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一开始你深信不疑,后来又“打死不信”的历史故事?

我见青史多妩媚


嫪毐转车轮

史记里记载了一个奇人,嫪毐。他是吕不韦无暇分身,给太后赵姬找的男宠。史记原文是这么说的,“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我以前对此深信不疑,觉得这哥们真是千古第一人。

现在想想都觉得加,古代的车轮可是实木制作的,那么沉,一般人一只手未必举起来,两手一块抬说不定抬得起。

不得不说司马迁想象力太丰富了,把史书写的跟小说一样,怪不得好多人爱看。

雍正是被吕四娘所杀

民间传说,吕四娘为报复仇,潜入紫禁城,将雍正杀死,割下头颅,雍正下葬的时候都用金的头颅。

那时候觉得吕四娘真是武功高强,那么多大内高手,都不是对手。

然而细细推敲,便看出其中不合理之处。

紫禁城那么大,总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九千余间,进去就迷向了,再说你知道雍正住在哪儿?不说皇宫,方向感不好的人,逛个商场,或者在坐车转几次弯,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我喜欢玩游戏,有时候进入一个场景,房屋多一点,绕上几分钟,晕了,不知道自己所在。让你尽情的去找,恐怕是天明了也找不到。

再者皇城守卫森严,每个大的宫殿正门都有人把守,路上官兵穿梭不停,你能混的过去?我轻功好,蹿房越脊,得了吧,故宫的外城墙,有十米高,你什么轻功能过去,两三米的那些练过的翻过去倒有可能。

有些人说吕四娘是通过选秀混进去的。<strong>

不可能。清代哪怕是宫女,都选择旗人,汉人是没机会的,吕四娘一个汉人,不管她用钱贿赂,还是托关系,都没人敢冒险,把她冒充成旗人送进宫,没人嫌命长来欺君玩。

康熙和乾隆是圣君

历史书里就是这么教的,电视剧里也把两个皇帝演得很爱民,还抓贪官。每每有人贬低他们把大清搞垮了,我都不信,毕竟文治武功有目共睹的,收复台湾,平三番,平葛尔丹,平定新疆回部。

可是这两年,我的想法变了,康熙在位后期,放纵吏治,导致大小官员贪污腐败,挪用公家银子,搞得国库空虚,大清都在崩溃边缘了。雍正上台以后,勤勤恳恳,实行一系列行政,把国库充实了。结果乾隆一上台就充好人,把利国的政策都给废除了,还放纵贪官,搞得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嘉庆上台之后,各种起义,搞得好像是嘉庆的问题一样,其实都是乾隆时期积弊所致,在嘉庆时期集中爆发了,嘉庆才能平庸,没有雍正的魄力,把满清搞衰了。


西堤君


首先就是越南战争中美军扔下M16捡起AK47的故事了,这个故事至今还在流传甚至被不断添油加醋,而很多人也是一度深信不疑。M16在越南战争中最初确实表现不好,但是这和美国军方有着很大的关系。美国军方最初认为M16只是一款过渡性的武器,很快就会有新的步枪装备,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重视后勤保障、维护等工作。

当时美军装备的M16步枪普遍没有维护保养工具,而且美国军方还擅自更改了配套的弹药,结果不同型号的发射药又导致M16这种气吹式设计的步枪出现了更多问题,所以才会表现不佳。但是到了后来,美军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M16得到了交战双方的认可,是一款不错的武器。而即使在战争初期表现不好,考虑到敌我识别、弹药补充等问题,除非是无法使用了,否则很少会有人扔下手中的M16去捡起AK47。

然后就是三棱军刺威力太大不够人道而被禁用。三棱刺刀的优点是结构结实耐用,但是功能单一,只能刺不能劈砍割,是一种比较落后的刀具,自然被后来的多用途刺刀取代了。至于其伤口太大无法缝合也是无稽之谈,连更难处理的枪伤、内伤都能处理,区区一把刺刀怎会难以处理。


