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希特勒如果不攻打蘇聯,蘇聯會攻打德國嗎?

再見理想jay


這個就要看蘇聯的大雷雨計劃到底是不是真的!

保羅·卡雷爾 的《焦土》一書中宣稱,1993年初,俄羅斯的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佈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

並且聲稱該文件來自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中央檔案館,斯大林於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計劃。

關於大雷雨計劃,爭議很大,如果真的有這個計劃,只能說明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太有先見之明瞭。

大雷雨計劃的真假,我們不去考證,今天就來講講,斯大林有沒有攻打德國的打算。

蘇德之間的軍事實力差距必然讓蘇聯十分忌憚德國

對於當時蘇德之間的實力,希特勒做出的判斷是,如果德軍攻打蘇軍,蘇軍將不堪一擊,很多人說希特勒低谷了蘇聯的軍事實力,其實我認為希特勒估計的還是挺準的;斯大林未嘗不知二者之間的差距,因此,才有了閃擊波蘭前,對德國的妥協。

在蘇德瓜分波蘭後,德國橫掃西歐,戰無不勝,將英國攆回英倫三島;蘇聯跟芬蘭爆發了一場戰爭,蘇軍在攻打芬蘭的過程中,竟然沒能攻佔芬蘭全境,以慘重的代價獲得了勝利,可以說,蘇德之間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

對於德國這條瘋狗,斯大林的想法是讓其與西歐強國進行撕咬,這個時候,想讓蘇聯去攻打德國是不現實的,儘管,當時蘇聯已經有了作戰的準備,但是直到1936年,蘇聯紅軍才發展到130萬人,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全部軍隊只有五百萬人,以蘇聯當時的軍事實力,去了也是送人頭,反而會被倒打一耙。

再加上德國在軍事戰略上採取的是閃電戰的策略,在攻打法國等西歐國家的時候,蘇聯連軍隊都集結不了的時候,西歐戰事就結束了。

巴巴羅薩計劃前,蘇聯為何在西線大舉集結部隊

之所以人們相信大雷雨計劃的存在,就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後,蘇聯在西線集結了大量的軍隊,蘇聯當時在西線部署了268萬的軍隊,22000輛坦克,3.75萬門火炮,5000多架戰機, 規模之大,即使是戰爭爆發後的德軍都不敢相信,蘇軍竟然會源源不斷的湧現出這麼多軍隊。

在 《尋訪"二戰"德國兵》一書中介紹,"在蘇聯我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國人已經完全做好了進攻的準備。我們在蘇聯一個接一個地打大包圍戰,遭遇的蘇聯軍隊簡直是無窮無盡,開戰短短兩個月內,光是俘虜的俄國士兵就有300多萬人······後來我才知道,俄國人在臨近德國的西部各軍區一共部署了170個師,超過他們陸軍總數的半數以上,這麼多的軍隊放在德國邊境附近僅僅是為了防禦?我不相信!"

德軍將領曼施坦因的分析,蘇軍總體上處於守勢,但是在守勢中也有一些帶有進攻性的部署。

蘇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大量集結部隊在西線的兩種意圖

要說蘇聯會實施大雷雨計劃,來先發制人,縱橫是不相信的,蘇聯當時軍方還在大清洗,根本就沒有做到戰爭的準備,先發制人也必須是像德國這樣的軍隊配合閃電戰術才能做到。

先發制人是不可能的,但是“趁火打劫”,我認為斯大林是做好準備的,如果德國膽敢發動海獅計劃,裝甲精銳被打敗,那麼蘇聯就可以跟德國來一次硬碰硬的較量,即使不能吞併德國,整個東歐也會被收入囊中。

這一點,在斯大林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時候就表示過:“如果我們同法、英簽訂互助條約,德國將放棄波蘭而開始尋求接近西方大國的辦法······事態發展對蘇聯會十分危險。如果我們接受德國建議,德國當然會進攻波蘭,英、法勢必干涉……那我們參戰就對我們有利了。”

對於歐洲事態的發展,斯大林是極為關注的,一旦情況有變,出兵趁火打劫那是必須的,從沙俄時代起,俄國就善於趁火打劫,這個應該沒的說吧!

