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对决?

姚岳飞


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一共有七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傅作义的第35军,以及白崇禧的第七军。

到1949年十月,国民党硕果仅存的精锐部队,纵横天下将近三十年的钢七军在灵官殿战斗中一败涂地。

1949年9月,为寻找白崇禧集团主力决战,林彪亲自指挥由六个军十九个师组成的中路军,进行远距离大兵团迂回作战。


第四野战军第45军丁盛率领的135师在急行军途中,24小时没有架设电台,一昼夜向南推进了80公里,误打误撞越过衡宝公路进至灵官殿地区,它正处于衡宝防线的核心区域,135师就像一支插入心脏的楔子,截断了桂军主力撤退的必经之路。

林彪和白崇禧同时发现了孤军深入的135师,林彪越级把135师指挥权牢牢把握在手中。


退路被截断,也迫使白崇禧不得不提前进入决战,他组织了五个主力师,于10月6日向135师猛攻,企图歼灭这只“拦路虎”。

血战竟日,桂军五个主力师竟然在135师的阵地前撞的头破血流,没有取得相应的战果。白崇禧终于意识到了情况不妙,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林彪也直接命令135师首长: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拖住敌人。

又是接连两个昼夜的血战,桂军五个主力师依旧没有突破135师的阵地,而此时四野主力已经穿插到位,对桂军精锐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形成合围之势。


林彪此时又向135师下达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命令:让战士们忘却疲劳,放弃防御,马上转入反击作战。

135师已经和数倍于己的桂军主力拼杀了四个昼夜,接到林彪的命令后,没有丝毫犹豫,马上组织兵力开始反击作战,敌人措不及防,节节败退,135师穷追不舍,不给敌人构筑防御工事的时间。

几个小时后,总攻开始,桂军主力全军覆没。

在这场对决中,135师爆发出来的惊人战斗力,让参加过战斗的桂军将领刻骨铭心,而135师在四野的几十个师中只是很普通的一个。


花近高楼1


粟裕将军和张灵甫之间的孟良崮战役,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挑起了内战。国共两党再次决裂,内战开始打响了,此刻在全中国的广大地盘上,国民党开始逐鹿中原抢占地盘了。

其中华东地区就是国共两党相抗衡的重点地盘。

这个地方的争夺,也是最为激烈的地方。

为了争取华东战场上的主动权,当时被蒋介石看作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军队的七十四军,就是被派到了华东战场上作战。

七十四军的师长,就是战功卓越的张灵甫将军。

因为张灵甫是出了名的能打,我党这边派出去的,当然也是百战百胜的将军了。这个将军就是粟裕大将。

国共两党对决,在当时共产党是处于劣势的。

因为国民党背后是强大美国的支持,他们的武器全部都是当时最为精良的。这一点共产党根本没法和人家比。

但是,我军也有我军的优势。

那就是解放军得民心,因为得民心,所以就有很多人拥护,就有很多人参战。

没错,粟裕大将,就是采用的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先打敌军最弱的部队,或者是敌军孤军深入,没有后援的部队。

我军在战场上能够屡战屡胜,当然了也是这个战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点张灵甫也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他觉得自己不同于别人,也就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

恰恰他就是想利用这一点,吸引解放军主力来攻打他,然后在让国民党盟军也给吸引来,把粟裕的军队给包围,然后把粟裕带领的解放军一举给消灭。

当然了这仅仅是张灵甫的想法。

张灵甫是这样想, 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亲自带来一小股兵力,开始诱敌深入了。他把自己当作诱饵,开始来钓粟裕的大军来。

粟裕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如获至宝。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这一次一旦歼灭最强的张灵甫,对国民党的震慑力,那绝对是致命的,说是吓破敌胆,那也是毫不夸张的。

所以粟裕决定,改变以前的战法,这次打就打国民党最强的部队。

当张灵甫带领的七十四军,行军到了孟良崮附近的时候,粟裕带领的大军也赶到了。

此刻张灵甫觉得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因为粟裕正是带着大军赶到的。

相对比张灵甫人少,所以,他就带着国民党跑到了山的最顶峰。占据地利的优势。

但是占领制高点,也是有缺点的。

正是因为上山不能带重型武器,导致了张灵甫不得不把重型武器放在了山下,可以说此战张灵甫的失败,就是把重型武器放在了山下。

当然了当时张灵甫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张灵甫本以为只要他能拖住粟裕的军队10-20个小时。国民党同盟军就会赶到,然后杀粟裕大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点粟裕也想到了,也就是说,这一战双方都是在玩命,对于粟裕军来说,就是在抢时间,只要能在敌军赶到前,把敌人给消灭,就能全身而退。

