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同样的风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古迹,不同时代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在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古代陵墓十分荒凉,却有一股浓浓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诗意。

83年以前,一位民国文化人来到西安,独自一人跨过渭河,游览了西周、西汉的几座陵墓。

这个人叫周开庆,那时32岁,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员。从他的游记可以看出,他有家国情怀,也有四川人的那份乐天诙谐,游览中不乏对历史感慨,却又不失认真细致的揣摩。

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他既创办报纸,还在西安南郊的王曲当过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的教官,抗战时期在重庆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一生经历丰富,是非曲直均沾,最后叶落台湾,蒋经国还送了挽额。

他年轻时游历关中,在周公墓上还打过盹,后来写下这篇游记。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在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捡起他当年的游记,读来仍津津有味。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原文如下:

一 周 陵

游览文武周公秦汉诸陵是我平生的夙愿。这一次到了西安,便决定要抽暇一游。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西安、咸阳、兴平,民国地图

周陵就是文、武、成、康、周公陵墓所在地,在咸阳县的境内,隔西安约有七十里。茂陵是汉武帝陵和卫青、霍去病及李夫人墓所在地,在兴平县的境内,隔西安约有九十里。因为几次的人同行,他们都临时失了约,我便决定要一个人独去。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西安城里的长途汽车(左),1934年

二十日,晨起,到了陕西省长途汽车站,打算坐汽车到咸阳城,然后在分游周陵和茂陵两地。汽车本来是定的八点钟开行,但我一直等到了八点半钟才把票购好。八点三刻,车才离站。

在车上会着一位在陕西省政府服务的高崇福先生,他是四川广汉人,接谈之下,因为彼此是同乡,非常亲切。周陵、茂陵他都到过,他为我诉说了他知道的一切情形。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吴芳吉(1896年——1932年)

他又问到我关于吴芳吉先生身后的情状,我也一一告诉了他。提起吴先生这位悲苦的诗人,记得民国十五六年他在西安西北大学任教时,对于西安周围各古迹名胜,却一一的去游览过,不惟到处都有吟咏,且曾绘过一张"西京游踪图"寄给我,劝我有机会也得来此一游,一探我们先民伟大的遗迹。曾几何时,而吴先生已经作古。当年凭吊古迹的人,现在亦已作了我们凭吊的对象,人生真是如白驹过隙,令人不胜浩叹!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沣河之丰桥 (民国)

从西安到咸阳城有五十里路,沿路有些地方正在筑陇海铁路的路基,所以比较的难行。但在离咸阳城约五里路的光景,那里有一座长约二百步的桥,名叫丰桥,横跨河上,桥下流水悠悠,河的两尽头隐没于一片丛林,风景非常静雅。那条河是沣河,乃渭水的支流。丰桥下面是石脚。桥面为木板所铺成,很是坚固。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咸阳古渡桥梁(临时木桥),1935年

在丰桥与咸阳城的中间,离咸阳城约一里,是由西安到咸阳经过渭河的处所,那里搭的是一做临时的木桥,汽车到了那里搭客都得下车来步行。陇海铁路将来过渭河的桥梁,就建在那里,现在有很多工人在建立桥基。这个地方据说就是古来的咸阳渡。河水非常浑浊,古人形容清浊往往常用"泾渭之分"这一句话,泾水,我还没有见着是如何的清。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咸阳东门(民国)

在十点一刻就已经到了咸阳城的东门,我便在那里下了车。下车后,便步行到东门,一直到县政府去。因为离西安前,西京筹备会的秘书主任龚贤明先生曾为我写了一封信交给我,叫我去会咸阳县的科长邵季平先生,当将来意说明。邵先生把游览的途径告诉了我,并送我一张地图,叫人代我雇了一辆黄包车,我便辞别出来,照着他所指示的路径,先到周陵去。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咸阳之汉唐古墓,1934年

周陵在咸阳县城的东北方,隔城约有二十里。

我于十一点钟离开咸阳城,向东北行不数里,有很多的高大土堆已经呈现于眼前。据车夫说,这些都是没有名字的古坟,从来游览的人也没有看哪一个去玩的。到了几个比较大的古坟旁边,我下车去一看,果然除了土堆以外,什么也没有。中国人对于保存古迹,历来不甚注意。这些高古的土堆,照样子看起来,难保其中没有几多有名人物的坟墓在内?一代勋业其伟绩丰功或尚遗惠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遗躯所在,已同于一般垒垒的孤坟,埋没于荒烟蔓草之中,这真令我们生出无限的感慨!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周陵,1934年