战争之王


第一、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20多年前,上中小学时期,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是“农民起义至上”。当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者在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长期宣扬“官逼民反”的理论。于是,很多历史学家更是长久的把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都冠以“革命”的称号,认为只要是农民起义就是正义的。特别是近代以来把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中盲目的排外行动美化为反帝爱国运动。

事实上,在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后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民运动因为领导者思维观念的局限性使之除了能够造成旧有的封建王朝更替,对于生产发展推动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少之又少,甚至有倒退。设想,如果是太平天国推翻了清王朝统一全中国,中国社会很有可能倒退回到中世纪西方那种黑暗的政教合一、君权神授的时代,并且洪秀全所接受的基督教过于畸形和狭隘引发西方以宗教为幌子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第二、红军长征

以前总以为红军长征是从江西走到陕西,只要走完全程就算胜利。

实际上,红军长征的路线完全是在行进途中根据战略目标不断调整的,并且其中很多关键的节点更多的是集体的作用并非是个人的作用,好几次红军实际都处在绝境之中。

1956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曾经坦言他一生指挥过四次败仗,其中有两次是发生在长征时期的四渡赤水时期。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总兵力约3.7万余人,在毛泽东指挥下发起了土城战役,结果因为敌情不明吃了亏,未能达到歼灭川军的目的,被迫放弃遵义会议确定的北渡长江计划转而向西渡过赤水河进入云贵川交界处云南一侧的扎西。当国民党军重兵逼来时,毛泽东指挥红军向东再渡赤水河重新进入遵义地区。后来被人津津乐道的遵义战役是长征以来最为扬眉吐气的一仗,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并不是毛泽东直接指挥,而是红军两个主力军团红一、三军团根据战场情况主动配合完成的,一开始谁也没想过要打大仗。重占遵义后,还是毛泽东力排众议坚决要求消灭盘踞在贵州的敌周浑元所部,但是仍然没有成功,只好再次西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西渡金沙江,这也是毛泽东在充分了解战场实情并且综合了前方各级指挥员的意见,这才把红军带出了困境。渡过金沙江后的红军人数由先前的3.7万人减少到了2万余人。

所以,中国革命的胜利、伟大领袖的行程,都是经历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一步步掌握了社会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并且经过无数血与火的考验和苦难才铸就了最后的辉煌!


大将军威武K


小时候,有一天聚精汇神的看电视,电视上播的是《穆桂英挂帅》。我爸看我如此痴迷这部电视剧就问我:“穆桂英那么厉害,她的师傅是谁?”

我:“是梨山老母”

我爸:“那樊梨花的师傅是谁?”

我:“也是梨山老母”

我爸:“樊梨花是唐朝人,穆桂英是宋朝人,两个相差几百年,怎么会是一个师傅呢?”

我:……

沉默良久,我突然想到了,赶紧说:“因为梨山老母是神仙,活的时间长,几百年不在话下。”

我爸笑了笑,又问我:“真有穆桂英、樊梨花这些人吗?”

我想了想说:“穆桂英这个人肯定有,樊梨花就不知道了!”

我爸说:“那你可以去查一查。”

我随口哦了一声,就置之脑后了。

很多年以后,我都已经成年了,有一次看电视,百无聊赖的调着台,看到一个卫视在播新版的《穆桂英挂帅》,突然就想起了我跟爸爸的这段对话,于是拿起手机去查,结果却让我感到很意外。

穆桂英这个人应该是不存在的。她是明代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小说被编成了戏剧被人们口碑相传,现在又被编成电影、电视剧播放,可谓是家喻户晓。《穆桂英挂帅》讲的是穆柯寨穆羽的女儿穆桂英聪明机智、武艺高强,嫁给了杨宗保,她和杨家将一块为国出征,屡建奇功,是一位了不起的巾帼英雄。

但是没有任何史书上提及穆桂英,《宋史.杨业传》中说杨延昭之子就是杨文广,没有杨宗保这一辈,小说中杨宗保的人物原型应该就是杨文广。这连杨宗保都没了,哪还有穆桂英呢!而《烬余录》中记载了杨延昭的儿子叫杨宗保,仍然没有穆桂英。所以穆桂英只是小说为了丰富情节,展现杨家将的风采而虚拟出的人物。