否则,就是全面的溃败。

在这期间两军之间的战争,打的是异常的激烈。

可惜的是,张灵甫失算了,他左等右等,并没有等到援军的到来。他被围孟良崮的事情,蒋介石也得知了,然后蒋介石下令,让附近的国军火速来救张灵甫。

但是,国民党内部从来就不和,这次被解放军围住的又是被蒋介石最为倚重的七十四军。那些被蒋介石边缘化的国军看到这种情形,都开始幸灾乐祸了。

就这样张灵甫的七十四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在敌人的坐视不管的态度下,被粟裕的大军给歼灭了。

不过事后想想,这一战真的是危险万分,万一国民党反动派真的火速赶来,把粟裕大军给围住了,然后势必就会导致粟裕带领的解放军腹背受敌,面临全歼的被动局面。

但是事实上粟裕是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全歼蒋介石的王牌军队,七十四师。

所以说之所以是被称为经典的战役,经典就是经典在这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是典型的对赌,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史学达人


第一、库尔斯克之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对决。

交战双方的苏联和纳粹德国共投入近270万兵力、8000余辆坦克、2000多架作战飞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场坦克战——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双方共有600多辆坦克近距离拼杀。战役结果以苏军毁伤6000辆坦克、伤亡80万官兵的惨重代价击毁德军1500余辆坦克、毙伤俘德军官兵36万余人,彻底掌握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第二、不列颠空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对决。

交战双方的英国和德国共投入作战飞机6000余架,规模最大的一场激战双方几乎都是倾巢而出,数以千计的飞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捉对厮杀。最后结果是英国损失900余架作战飞机、伤亡14万军民、毁伤100多万幢建筑物的惨重代价取得击落击毁德军2400架战机挫败了德军迫使英国屈服的企图。

第三、马里亚纳之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母对决。

交战双方的美国和日本共投入包括21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各型作战舰艇1000余艘,作战飞机3000架。最后结果是美军以损失123架作战飞机、4艘军舰轻伤的微小代价击沉击伤日军6艘重型航空母舰、2艘油轮、600多架作战飞机的巨大战果。

第四、莱特湾海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对决。

交战双方的美国、英国和日本共投入包括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在内的作战舰艇300余艘,总吨位超过200万吨。作战飞机达2000多架。整个日本海军几乎是倾巢而出,总吨位超过70万。战役结果是美英军以损失3艘轻型航空母舰、3艘驱逐舰,162架作战飞机和伤亡官兵3000人的代价击沉日本4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和全部作战飞机,整个日本海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第五、诺曼底登陆战: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与反登陆对决。

交战双方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盟国和纳粹德国共约400万人。其中盟军总兵力接近300万,拥有各型作战舰艇5300余艘、作战飞机1.37万架。战役结果是盟军以伤亡12万人的代价歼灭德军近40万人,毁伤俘德军作战飞机3500多架、坦克13000多辆、其他车辆2万余辆、火炮3000余门,成功登陆西欧大陆。


大将军威武K


看到大家都喜欢回答古代的战役,我就回答一个距离我们比较近的名将对决吧!

解放军:粟裕、许世友
国军:王耀武
战役:济南战役
结局:济南战役历时八天,解放军突破济南城,活捉王耀武!

粟裕 许世友 王耀武

对决双方简介:

粟裕、许世友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粟裕是十大将之首,许世友是开国上将,两人在解放战场上横扫千军,尤其是粟裕,将大兵团作战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这两位将军大家都比较熟悉,不过多介绍,重点介绍一下王耀武。

