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不能“拼”的时候,逼高级职称老教师“退位”合适吗?

当下,在对教师职称的各种议论中,有一种说法比较惹人响应:“高级职称教师如果不上课了,就该将其职称和待遇拿下!”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是教育的局内人——教师,更有不少媒体。

《瞭望》新闻周刊是一家较为知名的杂志,在《兴安盟的教改实践》一文中曾宣称,职称改革,“就是打破职称终身制,实行‘因需设岗、因岗聘人’”,一句话“只要不在相应岗位上,就不再保留教师职称工资和待遇。”

4月9日的工人日报这样报道,“记者了解到,由于评聘合一,部分老教师尽管评上了高级职称并享受待遇,但由于教学能力限制只能转为行政岗位,反而挤占了一线青年教师的职称名额。”

某地职称改革试点,更是把打破教师职称聘任终身制,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新聘岗位按规定确定教师工资待遇作为创新的亮点和特色,大宣特宣。

高职称的老教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教课”“占名额”成了他们“罪过”,好像,当下教师“职称评聘难”的原因都在这些高职称的老教师身上,只要把他们“干掉”,职称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里,我不想就此问题做过多的解释,只想说说读了近日4月9日人民网上发布的一篇《每个人都有“不能拼”的时候》文章后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不能“拼”的时候,逼高级职称老教师“退位”合适吗?

“无论业绩好坏,职位高低,也不管是老员工或者管培生,不管是身体原因还是家庭原因,凡是不能拼或者拼不动的,都要淘汰掉或协商解决掉。”这是某互联网公司最近被曝光的内部邮件。消息一出,在网上引发热议。

报道说,企业不养闲人,这是一般常识。对绩效差的人“末位淘汰”,虽然在法律上有一些争议,但仍在可理解的范围内。而“不管是身体原因还是家庭原因”, 只要干不动了,“不能拼了”,就要一概被淘汰,则实在让人不可理解和接受。

报道说,“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不能拼的人’,只有多些人文关怀、多些人性色彩,这样的企业才有温度,才会培养出员工的归属感、忠诚心。”

每个人都有不能“拼”的时候,逼高级职称老教师“退位”合适吗?

尊老爱幼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上古的时候,有一种民俗叫“弃老”,那个时候,是因为生产力极其低下、剩余产品不足,社会上养不起“无用”人。

后来,随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我们的社会从“弃老”转到了“敬老”,这是人类文明质的飞跃,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更意味着人类对“经验”和“知识”代代积累传承的日渐重视,更蕴含着人性的觉醒,蕴含着人类逐渐学会对每一个个体成员生命的尊重。

当下,我国对离退休干部的尊重,对退休公务员的待遇,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免费坐公交车、逛公园享等待遇、在农村,国家还为他们发放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在每个家庭中,对父母、老人的尊重与孝敬莫不过如此。

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里,都曾经或长或短地存在过“弃老行为”。从“弃老”到“敬老”习俗的转变,是人类文明一次质的飞跃,它不仅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更意味着人类对“经验”和“知识”代代积累传承的日渐重视,更蕴含着人性的觉醒,蕴含着人类逐渐学会对每一个个体成员生命的尊重。

企业尚不能淘汰“不能拼”的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却非得在职称待遇上要复古——弃老,这不得不说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是一种历史文明的倒退!

老教师是否年轻过?他们的职称是否是因为年龄大自然就戴到了头上?他们是否拼过?高级职称任职条件中的“教研”和“指导初中级教师成长”职责的涵义是什么?年轻教师是否也会变老?我想,那些看高职称老教师一直不顺眼的人是否想过这些问题?再冒昧地追问一句:持这种观点人的,想必是家中没有了老人,也或许也存在着一种幻想,那就是自己永远年轻,长生不老?

每个人都有不能“拼”的时候,逼高级职称老教师“退位”合适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