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攀比?太正常了,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过年,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因为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能收到许多压岁钱和礼物。昨天带儿子逛商城时,就听到旁边两个五六岁孩子的对话:

一个孩子说,过年期间收到的压岁钱有八千多;另一个孩子也不甘示弱,说远在美国的亲戚给他带了一个限量版的玩具,价值上万。得意和炫耀的表情,溢于言表。

第一个孩子听了,立马回头闹着非要父母也给自己买一个相同的玩具。

虽然,大人给孩子压岁钱是传统风俗,寓意是辟邪保佑平安,给孩子送礼物是为了过年喜庆。但是从几百到几千,压岁钱和礼物的意义却渐渐变了味。

有人说,孩子小,炫耀就炫耀吧,他们开心就好。

但是,如果孩子习惯了事事攀比,就非常容易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孩子爱攀比?太正常了,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1. 孩子“攀比”的世界并不简单

好友的孩子在国际幼儿园上学。第一次暑假过后,孩子很不开心,哭闹着不愿意去学校。原来在暑假里,他的同学不是去法国、意大利旅游,就是去丹麦、日本玩,只有他跟着父母回奶奶家避暑。

本来挺开心的一个假期,却因为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了心理落差。最后,朋友承诺每年的寒暑假都出国玩,孩子才释然。

如果说幼儿园的小孩子不懂得什么是攀比,那么小学生之间的攀比,或许会让你重新了解到,孩子的世界并不简单。

之前有一则新闻,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情绪不太好,还要求父母必须给自己买指定商场的衣服,否则就不穿,并且还要保留小票。

这让父母很是纳闷。几经追问,他们才得知,孩子的同学都穿名牌,而他一直穿杂牌,所以同学都孤立他。他们明确表示想要“入伙”的话,就拿那个商场的购物小票来当“入场券”。

小孩子之间原本单纯的同学关系,因为攀比起了嫌隙和分层,实在是让人哑然和担心。

而有关孩子之间攀比的事件,还远不止这些: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开的车太普通,闹情绪不愿意上学;有的孩子拿着压岁钱大肆挥霍,还理直气壮地说“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有的孩子甚至偷拿父母的钱去买高档玩具……

孩子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物质需求,什么是心理需求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孩子有了攀比之心呢?

孩子爱攀比?太正常了,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2、孩子为什么爱攀比

  • 渴望被关注和羡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都在逐步增强。

今天穿了件漂亮衣服、明天理了个超酷的发型、后天背了个新书包,都能成为小伙伴们之间的谈资,也能收获别人羡慕的眼光。

《奇葩说》中有一期,一位辩手讲了自己的故事:上学的时候,他有一件高仿的李维斯衣服,因为不太好意思,就穿在了校服里面。结果做操的时候,不小心被同学发现了。于是,他听到同学们在背后小声议论,说他家好有钱。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其实,孩子想要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羡慕,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如果因为自己的东西不如别人,就非要一争高下,或者因为自己的东西比别人好,就瞧不起对方,那这样的攀比心理就值得警惕了。

孩子爱攀比?太正常了,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 家长“潜移默化”的力量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如果喜欢攀比,那么孩子肯定也会不可避免地学到一二。

大人在谈论谁家买了别墅、谁家开的豪车时,可能会觉得孩子还小听不懂。但其实孩子都懂,而且他们还热衷于模仿。

比如,在一些中小学中,家委会的竞争,已经成了一场“名利秀”。有人爆料,一位家长自称是某品牌汽车车友会的核心成员,能够组织车队送全班孩子春秋游。这让许多家长纷纷吐槽,自己连竞选的资格都没有。

比车比房比资源,拼爹拼妈拼圈子。连成人都尚且觉得心累,何况孩子呢。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想的恐怕不是如何认真学习,而是自己怎样才能够得到老师和学校的“特殊照顾”。

可见,盲目的攀比,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还会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

那么,面对孩子的攀比行为是,父母该怎么做呢?

孩子爱攀比?太正常了,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3、正确应对是关键

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应该教孩子: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

孩子之间的攀比,无非是看见别的小朋友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件东西是否适合自己。

这时,父母一定要耐心沟通,帮助他们分析自己为什么想要。

有时候,一个价值几百的玩具和一个泥坑,在孩子的眼里都非常好玩。他们收获的是快乐,而不是玩具背后的价值。

而且,有时候一味地攀比,还会影响到自己和小伙伴们之间的友谊,更是得不偿失。

其次,引导正确的“攀比”方向。

攀比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得好,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让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比如:小时候,父母常说,要比就比学习成绩,而不是吃穿用度。这就是正确的“攀比”方向。

把孩子的目光,从物质转移到学习。这样的话,就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攀比中变得更加优秀。

孩子爱攀比?太正常了,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最后,用欣赏和鼓励代替物质溺爱

在有的父母看来,爱孩子就要给孩子最好的。于是乎只要孩子有要求,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满足,还会把物质上的溺爱当成奖励的手段。

事实上,用物质刺激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挑剔,“胃口”也越来越大。比如,这次的礼物是几百块钱的玩具,那么下次就要几千的,或者是限量版的。

与其如此,不如用心赞美和鼓励孩子,让他们看到自己好在什么地方,让他们变得积极又自信。

攀比,考验的不光是金钱,更多的是心态。

卡耐基曾说: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

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一束光,父母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光,感受真正的快乐和自信。

另外,与其在与别人的攀比中迷失自我,不如思考如何超越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

(菈妈:热爱文字和生活,懂点心理学,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