王耀武,国民党中央执委、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黄埔三期学员,蒋介石称赞他“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当时有人称“宁碰阎王,莫碰老王”,陈毅元帅称赞他为国民党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早年的王耀武在上海马玉山糖果公司当过小伙计,底层经历让他从小看清人情世故,学会了在乱世中左右逢源,练就做生意的本领和极高的情商,在国民党派系如林的大染缸里,他不仅会打仗,更会做人,还会开工厂赚钱,赚来的钱大多用于提高官兵待遇,收拢人心,自己生活简朴,所以,当时很多的国民党要员对王耀武的印象很好。他一手带出了的74军,战斗力惊人,令日寇闻风丧胆,被称为抗日铁军,获军中最高奖“飞虎旗”、获赞“虎贲”,74军后来改编为整编74师,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当年黄埔系流传“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法,三李就是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一王,即王耀武,他们同是山东老乡,同是黄埔出身,三李都是黄埔一期,但八年抗战下来,王耀武如同坐飞机一样,飙升到“第四方面军司令长官”,与卢汉、汤恩伯平起平坐。

第一次对决:谭家桥

济南战役其实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对决,第一次是十四年前的谭家桥,那一次,孙耀武完胜,击溃了粟裕的红十军团,红19师师长寻淮洲(曾是最年轻军团长)阵亡,红21师师长胡天陶被俘,时任参谋长粟裕率领四百人从怀玉山突围,战后,王耀武胜任五十一师师长。

十四年后,华野司令粟裕重兵包围济南城,守城的就是当年击溃红十军团的补充第一旅旅长,现在的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

第二次对决:济南战役

1947年5月,陈毅、粟裕指挥的华野在孟良崮战役击毙王耀武爱将张灵甫,整编74师被全歼,王耀武悲痛万分,飞到南京,请求蒋介石放弃济南,未被采纳,王耀武深切体会“校长”的上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答应坚守济南,蒋介石深受感动,承诺王耀武,派杜聿明帅3个军团17万人驰援济南。王耀武只好重编74师,固守济南。

解放军方面,东有许世友、王建安的九纵、十三纵、淮海纵队,西有宋时轮的三纵、十纵、鲁中南纵队,南有新八纵、新十一纵、两广纵队,共有十四万大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城外工事纷纷被拔掉,最终把王耀武困在济南主城。

华野前委决定,9月16日开战,预计15至20天攻克济南。

1948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十四),战役打响,歼灭国军10.4万人,19日,整编九十六军军长兼八十四师师长、济南西线指挥官吴化文阵前起义,23日,向内城发动总攻,王耀武拼死抵抗,第一次破城未成功,24日凌晨再次突击,突入内城。

已故的曾给王耀武坐过秘书的王昭建在《在王耀武指挥部的见闻》一书中是这样回忆的:

9月24日凌晨,王耀武命令提前开饭,然后把下属召集到大明湖畔的临时指挥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景区,标志:王耀武逃跑处),发表最后一次讲话。

他说,我们校官以上的军人,都有校长给的一把短剑,上面刻着“成功”和“成仁”二字,意在让我们作战时一定要死战,不成功便成仁,现在我们外无援兵,内有叛逆(吴化文起义),在十倍于我们的重兵下(其实,双方兵力差距不大),已经苦战了八天,尽到了军人的天职,无愧于心。
接着,他说,至此,我王耀武已经无“用武之地”,但我们不能“成仁”。第一,我们已经尽了天职;第二,这是内战,不同于抗日。假如我们自戕,必遭后人耻笑,因此,我奉劝大家,放下这已无用的武器,该投亲投亲,该投友投友,自求生路去吧,而我是黄埔三期学生,不能擅自投共,我将亲率军士,向北突围,以报校长栽培之恩!

谈话间,不少人失声痛哭,王耀武眼圈发红,大声说“大家冷静,哭是没用的”。


当日,华东野战军将“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大旗,插到了高耸的城头之上。

活捉王耀武

28日上午,寿光县公安局战士刘金光、刘玉民、张宗学三人在桥头盘查从济南战役漏网的国民党溃军,远远驶来的两辆胶轮大车引起他们的注意,车上5男2女,其中一人白头巾蒙头,棉被盖身,病恹恹的躺在车上,被拦下后,他们自称是从济南逃难出来的商人,但是口音不是济南人,战士们将他们送到了县机关,审讯干事王洪涛从他们身上搜出赤金元宝2个、银币11元、纸币6000元、通行证一张,盘问中几个人前言不搭后语,经过几番审问,白头巾蒙头的人终于承认“我就是王耀武”。

