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三百年間農民起義不斷,卻為何最終不是亡於內亂?

袁思怡


喜歡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兩宋三百年間,爆發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太宗淳化年間的王小波李順起義,真宗鹹平年間的王均起義,仁宗慶曆年間的王倫起義,還有徽宗宣和年間那次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宋江起義。宋室南渡後,鐘相楊麼又在湖南洞庭湖流域發動了一次震驚朝野的起義。



說到這裡,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就出來了:宋朝三百年間爆發了這麼多次農民起義,為什麼宋朝最終不是被起義軍推翻的,而是被女真和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消滅的?

筆者通過對宋朝歷次農民起義的分析,覺得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個。下面給大家一一解釋一下。

第一,起義軍領袖沒有清晰明確的革命綱領。魏徵在給唐太宗的奏摺中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是水要想真正實現“覆舟”的目標,必須匯聚在一起,然後向著共同的方向衝激,這樣才能產生效果。反之,只是幾股細流亂噴亂射,那是絕對不可能“覆舟”的。而宋朝的大部分農民起義就是這樣的,都是因為無法忍受朝廷的腐敗而揭竿而起,但是對於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他們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方針,只是一味造反,攻城略地。這就造成一個嚴重的後果,宋朝皇帝統治的時候,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苦,起義軍佔領的時候,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苦。因此,起義軍在廣大佔領區無法建立穩定牢固的根據地,這就給他們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第二,和農民起義軍相比,宋朝政府有一套相對完善的封建統治制度。中國從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就建立了一套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封建制度,經過隋唐兩代的發展,到宋代已經變得非常完善。雖然歷代王朝都逃不出“其興也勃,共亡也忽”的魔咒,但是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能保證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尤其是相對於農民起義軍,朝廷擁有十分顯著的優勢。所以,宋朝政府在每次農民起義爆發後,都可以迅速調兵遣將,把他們鎮壓下去。

第三,北方遊牧民族是以騎馬射獵為生的,一旦被一個有領導能力的人統一起來,就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戰鬥力,而且這種力量是中原地區以農耕為生的民族無法抵抗的。自從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後,遼國就成了可以和宋朝政府相抗衡的一股勢力。在完顏阿骨打打敗遼國建立金朝後,這股勢力進一步壯大。與此同時,宋朝在王安石變法後,發生了激烈的內部鬥爭。而徽宗即位後,更是任用蔡京、高俅等奸佞之徒,對朝政不管不顧,導致宋朝國力進一步衰落。所以,在金國的進攻中原的時候,宋朝政府根本沒有抵抗的能力,一下子就崩潰了。



宋室南渡後,中國只剩下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在幾次北伐失敗後,已經變得搖搖欲墜了。而在此時,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的各個部落,經過不斷的對外征伐,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到了忽必烈的時候,蒙古帝國的勢力達到鼎盛時期,消滅偏安一隅的南宋當然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明白,宋朝雖然爆發了多次農民起義,但是並沒有亡於內亂,每次都能頑強地挺過去,而最後卻亡於北方遊牧民族之手。


史海水手


南北兩宋雖然孱弱,但也並非一無是處,除了軍事無能這個要命的缺陷,其他的方面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



*宋既稱弱宋,還有個名字叫富宋。在當時的世界上,宋朝搞經濟還是很有一手的。廣大農民們只要還有飯吃,不致於鬧饑荒,還是願意安貧樂道的。而且宋朝的工商業也較為發達,可以安置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那個時代已經有了“打工族”的雛形。

因此兩宋之時,沒有形成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環境基礎。即使比較著名的方臘起義,也只是侷限在浙江一帶。



*宋朝時期,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完善。設立了救助慈善機構如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等,而且還大量招募流民當兵。這些措施,平息了流民聚眾的隱患,緩和了社會矛盾,使得窮苦民眾也能找到活路。



*兩宋時期一直存在強大的外敵,遼、金、蒙古隨時威脅著兩宋政權和老百姓的安全。如一把懸於頭頂隨時墜下的利劍,這也極大的轉移了國內的矛盾。相比自己的諸多不如意,對於外敵還是同仇敵愾的,而且宋朝廷甚至曾經通過發動對外戰爭,主動的轉移國內矛盾。



以上這些因素,都使得兩宋不具備發生大規模內亂的根源,使得國內能夠維持一個基本穩定的政局。


百味乾坤


比起其他朝代來,宋朝始終沒有形成較大規模的有影響力的農民起義,更不用說推翻宋朝的統治了。《水滸傳》只是小說家之言,梁山泊那點漣漪比起秦末、元末、明末等農民起義的浪潮來說簡直不值一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宋朝統治階級普遍的愛民思想。北宋成立之初,趙匡胤就確立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大興文教。宋太祖趙匡胤曾經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不加農田之賦”的誓言,一定程度上對以後的宋朝皇帝起到警醒和約束作用。北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文化最為昌盛的時代,與盛唐不相上下。受儒家仁政和愛民思想薰陶的宋朝士大夫比較注意緩和階級矛盾,對農民的壓榨比其他朝代要輕的多。王安石變法時期,反對派司馬光和蘇軾們反對新法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擔心新法會與民爭利,擔心推行新法的過程中由於方法過於激而進侵佔老百姓的利益。