所以,斯大林當時對德國的想法就是,德國如果戰勝英國,蘇聯就進入全面防禦,如果德國陷入苦戰,進攻受挫,蘇聯將趁機佔領整個東歐,那時德國必然不敢跟蘇聯撕破臉皮,真正開打的話,蘇聯也未必會怕德國。


史論縱橫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閃擊波蘭的“巴巴羅薩計劃”,除了帶有明顯種族主義色彩的“低劣的斯拉夫人要為高貴的日耳曼人騰出生存空間”言論外,最大的理由就是,蘇聯正在蠶食第三帝國的邊疆,在邊境地區(蘇德瓜分波蘭後,兩國的領地開始接壤)集結了大量軍隊,隨時可能對德國發動攻擊。為了阻止蘇軍的“越界”行為,德國決定要自衛(當然,這個“自衛”用力實在太猛,當年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以上理由,雖然大部分與事實不符,而且十分荒謬,但也並不是德國完全憑空想象出來的。

1939年10月,蘇聯和德國和平瓜分了波蘭——德國佔領波蘭西部,蘇聯佔領波蘭東部及立陶宛。自此,蘇聯開始轟轟烈烈的大搞“東方戰線”。

1940年,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被強行併入蘇聯。6月,羅馬尼亞一些區域也被脅迫著加入蘇聯。兩年間,蘇聯共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縱深極其廣闊的戰略緩衝帶。

另外,22個蘇聯師進駐了波羅的海各國,共有100多個師環繞兩國漫長的邊境線,蘇德兩國從隔著千山萬水,變成了“鄰國”。

還有發生在一年多前的蘇芬戰爭,也暴露了毛熊的野心和霸道——俄羅斯人對土地的胃口從來沒有滿足過,無論是沙皇還是最高蘇維埃主席。

其實,1939年10月,波蘭蘇軍和德軍會合後,表面上很友好,互相慶祝,共同閱兵;發展貿易互通有無,甚至在巴巴羅薩計劃執行前的幾個小時,1941年6月21日晚,還老老實實的以包郵的形式往德國控制區運送戰略物資,幾年如一日的按時交貨。不過,這些只是表象。

甚至,《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也只是裝樣子的權宜之計和故作姿態,雙方領導人清楚的很,蘇德遲早會兵戎相見,西方社會也在熱切期盼著這一刻,好坐收漁人之利。

此時,斯大林和蘇聯高層認為,與其被動防禦,還不如主動進攻,畢竟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

因此,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制定了一個進攻德國的方案,也就是傳說中的“大雷雨計劃”。據一些資料顯示,計劃原定的進攻時間為6月12日,當日,紅軍主力將在克拉科夫卡托維茲方向發動進攻,切斷德國與巴爾幹半島的聯繫,之後撲向波羅的海沿岸,包圍駐紮在波蘭的德軍。

然而,由於頭幾年的“大清洗運動”,搞得蘇軍缺乏拿起來就能用的、富有實戰經驗的指揮人才,加上此時,蘇軍正處在大規模武器裝備更換的過程中,各方面都沒準備好,所以又被後推遲到7月-8月。

實際上,據史料顯示,40年代初,蘇軍的主要假想敵就是德國。

蘇德瓜分波蘭後,蘇軍的大部分軍事演習也都是針對德國的。而且,蘇軍所有的軍事演習都是進攻演習。甚至某種程度上導致,蘇德戰爭開始階段,天天練習進攻的蘇軍,面對防禦戰和撤退行動顯得十分慌亂,茫然而不知所措。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蘇聯參戰攻打德國只是時間問題。

最好的例子就是看蘇聯和日本。

蘇聯和日本在1941年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停止衝突,互相承認外蒙古和偽滿洲國,蘇聯停止援助中國。

然後蘇聯和德國打仗,日本和美國打仗。

即便如此,蘇聯仍然在1945年8月攻打日本,最後佔領了中國東北,日本北方四島和朝鮮的北部,撈了很多便宜。

站在世界角度,軸心國也就是德意日和同盟國英美法,有著無法調和的矛盾。

德日的本質在於搶奪英美法在全球的利益,獲取地區甚至世界霸權。

然而,蘇聯雖然一度遊走在軸心國和同盟國之外,但和德國開戰是必然。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歐洲大陸已經被德國完全控制。臥榻之下啟容他人安睡,蘇聯和德國兩虎相爭是必然的。