有意思的是,解放军共活捉了7名“王耀武”,原来,为了成功脱逃,王耀武事先安排多个体态、相貌差不多的部下,让他们被捉后自称“王耀武”,至于民间流传王耀武是因一张“便纸”而露馅,就有演义的成分了。

王耀武在北京功德林监狱改造时,曾有思想顾虑,毛主席让罗瑞卿转告他“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共产党人是会永远记住的,只要你安心改造,很快就会回到人民中间的。”1959年2月,王耀武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之一。

特赦后的王耀武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后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与北京82中教师吴伯伦结婚,在后来的大运动中受到批斗,1968年病逝,享年64岁。1980年,统战部、全国政协为他和溥仪、廖耀湘补办了追悼会,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据王耀武警卫员回忆,1946年兼任山东省主席后,他曾对身边人说“我平生戎马倥偬,参加过的大小战斗以百次计,失败的次数不多,可今天,我们来到了山东老家打共产党,我看丢人的时候到了!”

济南战役后,美国人感叹“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济南战役是解放军第一次对中心城市的进攻,从此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1952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视察济南,对在场的许世友等山东党政军领导人说“济南战役打的那么迅速、彻底,天下恐怕只有两个人想不到,一个就是本人毛泽东,一个是蒋介石。”

 

《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

《在王耀武指挥部的见闻》

欢迎关注、评论、转发,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汉尼拔的“封神之战”——坎尼会战。

公元前216年,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入侵意大利,与罗马军队爆发大战。

汉尼拔为了彻底打败罗马军队,决定截断罗马人的粮食补给,直接攻打意大利南方的罗马粮仓坎尼城。

从军队的人数上来说,汉尼拔并不占优势。除了一直跟随自己作战的一万利比亚重装步兵之外,临时招募的两万高卢雇佣兵虽然非常勇猛,但是纪律性不强,大兵团作战极容易迅速溃败。从西班牙招募的数千步兵虽然战斗力不错,但是数量较少,难成气候。

汉尼拔此时要依靠的,是他数量较多的骑兵部队。两千西班牙重装骑兵骁勇善战,三千努米底亚轻骑兵和五千高卢骑兵,在数量上比罗马人有绝对优势。

再看罗马军团,数量上非常庞大。七个军团,六万重装步兵、八千轻装步兵、六千骑兵,共七万四千人,还有一万人驻守大营。


不过,在大战之前,罗马军团就有了很大的隐患。

除了骑兵数量不足之外,罗马军团在之前的战役中损失了大量的精锐,这一次临时拼凑的队伍,招募了大量的新兵,没有什么战斗经验。

另外,罗马军团的基本战术毫无变化,依然是大方阵进攻。罗马人的每一个方阵大概160人,此战10人一行,排成16列。方阵与方阵交错组成在一起。此次罗马军团布阵的时候,把步兵方阵分成了三条阵线,最前面的是青年士兵方阵,中间是壮年士兵方阵,最后是老兵方阵。6000骑兵分为两部分,两位指挥官瓦罗率领4000人在左侧,保卢斯率领2000人在右侧。

这种以重装步兵位置的方阵战术,并不适合平坦开阔的战场地形,不过指挥官之一的瓦罗坚持要在这里决战,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汉尼拔一开始就知道了罗马军团的战术,那就是以强大的重装步兵,从中央突破。如果和罗马人硬碰硬,是很难获胜的。

于是,汉尼拔把西班牙和高卢步兵放在最中央,整个阵线呈半圆形向外突出。3000名努米底亚骑兵部署在右翼,拖住瓦罗的4000名罗马骑兵。另外7000名西班牙和高卢骑兵,面对保卢斯的2000罗马骑兵,自然占据了优势。

此时正是8月,意大利炎热干燥,占据缓坡上风口的汉尼拔受影响不大,但是对面的罗马士兵,就必须面对被风卷起的漫天尘土,苦不堪言。


战斗一开始,罗马军团就依靠密集的步兵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一点点逼近汉尼拔大军。汉尼拔军中的高卢人,纪律性可没有这么好,各个上蹿下跳,大声呼喊,想要立刻冲上去拼杀。

步兵交战之后,双方前排士兵盾牌相抵,用短剑互相猛刺对方。后排的士兵使劲向前推挤,试图冲散敌人。这时候,罗马重装步兵方阵就发挥了作用,整齐稳定的冲击,让高卢士兵不得不步步后退……于是,汉尼拔大军的“凸”字形阵线,慢慢的变成了“凹”字形。

