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84):王爷们的日子,也是时好时坏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84)

贞观十七年(643年)对李世民来说,是个多事之秋。正月十七日,他一向信赖的魏征病逝。李世民痛惜不已,亲自为他题写碑文,并说了那番著名的评价:‘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也许是有感于魏征的亡故,二月份李世民就安排为功臣们作画像,张挂于宫中凌烟阁内,总共二十四人,这就是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中仍在世者十一人,不及半数。排第一的是长孙无忌,魏征排第四。魏征一没有战功,二拥戴李世民做皇帝也没他的份(相反他还帮着李建成争),排名如此靠前,可见他在领导心目中的份量。同时,也看出李世民对监督(纳谏)工作的重视。

同在二月,还发生了一件让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李世民的儿子、齐王李祐竟然在济南起兵造反!

李祐是李世民第五子,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性轻躁’,轻浮急躁。但从后面表现看,这个评价没抓住要害。他真正的问题恐怕是智商欠缺,轻躁不过是弱智的一种表现。

当时天下一统,李世民威望如日中天。李祐说穿了,不过一个在长安城里混日子的皇二代。他十五六岁才离开长安到齐州(济南)做都督,统共干了六七年,据说中间还回长安泡了两年病号,这时也就二十出头。一个既没上过战场、又缺少实际历练的毛头小子,面对李世民这样英明神武的老爹,竟打出造反的旗号。你说他不是脑子有问题是什么?

面对李祐的叛乱,李世民相当重视,派出重量级人物李世勣率大军讨伐。倒不是他认为李祐有多大能耐,这就是一种领导策略:割鸡用牛刀,意在迅速解决问题,同时给其他人一个震慑。

结果李世勣这边还没动作呢,济南那边先出事了。

中央调兵遣将之际,李祐跟没事人一样与同党们喝酒聚会,大家兴高采烈地说:“官军怕什么?我等端着酒杯,一只手就可以把他们扫平!”(‘右手持酒卮,左手为王挥刀拂之!’)你说李祐从哪儿弄来这么一帮傻子呢?

轻松读史之大唐(184):王爷们的日子,也是时好时坏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然而,傻子毕竟是少数,机灵人还是有的。李祐手下有个军务处长(王府兵曹参军)叫杜行敏。他一看立功的机会到了,暗地里召集起一帮人,很快发起反攻,没两下就攻进王府,活捉李祐。这下李世勣也不用去了,三月十五日,中央宣布叛乱平息。李祐押解回京,后被勒令自杀(赐死于内侍省)。

李祐怎么会走到造反的地步?其实李世民对亲王要求很严的。派人盯着他们一举一动,有什么问题苗头马上指出。动不动就是‘敕书戒之’、‘深责之’,发文件点名批评,把这帮人搞得精神紧张。李祐就因为这个和秘书长(王府长史)权万纪闹翻了。他认为都是权万纪告黑状,弄得自己成天挨训,一气之下把权万纪给杀了,这下收不了场才造的反。

李祐叛乱后,李世民给他写了封信:‘吾常戒汝勿近小人,正为此耳。’老子整天提醒你,别和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块,就怕你有今天。把问题归结为李祐交错了朋友。

其实,亲近小人只是表面现象,没挖到问题的根子。真正原因,在于荣华富贵,不是每个人都担待得起的。

一个人能控制和管理的资源是有限的,比方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兵。超出这个限度,资源就不再是资源,而成了负担。典型的例子如彩票中大奖。中国因为匿名领奖制情况不清楚,美国人有个统计,彩票中奖者破产率高达七成,尤其头奖得主,大多数人下场不妙。有吸毒的、赌博的,还有陷入凶杀案的。多数人五年内变得穷困潦倒,甚至比没中奖前更惨。原因千万条,根子就一条——驾驭财富的本事,不会和大奖一样从天而降。

李祐生作皇子,等于人生中了头彩,他拿什么来担负这份富贵?

只有两种途径:要么天生英才,要么多加历练。从实际情况看,两条他都不占,这就注定了他的结局。

当今世界一些大财团,往往叫后辈们从基层干起,慢慢积攒阅历,最后才走上高管岗位。李世民那时候可不是这样子的。皇子就是皇子,决不可能去做一般公务员,往往十几岁直接就当上市长省长。请问什么样的少年班,能达到这种培训效果?

所以生在皇家,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说幸运,荣华富贵不求自来;说不幸,不是自身努力得来的东西,总归不那么靠得住。翻翻各个朝代宗室传记,得善终的不多。固然有他们身处政治漩涡的因素,但德不配位、能力配不上地位,同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个道理古人其实也明白。但他们又面临两难:一方面,古人是家天下。荣华富贵,本就该兄弟儿女们享受,你不给我给谁?况且,自家人总比外人靠得住。藩王藩王,就是叫他到各地去做官、主政一方,当中央的藩篱,万一有个什么事,可以作为屏障和支援。另一方面,就是刚才说的,可能他能力或者品行不够,给你瞎捣蛋,甚至如李祐一样,不但不拥护中央,反而还要造反。

这个问题,实在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历史上王爷们的日子,也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高官厚禄、作威作福,坏的时候严加看管、简直和囚犯没两样。而李世民这时候,国家刚建立不久,对这方面事情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

贞观五年,李世民曾经考虑过恢复封建制,‘上令群臣议封建。’所谓‘封建’,叫封土建国,就是给王爷们划块地建个小国家,让他们子子孙孙在那块地盘上做土皇帝。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国中有国不是什么好事,还是由中央统一管理为好。最后折衷一下,不正式建立封国了,叫这帮亲王到各地去做都督。管的地盘不太大(几个州),权力也有限(州里干部由中央任命)。只要你不犯大错,这都督的位置可以子子孙孙传下去。所以才有了李祐做齐州都督这个任命。

从李祐下场看,李世民这个四不象的改革不怎么成功。李祐是庶子(非皇后生的儿子)、地位也不是太重要(基本没有接皇帝班的资格),出点事很快就能平息。而接下来的问题,就不是一个军务处长能解决那么简单的了。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