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

淨界法師: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 我們現在最大的盲點在哪裡?身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我們花很多的時間去注意結果,這個錯了!因為結果是不能改變的。

我們花很少的時間經營心地法門,這是錯誤的,錯用了心!以至人生就一世一世地錯下去。凡事盡心盡力,成敗交給業力,結果要放棄。我們只重視過程,因為過程是操之在我的,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是你可以決定的。今生的成敗得失,是前生就決定了。當業力成熟,形成果實時,你不能改變它。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會慢慢地把心收回來。他知道這個水果已經成熟了,不能改變了。

他開始創造來生,開始在心地上下功夫,培養自己心靈的力量。當開始發心修行時,他必須在心中建立三種功德力來面對來生。

第一個,引導力。修行是先有目標的,叫以願導行。所以我們第一堂課,第一章發心篇,就是引導大家對來生先要有一個願景,才有資格修行。每一個行為,都要有一個東西來引導,所謂的“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這樣所造的業才能夠很強大,而且是特別地廣泛、堅定而廣大。

我們常常看到經典裡讚歎佛菩薩的功德,“贊佛甚深功德海”。諸位有沒有想過,佛菩薩是怎麼把這個功德創造出來的?為什麼我們凡夫創造一個善業,不能講功德深廣如大海?其實我們看經典,佛陀在因地時,並沒有比我們多做很多。他在凡夫位,做的事情跟我們差不多。但是他為什麼會有這個結果呢?因為他的願廣大。我們在因地時,做的事情並沒有比佛陀少多少,但是我們發心太小。所以,你不管以後做得到做不到,先把心發出來。你必須把格局放大,才有資格以後叫作贊佛甚深功德海,才有資格叫作大海,否則永遠就是一個小水桶,頂多一個小湖泊,成不了大海。


所以引導力,就是要我們在剛開始時,當你是一個充滿煩惱業障的凡夫時,就必須設定目標,用這個目標來引導你。這就是當我們要去創造來生時,第一個,先把來生的建築圖畫出來。雖然還沒有蓋,但是先把願景創造出來——往生西方圓成佛道。

第二個,就是討論到安住力跟調伏力。怎樣慢慢地隨順我們的願景(現在還沒有談行動,行動是修行篇),就是內心先隨順它,隨順我們的本願,安住跟調伏。諸位!我們在講的時候是講兩件事,安住力跟調伏力,但是實際操作時是一件事情。

你會慢慢覺得佛教的修學跟外道不一樣。外道都是強壓的——你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

佛法都是先講道理,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是有道法來攝受的,完全透過覺悟的智慧來疏導你的行為。

所以安住在不同的道法,會產生不同層次的調伏。我們修行第一件事情,安住的道法就是深信業果,業果之道或者叫安樂之道。我們不能去攀緣外境,內心要安住道法。遇到事情,先從道法上去思考,站在道法的角度來面臨人生,站在因果的道理來面對人生,就容易做到調伏身口意的過失。


所以佛教是以安住來產生調伏的,這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最粗淺的。後面還有更深的,安住苦諦,安住空性,每一個層次就慢慢增加了。所以當我們設定目標以後,怎麼隨順目標呢?怎麼隨順本願呢?第一件事情,安住業果,調伏身口意的過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