罗马步兵方阵也由整齐的整齐阵线,慢慢的变成了楔形,方阵的结构开始混乱。

与此同时,骑兵的交战也开始了。3000努米底亚骑兵面对4000罗马骑兵,毫不示弱,双方互不相让,战况激烈。

但是汉尼拔的7千西班牙和高卢骑兵,则轻易的打败了保卢斯的2000罗马骑兵。之后,这7000骑兵飞速的从罗马大军的后方绕了过去,直接来到战场另一边剩余4000罗马骑兵的身后。于是,前后夹击,罗马骑兵迅速被击溃。

此时,一个巨大的“U”型包围圈形成了。汉尼拔中军的高卢步兵也停止了退却,开始和两侧的士兵一起,挤压包围罗马士兵。

数万罗马士兵被包围,拥挤在了一起,他们接踵摩肩,一片混乱。随着7000西班牙和高卢骑兵对罗马大军后方的包围,罗马军团彻底没有希望了。

几个小时的厮杀之后,罗马战死5万多人,被俘4000多人。指挥官瓦罗侥幸逃跑,而保卢斯却力战而死。部分逃亡的罗马士兵躲进了两座营垒,也很快被攻破了。

(汉尼拔)

此战,罗马军团损失了7万多人,其中包括2万人的俘虏。而汉尼拔这一方,仅阵亡了6千多人。

坎尼之战,成了西方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也成了汉尼拔的“封神之战”。


七追风


我说一下对人类文明发明影响最大的经典对决,那就是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波希战争,也就是波斯与希腊之间的战争。

那个时候的希腊是城邦制,一个城就是一个小国家,其中最大的,处于统治地位是斯巴达和雅典,这两个名字现在都耳熟的很了。

波斯则是一个奴隶制的大帝国,恩,波斯这个名字我们也不陌生。

波希战争共分三次入侵,第一次中最著名的就是马拉松战役,在距离雅典四十公里的平原上,2.5万雅典重装步兵对阵5万波斯人,是重装步兵对阵骑兵的经典战役,结果波斯败。

在马拉松大战获胜后,一位名叫斐力庇第斯的士兵跑回雅典传信,因为极速跑了42.193公里,报捷后便倒地身亡,而这亦是马拉松长跑的来源。 马拉松会战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雅典军于马拉松战役只有192人阵亡,而波斯军则损失了6400人。


波斯败了,波斯的新皇上薛西斯一世不服,发动了第二次入侵,号称百万大军,实际是25万大军,而这一次他们面对是希腊人30多个城邦结成了反波斯同盟,总共11万大军。

这一次最著名的是温泉关大战,希腊全军的总统帅为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斯巴达王率7000人在温泉关阻止了25万大军好几天,急的薛西斯三次从王座上站起来大吼,最后当地一个希奸指点条小路,使得波斯人从后面攻了上来,斯巴达王令大部队先走,只留下300卫队,最后斯巴达王与他的300精锐卫队全部战死,而波斯损失了2万人。

这一战,极大的鼓舞了希腊方的士气,打击了波斯人的信心。

再经萨拉米湾海战和普拉提亚战役,波斯彻底失败。

这一场战役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远远大于战役本身,希波战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战争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战争打破了疆域界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口水丁羊羽


官渡战役绝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因为在当时曹操只是用了万人就把袁绍10万人给打的一片狼藉,而且最终导致了袁绍只是带走了几千人逃跑,这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战争。况且还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这就更加显示了古人的智慧是多么出众。


曹操找你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几乎是如日中天,地盘发展越来越大,无论是吕布,还是袁术都败在曹操的手下。 而袁绍这边,战胜了公孙瓒,把河北已经全部统治在了自己的手中,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在这种情况下袁绍一定会对曹操发动攻击的。 在开战以前,曹操也是非常烦躁,毕竟人数悬差真的是太大了,不过在许攸的分析下,袁绍的破绽竟然全部被一一说中,在这种情况下,曹操阵营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在认真分析了形势以后,曹操率先解救白马之围,然后声东击西,导致袁绍的兵力很大程度上分散。 而后关羽诛颜良斩文丑,导致袁绍军队士气低下,在经过了相持阶段以后,曹操派人阻断了袁绍的运粮路线,更是偷袭了袁绍的老巢。

