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上有没有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余世铖


另类君答题:-)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主因是“巴夏礼事件”。

巴夏礼是英法联军与满清政府谈判的代表。1860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当英法联军在天津和通州时,巴夏礼代表英法联军与满清政府交涉,当时所谓“通州谈判”。

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清政府答应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枝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在巴夏礼面见皇帝“跪与不跪”这一点上争执不下。

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

巴夏礼说:“我不是中国的臣”。争辩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

清政府则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

巴夏礼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兵临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嫔妃仓皇出逃。圆明园落入侵略军之手,接着是连续两日的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三日后,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生还的仅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是七至八块。

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见到人质和尸体后,认为只有毁圆明园才能让中国皇帝“受到应有的教育”。于是辉煌的皇家园林就成为联军报复和泄愤的对象。

综上所述,圆明园被烧毁属于被侵略的事件,然而满清政府的妄自尊大和腐朽也难辞其咎。

二十年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时候,将北京城划分为八个区,分别由八国军队分割占据,这和二百多年前满清占领北京时是一样的!

妄自尊大的满清皇族也算是得了报应,咸丰皇帝的妃子被联军士兵轮奸后回家上吊自杀,其他皇室女眷因为慈禧逃走时吩咐“不得擅自离京”都滞留在皇宫及王府,她们落在联军士兵手里下场可想而知,八旗军当年在北京对明朝皇室女眷犯下的罪行,也终于等来了回报!


另类文史


诚邀,如题。应该说,现在的初中历史课本由于深度的原因,只是提到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件,但是并没有过多的叙述这个问题。



火烧圆明园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事件。

中国历代王朝,皇帝的爱好各有不同,如宋朝皇帝爱诗书,唐朝皇帝爱马球,而明清两朝的皇帝则偏爱园林,特别是清朝,有清一代,康熙,乾隆和后来的慈禧都喜欢打造园林,圆明园更是万园之园。据史料记载,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在道光年间基本成型。此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一百五十余景,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然而1860年,万园之园变成了一块废墟

英军焚毁圆明园,按照英国人的说法,是因为有三十七名英法俘虏在圆明园受到了虐待,所以要焚烧圆明园来作为报复,但是经过史学界的研究,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他们为了掩盖劫掠圆明园的罪证,销赃灭迹”。


以上就是小编得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我已经多年没有翻过中学历史教材了。但是,我很好奇地想问:

历史课本有没有写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很重要吗?

中学的历史课课时是很有限的。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历史发展有基本的把握,不需要讲太多的细节。如果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会继续去了解细节的。

涉及到圆明园的问题,学生只需要知道:

1、圆明园是什么时候烧的?

2、圆明园是谁烧的?

3、烧毁圆明园的这场大火,到底如何体现19世纪殖民主义的野蛮和残暴?

这是历史发展主干,中学生只要了解到这个地步就行了。就我的了解来看,很多人连这三个问题都答不好。你随便在网上一搜,就能看到无数张大嘴巴在讲“八国联军”如何火烧圆明园。

等到大学阶段,历史学习的目标就不在于了解历史脉络,而在于学会如何研究历史。

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有必要搞清楚圆明园被焚毁的原因了。当时英国的统帅、公使都留下了回忆录以及档案,把其行径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

由于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外为修约问题展开谈判时的一系列外交龃龉,英国要对清朝进行惩罚。火烧圆明园就是最好的报复方式。通过留下一片无法修复的废墟,给中国人留下永远的印记。

总而言之,我不觉得历史课本掩盖了什么秘密。真正掩盖秘密,淡忘了野蛮的人,恐怕并不是我们。


HuiNanHistory


答:不但历史课本说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语文课本也说了。

先来看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第21课,该篇课文叫《圆明园的毁灭》,里面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即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原因是“销毁罪证”。

历史课本上的火烧圆明园事件出现在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里面的介绍为:“……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看,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原因是“为掩人耳目”,与语文课本说的“销毁罪证”是同一回事。

但这并非历史真相。

事实上,英法联军是共同抢掠了圆明园里的珍宝,但放大火焚烧的,只是英军,法军没有参与;而英军放火焚烧圆明园,并不是为了“销毁罪证”或“掩人耳目”。

英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英军统帅格兰特在私人日记里面表达得清清楚楚:“因为清政府对大英帝国带来的西方文明过分抵触,并对前来散播文明福祉的英国人大肆屠戮、残杀,因此英军有必要对大清帝国施以严惩,因此火烧圆明园就是最好的报复。”

英国全权驻华公使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也讲:“彻底焚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下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领了北京。”

即英国人烧圆明园,并非“销毁罪证”或“掩人耳目”,情形恰好相反,是“要对大清帝国施以严惩”,并且“留下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

对于抢掠圆明园,英国人和法国人都认为是“胜利者”的必然行为,他们公开说“复至圆明园拿取物件,众兵分用”。

中国人认为他们会因劫掠他人宝物而产生羞耻,从而要纵火焚烧“销毁罪证”,完全出于臆想。

一句话,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是为了劳军和庆祝胜利;英国人焚烧圆明园,是要“耀武扬威”,是要对清政府、对清朝皇帝进行最严厉的精神上的打击,迫使清政府彻底对外妥协、对外屈服。


覃仕勇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不会说了。

根本原因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没有打开中国的门户,只是打开一点而已。

所以,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利益。

但火烧圆明园则不一样。

洋鬼子搞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没有直接联系。

之所以火烧圆明园,是对清政府折腾死巴夏礼使团的报复。

当时满清高层愚昧无知,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基本国际惯例都不遵守,将巴夏礼39人关押虐待,折磨死了一半。

更关键的是,这又是在八里桥惨败以后抓得,这不是摆明了找打吗?

