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買保險,退保後資金真的無法匯回內地?

最近幾年,不少內地人到香港購買保險,但一旦遇到理賠和退保的後續事情,就涉及資金從境外匯回境內,在目前我國加強外匯管理真實性審核以及資本項目未實現完全可兌換的背景下,有的人就會遭遇無法便利收款的尷尬。

最近,知乎上一篇名為《香港保險支票在內地無法兌換,也無法收香港轉入保險款,你們有這樣的情況嗎?》的帖子火了。發帖的網友表示,在香港買的保險退保後收到的支票無法在內地銀行兌換,一時引來不少熱議。

券商中國記者就此採訪了來自內地多家銀行、香港兩家大型保險公司代理人等,瞭解關於香港保險理賠和退保資金匯入境內的真實情況,得到的關鍵答覆如下:

一、香港保險公司進行理賠或退保時主要選擇支票支付,如果客戶直接拿著境外的外幣支票到內地銀行辦理支票託收,需符合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相關規定,此外,不少銀行還自行設置外幣支票託收的限制條件。

二、對於涉及保險理賠或退保的外幣支票,由於現行的外匯政策法規,境內居民個人到境外購買人身保險(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屬於服務貿易類交易,在外匯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許和支持的;但在境外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屬於金融和資本項下交易,尚未對個人開放。因此,內地的銀行對於不少境外保險的相關資金是不開展支票託收業務的。

三、目前內地居民在香港通過正規渠道購買保險時,一般都會同時在香港開立銀行賬戶,通過先將理賠或退保支票兌換到香港銀行賬戶後,再匯入內地的銀行賬戶中(當然,資金匯入境內也需向銀行提供資金來源證明,不合法不合規的資金依舊無法入賬),或者可以拿著香港的銀行卡直接在內地刷卡消費。

內地銀行難直接開展保險支票託收

據瞭解,香港保險公司對客戶進行理賠或退保時,目前仍主要以支票的方式支付。香港保誠保險公司一經紀人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這類保險支票目前在內地的銀行無法辦理兌付,客戶通常都是到香港開立賬戶的銀行才能兌付。

券商中國記者也致電包括中國銀行、匯豐銀行(中國)在內的多家內地銀行客服,得到的答覆也是類似,即境外保險相關資金除非是涉及旅遊意外險等極少數情況,否則無法在本行辦理支票託收,也就是無法兌付支票。

此外,一些銀行對於外幣支票託收還設置了一些限制,如內地一外資行客服對記者表示,在該行辦理外幣支票託收,除了需滿足外匯政策法規外,客戶還需在本行開立賬戶滿一年以上,且賬戶日常有一定的資金往來而非“沉睡賬戶”。

“比如,香港友邦保險開出的理賠支票多是花旗銀行的,我之前也問過內地的花旗銀行支行,他們幾乎也不受理,一是之前很少做這類業務,另一方面也要遵守內地的外匯政策法規。”上述經紀人稱。

外匯局的規定有哪些

上述提及,針對香港保險公司的理賠或退保支票,眾多內地銀行按現行外匯政策法規無法兌付,那麼,外匯政策法規究竟是什麼呢?

根據現行的外匯政策法規,對於境外保險根據類型不同區分對待。具體來說,境內個人因到境外旅行、留學和商務活動等購買的個人人身意外險、疾病保險,屬於服務貿易類的交易,在現行外匯管理政策的框架下,允許和支持其所得劃回境內。但境內個人到境外購買的人壽保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均屬於金融和資本項下的交易,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尚未開放。因此,涉及這些尚未開放的保險項目的分紅或者利息不能劃回境內。

也就是說,只有同時滿足以下兩方面的保險資金,才能直接匯入境內個人賬戶:

1、境內個人因在境外旅遊、留學和商務活動購買的保險;2、保險種類必須是人身意外險、疾病保險。

不少人也會關心在香港買的重疾險,若出險、理賠款是否可以直接匯入境內個人賬戶?

