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戰區空軍破除和平積弊:跳出“三個自我” 立起“三面鏡子”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楊進跳出“三個自我” 立起“三面鏡子”——西部戰區空軍破除政治工作領域和平積弊新聞觀察本報特約記者 楊 進第一面鏡子:初心之鏡——時代變了,面貌新了,更須在“初心之鏡”裡找到自我在西部戰區航空兵某旅軍史館,珍藏著一則故事——1953年6月24日上午,100多架敵機對鴨綠江大橋進行空襲。志願軍空軍32架飛機同兄弟部隊並肩作戰,擊落敵機5架,擊傷1架,從此敵機未敢北犯。那天,年輕的飛行員李春吉追擊2架敵機,入海30公里,與敵“空中拼刺刀”。將敵長機擊落的同時,自己駕駛的戰機中彈。李春吉海上跳傘,與驚濤駭浪搏擊7小時,最終獲救。所向披靡勝有因。查閱軍史資料,當時部隊邊打邊建、邊打邊練,在戰鬥中鍛鍊成長,部隊政治工作者把思想工作開展到機翼下,深入一線開展教育,在飛行員心中立起戰鬥精神旗幟。“我軍政治工作從硝煙走來,服務保證打贏是其‘根’和‘本’。”該旅政委張紅平告訴記者,使命任務拓展到哪裡,政治工作就應服務保證到哪裡。作為英雄部隊的傳人,這個旅至今堅持著一個優良傳統:政治幹部全程參與到下達任務、戰法研究和檢討反思等各環節。然而,時光荏苒,我軍30多年不打仗,政治工作的“和平病”也在一些單位和個人中不同程度地顯現。今年年初,某旅幹部的微信裡流傳了幾份夾雜著負能量、灰色調的帖子,轉發帖子的是一名政治教導員,不少政治幹部還默默點贊。帖子雖小,折射的卻是思想深處的和平積弊——過日子的思想濃厚,把當兵當成謀生手段,考慮個人事多、考慮打仗事少,心中無使命、眼中無敵人。面對負面言論,為什麼有的政治幹部沒有與之鬥爭,反而唱和?這一現象引起了旅黨委的深思。旅政治機關當夜開會研究,第二天下午,全旅上下組織了一次特殊的黨日。“時代變了,面貌新了,更須在‘初心之鏡’裡找到自我。”一名政治指導員在體會中寫道:“這個‘自我’,說到底就是政治工作、政治幹部的價值取向。”獅泉河烈士陵園,某旅政治幹部憑弔了李狄三烈士。1950年,李狄三作為進藏先遣連黨支部書記,奉命率部入藏。在高原高寒、缺氧缺衣、少食無藥的情況下,他帶領官兵百折不撓,英勇鬥爭。把五星紅旗插到噶大克後,包括李狄三在內的63名官兵犧牲倒下,埋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老一輩革命家說,“政治工作要在最艱苦的時刻閃光”。那年夏秋之季,地導某旅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陌生地域駐訓。行軍中戰車傾覆、拉動中戰車故障、高原缺氧的痛苦……旅政委時順波親身經歷了重重困難。他吸著氧氣寫下一本《戰地政治工作筆記》,文中寫道:“執行任務中,官兵們期待的政治工作不外乎:發自真心,不搞花架子;急難險重時衝鋒在前,官兵自然跟上;邊幹邊組織,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總結工作時,多表揚身邊官兵。”“年輕的官兵不會天生想打仗、謀打仗,這根弦是靠政治幹部的實幹真幹帶頭幹、一環一環擰緊的。”時順波如是說。第二面鏡子:基層之鏡——政治工作有沒有歸正位置,不妨用“戰士的眼睛”來校準“一個連隊,一個季度開展了46次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初,某基地機關到基層檢查時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數據。登記本上的46次教育,究竟在官兵心裡產生了什麼效果?此事引起戰區空軍黨委的高度重視,隨後在全區範圍對5個不同類型基層營連的經常性教育情況展開調研。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譚政報告》就曾指出,“不能在我軍基本任務與當前具體任務以外再有所謂政治工作的獨立任務。”離開了戰鬥力標準,政治工作就失去了目標和方向,成為毫無意義的“空頭政治”和“空洞說教”,而只考慮規模效應和轟動影響,必然會形式大於內容、過程重於效果。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去除積弊亦需久久為功。一名幹部不無憂慮地說:“精緻的形式主義,大家既反感,卻又深陷其中。”對此,西部戰區空軍黨委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修訂戰區空軍黨委和機關《加強自身作風建設有關規定》,從加強調查研究、改進會風、精簡文電簡報等方面,提出24點具體要求。“少琢磨詞,多琢磨事”成為大家共識。防止帶著“積弊”查“積弊”,他們提出:沉到一線,少聽彙報、少翻資料、少看登記,重點幫助基層找到問題癥結,研究破解之道。政治工作有沒有歸正位置,不妨用“戰士的眼睛”來校準。