二、養兵的軍事政策。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對宰相趙普說: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後世的歷代宋朝皇帝基本上也都是這麼做的。在災荒年份,朝廷把破產流亡的農民統統編入軍隊,由國家供給衣食。這個政策的積極意義就是大量的破產農民現實主義的溫飽得以保全,就不會走上揭竿起義的浪漫主義的革命道路。當然,養兵政策導致的軍隊戰鬥力低下,國家財政負擔過重等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不過這裡不做展開。

三、科舉制度將民間人才一網打盡。宋朝的科舉制度非常完善,比起唐朝來,宋朝通過科舉錄取的人數大大增加。大量的人才被錄入朝廷,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避免了流落民間成為不穩定因素。宋朝官員眾多,人浮於事,由於職位不足,政府創造性的發明了“官職差遣”的政策,只要被科舉錄用,就算啥活也不幹,朝廷照樣養起來。宋朝官員的待遇是歷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優厚的,普通官員就算不走貪腐路線,僅憑工資也能過上體面的生活。同時,朝廷對官員也非常寬容,趙匡胤給後世留下的誓言中也有“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之說。宋徽宗之前,北宋統治者幾乎沒有殺過有名的大臣,對犯錯(當然也有冤枉的)的大臣最重的懲罰也僅僅是貶到不毛之地去受點罪,比如經歷了烏臺詩案的“文字獄”和被政敵屢次打擊的蘇軾同志也僅僅是被貶來貶去,並沒有性命之憂,並且在貶居之地喝喝小酒,聽聽小曲,做做小詩,生活優哉遊哉,也沒有人管。人才們有田種,有飯吃,有書讀,有官做,有詩寫,生活充滿詩意,誰還會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去造反?僅憑几個大字不識一筐的冒失鬼根本興不起大風大浪,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智商是個好東西。




四、商品經濟發達,這一點是以上幾點的物質保證,如果沒有這一點,以上三點就會成為空談。北宋時期,商業方面的稅收在政府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到王安石變法時期,這一比重已經達到了70%。此時的宋朝絲織業,冶鐵業,造船業,制瓷業等等經濟門類空前繁榮,並且對外貿易發達,每年能夠賺取大量外匯。正是由於商業稅充足,政府才有足夠的錢來抵消“不加農田之賦”的財政虧空,才能養得起眾多加入軍隊的受災流民以及對受災地區進行人道主義援助,才能保證充滿小資情調的人才們風花雪月的浪漫生活。


綜上,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各個階層都過得比較舒服的時代,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有耐心和韌性的,只要日子過得好,誰會去造反呢?如果不是北方的幾個壞鄰居不斷侵擾,宋朝的老百姓就會是封建史上最幸福的老百姓。但是世界上總有那麼一撮人,看你過得好,他們就羨慕嫉妒恨,宋朝如此,現在亦然。最近的關稅事件、華為事件時刻警醒我們,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我們只有提高警惕,不斷強大,好日子才能一直過下去。


伯爵先生的城堡


第一,宋朝的外患大於內亂。有宋三百年,一直處於遼國、西夏、金國、蒙古國等外患的影響下,邊防的禍患大於內亂。因為外患,民族矛盾成為主流,同仇敵愾戰第敵酋成為社會的主流。我們通過一些文化作品可以看到,穆桂英戰山為王,被招安後去破遼國的天門陣;宋江被招安後,去打遼國,去打其他義軍;牛皋、王佐等被招安後,走上了抗金前線。很多義軍,其實那時雖恨宋朝,更恨侵略宋朝的外國侵略者。

第二、宋朝的起義規模都比較小,王小波李順起義、宋江方臘起義、鐘相楊麼起義,算是規模較大的起義了,但佔領的地盤都相對小,基本是一個省的事情,相當於現在的群體性事件,沒有形成全國規模的起義。所以,這些起義很快便被朝廷鎮壓下去了。

第三,宋朝實行募兵制,凡是遇到災荒,除了賑災外,便是募兵。國家用錢將年輕人養起來,讓他們當兵,這就從客觀上減少了起義軍的數量。宋朝的起義,很少是因為吃不上飯而起義的,我們從梁山好漢可以看出,很少有梁山好漢是因為吃不上飯而逼上梁山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朝的生活水平。宋朝的生活水平很高,起義是因為腐敗、不公,不是因為吃不上飯。這從客觀上決定了宋朝的起義軍規模不會太大。