由于曹操对于人的心理战术掌握的很好,鼓动士兵大举进攻,导致袁绍军队被敌袭以后方寸大乱,竟然相互践踏,惨不忍睹。
到了结尾袁绍只是带走了几千军队,整整10万人的兵马几乎死伤殆尽,从此以后袁绍大势已去,而曹操正式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小刺历史观


我说的经典对决是国共的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对汤恩泊,林彪对白崇禧,彭德怀对胡宗南还有二马。纵观解放战争,国民党都被这三员虎将所指挥的军队打得狼狈逃跑,最后都逃到台岛上去了,还有白崇禧好称小诸葛,我说他是小傻瓜,最后的结局就他最惨,李宗仁临离开大陆都关照他千万不要投蒋,可惜他最后还是投老蒋了,其实李宗仁是最明智的,离开蒋,最终还是命归大陆,受到了人民的爱戴。


钢炮老叶


朝鲜战争绝对是一次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美军在强大的战争机器下联合国授权下操纵16国联军,被迫停战在38线。是美国第一次没有打赢,是中国第一次打败一流强国领导的联和国军。其中最经典的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



川普京宇宙大帝


<strong>“土木不及一粟”—淮海战役

开战双方:国民党和共产党。

国民党那里称谓徐蚌会战,共产党这边称淮海战役。

战争性质:决战。

战争背景:经过开战以来三年左右的亲密接触,共产党站稳了脚跟。辽沈战役基本上解决了东北问题。有了东北,共产党相当于有了自己永久性地盘。决战时候到了。

战争规模:共军六十万,国军八十万。

淮海战役构思者:粟裕

共军主要指挥者:粟裕

参与领导并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饶漱石,谭震林。

国军指挥者:刘峙,杜垏明,邱清泉,黄维,黄百韬。

搞定黄百韬

黄百韬,生于二十世纪第一年,一九零零年。

军衔:国军陆军上将,兵团司令官。

一九四八年,黄百韬49岁,正值春秋鼎盛,将军的黄金年龄。年末,黄百韬在碾庄地区碰到了比自己更为年轻的对手粟裕。两人是老朋友了,经常打招呼,只不过他们打招呼的道具不是酒肉,而是机枪大炮。结果是互有胜败。

早在豫东战役,华野部队围攻黄百韬兵团,危急时刻,黄百韬亲自登上坦克冲锋陷阵,创造了国民党内兵团司令本人亲自带队冲锋的唯一战例。经过死战,终于稳住阵脚,最终突围。

淮海战役一开场,双方经过一系列试探、对抗、引诱之后,粟裕指挥的华野把黄百韬包围在碾庄。

粟裕一看笑了,不就是围点打援嘛,已经习惯了。就把部队分一分,某某部围点某某部打援,分配好之后就等着听战报了。然而战报超出了他的预料之外。

共军轻装简行,本来装备就差,仅有的一点重武器丢在后面,直接进攻了。然而蹍庄防卫体系非常好,而且黄百韬的人打仗非常专业。共军伤亡很大。粟裕采用了一种笨但有效的方法,即挖战壕,一条条战壕直通一个个、村庄、战壕、碉堡,然后是肉搏,蹍庄之上血肉横飞。枪炮声、呼喊声、哀嚎声,活脱脱一副人间地狱。

深陷重围中的黄百韬依然不慌不忙,一方面寻找机会突围,一方面固守待援。这个盘算是很不错的,只是打错了。邱清泉和李弥按照命令来救了,可惜均被阻击了。蒋介石命令大家解救黄百韬无效之后,大肆宣传黄百韬的英雄事迹,鼓励黄百韬拼死混战等等。

