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宋朝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這一事,歷來是史學界談論的話題,有人認為是恥辱條約,有人認為是平等條約。筆者並不是為宋遼和約翻案,因為契丹人也是中國人,沒人提出反對意見。今天這篇文章主要探討為什麼宋朝把“澶淵之盟”認為是奇恥大辱?宋朝人看不到“澶淵之盟”帶來的百年和平,因為當時宋人眼光只是從一種狹隘的思維看問題。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簽了條約還想找平衡?

首先說一下澶淵之盟的來歷。公元1004年,遼軍進犯宋朝,直逼宋朝澶州,此地離宋朝的都城開封也不遠了。此時宋朝上下亂作一團,宋朝大臣們甚至勸宋真宗遷都成都或者金陵。此睦看看宋朝軟弱大臣的混蛋建議。不過還有主戰的大臣,其中寇準就是一個,他堅決反對宋真宗遷都,如果遷都就是亡國舉措,他請求宋真宗天子親征,挽回宋朝不利局面。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寇準的舉措雖然有些冒險,因為趙匡胤制定的軍事體制,宋朝的軍事實力比遼國要弱,如果宋真宗失敗,可能宋朝就真的滅亡了。

其實寇準早年在邊關調查時就對遼國有所瞭解,此時遼國雖然實力很強,但他們也頂不住了,有如強弩之末。宋真宗雖然害怕,但他保得接受寇準建議,去了澶州城,極大振奮了宋軍的士氣。皇帝都來督戰了,誰還不拼命作戰呢?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宋真宗到來後,宋軍創造了奇蹟居然射殺了遼軍主將蕭達凜。遼國也已經打得筋疲力盡,於是遼國就提出和談,這才有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大體內容如下:“宋遼以兄弟國相稱,宋朝為兄,遼國為弟,宋朝每年給遼國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和平相處,發展邊境貿易。”

在這裡說明一下“歲幣”是援助的含義,並非宋朝屈辱給遼國銀兩。以宋朝一年10億收入計算,支援半耕半牧的落後遼國,宋朝並不吃虧。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這份條約簽訂後,宋遼實現了和平。至於宋朝想得到的燕雲十六州,那是後晉石敬瑭贈與遼國的,那時宋朝還未建立。從兩個王朝先後順序來看,宋朝建立時,遼國已經存在多年。因為宋人認為宋朝是漢人所建,就應視為正統,但這種看法只是一種習慣思維而已。從後周到宋朝建立之初,曾發動多次對遼戰爭想奪回燕雲十六州,都未成功。如果宋朝站在遼國角度看,是否是侵略呢?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對於澶淵之盟,宋朝有許多大臣不服氣,其中大臣王欽若曾就澶淵之盟問宋真宗:“城下之盟, 《春秋》恥之。擅淵之舉, 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 其何恥如之”,王欽若認為澶淵之盟是奇恥大辱,城下之盟的恥辱。宋真宗無奈問王欽若:“何以洗去恥辱”,王欽若認為:“唯有封禪泰山, 可以鎮服四海, 誇示外國”。宋真宗認為有道理,於是鬧出了“天書降臨”的笑話,這只是宋朝“中原皇帝”思維作怪,戰場上打不贏,通過“封禪”找個心理安慰罷了。

