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徒有虚名的将领?

国史春秋


以下只是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请留言,不喜勿喷!

1,飞将军李广。李广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大名鼎鼎,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司马迁编写的《史记》里说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勃则感慨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是要清楚,李广因何出名?是战功吗?很显然不是,如果有很大战功的话,他就不会“难封”了,而司马迁的评价也只是赞赏他品德高尚,体贴将士!这其中也丝毫没有提过战功,为何不提?为何难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广的战功并不出色。其实了解李广的朋友们应该清楚他跟匈奴打了半辈子仗,交战七十多次,真是输多赢少,他之所以出名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忠勇,尤其是他善骑射,二是他能与将士同甘共苦,所以深受将士的拥戴。但他个人能力很一般,还曾经被匈奴俘虏过,最后一次跟随卫青出击,竟然迷路了,等到卫青凯旋归来,李广也羞愧的自杀,不管李广迷路是卫青有意而为之还是别的原因,李广这一生的战绩真的很平常,这与他的名气是很不相符的。


2,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刘光世能跻身中兴四将完全是祖上的庇荫,他爹刘延庆本就是地方节度使,早年跟随父亲镇压方腊起义,混了点军功,然后慢慢在军中扎稳脚跟,他参与的人生第一场比较大的有影响力的战役是北宋联金灭辽,宋军攻燕京一战,本来宋军已经攻入燕京外城,结果本该后续支援的刘光世停滞不前,导致宋军大败!而这也是宋辽战争北宋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建立后,面对金军的多次南下,刘光世充分解释了什么叫“逃跑将军”,最可耻的一次是金军500骑孤军深入,刘光世还没遇到这支金军就自行溃散了,之后面对金军和伪齐部队的南下,刘光世几乎都是不战而溃!甚至不惜违诏也要逃跑!那么赵构为何既不治他罪也不罢他的兵权呢?很大原因就是早年苗刘兵变中,刘光世曾率军勤王,救过赵构的命!所以说刘光世的生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混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你有没有能力,而在于你的出身和你跟领导的关系”,后来刘光世跑的次数有点多了,连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最后他自己上疏请求解除兵权再加上朝中主战派大臣也确实看不下去了,一直弹劾他怯战,最终刘光世交出兵权,享福去了。



3,天子门生第一人,蒋介石十三太保之首的胡宗南。胡宗南毕业于黄埔一期,蒋介石最看重的嫡系将领,曾创下了黄埔毕业生中的五个第一的记录,即第一个当上将军,军长,兵团总指挥,集团军司令,战区总司令。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啊,按理说如此备受蒋介石青睐的将军其军事能力应该很厉害才对,可结果是什么?抗日战争之前围剿红军,进攻延安结果被彭德怀暴打。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大型会战也是屡屡战败,几次的取胜皆是惨胜,当然了这也是中日双方装备差距过大的结果。但解放战争中,国军对解放军可是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啊,尤其是胡宗南部,但结果呢?先是在山西被陈赓按在地上摩擦,后指挥二十万部队进攻延安,结果又是接连战败,最后不得已撤出陕北,去了四川,主持西南的军政,然而没多久底下将领接连起义,胡宗南一看形势不好,直接飞到西昌,又没多久,解放军逼近西昌,胡宗南直接弃六万大军于不顾,悄悄跑去台湾了,到了台湾后他也因此被弹劾,幸得蒋介石的保护,才免遭一难。当年《人民日报》曾对其评价“志大才疏”,看来胡宗南也确实如此,太名不副实了,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胡宗南手底下一帮共产党,最出名的就是熊向晖了,怪不得很多人都调侃道“原来胡宗南才是共产党安排在国民党里最大的卧底”。



最后我要再次重申,本人并没有诋毁以上任何一位的意思,完全是随性而谈,不喜勿喷。


咸鱼闲聊


中华历史徒有虚名的将领,在下认为有三人最名副其实,其他你们举例的将领多少有过军功,靠打仗晋升上来的将领,黑不得!

汉武帝的舅子:李广利

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

理由太简单了吧,一靠裙带,二无靠战功晋升,三都是年纪轻轻就独当一面大统帅,害惨生灵涂炭无数,三人之灾都带有伤国灭国之祸级别的大坑!

尽情喷他们吧,真正坑爹坑国级别的”三大神人”!