下午一点钟,车已到了周陵。周陵周围共有七墓,即文、武、成、康、太公,与汉昭帝平陵共六个陵,和周公墓。汉昭帝陵在南,陵前除毕沅所书一碑外,一无所有,陵甚高大,为周陵周围各陵之冠。我到陵上凭吊了一会,便又走下来,到西边不远的康王陵。陵前亦有毕沅所书的大碑,其余则明清两朝各代的皇帝,大约有致祭的碑文,惟有好几块已经埋没土中,或倾卧地下。成王陵又在康王陵之西,其情形与康王陵相同,只是陵前的围墙比康王陵略为完好。由成王陵东北行,约二三里,便到了文武陵。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周武王陵,民国

文、武陵是园陵中培修得最为整饬的一部份。除了两陵外面的围墙全部是完好的以外,陵前还有前后三进的建筑。咸阳县立的周陵小学,便在这里。大门横额为"周文武陵"四字,两旁有对联一付(副):"耿光大列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穑贻谋十五世。后德敉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茏佳气万千春。"对联后面未署名,不知为何人所作。大门建筑虽不宏丽,然而很庄严,颇与两陵相称。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周文王陵,1914年

进大门为一大空场,中间有一座牌坊,系旧建。空场上面一部份,是一个球场,有几多小学生,正在那里踢足球。我过去是一个球迷,见此不觉技痒,遂亦参加进去,踢了五分钟。空场之上是一列教室,更上则左右两旁为教室及办公室,上面为学生宿舍。在这两进房子的两旁空壁上,都嵌得有石碑,系明清两朝各代皇帝致祭的碑文,明朝各碑的顶上几个较大的字,似为"皇帝谨遣",而在清朝各碑的顶上的大约为"御制祝文"。民国以来,则只有两块咸阳县地方人士所立的碑。这些房屋最后正中那一进,是原有的飨堂,建筑为时较久,其余则为近二三年所修成,所以还很新。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周文王坊,1934年

再进后面,则为文王陵。其大小与康王陵、成王陵差不多,比之汉昭帝陵则要小一两倍。那时陵上正有几多小学生在那里游玩,看旗子,是咸阳县棉业公会会立小学的学生。咸阳县是产棉的地方,所以棉业公会可以办理一个很有精神的小学出来。我一面向陵上走,一面同一个小学生闻谈,他大概不过十二三岁,他问我姓什么,我说姓周。他笑了,他说:"你是来上祖坟的!"这位小朋友的聪明伶俐,使得我也大笑了起来。本来我们姓周的,据历史考查起来,确是系出姬姓。我经这位小朋友一说,倒觉得今天的游览,不单是瞻拜了民族的祖先,也瞻拜了家族的祖先了。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周文王陵,1931年

走上文王陵,择了一个地点坐下。这时白日在天,温和可爱。南望终南,远远的如像一片翠屏。东西两旁,则极目千里。回想周朝,实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而开出此后几千年来国家民族的新运。所以以至圣的孔子后来也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余历代推尊文武的人,尤不计其数。从今年起,中央进行民族扫墓节,除了黄帝的陵墓以外,文武诸陵可以说是主要的陵墓。但我以为举行民族扫墓,不应该单在形式上定位每年例行的公事,而在如何图谋发扬我们先民那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看咸阳那一带民众的教育程度很低,我们要纪念文、武、周公,似乎不应以为只办一个小学在那里,已经很够,还当多筹一点款项来,谋民众教育之普及。最好能把周围一带的村子划为试验村,增加人力财力,以从事于乡村之建设。自然,这种工作全国各地均应努力。不过在民族祖先的陵墓所在之地,我觉得更当先行着手,使一般到此游玩的人才更知所振奋,知所警惕。否则,只是培植一点树木,布置一点风景,究竟有何意义?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周文武陵前新建之大门,民国

在文王陵上坐了约有二十分钟,我便走了下来,走上后面的武王陵。在两陵之间,约有两百步长的一个大道,两旁排立石牌,均系明清各代皇帝致祭的碑文,很是整齐。我走上武王陵也坐了一会,这回才走出大门,一直到周公墓。

