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匈奴为什么不杀被俘的汉将?

tmmldjh18


有用的自然留着,没用的早就送到西天去了

匈奴人不杀汉将?怎么可能!

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人对于许多汉军降将是非常优待的,比如李陵投降之后就备受匈奴单于的器重,单于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立他为右校王,可谓是恩宠备至。

但李陵是什么人?他可是战神级别的人物,曾在浚稽山以5000步兵对抗八万匈奴骑兵,射杀匈奴近万人,一度迫使单于准备放弃进攻。如此天才良将,单于怎么舍得杀了他。

至于张骞、苏武等人也都是匈奴人需要的人才,若是能招降他们,必定是能够增加匈奴对汉朝内部的了解,帮助匈奴制定更好的对外战略,这对匈奴人而言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对于那些“无益之人”,匈奴人早就给杀了。

(苏武牧羊图)

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其实不只是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满洲人对于汉人高级将领,都是奉行积极招降的政策。使其能为我所用,充当自己进军中原的带路党。特别是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都里离不开这些降将的帮助。

例如在蒙古人在灭金、灭宋的战争中,就接连招降了汉人张柔、史天泽、范文虎、吕文焕等人。这些汉人在投降之后备受优待,不是封公就是封王(很多爵位都是追封的),而他们也的确为大元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中张柔之子张弘范更是带着元军在崖山一举灭掉了四处流亡的南宋小朝廷,成为蒙古统一中国的重要功臣。而在张弘范死后,元廷念其功绩,不断对他进行追封,相继追封他为: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淮阳王。

而到了明朝末年,后金和大清更是不遗余力的招降明军将领,从最早的李永芳到祖可法、孙得功、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祖大寿、洪承畴,再到吴三桂、孙可望、李成栋等人。如果没有这些降将的帮助,清军是不可能灭顺、灭明的。(如果不是吴三桂,清军怎么会入关)

其实清朝大规模重用明朝降将是从皇太极开始,虽然早在努尔哈赤也接纳了一批明朝降将,但是在他晚年时期年,女真人对于汉人的压迫变得非常残酷,这导致在后金统治下的汉人经常举行暴动,也让后金在进攻明朝城镇时,遭到的抵抗更加强烈。

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减轻自己统一天下的阻力,皇太极在继位伊始就着手提升汉人地位。他在保证满洲贵族利益的前提下,下令严禁旗人抢掠汉人财产,不得再私掠汉人为奴,更不得滥杀汉人。这些措施大大地缓解了后金内部尖锐的民族矛盾,有效地稳固了后金在辽东的统治。

除了此之外,皇太极也更加重视拉拢明朝降将。在得知耿仲明和孔有德前来投奔的消息后,皇太极不顾八旗贵族的强烈反对,执意加封二人王爵。

要知道在努尔哈赤时代,汉人能等到个子爵、男爵就很不错了,封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皇太极不仅提高了明军降将的地位,还大打感情牌,不断地表现出自己对这些明朝将领的信任。尤其是面对降而复反的祖大寿时,皇太极更是不计前嫌,两度接受祖大寿的投降。

在祖大寿第一次投降时,皇太极亲自前去迎接。当祖大寿向皇太极跪拜时,皇太极则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满洲人最尊贵的抱腰礼相见。

不过祖大寿此番投降并非真心,在博得皇太极的信任后,他便以做内应为由潜回锦州,然后降而复反。

面对祖大寿的诈降之举,皇太极非但没有恼怒,反而多次给祖大寿写信,诚恳的邀请他到城外单独会面,只是这些信件都没有获得祖大寿的回应。

后来在松锦大战时,祖大寿镇守的锦州再度遭清军围困,在外无援军的绝望下,祖大寿第二次向清军投降,之后他被迅速送往盛京,面见皇太极。而皇太极在看到祖大寿后非常的高兴,称赞了他对明帝的忠心,并授予他正黄旗汉军总兵一职。

平心而论,皇太极对于祖大寿确实用心了。至于皇太极的目的,其一是看重祖大寿之才,其二则是收买人心。

在松锦大战中,除了祖大寿外,蓟辽督师洪承畴也投降了。但是由于清军损失非常惨重,皇太极为此屠杀了大批明军俘虏。

从上面这些例子都能看出,不只是匈奴人,许多北方民族都非常重视拉拢高级汉族将领。而所谓的“匈奴人不杀被俘的汉将”,只能表示匈奴人不傻,他们不愿杀有用之人,但对于无用之人,早就送去见上帝了。