陸棄


宋朝雖然也腐敗,導致外交軍事不硬氣,但是文化經濟還是可以的,北宋發現了煤,可以說大大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經濟繁榮昌盛,出現了紙幣,交子,這可以說是貨幣史上的繼銅錢後最重要的改革了;文化上,出現了宋詞,從大多數詞風來看,風格婉約細膩,詞藻華麗,說明文化事業繼唐詩後又一高潮。程朱理學,清明上河圖,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一切表明,這是一個小富即安,淡定從容的世界,雖然由於中央集權導致對外軟弱,也有無法防止的官場腐敗,但總體這是一個比較幸福的時代。農民起義跟歷朝歷代一樣都是因各種災荒而起,或成功或臨敗,在這個溫馨和諧的小世界裡,大多都享受著歷史的進步,和平。







大家覺得呢?


小主宰嗚啦啦


實際上,宋代300多年只有兩次農民起義。

一是北宋初期的四川,王小波李順。二是南宋初期湖北地區的鐘相楊么。

這兩次起義才是真正的農民起義。第一次是因為百姓被平定四川的北宋軍隊苦役,第二次是逃亡到南方的宋軍苦役當地居民。所以都沒有持久就被鎮壓。

此外,北宋末期的方臘起義其實根本不是什麼農民起義。方臘本身是摩尼教教主,因為勾結杭州應奉局提舉朱緬私自開採銀礦致富,從而催發出了極大的政治野心,借宋徽宗花石綱擾民而發動叛亂。也因為如此,方臘暴動沒有得到太多農民支持,雖一度佔領杭州等52縣,但很快就被鎮壓。

至於宋江,那就更不是什麼農民起義。不過一個36人參與領導的大型黑幫而已。

事實上,兩宋時期沒有大規模持續農民起義的原因在於,宋代已經是半隻腳踏入資本主義的臨界期,雖然沒有禁止土地兼併,但工商業異常發達,破產農民到城市中可以輕鬆找到足夠養家活口的工作,娛樂、餐飲、運輸、戲曲等行業充分吸收了願意出力的無地農民,自然就不會參與造反了。


四川達州


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無非就是官逼民反和天災人禍,有的王朝發生農民起義甚至就是改朝換代,而宋朝之所以能把農民起義給消滅,主要是幾個原因做得很成功:

第一,宋朝跟外族人的矛盾很大,百姓在想如何跟外族人打仗,宋朝便宣傳精忠報國的精神,像岳飛,楊家將等效忠於朝廷的官員和大將自然成為百姓心目中崇拜的大英雄,造反這種大逆不道的機率自然就會減少很多。

第二,宋朝時期很多農民起義的首領會帶領百姓造反是想發揮個人的才能,這樣不僅有機會做官還不會被說成是反賊,可以說是贏家,然而對朝廷來說就更划算了,讓這邊的農民起義軍去跟那邊的農民起義軍打仗,朝廷連軍隊都不用出動。

第三,宋朝除了對農民起義進行武力鎮壓,還對他們招安,給他們經濟上的援助,使他們的生活有保障。


福建情人


這涉及到宋朝的土地制度 。不錯宋朝的土地兼併現象十分嚴重 ,但正是由於宋朝的土地制度完善導致農民沒有地也可以種田 。宋朝的軍事制度 ,和宋朝的經濟發展 。

宋朝的土地制度將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 ,主戶擁有土地是所有權 ,可買賣但與土地經營者無關 ,客戶依附於主戶有土地使用權 ,土地是誰的對他來講並沒有太大聯繫 ,政府保證雙方的權利不被對方的產權變更所影響 。

在軍事制度方面 ,宋朝的軍隊更多是募兵 ,當兵給錢 ,很多無地的農民靠當兵養家餬口 ,防止農民起義 ,在正常情況下軍隊分為四類 ,除了禁軍以外 ,其餘都是為了養家而成立的地方兵 ,起輔助作用 ,不直接參加戰爭 ,還有少數民族的軍隊 ,都是維護社會治安和修建城防 。

宋朝的經濟屬於外向型 ,主要的財政來源不是土地 ,而是外貿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宋的原因 。宋有完整的海關稅收制度 ,各種收入佔到外貿收入的10-20%。利潤豐厚 。


世界史圖鑑


封建統治從秦朝到宋代歷經一千多年,其統治手段和統治工具都很完備。要靠農民起義推翻一個王朝基本不可能。

歷史上的更朝換代必須是內憂外困兩個條件...


寒雨59435182


宋朝由於是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對於蔡王的老臣及其後代基本上是養起來了,所以宋朝等於多養了一個階層,百姓的負擔自然也會重一些。但是另一方面宋朝的經濟發展還是很有成效的。關鍵是宋朝沒有發生大規模的系統性的天災,所以,農民起義僅僅是在局布爆發,應者甚少,人們只要能活下去誰又會挺而走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