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從戰爭時期到和平年代,他與齊白石、徐悲鴻、何香凝、黃賓虹、劉海粟、傅抱石等一大批20世紀中國美術名家的交往,已成為美術界和全社會傳頌的佳話。而他親力親為領導的許多美術活動和工作,更是事關中國美術發展的道路。今天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3週年的日子,讓我們一起通過他為美術界做的貢獻,來緬懷這位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好總理。

接見木刻藝術家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為迅速、及時地把文藝工作全面轉入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服務的軌道,周恩來做了大量的工作。周恩來自始至終都關心著抗戰美術運動,特別突出地表現在他對美術家的關懷上,他多次會見進步的美術家,不斷給予他們教誨。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 王琦 戰鬥的旗幟(魯迅與青年運動) 黑白木刻 36×48cm

他指出:“在各種文藝形式中木刻比較易於結合現實鬥爭,能直接和群眾交流,而且易於傳播,影響比較大。”當時,王琦的木刻作品被刊登在南方局主編的《戰時青年》雜誌上,周恩來見後也讚歎“我們也有這樣好的木刻家”。王琦在《永難忘懷的紀念》這篇文章中回憶:

我當時為每期雜誌作封面木刻,雜誌的負責同志常常把總理對那些木刻作品的意見轉告我,給了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以一個青年藝術學徒的身份,竟能聆聽到這樣一個偉大的黨的領導人對我的親切教誨,怎不令人感到萬分的幸福呢?總理還要他們轉告我,要我多為《新華日報》提供木刻作品,我一直把總理的指示當作責無旁貸的光榮的義務。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 古元 人橋 油套 20cm×35.5cm 1948年

1946年,“抗戰八年木刻展覽會”在上海舉行舉行後不久,周恩來會見了全國木協負責人李樺、陳煙橋、野夫等人,肯定了八年木刻展的巨大成就和影響,認為這是木刻運動的新高潮,同時強調了連環木刻的重要性,並對之後的工作做了指示。

關懷新中國連環畫出版

1951年,全國第一家中央直屬的美術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周恩來題寫了社名,隨後地方美術出版社成立,也都沿用了這一題名。根據姜維樸回憶:“薩空了同志說,人民美術出版社是周總理題字,周總理一再教導,不要忘了前面兩個字‘人民’,一定要為廣大人民服務。要發展中國連環畫事業:第一,要像毛主席說的那樣,大人看,小孩看,有文化要看,沒有文化也要看;第二,要儘快建成文化基地,這是關係到下一代的事情,這個任務很重。”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 題詞人民美術出版社

經過籌備,人民美術出版社很快就成立了連環畫編輯室,出版了一系列的連環畫,有反映兒童生活的《我要讀書》等,古典題材的《水滸傳》《西廂記》《孔雀東南飛》等,反映現實題材的《志願軍畫傳》,這些連環畫出版物很受讀者歡迎,也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不僅孩子看,更多青年和大人看,還有一些被翻譯成外文。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 王緒陽、賁慶餘 《我要讀書》 連環畫

1959-1961年的“三年經濟困難”,加上“左”的思想和“浮誇風”的影響,連環畫出版工作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局面。1965年12月,文化部召開了全國年畫、連環畫出版工作會議。會議結束的前夕(12月25日),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接見了與會代表,周恩來等領導人繞場一週向大家揮手致意後與參會者合影。

“文革”開始後,連環畫出版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正常工作幾乎停滯。1970年和1971年,周恩來兩次接見國務院出版口(臨時性的出版領導機構)領導小組。在詢問青少年圖書出版情況時,他一再要求出版單位儘快恢復業務,並詢問:有沒有人編“小人書”?負責人要抓一下連環畫工作,新書要出,過去的也要選一些好的再版,一定要解決青少年沒有書看的問題!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 晚年周恩來

面對這種情況,周恩來於1971年3月15召開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4月12日,周恩來接見會議領導成員和部分代表(共30餘人),會見時間是凌晨1點05分到5點20分,地點在國務院會議廳(陪同周恩來參加會議的還有李先念、吳慶彤等人)。參加會見的姜維樸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十分激動。總理面帶慈祥的笑容說:

你們都受到衝擊了吧,受衝擊,不要緊嘛,犯了路線錯誤,認識了、改了就好,要站出來工作,你們都是黨員,現在群眾沒有書看,孩子們沒有書看,任務緊急啊!你們不幹,誰幹啊……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 劉繼卣 《雞毛信》 連環畫

這次會議期間,根據周恩來的講話精神,人民美術出版社向會議報了重版的一批連環畫選題。會議結束後,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先整理、再版了一批優秀的連環畫,後又組織編繪了一批新作,如《黃繼光》《楊根思》《一塊銀元》《豔陽天》《金光大道》《紅旗渠》《列寧在1918年》《鐵人王進喜》《無產階級的歌》……部分作品印刷達數百萬冊,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雞毛信》《岳飛傳》等都供不應求,書店門前幾乎天天排著長隊。在周恩來的關懷下,停刊多年的《連環畫報》也於1973年10月正式恢復出版。 

創建中國畫院

1956年4月28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56年6月1日,周恩來主持國務會議,作了關於在北京、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國畫院的決定。有關畫院的命名,胡絜青回憶:

1953年,總理為齊老過生日,在歐美同學會舉行宴會,約請了在京的著名老畫家出席作陪,其中有畫家秦仲文、陳半丁、於非闇、吳鏡汀、胡佩衡,舍予和我應邀出席。在此之前,國畫家們曾上書總理,訴說中央美術學院停發聘書之後他們感到沒有出路。總理特意把北京國畫界的代表人物聚在一起,當面聽取意見。他一方面在中西兩派畫家之間做調解工作,呼籲大家團結起來,發揮各自的傳統優勢,為新中國美術事業的興盛發達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又萌發了一個新想法,與其長期僵下去,不如單獨成立一個國畫家的專門機構,由國家來辦,組織國畫家搞創作,切磋技法,學習政治,改造思想,只是不搞教學。這便是1957年北京畫院的由來。總理還對“國畫”這個詞發表了看法,認為這樣分類不利於團結,不如叫“中國畫”。畫院成立的時候,便稱作“中國畫院”。

周恩來:巨人的風格

▲ 1956年9月1日,周恩來總理出席“授予齊白石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金儀式”並與齊白石親切交談

針對中國畫的繼承傳統問題,周恩來作了明確指示。他說:“吸收傳統,也不是樣樣都吸收,還是要批判接受,要鑑別。”周恩來還熱切地希望美術界“加強研究,不斷提高,超過前人”。

周恩來在講話中一再勉勵廣大美術工作者“努力創作”,“要首先明確為何人創作,為何人服務”,一再強調了毛澤東關於“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周恩來還囑咐要努力培養青年,教育青年在幸福時還要想到困難的一面,要克服困難,要勤學苦練、吃苦耐勞。周恩來在講話的最後強調:“要百花齊放,眾美爭妍。各種畫派都應讓它放一放,只有在長期的考驗中,才能決定美不美。總之,要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創造新美術而奮鬥!”

在面對新中國美術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周恩來不僅是站在一個國家領導人的高度,倡導美術創作要服務於人民,始終堅持文藝為廣大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向;同時,他還秉持了一個學者的品格,關注傳統、發揚精粹,以實現“百花爭鳴、百家齊放”的文化繁榮。

本文參考《人民藝術家》雜誌2018年第7期“周恩來與中國藝術”選題,歡迎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