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先秦道家,古人撒了一個謊,老子並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

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九章中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關於先秦道家,古人撒了一個謊,老子並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

很多人讀到這裡感覺十分費解:聖、智、仁、義都是很好的品德,老子為什麼要讓拋棄他們呢?

其實這些話語並不是老子的本意。

現存最早的《道德經》是郭店楚簡本《道德經》。1993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的楚墓中發掘出804枚竹簡,其中有字簡共730枚,包含多種先秦古籍,其中就包括《道德經》。郭店楚簡本《道德經》的抄寫時間為戰國中期,是現在世上幾種版本的《道德經》中最古老的,也是我國的無價之寶。通過釋讀郭店楚簡,我們得以一窺《道德經》的原貌。

關於先秦道家,古人撒了一個謊,老子並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

在郭店楚簡本《道德經》中,這幾句話寫作: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偽棄詐,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至此真相大白了,顯而易見的是,通行本《道德經》中“絕聖棄智”與“絕仁棄義”的說法是後人所加入的,絕非老子的本意。

老子肯定不會號召人們“絕聖”,因為老子將“聖”視作最高人格修養境界,將“聖人”視作最理想的統治者。五千字《道德經》中共有三十二處提到“聖人”,無一不是正面詞彙。比如第二章: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那麼老子怎麼會突然要求人“絕聖”呢?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關於先秦道家,古人撒了一個謊,老子並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

老子也並不反對“仁”這種品德,例如第八章中老子說,具有最高道德的人“與善仁”,即與人交往善於真誠相愛。那麼老子又怎麼會突然要求人“絕仁”呢?這也是自相矛盾的。

當然了,《道德經》第十八章中也有“大道廢,有仁義”的話語,但是老子的本意絕不是說仁義是與大道相矛盾的。老子這一句話的意思是:當大道興隆時,人人都自然地行仁義,因此誰也不會認為仁義重要;但是當大道廢弛時,人人自私自利,爭鬥不休,此時才需要大力提倡仁義。正如人只有失去了健康,才會去看醫生,但我們總不能說疾病是醫生帶來的吧?

因此老子並不認為仁義是不好的、負面的東西,他只是認為大道興隆時,人們不需要刻意地提倡仁義而已。

關於先秦道家,古人撒了一個謊,老子並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

由此可見,“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絕對不是老子的本意,那麼這兩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這兩句話出自《莊子》一書,如《胠篋》一章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聖棄智,大盜乃止。”“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在宥》一章說:“絕聖棄知而天下大治。”與通行本《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如出一轍。可見後人用《莊子》一書的思想修改了《道德經》的原文。

《胠篋》與《在宥》兩篇屬於《莊子》外篇,並非莊子本人的著作,而是莊子學派的後輩學者所做。莊子後學的觀點較為偏激,他們認為政治制度不論有多完美,最後都會淪為竊國大盜奴役百姓的工具,因此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統治,所以才會說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這樣的觀點。

關於先秦道家,古人撒了一個謊,老子並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

現代人提起道家,總是說“老莊”,彷彿《道德經》與《莊子》的思想完全一致。其實直到魏晉時期,人們才將老莊合稱,之前人們說的道家是指黃老道家,即黃帝與老子。《道德經》與《莊子》的思想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道德經》側重於治國之道,而《莊子》說的是如何保全人的天性,如何在天地間逍遙。

那麼老子的原意是什麼呢?其實郭店楚簡本《道德經》中的這幾句話並不難理解,與老子思想一脈相承。老子認為,人們推崇智謀,因此社會上才會盛行機詐權謀,人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一片混亂。例如政客們巧言令色,蠱惑民眾;奸商們巧舌如簧,欺騙顧客;P2P從業者花言巧語,騙取錢財。因此老子指出,只有徹底摒棄巧辯、偽詐和貨利,重新拾回淳樸與天真,這個社會才會回覆到一片和諧的狀態。

關於先秦道家,古人撒了一個謊,老子並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關於先秦道家,古人撒了一個謊,老子並不反對聖人,也不反對仁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