另一香港保險代理人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由於香港的重疾險多數都帶有分紅,所以這類出險、理賠款是否算作服務貿易類交易界定比較複雜,客戶一般也不會選擇直接匯入境內個人賬戶。

“來香港買保險的內地客戶以投資儲蓄類、重疾類保險居多,但按現行的外匯政策法規,這類保險的理賠、退保資金多數時被看作是金融與資本項下的交易,所以合法渠道無法直接匯入境內。”上述代理人稱。

有外匯分析人士指出,在現行的外匯管理制定下,經常項目已實現可兌換,但目前資本項目尚未完全放開。從經常項目可兌換再逐步拓展到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國際通行的外匯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徑。不過,即便資本項目未實現完全可兌換,但目前可兌換程度已相對較高,如直接投資項下外匯管理實現基本可兌換,對外債權債務和跨境擔保項下的外匯管理基本可兌換,只不過跨境證券投資和個人跨境資本交易可兌換程度相對較低。

在香港買保險通常也會開立香港銀行賬戶

既然支票拿回內地兌付不便,目前主流的方法是什麼呢?

上述受訪的香港保險經紀人或代理人均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內地居民來香港購買保險時,一般會建議在香港的銀行開立賬戶,方便保險理賠或退保。

“內地居民在香港開立銀行賬戶並不非常複雜,很多保險公司的代理人也會協助客戶在香港開戶。開戶時一般會需要內地身份證、港澳通行證等證明,此外,銀行一般會要求客戶往銀行賬戶裡存入一萬元港幣。”上述代理人稱,知乎那篇帖子混淆了問題的焦點,關鍵不在於在香港的銀行開戶,而在於如何將保險公司打到客戶所在的香港銀行賬戶的港幣或美元匯回境內。

北京一資深外匯分析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透露,境外資金(不論是外幣還是人民幣資金)在匯入境內時,境內銀行都會先進行包括反洗錢在內的一些檢查,檢查合格後則允許入賬,否則就不允許入賬。也就是說,一旦資金入賬,就默認為資金合規,下一步,境內居民就可以自行決定結匯、轉賬等交易。

總體看,現行的外匯管理政策對於個人從境外匯回境內的資金,按理需要審核資金來源的性質。外匯局上海市分局近日就表示,如果來源於境外資本項目收入,則應該先確定該境內居民個人在境外的資本項目業務是否事前經過批准或備案,如果沒有經過批准或備案,則相關收入不得匯入境內。如果源於經常項目收入,則由銀行根據“展業三原則”自行把握。

另有外匯從業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外匯資金匯到境內銀行賬戶後,一般情況下,5000美元以上的資金不論是否結匯都要向境內銀行提供資金來源證明。不過,這種證明多屬於申報的統計要求。

根據《個人外匯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令【2006】第3號),銀行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為個人辦理外匯收付、結售匯及開立外匯賬戶等業務,對個人提交的有效身份證件及相關證明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審核。個人跨境收支,應當按照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有關規定辦理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手續。

“現在將外匯資金從境外賬戶轉入境內審核還是比較多,所以我們一般會建議客戶在香港先將理賠或退保資金換匯成人民幣,然後再將人民幣從境外匯入境內,這樣會便捷一些,或者如果金額不是很大,可以直接拿著香港的銀行卡直接在內地刷卡消費。”上述保誠保險公司經紀人說。

此外,2017年開始,在香港,保誠、友邦等保險公司相繼出臺保單分紅、理賠款等可以打到內地指定賬戶的措施,如保誠支持內地客戶以電匯方式收取款項。

不過,電匯方式也有一定的限制和風險。保誠要求,客戶必須先嚐試保誠發出的支付支票,如未能在內地銀行入賬則可申請電匯支付的方式,每筆電匯支付上限為10萬美元或等值款項。更為重要的是,客戶需承擔銀行電匯的手續費及相關風險,包括但不限於電匯款項可能因個別銀行限制而未能成功到達客戶戶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