鬼谷伍


徒有虚名的名将是,有一定军事才能。名气非常大。名过其实。


有两个最典型者。

一、王翦:名声100分,军事才能55分。

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项燕率5万楚军抵抗。占据绝对优势的秦军居然坚守不出。在此有两问。

一是楚军为何不出战?如果出战,秦军很可能失败。

二是楚军深入楚地,60万大军的粮草供给十分困难。而五万楚军的供给要轻松的多。王翦为什么打消耗战?因为秦国可以供养60万大军作战。而楚国却供养不起5万军队的粮草。两国国力差距太大。

楚国原本100万大军。被白起消灭殆尽,秦灭楚之战,是白起栽树,王翦乘凉。

长平之战后,赵军主力全军覆没。王翦带秦军灭赵时,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两次被李牧打败。

王翦一生没有一场以弱胜强之战,甚至没有势均力敌之战。全是以强打弱。败仗还不可一二数。

如果王翦有白起的军事才能。秦国会更早的统一天下。

总之,王翦名不副实。在春秋战国的名将中,王翦的军事才能排不进前三十。在齐国名将匡章、楚国名将项燕之后。

二、袁崇焕:名声100分。军事才能65分。

袁崇焕能够击败后金。除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外,最重要的因素是袁崇焕的前任修筑了坚固的城池。若不是以城池为依托。袁崇焕根本没有能力抵御后金的进攻。他更没有能力主动进攻。平定辽东。

如果袁崇焕有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定能平定。

与王翦、袁崇焕相比。吴起和白起,军事才能高,名声也大。可谓名副其实。


杨朱学派


要说历史上徒有虚名的将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胡宗南绝对算一个。

胡宗南身上挂着的名头真的是令人眼花缭乱,什么“西北王”、“天子门生第一人”,哪一个都是牛气的不行。但实际,胡宗南的战绩却远远如他的名头来的响亮。


有人说有着中原王之称的汤恩伯名不符实,光从内战的角度来看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抗日战争的中前期,汤恩伯那也是实打实的虎将,让日本人头痛不已,甚至把汤恩伯列为天字第一号的对手。只是从抗战后期的豫湘桂溃败开始,汤恩伯突然就一泻千里。

但是胡宗南比起来汤恩伯,更加的名不符实。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胡宗南也就是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露了一下脸,吃了几场败战之后,就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大后方修整,并把枪口对准了八路军。也就是说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把日本人赶出去,胡宗南却是在琢磨怎么对付自己人。

蒋介石对于胡宗南寄予厚望,企图用胡宗南兵团进攻延安,消灭八路军。不过,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胡宗南的二十几万大军被彭老总利用蘑菇战术牵着鼻子走,几次都是无功而返。没办法,胡宗南之好自己给自己编造了一场打胜仗,什么歼敌5万之类的。

不过,胡宗南败仗一个接一个,但是职务却是飞快的往上窜,胡宗南集团更是成为了蒋介石手下三大军事集团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陈诚集团和汤恩伯集团,此三人被戏称为陈胡汤)。


胡宗南之所以能爬的如此之快,一来他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二来他是黄埔嫡系,三来他很听蒋介石的话。而这三个特征正是蒋介石的主要用人标准。


小镇月明


倒戈将军――冯玉祥实在是言过其实,作为一位统帅,个人指挥作战水平不太高明。

冯玉祥先后倒戈九次,一、滦州起义倒清朝;二、护国运动倒袁世凯;三、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四、北京政变倒吴佩孚;五、反奉战争倒张作霖;六、五原誓师倒北洋;七、国共分裂倒共;八、中原大战倒蒋介石;九、国共内战倒蒋介石。不断在左右摇摆中壮大自己,军阀作风表露无遗。


北洋时期各地军阀混战,冯玉祥大多都参加了,有的还是他主动引起的,使得中国大地民不聊生、涂炭生灵,就是为了挣地盘和势力范围。


九一八后,冯玉祥与旧部方振武、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等4县城,最终失败。1936年后抗战爆发,冯玉祥在国民党内受老将排挤辞职,此后辗转各地奔走,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公开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民主运动,并以20年的亲身经历撰写了《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对蒋介石做了大量的批判。



