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馍”,虽难登大雅之堂,却能让食客无比满足

牛肉馍是亳州市谯城区特有的小吃,它色泽金黄、外脆里嫩。每天清晨,城区各个牛肉馍的摊点都会荡漾着扑鼻的香味,给每一个食客带来无比满足。

亳州是个不大的城市,但历史悠久,商汤王龙兴定鼎、魏武帝发迹入相,便依于这方土地。亳州是古城却非大邑,位于皖北平原,地势平坦,四通八达,人口稠密。明清时由于交通便利的缘故,商贾云集,远至西北的陕甘、东南的江浙,都有行商坐贾来本地生金发财,到清中叶时达到极盛,成为中华四大药都之一,又有“酒乡丝城”的美誉,彼时富庶之名冠绝中州。

“牛肉馍”,虽难登大雅之堂,却能让食客无比满足

亳州牛肉馍

亳州人生活安逸,极好口食之欲,于是四方名吃荟集,尤其西北省份的各色面食也随着药商的脚步在本乡落地生根,在百年间融合本地人的口味,发展出各色小面食。油盒、锅盔、油炸馍、焊烙馍、蒸咸饼、烫面角,名虽不雅,却都是养人的好吃食。

至于被称做亳州名吃的牛肉馍,更是其中翘楚。但好吃是好吃,却由于制作环境的“腌臜”(亳州方言,意为脏)和工序复杂,被喜爱洁净的名流士绅所不喜,是以流传百年,却一直声名不显于外,仅是亳州本地的乡土小吃、平民美食,极少被推广到其他地方。

“牛肉馍”,虽难登大雅之堂,却能让食客无比满足

制作亳州牛肉馍

牛肉馍具有典型西北面食风格,制作时把生面和好,摊成长饼状,包上由牛肉、大葱、细粉为主的馅料,然后层层卷起,拍成脸盘大小、两指厚的圆饼,再放入专门的厚铁平底锅中,盖锅热油大火闷煎。牛肉馍的面皮极有讲究,要发得软硬适中,极有韧性,馅料要剁得极细极碎。煎炸要到火候,外焦里嫩。出锅的牛肉馍,被两把大菜刀抄起,砰的一下丢在案板上,等待已久的食客一哄而上,你要一斤,我来八两,顷刻间就被分光了。

“牛肉馍”,虽难登大雅之堂,却能让食客无比满足

烤亳州牛肉馍

牛肉馍分为焦、面、肉(馅),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以肉馅为贵,焦皮次之,面当然是最下的。当时牛肉馍是精贵的吃食,三口之家偶尔来吃上一顿,必定是丈夫吃面,妻子吃焦,要把肉馅留给小孩子的。现下生活好了,好吃的食客却是把焦、面、馅结合在一起的部分视为牛肉馍的精华。夹一块,配着蒜瓣咬一口,脆的焦,软的面,粘的馅,美味可口,唇齿流香。用亳州本地方言来说:是好吃嘞狠!

“牛肉馍”,虽难登大雅之堂,却能让食客无比满足

卖亳州牛肉馍的摊位

二十年前,亳州还没升级为地级市时,称为亳县。当时在县第二中学门口,有个老菜市场,两边是古式老建筑的各色商家,其中就有时至今日仍被亳州人怀念的马师傅牛肉馍。老店老门面、雕花窗、长板门、红漆方桌,古香古色。马老师傅原在国营食堂里掌勺,做吃食十分讲究,灶台整理得极为干净,店面清爽,工作时必定穿上白色工作装,油布围裙一日一换,把传统牛肉馍留给人们的“腌臜”印象去掉了大半。马师傅手艺地道,据传,他做牛肉馍要用十九种材料做馅料,火候拿捏得极好,当时食客云集,为亳州一大胜景。

随着城市的变迁,昔日的老街已成往事,物是人非,而老师傅带出的十几个徒弟已然自立门户,徒子徒孙开店遍及大街小巷,牛肉馍也更加大众化。现如今,晨起的市民赶早起来上班,切五块钱牛肉馍,就一碗甜稀饭或咸糊嘟,便精神饱满、神气十足地投入一天的工作。

“牛肉馍”,虽难登大雅之堂,却能让食客无比满足

亳州牛肉馍

俺们这就是个小城市,土了巴叽的。身为异乡人的您也别太讲究,有些东西虽难登大雅之堂,不过你若有心一试,必然能品出它的好来,虽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吃食,却比高档酒店千元万元的酒席更让人满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