在汉匈战争期间,匈奴人所杀汉军何止十万,就连前来投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最后不也是被杀了嘛!(《汉武大帝》中的李广利形象)


千佛山车神


匈奴在俘虏汉朝将领的时候,确实很少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抓住了张骞,没有杀他,单于还把女儿嫁给他。这也导致张骞最后在匈奴老婆的帮助下逃脱,前往联系大月氏夹攻匈奴。可以说,匈奴厚待张骞,其实是“养虎为患”。 而且匈奴这样做,还不是一次两次,比如李陵、苏武这些人,抓起来后,都是很厚待的。

(匈奴的进攻)

那么,匈奴为什么总是很厚待汉将呢?

一、匈奴仰慕汉文化,对汉人贵族很尊重。

匈奴生活在严寒贫瘠的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匈奴没有开化。因此,他们对汉文化其实是非常仰慕的,对汉人贵族也是很尊重的。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会说,既然匈奴仰慕汉文化,尊重汉人贵族,他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南下侵略呢?其实,匈奴之所以要南下侵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他们生活在天寒地冻土地贫瘠的地区,他们缺少粮食,缺少布匹,他们也不能总是吃肉披羊皮啊,对汉人那种精美的食物和衣服也是很羡慕的。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会通过和汉人做生意获取这些东西。但是这会很受限制,没有直接抢劫来得快捷。而且,战争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与他们打猎是一样的。所以,他们常常会采用抢劫的方式,解决他们生活的缺乏。

匈奴仰慕汉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虽然不断和汉人作战,但是他们的单于又多次求娶汉人公主,以娶到汉人公主为荣耀。希望通过娶到汉人公主,不但能得到汉人的支持,而且能获得更多的财物。

当匈奴抓到汉人将领的时候,他们也是这样的心理。所以也比较厚待汉将。

(求娶汉人公主)

二、匈奴希望厚待汉将,拉拢汉将投降。

如果在战场上,有非常多的汉将投降,对汉人的打击是比较大的。

而汉人皇帝当然是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所以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虽然有司马迁等很多人为李陵辩护,认为李陵投降是假投降,目的是“将以有为”,也就是做内应。但是汉武帝还是不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得越多,对汉军在意志上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所以,汉武帝毫不客气是诛灭了李陵全家,而且还因此对司马迁实施了腐刑。

其实,不光是匈奴人,汉人也经常这么做。汉景帝的时候,当时有五个匈奴将领投奔过来,汉景帝立刻决定封这五个匈奴将领为侯。因为这件事,宰相周亚夫还和汉景帝闹得很不愉快。周亚夫认为,这种投降变节的人是没有人格的,不应该封他们为侯。但是,汉景帝却认为,这是拉拢匈奴将领投降的很好的方法,不同意周亚夫的建议,坚决封侯。

(飞将军李陵)

三、匈奴与汉人同宗同源,匈奴希望获得认可。

匈奴族与汉族虽然非常敌对,但其实他们是同源的。司马迁在《史记》上也做了这样的记载。匈奴是夏朝灭亡以后,有一支王族逃到北方,在北方生活繁衍,从而发展起来的。

如果从中华民族的根脉来看的话,匈奴其实还是最接近于根脉的。毕竟他们是从“诸夏”延续而来的,而中原的汉朝则经过了多次的交融。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匈奴对自己和汉族有一种祖宗上的认同关系。有了这种认同关系,匈奴和汉朝就不是处于绝对的敌对之中。当他们俘获汉朝大将的时候,只要汉朝大将选择投降,就相当于兄弟言归于好一样,一般是不会轻易杀掉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上匈奴单于扣押张骞和苏武的时候,十分嚣张叫嚷着要杀了他们,后又屡次被二人气得不行,但无论张骞、苏武二人如何言语相讥,匈奴单于气归气,就是不杀他们,到底也只是囚禁了张骞和苏武而已。

首先,我们来看看,匈奴都俘虏或者说杀过哪些汉朝官员?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张骞为啥没被匈奴杀掉。

