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孝庄是什么样的?

对对碰125


许多人对清代初年的孝庄太皇太后很熟悉,这是拜电视剧《康熙王朝》所赐。剧中的孝庄太皇太后是一位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的伟大女性,为辅佐自己的孙子爱新觉罗玄烨尽心尽力死而后已。那么,历史上的孝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孝庄皇太后(1613年-1688年),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是蒙古贵族名门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据说她端庄美丽,聪明机敏,自嫁给后金皇太极后,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是清代初期重要政治人物。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布木布泰出生。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在哥哥吴克善的护送至盛京(今辽宁沈阳市),与35岁的皇太极成婚。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布木布泰为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死,庄妃年方31岁,她在幕后奔走活动,与多尔衮联手控制政局,使自己的儿子福临顺利继位,是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从这开始,庄妃正式涉足朝堂政治。她对康熙一朝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力挺康熙皇帝顺利继位。

  顺治帝离开帝位后,庄妃反对兄终弟及,力主子继父位,亲自下懿旨由皇子中出过天花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继位,于是,顺治帝旨定玄烨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青史留名的康熙皇帝。这一举杜绝了手握军政大权的诸王争夺皇位而可能带来的巨大动荡,于国于民,都避免了一场灾难。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就没有后来占清代历史近一半时间的“康乾盛世”。

  (二) 劝勉激励康熙成为明君。

  孝庄本人自小通晓大义知书达礼,她也希望将康熙塑造成一位博学多才的有道明君。史载康熙“早夜诵读,无间寒暑,至忘寝食”。除了读书作文,孝庄还教导小康熙:“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康熙皇帝后来文武全才,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孝庄的规劝教导。慈祥温和的孝庄也影响了康熙帝,祖孙情感融洽。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孝庄病重,“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

  (三) 关键时刻为国家做出表率。

  “三藩之乱”爆发后,兵费浩大,孝庄带头将后宫金帛拿出来犒赏清军将士。如果听闻哪个省区发生灾害,孝庄就会拨发内帑钱财予以赈济。康熙一朝多次平定叛乱,孝庄屡次劝告康熙要爱护百姓,禁止军队肆意劫掠。

  孝庄竭尽全力辅佐孙子玄烨,却不像后来的慈禧太后一样垂帘听政,直接插手朝政。而是恪守太皇太后本分,循循善诱而不指手画脚,这样的政治品格真是难能可贵。

  孝庄太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历史人物,她身处清王朝崛起入关到统一承平的关键转折时期,她的儿子和孙子做登上帝位后不乏善政,也不难看出其中孝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说,孝庄的一生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阿峰讲历史


孝庄文皇后是清朝著名的贤后,一生辅佐三代帝王,亲手培养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和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孝庄在清初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周旋于王公大臣之间;她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时刻以江山社稷为重,奠定了清朝二百多年的基业。

姑侄三人 共侍一夫

孝庄文皇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贝勒寨桑之次女。因姑姑哲哲嫁给后金四贝勒皇太极后多年未育,1625年,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以求绵延子嗣。此时的皇太极已经34岁,见到侄女如花骨朵般的少女娇颜,极为宠爱,先后为皇太极诞育三女,即皇太极的四女、五女和七女。

1634年,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嫁给皇太极后,一时宠冠后宫,姑侄三人共侍一规的局面就此形成。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册封后宫妃嫔,哲哲为中宫皇后,海兰珠为关雎宫(东宫)宸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布木布泰为永福宫(西次宫)庄妃,为五宫妃嫔之末。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皇太极并没有厌弃她。1638年,庄妃诞下皇九子福临,这个儿子最终使她扬眉吐气。

儿子登基 母凭子贵

1643年8月,皇太极暴卒于盛京,死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皇太极的几个儿子中只有皇长子豪格颇具战功,受封肃亲王,因而受到正黄、镶黄二旗的拥戴。

豪格的竞争对手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是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背后有正白、镶白二旗支持。在双方僵持不下、互不相让的局势下,多尔衮提出折衷方案,主张拥戴皇九子福临继承帝位,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这一决议得到一致通过,庄妃母凭子贵,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称为孝庄太后。姑姑哲哲被尊为母后皇太后,称为孝端太后。