周公墓在文武陵的东边,相隔有一两里路。我到了那里,想起孔子"梦见周公"的话,便在墓上睡了下来,睡了几分钟,半天来略感疲倦的精神,到恢复了不少,但连睡也未睡熟,自然不会有梦了。同时车夫也在催促,便坐车前往茂陵。

二 茂 陵

茂陵位于周陵之西,在兴平县境内,离周陵约四十里,兴平县城约二十里,咸阳县城约三四十里。由周陵到茂陵有西京筹备委员会所修筑的一条马路,可以通汽车。我于下午两点左右离开周陵,沿途所看见的大小古墓,不计其数,惟汉平帝康陵及汉哀帝义陵,有碑可考。两陵均作正方形,其大小与汉昭帝平陵相若。六点钟,我便到了茂陵。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茂陵,1928年

茂陵包括汉武帝陵、李夫人墓,及卫青、霍去病两墓,我在上面已经说过。至于所以叫茂陵的原因,据说那里本来是槐里的茂乡,故名。西京筹委会现于霍去病墓的周围筑了围墙,并在墓北建了三进房屋,设一个茂陵办事处和茂陵小学在那里。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茂陵小学,1935年

我下了车,取出龚贤明先生的介绍信,不一会,茂陵小学的杨校长便出来招待,并带我参观小学的内部和霍去病墓的一切。

茂陵小学为西京筹委会所办,每月经费约四百元,连西京筹委会茂陵办事处,月共开支八百元。学校房屋均系新建,学生有一百余人,都来自邻近的几个村子,故住宿的只有二三十人。教职员共有六七人,其中两位是女教员。校内各处布置得甚为整洁,各位教员也很有朝气。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霍去病墓,1914年

霍去病墓在校舍的后面,墓则有毕沅所书的一块碑,上面写着:"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等字。墓高约有五六丈,顶上建一小屋,中有神像一男一女,据杨校长说,那是文昌帝君,过此还有两三个女居士住在里面,自从西京筹委会着手整理以后,便把她们遣散了墓的周围,有大小石块很多,这些石块大概都是刻成一种东西的,时间久远,有的风化了,有的损坏了,看不出一些什么来。其有上能看得出形态的,则有石牛、石马、石虎、石鼠、石猪等,都已迁置于墓前或两侧,由茂陵办事处一一标出名目,供人观览。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马踏匈奴,1914年

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那个石刻。我们知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很有功劳的名将,几次讨伐匈奴,渡沙漠,封狼居胥山而还。所以汉武帝很爱他,拜为骠骑将军,封冠军侯。有一次汉武帝要为他建一座宅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可见他平时的抱负。元狩六年,霍去病死,武帝为纪念他的功劳,发"属国"元甲军自长安至茂陵为冢,叠石为山,因为霍去病讨伐匈奴是驻兵祁连山,所以这个墓也造成祁连山的样子,高有十几丈,目前并置了很多的石刻,当时一般人称之曰"小祁连。"

那些石刻,据现存的看起来,实在是非常朴质雄伟,是在中国雕刻艺术上值得珍存的东西。杨校长对我说:茂陵小学所以没有设在汉武帝陵前后,而设在霍墓的侧边,就为了要保存这些石刻的原故。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至于我的看法,则现存的各种石刻中,以"马踏匈奴"那一个雕刻的艺术和含义为最好。这个石刻约有一人多高,在马的四脚下踏着一个匈奴,手足朝天,是表示霍去病荡平匈奴的意思。我在那石刻旁边流连了好几分钟,并引起了几多遐想。恰巧这时有几个学生也走了过来,我便对他们说:"匈奴是汉朝的边患,霍去病能够荡平匈奴,所以汉武帝就雕刻这个"马踏匈奴"来纪念他,来表彰他的功绩,这虽然是汉武帝一人的主张,其实也应该是一般当时国民共同的愿望。霍去病能够扫平边患,使匈奴不敢蹂躏我们的同胞,他便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这种民族英雄不独当时的人应该尊敬他,即如今的我们,也要大家去崇拜他。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至于现在,我们的边寇是谁,这是不须说的。我们大家今后要抵御外侮,要誓雪国耻,我们就要效法霍去病的精神,抱定"外敌未灭,何以家为?"的决心,努力杀贼。到了将来,谁建了这个头功,谁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在他死后,我们全民族,也要把他的墓堆成几个什么岛的样子,也要刻一个"马踏"一类的东西在他那墓的面前纪念他、崇拜他,让他与霍去病先后辉映,万古同芳!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效法霍去病不?愿意做民族英雄不?"我这时的精神很是兴奋,说到后头,便似乎是在演说了。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顽皮的民国人