匈奴俘虏张骞在公元前139年。此前,还没有匈奴杀汉朝俘虏的记录。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国之力,陈兵十八万于匈奴边境,誓言要教匈奴做人。汉武帝先先礼后兵,遣使者郭吉入匈奴让匈奴识时务,免得一番死伤。匈奴那边,有匈奴官员为郭吉带路让他见了单于。见面后,郭吉很不客气给单于分析厉害,让他自己看着办。结果单于气得不行,将主管引见郭吉的匈奴官员全部杀了泄恨,俘虏郭吉以为万一和谈的人质资本。

在匈奴俘虏张骞九十多年后的西汉年,匈奴南北分裂而治,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逃到很远的地方,斩杀了汉朝使节谷吉。

后来,驻守边境的汉朝将领陈汤和甘延寿和南匈奴借道,没等奏请皇帝批准便长途奔袭北匈奴,杀死郅支单于,灭北匈奴。他们给朝廷的捷报写“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苏武牧羊的传说流传了两千多年。


当时,汉朝与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刺探对方。匈奴扣留了十余批汉朝使节,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作为回报。但在公元前100年,新一任单于即位,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汉武帝也派人送还扣留的匈奴使者,苏武、张胜与常惠就是一路护送的汉朝使臣。

正当他们完成使命准备归国之际,匈奴国内发生了政变。由于张胜积极参与了密谋,苏武、常惠就被匈奴扣押。后来,汉武帝派汉使臣去找他们,常惠悄悄见了汉使,还编了一个故事“汉朝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有帛书,上面写着苏武等人被放逐北方湖泽之中。”让汉使以此责问单于。


这样一来,苏武和常惠终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到故国。 从以上我们便能知道匈奴为何不轻易杀汉使。

答案很简单。张骞、苏武等被匈奴俘虏时为公元前139年,彼时汉匈仍然是友邦,双方素有和亲,互通有无,再不济至少表面上维持着友好的局面。再者那时候大汉强得不行,所以,匈奴人根本就不会委我口实而杀掉张骞。


不书公子


同志一个事情要先问是不是确实存在的?在确定了它是确实存在之后再问为什么?

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说匈奴不杀被俘的汉将

“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萧关,杀北地都尉卬”

“伊稚斜单于既立,其夏,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友”

“其秋,匈奴万骑入杀代郡都尉硃英”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

以上这些人都是两千石的大官!难道他们都是战死的?所以仅仅根据以上事实说明

“匈奴不杀被俘的汉将”本身就是错误的!而且问题里面提到的三个人他们被俘之后不被杀各有各的原因,不能因为如李陵苏武张骞等不被杀,就说“匈奴不杀被俘的汉将”。


因此你这问题改成“为什么匈奴不杀李陵苏武张骞等?”比较妥当


让我们按着时间顺序来讲讲这三个人


第一张骞

张骞被俘是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因为抓到的匈奴俘虏说,匈奴王杀死了大月氏王,并用他的头作酒杯,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去联络大月氏。这个时候汉匈关系还很微妙,并没有完全破裂,“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匈奴王没理由杀死汉的大使。所以他只是表达了对汉朝出使大月氏的愤怒“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软禁了张骞!


第二苏武

苏武被俘是在汉武帝天汉元年,这个时候卫青和霍去病的出击,已经造成了匈奴“漠南无王庭”的情况,匈奴于是想和汉朝议和,汉朝人为此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和亲,一种是让匈奴做外臣,匈奴和汉处与相互逮捕对方大使的阶段。【丞相长史任敞曰 :“匈 奴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 ,朝请於边。”汉使任敞於单于 。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 。先是汉 亦有所 降匈奴使者 ,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 。】后来且鞮侯单于即位,害怕汉朝打他于是归还了扣押的使者,给汉武帝写信说““我 兒子,安敢望 汉 子!汉 子,我丈人行也”,于是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当时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正好被苏武赶上,匈奴王决定要杀死这些汉使,苏武因为这事儿非要自杀不可,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匈奴王觉得他是汉子才没杀他!


第三李陵

李陵被俘就在天汉二年,就是苏武出使之后,汉武帝因为且鞮侯单于的傲慢无礼,发兵攻打匈奴,结果李陵被困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后投降匈奴,李陵的战斗力得到匈奴的认可,这样的人才投降你了你杀他干吗?后来这事儿传到汉武帝耳朵里,夷了李陵三族,于是李陵与汉朝彻底断绝关系。


目西


谁说匈奴人不杀被俘的汉将的?李广利不就被匈奴人杀了祭天了吗?

