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潮音寺外,不僅風景好,還有這樣的傳說

全國範圍內,很多地方都有名為潮音寺的寺廟。今天說說天津塘沽的潮音寺,它有何特別之處呢?

天津的潮音寺被譽為“津沽海口第一寺院”,位於塘沽區海河岸的西大沽境內的海河岸邊,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原名南海大寺,又名雙山寺,是塘沽地區現存的唯一一座寺廟,也是船隻入海見到的第一座寺廟。

天津潮音寺外,不僅風景好,還有這樣的傳說

潮音寺外面就是海河

潮音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少見的坐西朝東的廟宇建築結構,幾百年來歷經數次修整。每年到了傳說中菩薩娘娘的生日時,這裡都會吸引眾多的佛教信徒拜佛上香。每到過年的時候,這裡還會一連七天舉辦法會。

天津潮音寺外,不僅風景好,還有這樣的傳說

潮音寺

和許多名勝古蹟一樣,關於潮音寺的來歷還有段神奇動人的傳說。相傳,原來大沽地區的人們都是以下海打魚為生的。有一天,一對姓劉的兄弟出海打漁,不料遇到了大風浪迷失了方向。他們乘坐的小船被刮到了一座小島上,飢餓的兄弟倆躺在小島上不能動彈。兩兄弟正在絕望的時候,有一個老奶奶從這裡路過,老奶奶看見他們飢餓的樣子,便取出幾粒米,放入鍋內,不一會兒競煮成一鍋香噴噴的米飯。兩兄弟得救後,老奶奶提出要隨船北上,兄弟倆欣然應允。

一路上,舟行如飛,風平浪靜,沒幾天就來到了西沽。兄弟倆將老奶奶背到一棵酸棗樹下休息,沒想到面對大海而坐的老奶奶眨眼間變作一尊泥像。在泥像的頭上還有一股清煙徐徐升起。西沽居民這才明白是觀音菩薩下界來保佑黎民百姓的。隨後,居民便集資在酸棗樹旁蓋了3間茅屋廟宇,依照觀音菩薩盤坐的方向,廟宇也坐西朝東,面向大海,取名為南海大寺。明嘉靖年間,大沽口一帶倭患猖獗,嘉靖皇帝為安撫海口的民心,撥銀重修南海大寺,御筆更名為“潮音寺”。

天津潮音寺外,不僅風景好,還有這樣的傳說

潮音寺外觀音菩薩像

重修後的潮音寺,由3層大殿、4座配殿、1座柳仙亭和南北跨院園林組成,保持了明清建築原有風格,古樸典雅。前為正殿,供觀音;南殿供小神;北殿供龍王,佔地6000平方米,成為大沽一帶規模較大、香火最盛的一座廟宇。後經清代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年間和民國初年屢次增修,尤其是康熙、乾隆皇帝的親臨拜謁,更使潮音寺蜚聲海內外。路經大沽海口的人們和附近船民慕名而至,香火也隨之旺盛起來。大沽漁民每逢出海歸來都來此燒香、拜謁,以求神仙庇護。潮音寺逐漸成為沽口沸教民俗活動聖地,歷時達數百年。

現在的潮音寺位於海河岸邊,剛剛整修完畢,成為天津塘沽旅遊必到的景點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