樊梨花却是真有其人。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电影讲的樊梨花的故事,大概都是说樊梨花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她一身本领,文武双全且貌美如花,却为了丈夫薛丁山甘愿忍辱负重。她帮助薛丁山打了不少胜仗,最终平定了西凉。事实也和这个大致相同,樊梨花是唐贞观年间的人,嫁给薛丁山为妻,并陪着薛丁山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被封为威宁侯,一品诰命镇国夫人。在我国的地方史记和 掌故俾史中都有对樊梨花的记载。


我后来又问过很多人关于“樊梨花和穆桂英谁是真实存在的”这个问题,答案是大部人也和我当初一样,认为穆桂英真实存在,樊梨花是虚构的。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这种认识呢?应该有一下三个原因:

第一,现在戏剧和电视里,太过神化樊梨花了。里面说樊梨花非常了得,他父亲和两个哥哥加一块都不是她的对手,而且她还会法术,会移山倒海,感觉太虚幻。而对穆桂英的描写则比较靠谱,武艺虽超群但还不是战无不胜的,比较玄幻的就是摆阵、破阵,相对对樊梨花的描写更务实。

第二,穆桂英和杨宗保的爱情是美好的,纯洁的。两人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并肩作战,是一对恩爱有加、互相扶持的神仙眷侣,他们的爱情是人们都向往的。樊梨花与薛丁山则很狗血。首先,樊梨花为嫁薛丁山失手杀死了自己的父兄,献出了寒江关,嫁给了薛丁山。这是让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后来又被薛丁山三休三请,而且薛丁山还有其他老婆。给人的印象就是樊梨花无论怎样都要跟着薛丁山,这种忍辱负重不符合现代人的人生观。

第三,穆桂英的大破天门阵和杨家女将的故事太精彩,名气上比樊梨花大。人们习惯地认为更广为人知的才是真的。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欢迎指证,我是知亦之乎,谢谢!


孔六十三


1946年3月17日,军统局长戴笠从北平经青岛飞往上海,在南京附近岱山飞机失事身亡。据说三个月前,戴笠曾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说他三年之内必有水火之灾,若过了这关则前途无量。

戴笠之所以急吼吼飞往上海,坊间多传他是要去与影后胡蝶幽会,这个咋一听很容易让人相信,毕竟戴的好色之名几乎人尽皆知。

事实上,戴笠的飞往上海非但不是贪图美色,个中可能还隐藏着他的真实死因。

影星胡蝶

他飞去上海要见的不是美色,而是美军,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上将

陈绍宽主持的闽系海军已经在蒋介石面前完全失去信任的信号,被抗战胜利后对自己前途也比较迷茫的戴笠敏锐捕捉到了,他想谋取海军部长或者海军总司令这一要职。

原来戴笠早就通过美国海军负责情报的官员梅乐斯上校的关系,搭上了第七舰队司令柯克。1945年底,美国方面同意支援国民政府一批战舰,由戴笠全面负责重新组建的强大海军。

1946年3月中旬,柯克到了上海,他和戴笠越好见面详谈计划。

更为关键的是,美军还建议可以将戴笠掌握的忠义救国军,改编为海军陆战队

如果这一方案能够得到执行,戴笠的实力将雄厚的吓人。

此举不但避免了数万的忠义救国军被裁撤,还将极大强化戴笠在军界是话语权,这正是素来野心勃勃的戴笠所梦寐以求的。

就在方案由计划到落地实施的节骨眼上,戴笠“及时”地飞机失事身亡,巧合的不得不让人猜测背后的故事。

从李宗仁、傅作义、孙立人等人的遭遇经历看,私下与美国军方接触是蒋介石最为忌惮的事情

给你的才是你的,不给,你不能抢,更不能与美国人一起联手“制造”。这可能就是蒋介石对部下尤其是高级军事将领设定的底线,谁碰谁触霉头。

戴笠此举正是撞在了蒋介石心中最坚硬之处,戴要谋取的位置,恰恰要通过美国军方倒过来给蒋施压来实现。你说这样能会有好吗?