第二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崇祯帝自缢殉国。多尔衮被年仅7岁的小皇帝任命为大将军,统率八旗劲旅入关参战,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大军,随即占领北京。


多尔衮奉迎两宫入京,并主持迁都事宜。此时的多尔衮独揽军政大权,孝庄太后为保母子二人性命,多番周旋,忍辱负重,甚至可能搭上了贞操,才换得多尔衮手下留情,没有废帝自立。但却迫使顺治帝一再加封其头衔,从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1650年,多尔衮在关外狩猎,坠马受伤,伤重不治而亡。孝庄母子二人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少年天子 母子失和

1651年,顺治帝亲政后,将多尔衮从坟墓中拉了出来,挫骨扬灰,以泄其愤。对于孝庄太后当年忍辱负重、虚以委蛇的作法,顺治帝并不认同。

在顺治看来,他宁肯不做这个皇帝,也不愿母亲忍辱负重,四处周旋,母子二人为此失和。此外,顺治帝在情感方面也不尽人意,他先是将多尔衮指配的表妹博尔济吉特氏由皇后降为静妃,后来又对孝庄安排的新皇后多有不满。
1656年,董鄂妃入宫后,顺治才总算找到一丝做人的乐趣。只可惜这段时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仅仅四年之后的1660年,董鄂妃因丧子之痛而一病不起,不久后香消玉殒,顺治帝悲痛欲绝,万念俱空,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其后虽经劝阻,未能成行,但心如死灰。1661年,顺治命内宫太监吴良辅做为替身在悯忠寺出家为僧,顺治亲临观看剃度仪式。回宫后染上天花,留遗诏传位于皇三子玄烨后,英年早逝,年仅24岁。

老年丧子 抚育孙儿

顺治帝驾崩之时孝庄太后已经49岁,中年丧夫、老年丧子,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何其不幸。可孝庄没有时间去伤感、去哭泣,她要振作起来,教导孙儿玄烨。

孝庄太后之所以被称为贤后,便在于她从不揽权,而是在皇帝困惑不解或无法抉择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一点上,孝庄太后和二百多年后实行“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有着天壤之别,历史对她们的评价也有着云泥之别。玄烨在孝庄的精心指导下很快成长起来,他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智擒鳌拜,之后平三藩、收台湾,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在皇祖母慈爱的目光注视下完成的。西征噶尔丹期间,孝庄太后病危,康熙亲侍汤药、昼夜不离,并向上天祷告,请减自身寿命以延祖母寿数。

康熙在祭天祝文中写道:“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1688年1月27日,孝庄太后以75岁高龄病逝,按照她生前所留遗嘱,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昭陵,最终归葬于清东陵风水墙外,称昭西陵。


历史茶坊


孝庄太后确实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太后,她的儿子顺治帝是六岁登基,她的孙子康熙帝是八岁登基,都是在孝庄太后的帮助一下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而孝庄太后不像吕后和武则天、慈禧,她一心装着的是大清的江山和自己的子孙,并没有像前面三位那样专权,视皇帝如傀儡。

孝庄太后也叫孝庄文太后,因为文是皇太极的谥号,庄才是她自己的谥号,她的名字叫布尔布泰,是博尔济吉特氏,皇太极的五大妃全部是博尔济吉特氏的。

第一位是哲哲皇后,是孝庄太后的姑姑,第二位是宸妃海兰珠,是孝庄太后的姐姐,第五位是庄妃孝庄太后,她们都是科尔沁部的。另外两位是阿霸亥部的。

为什么是皇九子福临继位呢?要知道皇太极是共有十一个皇子呢,具体的原因不得而已,因为史书上没有相关的记载,只记载了这么一个结果,不过,福临是在多尔衮的拥立下继位的,那么多尔衮与孝庄文太后肯定关系匪浅。

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这个确实是一个谜,不过即使此事为虚,但是多尔衮确实经常到后宫去找孝庄太后,而孝庄太后死的时候,即不跟皇太极合葬,也不葬在关外三陵。

