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電影網看完1991年廣西廠拍的《周恩來》。看著看著,就忘了周恩來是王鐵成扮演的,只覺得這就是周恩來,這就是我們深深懷念著的、敬愛的周總理,眼淚止不住流下來。影片的時空是文革十年,總理肩負著一副沉重的擔子。他儘自己的力量把一切該做的、能做的都做了,他的人格煥發出一種特殊的魅力,轉移賀龍,保護陳毅,不遺餘力與四害針鋒相對,大義凜然;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同病魔頑強鬥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影片以其悲愴、恢宏的歷史畫卷,生動再現了人民好總理的崇高形象,王鐵成老師形神兼備,絕倫演技使周總理生前的形象歷歷在目。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片“紅”鋪天蓋地。綠色的軍裝,紅色的袖章,湧動的人流,一片衝動混亂的景象。周恩來連夜趕赴賀龍住地,想把賀龍保護起來。他坐在車內,外表冷靜沉默,濃眉下的兩眼卻凝聚著深沉焦慮的目光,盯著大字報的慧眼充滿著嚴峻、壓抑、複雜和沉重,顯示出內心對國家前途的思考和憂慮。
赴賀龍追悼會,總理以重病之身,步履踉蹌地走進靈堂,臉未見而先聲奪人,那一聲聲“薛明”哀傷、動魂,叫碎了我們的心。為老戰友鞠躬時,淚水湧流,消瘦臉龐陣陣痙攣,雙唇微微顫抖。這流淚,這痙攣,這顫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總理極度的悲慟和深沉的負疚之情。細緻入微的內心刻畫是王鐵成演技的精妙之處。
面對揪鬥陳老總的紅衛兵,總理憤怒地宣佈:“你們要想抓陳毅,就先從我周恩來身上踏過去,散會!”聽到烈士子女孫維世被迫害致死而屍骨無存時,他奮筆疾書,字字千鈞,眼中充滿怒火,從心底進發出悲憤之情。在便血的情況下,他仍攜氧氣袋飛赴長沙,詢問主席的病情。聽到主席腳不行時,走過去摸一摸。這一摸,既是總理關心主席思想感情的深刻流露,又充分表達出兩位領袖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建立起來的偉大情誼,此時無聲勝有聲。
邢臺地震,總理和災民一起握著兩個黃色的饅頭,端著碩大的粥碗,扶著粗糙的筷子,沿著碗邊喝粥,完了還把貼在碗邊碗底的飯粒抹了抹。這一握一端一扶一喝一抹,真實自然,把總理和人民的距離一下子拉近,有力地揭示出總理與人民甘苦與共的性格本色。視察延安,地委向他保證實現五年糧食翻番時,總理高興地站起來,大手有力一揮:“拿酒來。”舉杯敬酒,語重心長,關心老區人民生活,渴望農村經濟發展的赤誠之心溢於言表。細小動作傾注功力,則是王鐵成高超演技的又一大特色。
帶病主持國慶二十五週年招待會,那惟妙惟肖的外形和宏觀把握,演來得心應手,令人拍案叫絕。使人感覺這不是故事片,而有紀錄片之感。影片中的許多情節,如制止鞍鋼派系爭鬥,處理“九一三”事件,到促成中美建交,商定“四屆人大”人選等等,有血有肉地凸現了總理在那特殊年代歷史處境及其心理軌跡,呈現了總理崇高人格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影片之所以感人,我想除了周總理本身具有偉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之外,跟王鐵成老師獨具魅力的表演也是分不開的。
1976年1月8日,一代偉人周恩來離開了人間。十里長街,凜冽寒風中,佇立著成千上萬的群眾,目送著他的英靈呼喚著他,悲慟欲絕。四十多年來,人們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大型彩色寬銀幕”上一直懷念著人民的好總理,傳頌他,呼喚他。
閱讀更多 寧波影迷零零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