川岛芳子

非但戴笠飞上海幽会胡蝶不可信,诸如什么军统北平站长、川岛芳子、九龙宝剑之类与戴笠之死有关的传闻都显得过分轻佻了。戴笠之死,其实就是必然,你懂的


敬请交流指正,关注@司马砸光


司马砸光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罗布泊地区失踪,开始说失踪,还真是没什么怀疑的,毕竟作为一个听众一个看客,听着热闹听着舒服也就那样了,倒不会去深究事情的根本原委,但听得多了看的多了就发现这事,至少是所有的猜测以及解释都不成立,“打死不信”!(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现在吧很多人都说彭加木是遇害了,是考察队的人自己内讧,最后杀死了他这个考察队队长,就罗布泊的流沙来说,埋个人埋得无影无踪一点问题没有,但是事情乍一听是那么回事,但仔细深究的话,其实就这种大多数人觉着是那么个意思的事情也不靠谱。

如果说彭加木是被害的,那么他就不可能留下一张“我往东去找水井的纸条,”首先彭加木本人不会,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会遇害,也就没有比要提前写一张纸条,为杀他的人脱罪,再一个说“遇害论”的关键就是“提前”,彭加木不是神仙,怎么可能提前知道有人要害他。

这样的一张字条等于为杀害彭加木的所有人开脱了,把问题引向了未知,这就是彭加木失踪其他猜测的出现,比如说神乎其神的“双鱼玉佩”事件,什么把人传到王莽的新朝去了,这话听着都吓人。


再说彭加木找水这事本身,一次有军事背景的考察活动,所有的补济都是军队后勤保障的水准,其实相对于民间组织的考察活动,彭加木带队的科学考察,风险已经是最低的了,至少说“缺水”这样的问题,不应该发生在他们的考察队身上。

再说到彭加木的身份问题――生物学家,虽然说彭加木是最了解罗布泊的人,但是让一个生物学家去找什么矿物质真的合适吗?因此也就延伸出了对彭加木考察队目的的猜测,那就是彭加木是去找古生物细菌,而彭加木则是感染了这种细菌,被特殊处理掉了,怕引起社会恐慌,也就把相关信息掩盖了下来。

分析了一圈,其实就是官方的消息“失踪论”最不靠谱,属于“打死不信”的范畴!


历史三日谈


闲话少叙,直接上干货!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典故,我相信很多人一直都深信不疑,当时周瑜为了为难诸葛亮,提出让诸葛亮十天造出10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需要三天,最后利用大雾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只用几十艘草船便借来了10万支箭。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显然不是,这个曾经深信不疑的历史故事,在我了解正史之后,怕是打死我也不会相信。

正史《魏略》中记载,草船借箭是孙权所为,当时在濡须之战时,孙权屡次向曹操宣战,而曹操始终坚守不出,孙权不得已亲自坐船前往曹操水军营寨前,曹操一看孙权亲自前来,便下令射箭,结果孙权的船因为一侧受箭导致倾斜,随后便下令掉头,换另一侧,在船只平衡之后便回到自己营寨。

显然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智慧如神,增强可读性,这才有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一手导演的“草船借箭”,看了这个,你还相信这个历史典故吗?

大文豪郭沫若

很多人在小时候对郭沫若的印象应该是非常好的,甚至一口一个先生、一口一个老师,对于他,很多人都是非常尊敬的,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完人。

郭沫若确实算得上是文豪,然而在这个文豪的背后,也有无数学者在揭露他的行为,首先是郭沫若的感情生活,郭沫若的儿子曾说“对于家庭,他就是个罪人!”他妻妾成亲,郭一生当中有过三次正式婚姻,先是原配夫人张琼华,但是没有多久就将其抛弃,再者是安娜,一名日本女子,之后同样被抛弃,这名日本女子曾亲自到中国看望郭,然而郭始终未和她和好。