冯玉祥将军不管个人军事能力如何,最起码是抗日英雄,值得肯定。


静言观史


说到徒有虚名的将领,我首先想到的是所谓“抗日十大名将”张灵甫。

近年来,“抗日名将张灵甫”被一些媒体和粉丝炒作地十分厉害,而且张灵甫的抗日功绩竟然被无限抬高。在讨论所谓“抗日十大名将”时,有人竟然说“如果没张灵甫将军,这种排行榜就没意义”。张灵甫的确在抗日战场立过功,但在一些媒体和文人嘴里,这个功劳却被无限拔高,居然变成了“抗日十大名将”。在某些记者吹捧下,连抗日铁军74军居然也变成了“张灵甫领导下的抗日铁军”。

抗战正面战场的无数奋战建功的少将、中将、上将,全都被一个上校(1945年才晋升少将)压下去了。这个上校功劳何其之大?

论抗日功绩和影响,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涌现出一大批抗战名将,我临时想到了的就有张自忠、傅作义、冯治安、孙蔚如、孙震、孙连仲、刘汝明、关麟征、白崇禧、薛岳、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邓龙光、王敬久、吴奇伟、王陵基、王凌云、李玉堂、宋希濂、郑洞国、罗卓英、黄杰、卫立煌、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胡琏、方天……。这些排得上号的抗日名将至少有30个以上,而且都是正经的军长以上职务。张灵甫在抗战大部分时间不过是团长、师长,1945年才当上副军长,抗战结束后才当上军长,功绩和影响怎么也排不到前30名以内。名将戴安澜都挤不到这个名次里,何况张灵甫?

放在五大主力之一的第74军里看,也还有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这三任军长在前。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万家岭大捷主角是俞济时,三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是王耀武,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时是施中诚。除了三任军长外,74军资历更深、功绩更大的,还有死守常德的余程万,张灵甫的正师长廖龄奇。要不是廖龄奇被诬告冤杀,当副师长的张灵甫后来出彩机会都不多。

在74军抗战中的大部分战役里,张灵甫都只是配角中的配角,只是在1945年湘西会战时终于当上了第一配角。然而,无聊文人为了吹捧而编造的履历中,这一系列战役的主角似乎都变成了张灵甫,谁知道俞济时、施中诚是何人?真可谓“贪天功为一人”。

位列前30名的抗战名将们,有哪个无聊文人和X粉曾经去祭拜过?倒是排不上名的张灵甫,莫名其妙的香火从不间断。

历史的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说,如果要重排抗战名将,至少要把74军的前辈名将先排进去,一下就占去了4、5位。被吹捧为“10大抗战名将之一”的张灵甫,名次后加个0可能更符合史实。

然而,一些鼓吹“国民党抗战功绩”的人,却偏偏无视大多数国民党抗战名将,偏偏在一个张灵甫身上大做文章。无论是百度百科和媒体亮相,有关“抗战功绩”的描述,无人及得上张灵甫一个人。其实仔细审视一下,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上述排名前30名的国民党抗战名将,居然没一个是在解放战争中战死的。或者在抗战殉国,或者内战中被俘,或者起义,或者逃台。整个解放战争中,军衔较高的国民党将领中,居然只有张灵甫等寥寥几人算得上是“壮烈战死”。所谓“国军抗战名将没有死于抗日,反而死于内战”这种戏剧性事件,符合条件的,还真没几个!也正是这种独特性,张灵甫在一些人的眼中,历史地位迥然“伟大”起来。这种“伟大”,并不是和抗战功绩成正比的,而是和打内战的功绩线性相关的。可见,某些人大张旗鼓高唱“张灵甫抗战功绩”,还不如说暗中歌颂内战功绩。这种歧视,造成大批国民党爱国将领只因在内战中不够卖命,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媒体和无聊文人所无视,甚至连名字竟然都敢说“没听说过”!


血染战旗红


还是聊聊张少帅吧!

张少帅号称民国四大公子,尤好大烟和女人,后来大彻大悟,决心戒烟,据说是为了戒烟瘾差点要了命,可见此人还是有点骨气。但是女人说什么也不能少,晚年的张学良曾经说,我一生无憾,只好女人。

但是这么一个有骨气的人却没有血性,家可以不要,老爹的仇也可以不报。日本人来了,东三省拱手相让。张少帅的理由是,日本人不会占领东北,我们不能激怒他们,恶狗还怕三不理,只要我们不理它们,也许它们自己溜达一圈就走了。

事实上,日本人非但没有走,还把东北当成了自己的家,甚至还扶持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康德皇帝。要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也不知道日本人会赖到什么时候。