如果宋朝認為是恥辱,那為什麼要籤?為什麼不繼續與遼國打呢?這說明宋朝也沒有實力再戰。

有千古一帝思維卻無實力

在澶淵之盟中,宋遼以兄弟相稱,遼國甘當小弟。但宋朝認為中原王朝是正統,把遼國看成是“夷”,認為漢夷兄弟之稱也是恥辱。不可否認宋朝有著強大的文化實力,也能代表中原王朝。但“代表”需要實力,沒有實力怎麼讓人臣服?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漢朝時,漢匈之間的戰爭不斷,漢朝也認為匈奴是“夷”,不要忘了漢朝未建立之時,匈奴就已經存在。而漢朝靠實力壓服了匈奴,最後滅掉匈奴。漢武帝霸氣的指揮漢兵在西域橫衝直撞,靠的是強大的武力。因此漢武帝有資格代表中原皇帝,也有資格稱“老大”。宋朝想學漢朝,根本沒有實力,更沒有漢武帝的霸氣。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澶淵之盟後,宋遼兄弟之稱,有的大臣就認為這違背了中原正統的思想,是宋朝的恥辱。“夷”只能稱臣,為什麼要稱弟?宋朝官員學識都很厲害,與宋朝重文抑武有相當大的關係。大臣王曾就曾對皇帝說:“春秋外夷狄,爵不過子,今從其國號,足矣,何用對稱兩朝?”

王安石對宋神宗說:“天命陛下為四海神民主,當使四夷即敘。今乃稱契丹母為叔祖母,稱契丹為叔父。更歲與數十萬錢帛,此乃臣之所恥”

,王安石也認為稱遼國太后叔祖母是恥辱。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簽訂澶淵之盟後,宋朝大臣們天天發牢騷抱怨,甚至在詩詞裡也表現出來。但宋朝大臣沒想到如何強大自身實力滅掉遼國。王安石變法也失敗了,有些文臣也發牢騷,但他們牢騷之餘並沒有正視宋朝實力。無論恥辱與否,靠實力說話。當然澶淵之盟宋朝付出了,有大臣有解釋的理由,大臣王旦曾說:“

國家納契丹和好以來,河朔生靈,皆得安堵,雖每歲遺贈,較之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他也認識到宋朝受損不大,但也有典型的中原思維自我安慰。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戰略失誤依舊不清醒

宋遼澶淵之盟簽訂後,實現宋遼和平,也符合宋遼利益,但宋遼不可能好到穿一條褲子。宋朝由於騎兵弱,在邊境貿易上,遼國又卡住宋朝的脖子,不讓人把良馬賣給宋朝。因此宋朝軍力還處於劣勢,難怪宋真宗說

:“自來契丹要陵蔑中國。”遼國對宋朝威脅肯定有,但並沒有直接的戰爭。

當西夏崛起後,宋遼之間就產生了矛盾。宋朝依舊念念不忘十六州,因為如果沒有十六州,宋朝就失去了屏障,遼國攻打宋朝就是一馬平川,宋朝無險可守。但要奪回十六州卻沒實力。

澶淵之盟簽訂後,十六州的事就暫且放一邊。宋朝實現了經濟文化的繁榮,但宋朝在戰略上失誤很多,比如西接歸義軍政權,宋朝沒有實現。特別在打擊西夏勢力上沒有一鼓作氣,使西夏力量逐漸強大,最終斷絕了宋朝與西域交往的渠道。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宋朝打擊西夏勢力上,西夏最先依附遼國,但遼夏也有矛盾,宋朝卻沒有利用這種矛盾,會同遼國滅掉西夏。最後使西夏勢力強大,成為又一個威脅。

宋朝與西夏戰爭失敗後,遼國又趁機讓宋朝增加歲幣。1072年,遼國以宋人侵略邊境為由,要求重新劃界。宋朝實力不行,只得退讓割讓七百里土地。富弼代表宋朝辦完“慶曆增幣”之後,曾勸諫宋仁宗,要秣馬厲兵發展軍事實力。但宋仁宗沒有當回事。後來金國崛起後,宋朝天真認為,只要滅了遼國就能取回十六州,卻沒想到金滅遼後不久,宋朝也被滅。

所以直到宋朝滅亡,宋人認為“澶淵之盟”是恥辱條約,卻沒有因局勢而調整戰略,最後導致滅亡。

宋朝為何對《澶淵之盟》耿耿於懷?有一種思維習慣讓宋朝走不遠

那麼“澶淵之盟”是恥辱條約嗎?回到宋朝,以宋朝人的眼光看當然是恥辱條約,但過去千年,如果站在華夏民族大盤子裡來看,這是一個民族和解條約,有誰知道多少契丹人的血液早已融入華夏一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