德軍不去打蘇軍,蘇軍也必然會打德軍。

希特勒認為,既然戰爭一定要開始,還不如先發制人,乘著蘇聯整軍備戰沒有完畢,美國又短時間無法參戰的有利時機,一舉擊潰蘇聯,迫使其像法國一樣投降。

然後,再集中力量對付美國和只剩半口氣的英國。

這幾乎是德國唯一可能獲勝的方式。

如果現在不打,等到美國參戰,必然和蘇聯結盟,到時候德軍根本不可能打贏,單單美國的工業總值是德國好幾倍。

即便不考慮美國,如果讓蘇聯完成準備,尤其是大量生產先進武器和編組預備役部隊,德軍怕是連初期摧枯拉朽的一連串勝利也達不到。


薩沙


這種說法最早是出自納粹德國宣傳部部長戈培爾在蘇德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對外宣傳說對蘇聯將要對歐洲發動“毀滅一切的蒙古人風暴前”採取了預防行動。但是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這得從20世紀初期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國家戰略說起。蘇聯是建立在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後的沙皇俄國廢墟之上、奉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使用暴力革命推翻現存的社會制度”這既是馬克思的主張也是蘇聯第一任領導人列寧的主張。作為列寧繼承人的斯大林,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採用高度務實的作風,建立了蘇聯在新時期的國家戰略。

斯大林沒有希特勒那種天賦和敏銳的直覺,更不會搞那種狂熱情緒下歇斯底里蠱惑人心的把戲。但是,斯大林卻有足夠堅強的意志和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不寫一切代價與犧牲去實現目標,同時也有著足夠的智慧和手腕利用各種因素、應對各種局面。在他主政蘇聯的時間裡,他與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或結盟或拼殺或利用,使得無論是希特勒還是丘吉爾都把他當做最偉大的領袖去崇拜。

在二戰前的蘇聯可以說是世界上地緣環境最差的國家,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對蘇聯的敵視程度遠遠超過了受凡爾賽限制的德國加上一戰戰火的摧殘幾乎將俄羅斯民族推向了覆滅的邊緣。西方國家之所以在戰後沒怎麼清算蘇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他們看來事實上的俄國已經不存在了。

斯大林當然對此心知肚明,在這樣一個內憂外患、新的世界大戰隨時可能爆發的情況下,蘇聯將全部的國家力量用於戰爭準備,“在黨的鞭策下建立用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工業化。”而苦難深重的俄羅斯人民默默承受下轄眼前的這些被後人稱之為“獨裁”、“恐怖”的政策,因為他們更懂得什麼是“落後就要捱打。”

在以軍事工業化為引導的國民經濟體制下,蘇聯於蘇德戰爭爆發前建立起一支總兵力超過500萬人的正規軍部隊,裝備坦克2萬餘輛、火炮8萬門、飛機2萬架。並且半數以上的兵力兵器被部署在了西部地區,這就為前文提到的戈培爾講話提供了一個“口實。”

事實上,熟悉歐洲特別是俄羅斯地理的人不難發現,在東歐直到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地方基本上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無險可守,非常有利於機械化作戰。歷史上俄羅斯與西歐國家在這裡殊死拼殺數百年,無論哪場戰爭,俄羅斯無論勝與敗,總會遭受重大損失。因此從沙皇時代直至今天的俄聯邦,在感受到外敵入侵的同時總是未雨綢繆甚至是提前發動進攻,爭取把戰火擋在國境線之外。並且蘇聯人總是想象敵人也會和自己一樣擁有數以萬計的飛機、坦克、大炮,為了阻止敵軍進攻,自己在第一線的兵力就必須足夠強大。

對此,斯大林曾經得意的說“紅軍將是最具進攻性的部隊!”

基於這樣的考慮,蘇軍總參謀部於蘇德戰爭前一個月制定的一個被後人稱之為“大雷雨計劃”的進攻計劃更是成為無數人指責蘇聯將要發動侵略戰爭的口實。計劃是當蘇聯發覺德國有進攻蘇聯的跡象時,蘇軍將以200個師的兵力向從蘇聯北部、中部、南部發動向西橫掃,穿越波蘭攻入東普魯士、佔領羅馬尼亞。仔細看一下這份計劃,我們不難發現所謂“蘇聯入侵說”的荒謬。

首先這份計劃根據俄羅斯在90年代解密的檔案說明是在1941年5月15日由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主持擬定的。但是蘇軍兵力直到開戰前總共也就才170個師,距離上面說的210個師還差40個,武器裝備更少。而此時的德軍在東線的兵力已經達到了240個師、300萬人以上。也就是說,蘇聯是在獲悉了德軍向東線大量調兵的情報後,意識到戰爭迫在眉睫才制定了先發制人的進攻計劃。如果蘇聯真想發動戰爭最佳時間是在1940年,那時德軍主力全部在西線,東部只有編制不全的16個預備師,如果蘇聯發動進攻,那麼德軍是擋不住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就是這樣,越南人在邊境製造事端,中國感受到戰爭威脅了於是調集幾十萬大軍開進越南,於是無數國外媒體指責中國入侵了越南,但事實上真的是中國入侵了越南嗎?

