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饃”,雖難登大雅之堂,卻能讓食客無比滿足

牛肉饃是亳州市譙城區特有的小吃,它色澤金黃、外脆裡嫩。每天清晨,城區各個牛肉饃的攤點都會盪漾著撲鼻的香味,給每一個食客帶來無比滿足。

亳州是個不大的城市,但歷史悠久,商湯王龍興定鼎、魏武帝發跡入相,便依於這方土地。亳州是古城卻非大邑,位於皖北平原,地勢平坦,四通八達,人口稠密。明清時由於交通便利的緣故,商賈雲集,遠至西北的陝甘、東南的江浙,都有行商坐賈來本地生金髮財,到清中葉時達到極盛,成為中華四大藥都之一,又有“酒鄉絲城”的美譽,彼時富庶之名冠絕中州。

“牛肉饃”,雖難登大雅之堂,卻能讓食客無比滿足

亳州牛肉饃

亳州人生活安逸,極好口食之慾,於是四方名吃薈集,尤其西北省份的各色麵食也隨著藥商的腳步在本鄉落地生根,在百年間融合本地人的口味,發展出各色小麵食。油盒、鍋盔、油炸饃、焊烙饃、蒸鹹餅、燙麵角,名雖不雅,卻都是養人的好吃食。

至於被稱做亳州名吃的牛肉饃,更是其中翹楚。但好吃是好吃,卻由於製作環境的“腌臢”(亳州方言,意為髒)和工序複雜,被喜愛潔淨的名流士紳所不喜,是以流傳百年,卻一直聲名不顯於外,僅是亳州本地的鄉土小吃、平民美食,極少被推廣到其他地方。

“牛肉饃”,雖難登大雅之堂,卻能讓食客無比滿足

製作亳州牛肉饃

牛肉饃具有典型西北面食風格,製作時把生面和好,攤成長餅狀,包上由牛肉、大蔥、細粉為主的餡料,然後層層捲起,拍成臉盤大小、兩指厚的圓餅,再放入專門的厚鐵平底鍋中,蓋鍋熱油大火悶煎。牛肉饃的麵皮極有講究,要發得軟硬適中,極有韌性,餡料要剁得極細極碎。煎炸要到火候,外焦裡嫩。出鍋的牛肉饃,被兩把大菜刀抄起,砰的一下丟在案板上,等待已久的食客一哄而上,你要一斤,我來八兩,頃刻間就被分光了。

“牛肉饃”,雖難登大雅之堂,卻能讓食客無比滿足

烤亳州牛肉饃

牛肉饃分為焦、面、肉(餡),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以肉餡為貴,焦皮次之,面當然是最下的。當時牛肉饃是精貴的吃食,三口之家偶爾來吃上一頓,必定是丈夫吃麵,妻子吃焦,要把肉餡留給小孩子的。現下生活好了,好吃的食客卻是把焦、面、餡結合在一起的部分視為牛肉饃的精華。夾一塊,配著蒜瓣咬一口,脆的焦,軟的面,粘的餡,美味可口,唇齒流香。用亳州本地方言來說:是好吃嘞狠!

“牛肉饃”,雖難登大雅之堂,卻能讓食客無比滿足

賣亳州牛肉饃的攤位

二十年前,亳州還沒升級為地級市時,稱為亳縣。當時在縣第二中學門口,有個老菜市場,兩邊是古式老建築的各色商家,其中就有時至今日仍被亳州人懷念的馬師傅牛肉饃。老店老門面、雕花窗、長板門、紅漆方桌,古香古色。馬老師傅原在國營食堂裡掌勺,做吃食十分講究,灶臺整理得極為乾淨,店面清爽,工作時必定穿上白色工作裝,油布圍裙一日一換,把傳統牛肉饃留給人們的“腌臢”印象去掉了大半。馬師傅手藝地道,據傳,他做牛肉饃要用十九種材料做餡料,火候拿捏得極好,當時食客雲集,為亳州一大勝景。

隨著城市的變遷,昔日的老街已成往事,物是人非,而老師傅帶出的十幾個徒弟已然自立門戶,徒子徒孫開店遍及大街小巷,牛肉饃也更加大眾化。現如今,晨起的市民趕早起來上班,切五塊錢牛肉饃,就一碗甜稀飯或鹹糊嘟,便精神飽滿、神氣十足地投入一天的工作。

“牛肉饃”,雖難登大雅之堂,卻能讓食客無比滿足

亳州牛肉饃

俺們這就是個小城市,土了巴嘰的。身為異鄉人的您也別太講究,有些東西雖難登大雅之堂,不過你若有心一試,必然能品出它的好來,雖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吃食,卻比高檔酒店千元萬元的酒席更讓人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