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左为何闹僵甚至绝交?后来左宗棠的一封信道出了原委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是湘军的三个巨头,他们既是老乡又有着同样的目标,彼此走的很近。不过,他们三人的性格差异和很大,尤其是曾、左之间。曾国藩崇尚儒雅,为人矜持;左宗棠恃才自负,曾自比诸葛孔明。用今天的话说,一个很内向,一个很外向,所以两人常常闹得不愉快。

曾、左为何闹僵甚至绝交?后来左宗棠的一封信道出了原委

幸好,这中间有个胡林翼作和事佬,曾、左之间的局面大致还不错。然而到了咸丰七年(1857年)的时候,曾、左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缝。这一年,曾国藩父亲去世,他便借着这个理由离开了江西战场,回湖南老家去了。曾国藩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想表示对朝廷的不满,可是这个举动遭到了朝野议论。连左宗棠也大骂曾国藩是逃兵,平时满口忠诚信义,一副道德文章的样子,实则自私虚伪。

在左宗棠的号召下,湖南官场兴起了一片对曾国藩的声讨浪潮。对此,曾国藩十分气愤,暗暗发誓不与湖南官场来往,对左宗棠更是耿耿于怀。不过这次两人闹僵,又是胡林翼出面调和。他劝左宗棠不要意气用事,而更多的时候还是劝曾国藩忍让。

但是,自胡林翼去世后,曾、左两人的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在同治三年绝交,此后八年不通音讯。这一年,湘军攻陷天京,曾国藩上奏朝廷说:“破城后,伪幼主积薪宫殿,举火自焚,无一遗孽。”意思是说,太平军的余孽已经一举荡平,此后再无后患。

曾、左为何闹僵甚至绝交?后来左宗棠的一封信道出了原委

可是,没过几天,左宗棠也上疏朝廷,说幼天王根本没死,而是跑到浙江去了。那么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战友,即便有矛盾,也不至于在朝廷面前拆曾国藩的台吧?原来,曾国藩在捷报中只字没提左宗棠早年转战江西、浙江的功绩,所以这才嫉恨,上了这道奏疏。

曾国藩得知是左宗棠在后面捅了他一刀,也不客气,他承认自己的失误的同时,也参劾左宗棠的部下攻下桐州后,也有大批太平军逃到江西,未追究立功诸将的事。至此,曾、左的矛盾开始激化,并迅速公开化,而且彼此扬言友谊断绝。左宗棠发誓,终生不与曾国藩通音讯。

其后,在办理洋务上,左宗棠又和曾国藩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曾国藩与李鸿章向来崇尚洋务,采取的是妥协的政策,而左宗棠认为洋务的关键在于“制夷”,他在西北问题上采取强硬态度,坚决抗敌。尤其是天津教案发生后,左宗棠认为曾国藩是媚外卖国,草菅人命。

曾、左为何闹僵甚至绝交?后来左宗棠的一封信道出了原委

其实,曾、左在很多问题上往往是思想和政见上的不同,孰是孰非我们不好定论。可是左宗棠自己却有定论,他后来一直和人说他与曾国藩不合,主要原因在于曾,至少有七八是曾的不对,而他仅有二三。相比而言,曾国藩却要大度一点,左宗棠西征期间筹备粮饷,曾国藩还是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而且还派出松山一军相助。

可以说,左宗棠出征陕甘及新疆,曾国藩还是给予了很大的便利和帮助,这是左宗棠始料未及的。此前,他还对人说:“我既与曾公不协,今彼总督两江,恐其隐扼我饷源,败我功也。”然而,曾国藩以国事为重,不曾像他所预言的那样,对此左宗棠非但不肯承认,而且每见部下诸将,必骂曾国藩。

曾、左为何闹僵甚至绝交?后来左宗棠的一封信道出了原委

不管是曾国藩还是左宗棠,都是有大功于国家的,也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不过平心而论,左宗棠在晚年时确实意气用事,不仅和曾国藩、李鸿章都有矛盾,其实他和当时的官场也极为格格不入。他入军机处后,与当时的恭亲王奕䜣以及同僚们的关系都不和谐,也不懂在京的为官之道。其实这也不奇怪,人非圣贤也非全才,左宗棠的特长在于治军,官场上的那些花花肠子,他确实应付不来。

吊诡的是,左宗棠曾经发誓终生不与曾国藩通音讯,却在八年之后打破了僵局。他从西北寄给曾国藩一封信函,在这份信函中,左宗棠语气诚恳,说:

“八年不通音讯,世上议论者何止千万。然皆以己度人,漫不着际。君子之所争者国事,与私情之厚薄无关也;而弟素喜意气用事,亦不怪世人之妄猜臆测……弟与兄均年过花甲,垂垂老矣,今生来日有几何,尚仍以小儿意气用事,后辈当哂之。前事如烟,何须问孰是孰非,余日苦短,唯互勉自珍自爱。”

曾、左为何闹僵甚至绝交?后来左宗棠的一封信道出了原委

曾国藩收到这封信后,亲切感油然而生,八年的恩怨终引来破冰之日。其实左宗棠所言不虚,两人的矛盾大多是国事,牵涉私人恩怨的并不多,毕竟两人都是国之重臣,宰相肚里能撑船。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去世。不久,左宗棠挽联曰: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