因此,認為希特勒不攻打蘇聯,蘇聯也會攻打德國觀點朋友不是不瞭解蘇聯當時的軍事戰略就是被長期以來西方的一些抹黑蘇聯的觀點所迷惑。


大將軍威武K


當然。這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看出。

一是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在蘇德邊境佈置了大量的兵力。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到7月9日,蘇軍各主要方向上的守軍和反突擊部隊均被德軍合圍、擊潰或殲滅。

從6月22日到7月9日,德軍在西北方向推進400至450公里,在西方方向推進450至600公里,在西南方向推進300至350公里,奪佔了拉脫維亞、立陶宛全部,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達維亞大部,入侵了俄羅斯聯邦西部各州,進抵列寧格勒遠接近地,威脅斯摩稜斯克和基輔。在頭18天的戰鬥中蘇軍損失了2000車皮的軍火,30萬人被俘,損失火炮3000門、坦克1500輛和飛機1500架。據朱可夫《回憶與思考》中透露,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一個方面軍、19個集團軍和250個師落入德軍合圍口袋而被殲,360萬軍人被俘。在戰略防禦階段即1941年6月至1942年11月,蘇軍損失43000門火炮、32000輛坦克、和近23000架飛機。


這些兵力可不是為了保家衛國那麼簡單。如果單單要保家衛國,兵力佈署應該更加靠後,而不是這樣靠前。

二是斯大林對領土的熱望。

德國入侵波蘭時,蘇聯出兵把波蘭一分為二。把一部分波蘭領土據為已有。

三是斯大林對世界政治形勢的判斷。

假設斯大林認為德國和美英打得差不多了,他一定會從東邊向德國人發起總攻。他的名目可以非常偉大,那就是解放猶太人,解放世界人民。


大福圓吉林


答案是肯定的。

德國和蘇聯之間雖然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兩國之間並沒有足夠的信任,蘇聯也在一直為可能爆發的蘇德戰爭在做準備。

一方面,蘇聯一直在蘇德邊境上部署了大量軍隊,同時積極推進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充實軍備。蘇聯軍隊的戰鬥能力和數量都在快速上升,坦克、大炮等技術兵器也在不斷更新換代。

另一方面,蘇聯在軍事和外教上採取主動措施,改善自己的軍事態勢。蘇聯在遠東地區通過和日本的諾門坎戰役嚴重打擊了日軍,迫使日本和蘇聯和談,減少了兩線作戰的可能。

但是必須認識到一點,蘇聯雖然不信任德國,但是如果德國不主動發動進攻,那麼蘇聯不會馬上發動軍事進攻,肯定也會等待更有利的時機才會參戰。


不沉的經遠


會的,一方面是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全人類的利益,肯定會進攻德國,無非是時間問題。

德國閃擊波蘭後,蘇聯為防止全波蘭被德國佔有,也出兵波蘭,獲得大片土地,同時北邊與芬蘭發生戰爭,從芬蘭手中搶佔了一些戰略要地,還將波羅地海三小國併入蘇聯,南邊讓羅馬尼亞讓出一大片土地,這些從北向南,組建了針對德國法西斯的總面積近50萬平方公里的戰略緩衝,整個蘇聯東方戰線向西推進了400來公里,都是在防衛德國的威脅。雖然後來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肯定不信。如果德國不先下手,只是向西邊進發,那後背完全留給蘇聯。蘇聯為了自身安全,肯定會毫不猶豫地下手。下手也就有個時機問題,必須等到德國與英法等國互掐都兩敗俱傷時才是最佳時機。

二者,蘇聯是個有理想的國家,要解放地球,在他看來,英法美資本主義與德國法西斯都不是好鳥,都是人類進步的大阻礙,必須都消滅才行。而英法與德國本身也有矛盾,出於策略考慮,讓他們之間先互掐才是上策,然後等到都弱了再上去,將二者都滅了才是最佳路徑,而處於身邊的德國,顯然是要首先進攻的對象。可惜,德國沒讓蘇聯的計劃實現,而是先攻打了蘇聯,蘇聯沒辦法,只好與比德國稍微好一點的英法美聯合,等戰鬥結束了再說。果不其然,對德戰爭結束後,蘇聯與英美法之間展開了全面對抗,可惜,自己實力不足,偉大理想還沒實現,就解體了,不勝慨嘆。