最后就是于立群,这个被称为抗战夫人的她最后却自缢身亡,其中缘由扑朔迷离,不仅如此他的婚外情人也多达数人,他的感情生活也一直被后世文人诟病。

除此之外,我们一直都认为郭沫若是个读书人,大文豪,他虽有文采,尤其是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以及众多的文学作品,但是他最热衷的竟然是考古工作,也一直因为挖掘定陵被后人指责,如果仔细了解他之后,你绝对不会再相信他只是一个单纯的文豪。

好皇帝乾隆

小时候看《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乾隆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绝对是个好皇帝,英明神武,爱民如子,康乾盛世一番繁华景象,倘若不是个好皇帝又怎么能使得清朝达到顶峰?正如他评价自己一样,是个“十全老人”。

那么实际上在了解过乾隆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乾隆绝对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明君,甚至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罪人,乾隆在位初期,注重民生发展,然而后期老年昏庸,误国误民。

首先就是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公元1757年,乾隆颁布禁海令,停止对外贸易,这一做法直接关闭了清朝对外经济发展的大门;其次就是吏治腐败、重用贪官,乾隆六次下江南,损耗银两惊人,导致清朝国库银两减少,贪污腐败更加严重,最后就是好大喜功,他认为自己应该在军事上也要有说作为,在位期间,大小战争不断,有耀武扬兵、小题大做嫌疑。而正是这样的“好皇帝”,在被人们了解之后,可以说几乎没有人再去相信他的伟大。

其实这样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还是有很多的,比如隋炀帝并不是人们在剧中看到的那样、桃园三结义也只是个演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需要重新了解。


羽评郡主


当然是李绅酷爱吃鸡舌了,我坚信了十来年,还用它举了不少例子,知道真相后,我觉得我的脸被打肿了。

小时候家里订了一份《读者》,每期必看。至今记得有一篇文章,写的是《悯农》的作者李绅,说他酷爱吃鸡舌,来旁证他生活奢靡无度。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李绅当官之后,心中对百姓的怜悯逐渐消失,生活也越来越奢侈。尤其是他爱吃鸡舌,一顿饭要吃300多个。所以每当他吃饭的时候,院子里宰杀的鸡就堆积如山。

为了增加可信度,最后还加了一句: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都因此鄙视他。

悯农

一直到前一段时间,我还坚信着这个故事。还想把这个分享给大家。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却发现了尴尬的事情——这故事压根就是伪造的。

小编个习惯,引典论籍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出处。但是怎么也找不到,甚至在李绅的个人百科里,都找不到这件轶事,不禁产生了怀疑。

不得不说网络真的是个神奇的东西,小编很快弄清楚了来龙去脉。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一般情况下,历史故事都不会空穴来风。李绅本人当官的人品不咋地,还弄过冤假错案,本人也背了个酷吏的名声。所以被黑也是不足为奇。

但是吃鸡舌这个故事,是移花接木来的。

移花接木来也就算了,但是连移花接木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吃鸡舌最初来自《隋唐演义》的作者褚人获(清朝)的另一本书里,污蔑宋朝的吕蒙正爱吃鸡舌。故事差不多是这样:

宋朝的吕蒙正小时候穷,后来发达了,生活非常奢侈——喜欢吃鸡舌汤,每顿饭必有。一次他在后花园散步的时候,发现一座小山,便问手底下人:“此为何物”。答:”此相公所杀鸡也。”问:“我每天也没吃多少。”答:“你天天吃心里没点(A和C之间)数么。

吕蒙正

说实话,这个故事一看就是假的。就算吕蒙正只吃鸡舌,那些鸡也绝不会就堆在院子里,还日久天长,堆成一座小山,尸体不会发臭的么?