黄百韬盼星星盼月亮,结果只盼来蒋介石他妈的精神支持。

此时的粟裕正在运筹帷幄,一边稳住邱清泉和李弥,一边调兵遣将要黄百韬的命。九纵队负责最后的冲锋,黄百韬起家的二十五军依靠两条水壕死守。直到双方尸体把水壕填满。

黄百韬也不是孬种,直到最后,还在指挥残余的将士和蜂拥而来的共军对攻。当时没有人相信黄百韬能坚持一周。然而黄百韬奇迹般坚持十二天。

然而这十二天之中,徐州几十万人硬是没有突破一百公里的路程。终于黄百韬兵团流尽最后一滴血。最后一滴血就是黄百韬的血。

第二阶段,围歼黄维

打掉黄百韬,淮海战役迎来一个大大的开门红,共军胆更壮,国军胆更寒。

按照毛泽东之前设想,打掉黄百韬之后粟裕依然南下。然而这时候已经不是了,而是演变成江北决战。

粟裕连忙电告中央,毛泽东意识到:必须把国军消灭在长江以北,同时电令中原局和华东局:务必确保两大野军的供给,要保证前线将士两到三个月内的补给。从此淮海战役的总方针真正出台,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

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将战争从局部规模演变为战略决战。之后,共产党动员两淮全部力量之源淮海战役。打完这一仗,江北再无大战。

蒋介石听了何应钦和顾祝同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后动摇了,把部队沿着津浦线,徐州以南到宿县蚌埠这一带,摆成一字长蛇阵。一字长蛇阵,一个从来不会在战略决战中出现的阵型。面对徐州到宿县到蚌埠这个长蛇阵。蛇的七寸就在宿县。刘伯承对着地图,用他那剩余的一只眼盯着宿县。

战争开始,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严令远在驻马店的黄维兵团快速向徐州集中。黄维遂率第十二兵团经蒙城、宿县向徐州靠拢。为站稳脚跟,黄维决定以蒙城为核心,构筑工事,屯积粮弹,看准目标再打下去,前进时先占领前方有利地形,作为新的核心。如此逐次跃进,教科书一样稳扎稳打。黄维希望用这种安稳的方式逃脱虎口。

刘伯承趁机布置口袋阵,最后终于把黄维包围在双堆集。双堆集就是一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但是被困的黄维并不着急。他比蹍庄的黄百韬更自信,因为他有更强悍的士兵,有更为强大的装备。血战五天之后,黄维被迫固守待援。但华野也没办法。

这样淮海战场上形成了两个大的包围圈,圈里是国军,圈外是共军。

这下蒋介石急了,让刘汝明兵团北上,刘汝明是个老兵油子,磨磨蹭蹭就是不肯来;电话打给西北的胡宗南,胡宗南倒是不磨蹭,不来;打给白崇禧,白崇禧也不磨蹭,不来,不但不来,还在电话里数落了蒋介石,说你原来就部署错了,导致大军被围,现在又把兵力一点一点往里填,那就是送死。

蒋介石大怒:这是桂系坐山观虎斗,在背后捅刀子,保存实力乘机坐大。蒋介石绕过白直接打电话给他的学生宋希濂打。宋希濂倒是听校长的话,可部队一上船,就被白崇禧就拦下来了。蒋心中深恨之。只好不断勉励黄维坚守,空投了不少嘉奖令和慰问信云云。 

直到此时,黄维基本上坐地等死了。

英雄末路 杜聿明

粟裕说,淮海战役第二次紧张,就是追击杜聿明。

此时的蒋介石还让杜聿明向南和黄维汇合。可怜的杜聿明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不可能违背蒋介石的意见。就算他想违背蒋介石也没门。杜聿明当时打算稳住手中这几十万人,和共产党谈谈。

但是有悍将邱清泉作梗,谈不能谈,突围不能突围,杜聿明只能打。杜聿明让蒋校长增兵,继续决战,反败为胜。然而蒋校长和这位得意门生对白如下:

“那个光亭啊,兵没了。”

“怎么办?”

“等。”

“等啥呢。”

“等死。”

三十万大军等死是一个啥样子?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奇特而疯狂。

淮海一战,关内国军精锐尽丧

那几十万军队可是蒋介石的心头肉。更为致命的是,此战之后黄埔魂魄丧失殆尽,支撑起蒋介石军事机器的黄埔精英们进入历史。

试想一下,在数十天的淮海战役中,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数十万编制健全的大军竟然从头到尾被动挨打,从来没有寻得那怕一点点主动。战场上逃走的党国名将胡琏,余生不提淮海战役,只是感叹:“土木不及一粟。”

淮海战役成为国军永远的痛,成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就如同美国人不提朝鲜战争一样。

因为无话可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