北玄武


這個問題比較難以回答,按蘇聯當時的科技水平(基本上是吸收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時西歐國家轉移的過剩和淘汰的生產技術),軍事能力和軍工研發能力,並且經過大清洗後的戰鬥力,基本上不會主動和德國開戰。除非領導階層腦袋發熱,像慈禧一樣傻到和世界前十一個列強同時宣戰。希特勒下定決心攻擊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的關鍵和直接誘因是蘇芬戰爭時蘇聯紅軍掉到地板的軍事四基準線,從統帥到一線指揮官的腦殘指揮能力,混亂的通訊,糟糕的後勤系統,落後的步坦協同,以及停留在一戰的師團和單兵戰鬥力。另外再補充一點,即便一戰時沙俄600萬的總動員兵力,在東線戰場,依然是被總兵力50-80萬精銳和訓練有素的德國吊打。基於歷史,現實,自己自身超越時代的科技、軍事指揮、實戰水平、步坦協同,空陸協同和甩開蘇聯紅軍幾條街道的單兵戰鬥力,希特勒下心發起了巴巴羅薩行動,1年內佔領了3倍於德國本土面積的蘇聯。但最終也走上了讓第三帝國毀滅的道路


理論機油王


我不認為斯大林有勇氣和膽略去攻打希特勒德國。

首先,彼時德國正處於上升期,德國武備、士兵素質和士氣、軍官戰術素養等全方面傲視同盟國協約國。二戰開戰以來,德國如日中天,避之唯恐不及,試問誰敢主動上門約戰?

其次,英法想法是禍水東引、蘇俄也幻想德國繼續西進,都想坐山觀虎鬥,斯大林不可能蠢到引火燒身。

再次,二戰前因大肅反運動,蘇軍損失了大量中高層優秀指揮員,戰力急劇下降。蘇軍雖陳重兵於邊境,只是用於防衛,旨不在進攻。戰鬥力差且疏於防範,被德軍猛攻,失地失人嚴重。可見斯大林連防守準備都沒做好更何談進攻德國?

第四,蘇俄號稱雙頭鷹,其實歷來是柿子撿軟的吃的投機分子,這是強盜色厲內荏的本性。歷史上俄國人也曾多次主動向外戰爭、擴張,總是趁敵國國力戰力衰弱之時下手;敵方實力強大則憑藉遼闊國土、寒冷天氣去打防守戰消耗力。蘇芬戰爭是進攻卻雖勝尤敗、諾門罕蘇日之戰日攻蘇守則是慘勝。

面對強勢德軍,憑蘇俄的投機性格,不可能主動進攻的。

第五、1944年德軍在蘇聯戰場冒險徹底失敗,英美才開闢第二戰場去摘桃子。大國戰爭是殘酷的,能不打最好不打,能晚打最好晚打。希特勒不走下坡路,美國不會參戰;同樣,斯大林也是這麼想的。

其實,1941年二戰打到那個份上,德軍不得不東進,正如日本不得不偷襲珍珠港,原因都是缺乏石油。德國沒有強大海軍,僅靠潛艇戰是消滅不了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的,這樣它的石油無法從海上來(誰叫墨索里尼不爭氣呢),這樣蘇聯高加索油田和糧倉就是希特勒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唯一機會。

德日兩線作戰逼不得已,時也命也。


獨尊宋明


估計不會。

當時蘇聯力量不足。而且幾次對外戰爭表現的非常拙劣!

無論是干涉西班牙內戰還是蘇芬戰爭,蘇軍的戰鬥力表現慘不忍睹。

斯大林哪裡來的迷之自信?

去主動進攻德國!

更何況一次世界大戰,沙俄被德國打崩了!

布爾什維克,對德國妥協收拾亂局。這才建立的蘇聯!

蘇聯當時從上到下心理上對德國都是弱勢的。

當時蘇聯剛剛經歷了激烈的內部鬥爭。這種程度的清洗之下,沒有一個十年八年是恢復不了軍隊的元氣的。

主動出擊的話也不能保證軍隊的忠誠。

要知道,主動出擊與保家衛國是兩個概念。

真的,要是主動出擊攻擊德國的話,我估計會慘不忍睹。

何況有斯大林來說。他是非常討厭無限革命派的託派。

斯大林個人並不願擴張!他認為蘇聯的領土已經夠大。由於沙俄的崩潰。各民族紛紛獨立建國。

蘇聯事實上存在著崩解的陰憂!

斯大林清晰地明白這一點。

為了這,甚至於列寧發生過沖突!

總的來說,斯大林專注於內部建設,整頓。沒有20年時間。是騰不出手來的。

至於德國與英法之間的戰爭。在斯大林看來是狗咬狗。如果德國撐不下去,說不定還會暗地裡幫幫忙怎麼著!

蘇德戰爭確確實實是出於斯大林願望之外的事情。這個願望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斯大林忽視的眼前可見的事實,希特勒都打進來了,斯大林還不敢相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