7月19日,航空兵某師的主題教育大課採取專題辯論會形式組織,正反雙方以“和平積弊戰時才能根除”“和平積弊平時亦能根除”為正反辯題,展開思想交鋒。登臺的都是一線官兵,兵言兵語釐清了大家的現實思想困惑。今年來,這個師政治教育大課“變身”辯論會、反思會、演講會,每堂課都令人耳目一新。“政治工作應該像空氣,日用而不知;像鹽,溶入到一餐一飯中;像血液,在機體內流動循環。”戰區空軍政治工作部主任蔡立山認為:“政治工作破除和平積弊要追求三種境界,無形支撐有形,無字高於有字,無聲勝於有聲。”“大集中、小穿插”是他們始終堅持的一項政治工作傳統。“集中”就是時間、人力、精力集中,把中心工作做好。“穿插”就是利用訓練間隙,有針對性地開展政治教育和黨團活動。每一個訓練場次都有兩份計劃,政治教育要求準備充分、內容要精、方法要活。航空兵某師連續參加高原試飛驗證、海上島礁模擬空投空運等大項任務,6種機型、不同機組長期處在機動中,每次執行任務前都有相應的政治工作小計劃,真正做到展翅千里不斷線。“政治工作的陣地在哪裡?不在窗明几淨的辦公室,不在雄偉壯觀的禮堂講臺,而是在官兵們的心坎上。”航空兵某旅政委劉韜對此深有感觸——沙塵暴像一堵牆,排山倒海向機場壓來。此刻,仍有4架戰機在空中。面對突發情況,這個旅指揮員冷靜指揮,飛行員精心操作,空地協同配合,戰機安全著陸。這個旅組建6年6次搬家,從繁華都市挺進大漠戈壁,環境陌生、條件艱苦,艱難複雜的考驗已經不是一次兩次。面對各種思想衝擊,他們著力把政治工作做實做細:旅黨委正副書記找常委談,旅常委找基層主官談,基層主官找一線官兵談,每一個人都掏心窩,說真話,在心窩裡找到工作的“槓桿”、找準工作的支點,保持了部隊上下一心、思想穩定。第三面鏡子:戰爭之境——政工崗位就是戰位,帶兵打仗應是政治幹部的本職和專業坐在作戰席位上,就要有打仗的本事——那年深秋,戰鬥警鈴突然響起,一個“不明飛行物”竄入責任空域。如何決斷?指揮所內,政工席值班員果斷向指揮員提出建議。隨後戰機升空,經過偵察後成功將目標擊落。精準判斷與科學建議背後,是政治指揮員對空中低小慢目標的多年細緻研究。再看一場防空演習。戰機來襲,導演組臨機導調:“地導某營營長負重傷,更替指揮員指揮。”然而,倉促上陣的政治幹部卻因為指揮失當“走了麥城”。60年前,人民空軍組建之初,政治幹部大多是陸軍出身。裝備技術含量高、飛機操作難度大、飛行訓練組織指揮複雜,這讓習慣於帶兵衝鋒“跟我上”的老政工們犯了難。為此,朱德元帥要求政治工作人員“不僅保證忠實可靠、勇敢堅定,還要加上技術,把政治和技術很好地結合起來”。一場政治幹部學軍事、學指揮、學技術的活動隨之轟轟烈烈地展開。如今,現代戰爭形態不斷演變,我軍力量體系重塑組合,政治幹部如何在其中找準自己的戰位?在新質戰鬥力生成中,政治工作如何體現新的質效?航空兵某旅於今年初改裝新型戰機,同時展開軍事訓練新法規試點,政治幹部面臨的課題艱鉅複雜。旅政委許加平帶領政治幹部認準一條主線:政治工作“鑽技術”不是當“技術助手”,而是發現技術工作規律,發現技術人員思想活動的規律,做好掌握技術的人的思想工作。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到航空兵部隊採訪,政委和政治工作部主任隨身的公文包裡,除了當日的飛行計劃,還有飛行訓練大綱、機務維護規程、飛機設備手冊,隨時翻看、勾畫背記、主動提問,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一名年輕的飛行大隊教導員說:“感知和體會飛行員空中的狀態,一是靠問,二是靠反覆觀看空中視頻,研究各種飛行數據,只有這樣才能與飛行員的思想同頻共振。”“鑽進去”才能“冒出來”。走訪西部戰區空軍部隊,記者耳聞目睹政治幹部練兵熱情:雷達、地導、電抗等地面部隊的政治幹部同步參加比武,個人成績作為團隊成績重要一項;航空兵部隊政治幹部與飛行員共同參加飛行訓練法規理論考核競賽,一批“理論通”“法規通”湧現出來。戰區空軍各部隊廣泛開展“實戰化訓練規律大家談”,政治幹部參與熱情高,年度有課題、演訓有總結,打一仗、進一步,實踐一段、總結一番、提高一步,一些研究成果針對性很強。7月初,某基地參加“紅劍”體系對抗歸來,部隊上下隨即展開了檢討反思,數十條意見建議擺上桌面。檢討中,大家還是感到軍事行動中政治工作與軍事任務和官兵實際“貼合度”不高,口號化、概念化的東西太多,“對接點”太少。致力於解決這一痼疾,西部戰區空軍機關紮實開展戰時政治工作理論創新課題研究,組織力量系統梳理重大演訓任務中形成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制定49個政治工作方案預案和配套措施,形成9個軍事理論研究成果,堅持融入日常訓練,搞好常態化推演、實戰化檢驗、動態化更新,推動政治工作準備真正向現實作戰任務聚焦。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西部戰區空軍破除和平積弊:跳出“三個自我” 立起“三面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