亡的原因归结为烽火戏诸侯,可那时候根本没有烽火台。西周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周幽王废大立小。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汉武帝也在废大立小,司马迁敢写周幽王废大立小吗?


山海经易读


《史记》有正本和副本,且经历过删改

开篇引用下余秋雨的一句话吧

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屈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

回到问题

《史记》真几成?虚几成?

这个问题只能告诉你,最初版本的史记到今天已经被删改了很多,此外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代人,史记记载了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整整三千多年的历史。历史跨度大,考证难度无法估量。

差点被埋没的《史记》

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司马迁的死亡年代有很多种说法,至今逝世年月都是不可考。这么一个忠实的历史记录者,自己的尽头却是一个历史未解之谜。

再结合汉武帝为人,很大概率可知,司马迁是被前者秘密处置了。

《史记》有两份

《报任安书》里也交代了

凡百三十篇……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这点《史记·太史公自序》里也交代了

凡三百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两段话一个意思:《史记》是有正本的,藏之名山,留给后世。


为什么要做一份不发表的史书,原因很简单,我们读史记很容易看到刘邦贪财好色杀功臣,汉景帝刻薄寡恩,汉武帝穷兵黩武。要知道这是直接讽刺当下天子汉武帝以及他的父辈祖辈啊,当然司马迁担心的永远不是自己身死,而是担心中国三千年(汉以前)的历史不能流传后人。

司马迁外孙杨恽的努力

《史记》副本果然被汉武帝改的面目全非。

那么正本的后续发展呢?

看《汉书·司马迁传》

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到汉宣帝的时候,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正本大白于世!

所以咱们在纪念司马迁对历史做出的伟大贡献时,也不能忽略杨恽的功劳。

关于杨恽藏史记正本的故事,篇幅不够,我就稍微概括下。

汉武帝死后,是汉昭帝,但是当时霍光当政,汉昭帝死后,汉武帝孙子刘贺继位,但是刘贺荒淫无道,霍光又废了刘贺立刘询当皇帝(汉宣帝),霍光此时掌控朝政一直到去世。所以在霍光把控朝廷的时期,杨恽是不敢发表正本的,为什么?因为史记记载了霍去病虐待士卒的行为,这点可能不是太严重,但还记录了霍去病报私仇射杀了李广儿子李敢。所以作为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是不能让外人指责兄长的。直到霍光死后霍氏子孙叛乱被诛杀,杨恽在平乱中立功获得汉宣帝信任,(汉宣帝身世特殊),这才考虑周全递交了正本。

终逃不过修补删改的命运

《后汉书·杨终传》中记载

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

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里面删了十多万,这个比例差不多快要20%,所以最初版本的《史记》早就泯灭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的也许是后来改了无数遍的《史记》。


史家绝唱,千古流芳!


朝暮九歌


个人认为,有七成。

当然,这是个人见解。

有人说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这句话放在《史记》上也不未过。司马迁是太史令,也是汉家王朝的官吏,无论一个人如何追求真相,但总会被现实所束缚。

司马迁的《史记》其实也是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工具。

无论是夏商周奴隶制传承的弊端,还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乱,又或者先秦时代的苛政,无一不是在歌颂汉王朝的安稳。

虽然汉王朝确有其独到之处,但人无完人,况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司马迁可以在大的方向上不改变历史真相,但每一个事件的真相,却可以成为掌权者需要的“真相”。

但不能说《史记》就完全是统治者的利剑,司马迁也为其真相努力过,宫刑的背后,又岂是简简单单的犯错?

所以,我说七成为真,剩下的三分,也应该是五五之数,这样算下来,有八成半可以为真。

但历史究竟如何,其中又发生过什么,还需要自己去分析,历史仅仅是警示,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棒子面先生


《史记》,作为文学和史学来讲,地位是很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就真实程度,个人认为“五五开”。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写的时候参考的是各家史书及口口相传。因为年代久远,事实的真伪已经无从考证,司马迁只是尽量按照各种观点,选择性的,他自己认为比较中肯的来写历史。

其次,司马迁的死因也是一个谜团。

何时?为何而死?后人不知。相传《史记》有2个版本。当然官方发布的是一个。肯定会有另外一个版本。因为司马迁的性格决定了,一个打算著书写史的人,会歪曲历史么?但是写了一部和历史吻合(虽然又听说和甄选)的历史,官方会随意通过么?

所以,个人认为:司马迁上交了一个版本,而官方做了改动,认为满意才发行了另外一个版本。而这也是司马迁的死因。

个人愚见,不喜勿喷。


月盈荷满


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因为今天的我们任何人都没有亲身经历两三千年的历史,因此谁都没有绝对的资格 去研判《史记》的真实性。

不过,我结合平日里对《史记—殷本纪》的了解,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史记—殷本纪》介绍的是商代历 史,包括商先公和商王朝建立后这两个阶段,如果按今天统计,应该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046年这将近 一千年的历史,即使是从商王朝覆灭的公元前1046年算起,距离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也有八百多年的时间跨度。

但是,二十世纪通过殷墟考古发掘以及对出土大量甲骨文文献的研究,学者们发现《殷本纪》与甲骨文文献 资料研究基本上是高度吻合的。这说明,尽管年代久远,但是司马迁还是力求自己著述的《史记》客观与真 实。

司马迁创作《史记》,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早在汉惠帝时期,就废除了挟书律,大量民间藏书纷纷出世,文 帝、景帝、武帝时期,更是大开献书之路、立博士之官,使得当时有足够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这其中就包括很多我们今天早已看不到的关于先秦时期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而且按照汉朝制度,“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这就使得作为史官的司马迁,可以参考、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今天考证,司马迁为创作《史记》,参考先秦古书,多大一百多种,《六经》及记传说解书二十余种,诸子百家书五十余种,历史地理书二十余种,文学艺术书近十种。

司马迁本人在著书同时,经常有机会游历四方,主要包括:年轻时候便走遍大江南北;担任太史令期间,经常随汉武帝巡游天下。在游历过程中,司马迁也在不断实地考察调研,将传世文献与当地遗存以及口耳传闻结合在一起,进行协调、判断,最终熔铸成《史记》一书。比如,司马迁在自述中,写道“(经过实地走访)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传矣”、“余视其母冢,良然。”

司马迁的这些暗自努力,正是今天历史学家提出的地下材料、民俗调查印证传世文献的“三重证据法”,使 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也进一步确保了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达到其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总目标。

最后再补充一下,司马迁的始祖是掌管天文地理的颛顼氏大臣重黎氏,重黎氏历经夏商周,世代为史官。在家族传承方面,也积累了史学家应有的学术修养和人文操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