而且根据历史记载,匈奴骚扰汉帝国边境时,也没少杀死或俘杀汉将啊!

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萧关,杀北地都尉卬。

著名的马邑之谋,匈奴俘虏了雁门尉史,本来想杀掉的。结果尉史透露出汉帝国马邑之谋的秘密去讨好匈奴,才没被杀掉。

之后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

匈奴万骑入杀代郡都尉硃英。

而且现代考古学家在外蒙的匈奴故地里发现了一个乱葬岗,里面尸体混乱不堪,有的似乎还身首分离。然后考古学家根据DNA技术,发现这些尸骨有很明显的汉族特征。这说明乱葬岗中的这些尸体,很可能是被屠杀的汉军战俘。

其实就如《史记》所说,匈奴习俗贱老,是因为其以战攻为重,老弱不能斗,所以只有

壮健者才能享受肥美饮食。

显然,对于匈奴人来说,不存在不杀被俘汉将的情况。他们觉得有用的人,自然会留下不杀,特别是有能力的,他们会想办法留为己用。李陵、苏武、张骞就是典型的例子。

至于匈奴人觉得没有用的被俘将领,下场能好到哪去?李广利就是典型例子。

其实这事不复杂啊!大家玩三国志游戏,俘虏了敌方属性高的将领,肯定舍不得杀啊!

可如果俘虏了属性差的,杀不杀掉,还不是看心情?


冷兵器研究所


从历史书上,我们只看到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央王朝的侵犯,却没看到中央王朝扩展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央王朝从商开始,封建制度的圈地运动往南扩出一个楚,往西扩出一个秦,往北扩出一个燕,纣王是怎么灭国的,就是太爱土地了,正对外扩展,军队都在前线,内部叛乱了。商朝的多出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王自己打出来的。到了周朝,各诸侯国自己开始扩展。千百年来中央王朝的军力为自己赢得了尊重,一言不合就灭国。

汉时匈奴看似强大,其实从内心里是自卑的,其实蒙古地区在商朝时期也被中央王朝纳入直属领地,只是时间短,商就亡了!其和楚地一样,在周朝前期不被接纳,楚国人经过自己努力让天下人接受自己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蒙古地区(当时沒蒙古,只指地区)的游牧民族缺选择往北往西逃离,最终没有把握进入中央王朝一部分的时机。

不被中央王朝认可的国家是不文明的,即是你统一整个游牧民族。匈奴南侵说是物资缺乏,其实更多的是希望一种认可。希望与中央王朝能够作为平等国家相处。既然是寻求中央王朝认可,就会善待俘虏。就像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善待联军一样。

北方少数民族做得最好的,就属辽。与宋南北兄弟相称,都自称继承唐室,属于华夏一员。辽国汉人为何坚持自己是辽国人,而非宋国人,就是因为汉人对辽是华夏民族国家的认可。辽国建国几百年而不倒,就是源于此。而后来的金以及蒙古就没辽做的那么好,汉人反抗如潮。不到百年即灭。


傻袋鼠霍顿


按《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西迁过程中融合了月氏、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人。"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所以说,匈奴也是华夏子民。

匈奴生活在外蒙古,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荒凉地区,冬天对于生产体系脆弱的游牧民来说,一次特大暴风雪,就有可能导致举族灭亡。就算是科技发达的现代,牧区的人也非常害怕过冬,一次“白灾”还会导致大批牲畜冻死。匈奴人口稀少,想要跟汉朝争锋,夺得物产丰厚的中原地区,需要巨大的人口,而人口从哪里来呢?当然就是南下从汉朝获取了。

夏季牧区的放牧劳动量非常大,需要壮劳力支撑,且分散;而相对的在冬季可以集中、抽出大量男丁。冬季粮食紧张,多个人出去找吃的家里就少了一份负担。中原地区冬季正好是收割储藏过了粮食,有东西抢。由于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所以在气候变化、受灾或闲时为生存,经常侵入中原。