其实张少帅是怕日本人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早先年张少帅也有过年少轻狂的冲动,曾经挑战过俄国长毛子,结果被暴揍一顿。张少帅很是不解,日本人都能收拾了的俄国人为什么我不行,于是张少帅释然了,原来日本确实比想像中的要厉害。所以,张少帅学会了识时务,当1万多日本人开赴东北的时侯,张少帅带着20万弟兄撒腿就跑。

据日本人统计,张学良给日本人留下了300架飞机、26辆战车、火炮300多门、轻重机枪5864挺、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在那个武力可以说明一切的年代,张少帅的武力也许就是一个摆设,而且是给日本人准备好的摆放。

当时,张少帅的无耻和软弱引来东北人民骂声一片,为了开脱自己,把屎盆子扣在了老蒋头上,老蒋没头发正好缺一帽子。据说,张少帅还一直保留着老蒋给他发来的不准抵抗的电报,还压在于凤至的床底下。事后经证实根本没有的事儿。

国难当头,就算不报家仇,但做为一个军人怎么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实在令人费解。据说光是张家的金条就留给日本人80000多条。所以,无论张少帅如何的巧舌如簧,天下的老百并不买账。1933年,张学良终于无脸见江东父老,宣布下野。

1936年底12月12日,张学良终于做了件一白遮百丑的事,事后就连老张也跟着沾光了不少。记得有一段时间,父子俩的光荣事迹铺天盖地,张作霖被光鲜了好一阵子,就连做过的许多不堪入目的事情,都是理直气壮、正义凛然。由此可见李大钊死的真不瞑目。

张学良晚年对于祖国的热情很是不感冒,宁愿客死不远万里的异国他乡,也不愿意回到生他养他的一片故土。也许是他在赎罪,回来就是一种亵渎。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国史春秋


徒有虚名的将领,在我看来非民国“五星上将”蒋公公常凯申莫属!常公公早年出道于上海滩青帮大亨黄金荣门下,后入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后在日军中任弼马温之职,起名石田介雄!

后回国后结好孙中山,从而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北伐时第一军总司令,虽为军人但其一生败绩无数,被白崇禧称为“只够当个步兵排长”,李宗仁也由衷地称赞他“论治国治军能力极低,唯玩弄权术天下第一”,在当时大多数人不认为常公公是个将领,觉得他更像个政客!

纵观常凯申一生征战,真可谓对手的吉祥物,本来手下打得不算坏,但他一插手马上输得惨不堪言,可谓乱军引胜!

总之,作为一名所谓的“五星上将”,常公公可谓徒有虚名,若非共党陈赓拚死相救,他早就在东征和北伐中挂了!





北国油桐


说个三国的吧,大家都比较熟悉——夏侯惇,一只独眼威风凛凛,一看就不是好惹的

夏侯惇作为曹魏第一大将,干得最多的活就是运粮草

运粮草是一个肥差,一把手很容易肥私瘦公。曹操把愿意这重任交给他,确实夏侯惇本人还是比较清廉的,他完成的还是比较好的。

当然夏侯惇的天赋一定是点错了,身为一个将领,天赋居然是种田?!!

夏侯惇种田技术高超,还会兴修水利!!这确定不是被军事耽误的农业专家吗?

说起他的本职来,打仗确实不咋地········跟他弟弟夏侯渊比起来差远了。现在讲讲他悲惨的战绩:

1、吕布袭击兖州,夏侯惇急急忙忙跟吕布交战,想证明一下自己。然后被自己人抓去做俘虏了

笑笑不说话

2、夏侯惇跟曹操去打徐州,结果负伤回家了

父精母血......疼疼疼!

3、打张绣,夏侯惇的青州兵兵变,控制不住

夏侯兄,你就做我的经验包让我上位吧

4、打刘备,还是打不过

哎,夏侯将军,你还是回家种田吧,求你别打仗了

5、打汉中,居然被个书生忽悠

夏侯惇,你的政治觉悟呢?是曹指挥枪,不是杨指挥枪!!!