骑在"马踏匈奴"上 1934年

最初那些小学生还望着我在笑,后来大家的态度都渐渐的严肃了起来。等我说完过后,有几位小朋友,更似乎很是感动的样子。我知道这位已经死了两千年的民族英雄,他所遗留下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这些小朋友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些作用。我对杨校长说,这一点小小的种子,将来便会发荣滋长起来,开出民族之花的!国家民族最后的希望,自然要靠一般成年人的努力,而所赖于一般小朋友者实在更远更大,"把民族精神培养在每一个小朋友的身上"也许这才是儿童的主要任务呢!我这一段话,杨校长也很以为然。

在"马踏匈奴"前面徘徊了好一会,便一个人离开了那里,去浏览邻近的几个墓。离霍墓最近的是卫青墓,在其西边,相隔不过几百步。卫青也是武帝时一位有名的大将,讨伐匈奴很有功勋,封为长平侯。他生前尚平阳公主,所以死后是与平阳公主合葬的。卫墓较霍墓稍大,当时起冢是像庐山,现在则仅余黄土一堆,没有什么石刻存在。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汉武帝茂陵,1934年

汉武帝陵又在卫青墓之西,相距二里许。武帝陵亦系正方形,比昭帝等陵还要大一点。从墓旁直上墓顶,有二百五十步,每边亦在三百步左右。《关中记》上说:"汉代诸陵,当为十二丈,方百二十步,惟茂陵特高,以其武功特甚而崇二丈也"诚非虚语。陵前有高碑一块,仍为毕沅所书,为"汉孝武帝陵"。由碑南行,两旁均种有小树,可惜因为这里缺水,都长得不甚好,我在陵前立了二三分钟,便又走上陵顶。这时已经是七点钟了,暮色苍然,自远而至。

我一个人独立陵上,高歌"秋风醉"至"怀佳人兮不能忘",遥望隔此不远的李夫人墓,与此陵终古为邻,觉得汉武帝在当时,不惟南征北伐很有武功,是一个有"英雄侠骨"的人,而他对李夫人生前的相爱和死后的相思的情景,也说得上"儿女柔情"。

在陵上这样的想下去,不觉得天色更加低沉了,只得走下陵来,回到茂陵小学。略事休息,即进晚餐。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兴平县马跑泉,民国

在七点钟离开茂陵,约一点钟到了马跑泉,这里已经是咸阳县境。所以命名为马跑泉,是因为这里有一个泉,据传当年唐太宗骑马过此,马口渴,用脚在地上一踢,泉水遂涌了出来。这个传说和西湖的"虎跑泉"很相近。下车去看,泉有两丈直径的圆周那么大,水面有小泡连续发出,可见水源是在下面。泉旁有小碑,高不满两尺,上书"唐王马跑泉"五字。离泉不远,有卖零食的,我便在那里吃了几个鸡蛋当作早点。九点钟又向东行,马跑泉至咸阳县城约二十五里,十一点钟左右便到了。然后就乘车回到西安!

两日的奔波虽然感觉到疲劳,然而使我达到了瞻拜周汉诸陵的夙愿,心里是非常高兴的!

三 别 矣

是十月二十六日的清早,在晨光熹微里,我离开了寓所,走出城门,走上火车。当火车缓缓的向东开行,我靠着车窗,望着西安的城墙渐远渐小,终被埋没于淡淡的朝云以后,我不禁怅然地叫出了一声:"小别矣西京!"

民国一位青年官员来到关中,在周公墓上打了个盹

西京古迹名胜图,1932年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住到相当的时日了,一旦要离开,自然会生出一番怅怅的情怀。何况离开这几千年的古都,这我们民族发祥的处所,和今后生命线所在的地方呢?

小别矣西京!我如今暂时的离开了你,我的心头真是有无涯的感慨!

本文由"终南山故事"独家整理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