匈奴人没有自已的文字,羡慕中原人,而汉朝能当上将军的,都是文化人,匈奴想通过他们学习到文字和先进的知识。想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敌人,而最了解汉朝的,则恰巧是汉朝的将军们,所以让他们娶匈奴的女人为妻,让他们对匈奴有认同感,从而获取情报,拉拢汉人。而汉朝也同样是如此做的,同样给投降的匈奴将军封侯。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记得关注,別忘了点赞哦


等待晨曦r


匈奴人不是不杀汉将,他们对汉将汉兵恨之入骨,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因为其民族暴掠惨忍野蛮,缺少文化底蕴知识和智慧,只知喝酒吃肉牧牛马羊,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马长枪,玩女子为乐,多奸恶善变铮宁色狼,因此每当抓止汉将大夫良臣,多千方百计的归劝降己以为它用,但向张骞,苏武陏厉经千辛万苦仍不为所动,即便是娶妻生子也坚贞不移,坚持大汉气节,,,但也有万般无奈被被降胡的大将猛士,李陵被八万匈奴兵围困多日,力竭声嘶而降,李广利,率十万汉军图谋不轨,善行废利被汉武大帝知晓,而归途怒斥,仅反戈一击降了匈奴,被应为大将,后被匈奴王庭汉家公主施巧计而除之,这也类同于汉人奇谋,以夷人巧计反制于夷。


94310417小云


诚邀,如题。匈奴作为大汉的死敌,对于被俘的汉将按理来说应该早早的杀之以除后患,然而历史上匈奴却很少杀掉被俘的汉将呢?小编以为原因可以这样理解。

作为一个政治家,匈奴单于所考虑的应该是如何把利益最大化,如何才能为匈奴牟取更多的利益。虽然匈奴依靠着精湛的骑射和战马可以与汉朝一时争锋,但是历代匈奴单于都很清楚,论国力,匈奴远远不是大汉的对手,因为匈奴帝国人口少,据史料记载,“匈奴单于冒顿纵率精兵30余万围困汉高祖刘邦于白登推算”,匈奴军队一般以五口出一卒,匈奴人口应当在150万至200万之间,而当时的大汉人口不下千万,再者大汉是农耕民族,有稳定的收入,匈奴靠天吃饭,一旦没了水草就只能迁移,简而言之,匈奴单于若想与汉朝争锋,他应该怎么作呢?当然是吸收人才。古代的时候人口资源十分重要,人才的争夺更显激烈。人才哪里来?汉朝来!

这就是历史上匈奴为什么不杀被俘的汉将的原因了。

对于单于而言,杀一个汉将容易,得一个人才难。如有能使得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为匈奴效力,一来可以瓦解汉军的斗志,二来匈奴的力量也会增加,对缺乏人才的单于而言这无异于化腐朽为神奇。再者,如果对俘虏的汉将随意诛杀,那么以后谁还会投降?这不是给匈奴以后的作战增加难度吗?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匈奴在中国的北方算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就一直活跃在中国的北方,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强大到成为边患了,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天然的生存环境恶劣,就说游牧生活,其实极不稳定,而且到了冬天连游牧生活都很难保证。(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因此相对南方的农耕民族,则就稳定的多,但南方农耕民族的东西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包括土地,都不可能说等到北方游牧民族过不下去了,给他们种两天,在彼此陌生的两个民族之间,是没有“友好”和“雪中送炭”可言的!

那怎么办,抢呗,具体的细节各类影视剧通过不同的情景表现了不少,其实真实的民族劫掠战争是比那些场面还要惨烈的多的,没有感情可讲,只是在黑夜中你杀我我杀你的瞄准点杀游戏,谁先暴露了,谁就可能输了!


因此,匈奴边患在秦和汉都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秦朝的时候修了万里长城,汉初刘邦则给自己弄了个白登之围,也就是说在与匈奴的对峙中有打有防,还有失利,但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匈奴人抓着个有见识的中原人,不但不杀,反而是好吃好喝招待着。

苏武在匈奴地界放了多少年的羊?张骞都在北匈奴娶老婆生娃儿了,但就是没被杀,因为就是最野蛮的未开化之地,他们也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宝贝,这些中原来的人远不止可以给他们指路那么简单。

其实还包括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农业技术和纺织技术,这些都可以弥补他们游牧生活不稳定的缺陷,收获不一定就能代替游牧产生的收成,,但至少比杀人越货来的轻松一些,不会那么剑拔弩张,充满风险,因此不杀被俘的汉将,可以说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生产上,都有充足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