还好,夏侯惇最终一洗前耻,打败了无人能败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天生克猴子,吓得猴子赶紧蹲了下来


铯媒体


在姜克夫先生编撰的《民国军事史》中,曾经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各战区有个基本的总结,其中对第一战区的评价是:“抗战八年,没打过一次好仗”,感觉非常中肯。因此溯源追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冀察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难辞其咎,从1937年以后的的战斗史实来看,这个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徒有虚名。



卫立煌并非黄埔出身,而是毕业于湖北学兵堂这样的地方军事学校,较早加入支持孙中山的“建国粤军”,大元帅府警卫团排长。他的显露头角其实是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十年内战期间,适合于低强度的近代化战争。而一旦遭遇基本现代化的侵华日军,以及后来解放战争的大兵团作战时,卫立煌的战绩均乏善可陈,战史读得越多,对这位“抗日名将”的存疑愈甚。

卫立煌的抗日出场之战,是在晋北指挥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联合作战的“忻口战役”,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第14集团军总司令,麾下中国军队总兵力超过20万并若干炮兵团,而当面日寇仅仅是抽走一个旅团(国崎支队)的板垣第5师团,以及关东军的部分增援部队,一线使用兵力20500人,大约十比一的战场态势。如此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卫立煌却一味死守阵地被动挨打,的确有失名将风范。



中国军队缺乏重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最忌阵地战硬顶,而战场总指挥卫立煌偏偏采取了这样的作战方式,八路军在平型关教科书般的伏击战和运动战,根本不能打动他那幼小的心灵。如果能分出有力一部深入敌后破坏交通线,或者是侧击敌人战役部署,都会使日军有限的兵力捉襟见肘。

战役结果是中国军队伤亡10万余人,一旦东线娘子关失守,则忻口阵地就得全线崩盘,板垣征四郎以半个师团直下太原。



1941年的“中条山会战”,卫立煌手握两个集团军20多万人马,布防错乱,疏于训练,敌酋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峻使用兵力不过63个大队约10万人,其中还有部分伪军,结果是几乎全歼中条山国军。第一战区守军阵亡35000人,被俘42000人,而日军损失居然不足3000人(日方称战死600余),被蒋介石称为“抗日最耻辱一战”。

尽管在战役前期卫立煌因政治问题多有旁顾,或许有一定的借口,但作为重兵集团的指挥官,这个成绩单严重不及格,成千上万官兵的性命更重要。



被解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职务后,卫立煌曾被任命为第一次入缅远征军的司令官,最终被罗卓英取代。1944年中国远征军滇缅反攻时,由于陈诚与蒋介石出现矛盾,卫立煌再次披挂上阵,成为滇西方向远征军司令长官,指挥宋希濂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第20集团军反攻怒江。

许多军事历史爱好者将滇西反攻列为卫立煌“抗日名将”的功绩,笔者确实不敢苟同,原因只有四个字:牺牲太大。

卫立煌当时指挥的部队大部已经换装美械,同时有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大力支援,无论兵力还是火力都远超盘踞滇西的日军,如果打法灵活多变一些,基本可以完胜日军,可是具体战果如何呢?



一、松山战役,整整打了95天,消灭日军1250人(含24名WAF),黄杰第6军、何绍周第8军、陈明仁第71军伤亡高达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伤亡率高达38%,这个比例如果换作1938年倒可以接受。

二、腾冲战役,前后历时五个月127天,从1944年5月打到9月13日,中国远征军以六个师(第53军和第54军)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击腾冲城的不足3000日寇守军,连同援军共消灭日军6000余人,而我军仅牺牲即高达9000人,伤亡总数达到18300人。

三、龙陵战役,总共耗去156天,宋希濂动用了第71军各主力师和新编第28师、新编第39师、新荣誉第1师等各部共计12个师115000余人,全役伤亡官兵高达29800人,歼灭日寇13000人,也是惨胜。



整个滇西抗日反攻作战中,卫立煌指挥美械或半美械部队16个师对阵日军两个师团主力,伤亡官兵50000余人,收复国土40000平方公里,几乎是每平方公里倒下1.25名中国士兵,在抗战末期是不应该的。

我们说卫将军的抗日立场是坚决的,这个毫无疑问,但1937年以后的战役指挥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至于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东北剿总”总司令期间的表现,基本可以用“无所作为”来形容,坐拥55万国民党精锐部队,困守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座孤城,先不说前任陈诚打下什么样的底子,也不管蒋介石如何愚蠢、杜聿明怎样添乱,在辽沈战役打响以后,作为最高指挥官应尽军人本份,而卫立煌在战略上完全是被动应付,指挥毫无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