清朝某些文人真的是道德低下,比如说我们今天常说的蒙古保长(摔死第一个出生的婴儿)就是来自清朝的《烬余录》,非常多的匪夷所思的假典故,假故事都来于这个时期。这真的是一个造假成风,胡乱考据的朝代。

再回来说说李绅

本来李绅跟这个也扯不上关系,甚至是八竿子都打不着。但是确实出乎意料,吃鸡舌仿佛一夜之间就被套在了李绅头上。

这个故事一开始出现在地方的报纸上,随后各大杂志报刊上更是屡见不鲜。从此这个故事甚至慢慢的成了典故,写到李绅的时候,都要提一下,彰显李绅的两面派。

然后当记者采访这位最初在地方日报发表此文章的作者时,对方竟然表示也是从网上看来的,而且居然找到了出处。

想不到什么好配图了,随意

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出处居然也是伪造的,这个新伪造故事分别讲述了陈子昂,李绅,苏轼的轶事,吃鸡舌也出自于此。但是,没有人知道,这篇文章又是出自何处。

这就慢慢的变成了无头公案,令人唏嘘。

李绅本人和我们期望的好官是有所差距的,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是真的冤枉他了。所以我们在读到惊奇的故事的时候,先别忙着惊奇,不如去找找出处典故(小编以前做长平之战的时候,发现不少打着出自《史记》的引用,居然全是假的,汗颜)。

【本文转自我自己的头条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商纣王:酒池肉林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夏桀,商纣,周幽,上学时历史课本上钦定的三大昏君。

一、当说商纣王第一个想到的是妲己,第二个就是酒池肉林。

太败类了,太残暴了,别人饭都吃不上,纣王你竟然搞酒池搞肉林,难道不怕天打雷劈么? 年少的我,很是气愤。

现在静下心来,细想想,这个事太不对路了。

毫无疑问肉是吃的,酒是喝的,那么多的肉肯定吃不完,吃不完就得剩,剩下的肉能好吃?剩肉不会有异味?好吧,我不吃,我看,那就更不对了,实在是想不出,肉有什么好看的。酒肯定是喝的,弄一大池子酒,酒在土里指不定掺杂什么呢,堂堂一纣王,能下得去嘴,不吐就好不错了。

二、周幽王

为博美人一笑,幽王烽火戏诸侯。幽王,你怎么能这样,为了一个人的笑,竟然做出这种蠢事,这智商还不如我。

长大之后,看了一些资料,详细的了解当时的政治地理情况后,恍然大悟,哦,这事可操作性几乎为零。以那个时候的交通,诸侯赶到那里至少也得几天,难道幽王和褒姒一直在那里等着?,即使等到了,都等了好几天那还笑个屁啊,黄瓜菜都凉了。


春秋那些事儿


明朝末年,张献忠屠川,这个是正史、野史、外国传教士记述、民间口口相传都在说的事,似乎是板上钉钉、无懈可击的历史。不过,越到后面,越发现其中的问题越大,开始不敢再相信。

关于张献忠屠川的历史,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事件之一。该事件导致蜀中人口十室不存一,到了清朝中期以后,经过湖广填川移民的充实,蜀中人口才慢慢复苏。

明末清初,巴蜀人口锐减是真实的,湖广填川也是真实的。因为在元朝以前,无论是两汉,还是唐宋,蜀中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繁华富庶之处,名震华夏。而到了清朝中前期,蜀中的影响开始大肆降低,并且接近了偃旗息声的地步,只有到了清末才开始重新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情况的变化,肯定是和人口的兴衰有着直接关系的。而现在各地的地方志,以及各家的族谱,更是直接说明了这个问题。

但是,蜀中人口锐减是真,制造这个破坏的就一定是张献忠吗?显然难以有说服力。张献忠从公元1644年入川,并很快进入成都称帝,以张献忠这样快速推进的时间来看,根本来不及对沿途进行屠戮。而张献忠称帝以后,其大西朝仅存在两年的时间,就被南明和清军击败,大西朝残部南遁云南。

大西朝在蜀中仅存在两年多,能否屠尽川人呢?想想也不可能。其一,张献忠建大西朝时,川南在南明控制之中,川北在清朝的穷追猛打之下。如此情况,张献忠如何能屠?再则,张献忠1646年死于西充,其残部迅速溃散。而如果如历史所说,川人已尽屠的话,那么1673年吴三桂反清的时候,蜀中也是最早响应的地区之一,那么支持吴三桂的川人是从哪里来的?不可能这个时候就有移民从湖广填过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