按孝庄太后的说法是皇太极下葬已久,不忍去打扰他,她想靠近自己的儿子近一点,但是孝庄太后也同样没在清东陵,而是在奉安殿原地起陵,总的来说,孝庄太后就是没在祖陵里。

孝庄太后对康熙的影响是很大的,孝庄自己是很喜欢读书的,而康熙的启蒙老师正是孝庄的陪嫁丫头,苏麻喇姑,所以康熙打小就特别喜欢读书,甚至到嗜读如命的地步,连孝庄太后都对他说,你贵为皇子,怎么像一个书生那样苦读呢?

康熙这样评价孝庄太后,他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孝庄太后教诲了他三十多年,如果没有老祖母(孝庄太后),是不可能有他今天的成就。孝庄太后,做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一个奶奶,她是贤能的代名词。


历史简单说


孝庄太后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皇后,没有之一,一生经历三朝,见证了大清国的创立,发展与富强。先后抚养并培育了大清朝第一位真正的皇帝顺治,和最伟大的一个皇帝康熙大帝,孝庄太后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孝庄经历

孝庄太后,原名,十三岁时嫁给了自己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之后自己的姐姐也嫁给了皇太极,于是姑侄三人共侍一夫。孝庄太后在二十四岁的时候生下来唯一的一个儿子福临,并且凭借其母凭子贵。

天下未定之时,皇太极突然离世,经过各方势力的角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因此孝庄也成为皇太后,辅佐年仅六岁的儿子登基。就这样母子相依为命多年,直到顺治长大,才算是彻底的稳定了下来。


一切本应如此,安定平稳的发展下去,但是却出了一个意外。顺治皇帝喜欢上了鄂贵妃,而鄂贵妃却染上了天花离世了,因此顺治悲痛欲绝,不久后也跟其离世了,年仅二十四岁,还有人说顺治是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出家当和尚了,这个以无从考证。

“皇位终有更替,大清江山永世长存”,孝庄太后凭借这一信念,又开始全心全意辅佐她的孙子玄烨,玄烨登基时年仅八岁,就这样孝庄又培养出一个千古一帝康熙大帝。


孝庄与多尔衮

有人说孝庄曾经下嫁给多尔衮,但是我认为这个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孝庄应该跟多尔衮有过特殊的情感。皇太极死后,六岁的顺治登基,但是这时天下未定,多尔衮作为摄政王辅佐顺治,而多尔衮常年的征战,战功无数,因此也逐渐的掌握了朝中大权,根本不将年幼的顺治放在眼里,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很有将顺治取代的势头。

而正直壮年,建功立业的多尔衮为什么没有取代顺治呢?这里就不得不说孝庄太后了,传闻二人之间有一些私情,就是看待孝庄太后的面子,多尔衮才力保顺治的。而孝庄也是顾全大局,为了保护顺治可以做出牺牲。


一心为大清

孝庄太后是真正的一心为大清国着想,无论是跟多尔衮,还是辅佐顺治,自己最后辅佐康熙。都是为了大清国的稳定,辅佐顺治、康熙也是一心教导其如何成才,如何成为一个好皇帝,而没有丝毫夺权之心。孝庄太后在清朝那是老祖宗级别的存在,一言九鼎,完全可以独掌大权,垄断朝纲,但是其要的只是大清的稳定,不但不夺权,而且放权,也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康熙这样的千古一帝。由此可见,孝庄没有一点私心,只是为大清国着想,这是吕后、武则天、慈禧所比不了的。


孝庄太后是一个伟大的皇后,我认为其是千古第一贤后。孝庄太后历经三朝,为大清国的巩固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孝庄,就不一定能有当初的大清国。所以,孝庄太后是最值得尊敬贤后。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我对一边倒为孝庄歌功颂德心存疑虑。因为大清是一个封建礼教非常重的一个朝代,后宫干政是不允许的。多尔衮那么强势都无法称帝,是碍于礼法而非孝庄私情。康熙也是在那个筐子里培养出来的。作为太皇太后,也就是给与感情的寄托吧。说决策于后宫存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