这就犯了众怒,也给了洋鬼子报复的借口。

英法联军多次宣布,烧掉圆明园是对屠杀使团的报复,是对皇帝个人的羞辱。

为什么满清高层愚昧到去抓使团?就是三国演义的七擒孟获看多了,以为抓住一个洋鬼子的头头,敌人就自己垮了。岂不知巴夏礼只是一个高级官员而已,抓不抓无关大局。

结果,洋鬼子烧掉了圆明园。

需要说明的是,烧不烧圆明园和中国老百姓没半毛钱关系。

圆明园是皇帝的私人花园,等于王健林的一个花园被烧了,管老百姓什么事情。

又有说洋鬼子是为了抢劫,然后毁灭证据,不否认有这样的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

如果洋鬼子真正是为了抢劫,干嘛不去抢紫禁城,反正北京都被占领了。

其实洋鬼子烧圆明园,还有恐吓皇帝服软的意思,你如果还不投降,就把紫禁城都给你烧了。

可以说,执政搞成这样,真TM丢人现眼到极点。


萨沙


在我们的历史书中是没有直接、清楚描写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原因的,历史教科书中描写了这件事情的经过以及英法联军的侵略意图。

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愤怒得要把代表着中华建筑文化瑰宝的圆明园付之一炬,教科书上却有些语焉不详。

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首先我们将时间回归到19世纪60年代也就是1860年的清朝晚期。

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八国联军事件是在20世纪初的时候出现的,这二者之间相差了整整40年的时间。

而那段时间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还是有些小瞧西方人的,当时并没有把他们当一回事。

因此西方人为了获取他们想要的利益,就找了各种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个时候他们的行为是昭然若揭的,那就是赤裸裸的侵略。

他们先是在南方的广东和清政府交了手、然后又来到了天津用强大的炮火震慑住了清政府,因此当时清朝的咸丰皇帝在害怕之下就同意了和西方国家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

在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同意之后,西方国家的军队没有继续进逼北京,他们派出了使团,想通过一种表面和气的态度达成他们想要的协定。





因为跪拜引发的生死冲突

不过在这支由英国、法国两个国家组成的使团见到咸丰皇帝的时候,意外却突然发生了。

这个时候咸丰皇帝端起了当年乾隆皇帝接见外国使臣的架子,一定要让这些外国使臣跪着才能和他们签订协议,仿佛只有通过这种古老的礼节才能给自己找回最后一丝面子。


不过因为英法两国的使臣觉得跪拜太过于伤尊严,所以他们和咸丰皇帝僵持了起来。

他们的僵持引发了咸丰皇帝的怒火,因此他就直接让身旁的大将僧格林沁带人强迫他们向咸丰皇帝跪拜了下去。

在他们的武力胁迫下,不少外国使臣被迫向咸丰皇帝下跪了好几次,不过他们坚决不肯跪拜的态度是咸丰皇帝没有见过的,也因此导致他的怒火越来越大、有些压制不住。

于是他下令把这由英法两个国家组成的39人使团关押了起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关押在了圆明园的牢房中。


而咸丰皇帝为了惩罚这些外国使节不向他跪拜的罪名,所以把这些人以跪拜的姿势严实捆绑了起来。

咸丰皇帝把这些人绑起来后,并没有给他们提供食物和水,在最终英法联军解救这些被关押起来的人时,他们只剩下了19人,其他人都被饿死、被折磨死在了监牢中。

英法联军对咸丰皇帝个人的凶狠报复

咸丰皇帝的这一个举动彻底惹怒了英法两国的军队,不过他们担心激起的民怒太大、怕杀死咸丰皇帝会影响他们在华的收割利益,因此他们并没有杀掉咸丰皇帝报仇。

不过他们没有杀咸丰皇帝并不代表他们要忍下这口怒火,他们在当时就制定了抢劫、焚烧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五大皇家陵园以及皇家三大山林的计划。


为什么会选择对这些地方下手而不对当时影响最为巨大的紫禁城下手呢?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他们是以报复咸丰皇帝的名义攻入北京城的。

如果抢夺紫禁城或者焚烧紫禁城的话,那就是彻底无疑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挑衅,这样做的话,他们会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处境,因此他们不会做如此引发民怒的事情。

于是他们就挑选了圆明园等五大园和三大山的皇家私产为目标下了手,在抢夺无尽的珍宝之后,放火把这些地方通通烧得一干二净。

而他们为了摆脱入侵的嫌疑、声明只是单纯向咸丰皇帝报仇的名义,因此他们的军队在进入北京城的时候并没有对百姓们进行骚扰。

这就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当时他们烧的不只有一个圆明园,还包括了当时与圆明园齐名的其他皇家陵园、山林,这些都是咸丰皇帝的私产。

咸丰皇帝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无辜的对象

在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知道肯定有人会忍不住会骂了,不过希望大家保持一丝理性。

因为英法联军侵略的事情是一件铁证如山的事实,他们逼迫我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他们从圆明园中抢夺的珍宝、他们火烧如瑰宝一样的圆明园建筑都是真实发生的。


虽然他们也有着他们的借口、有着他们的理由,但是他们的罪恶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的。

这份屈辱的历史我们也应该铭记,不过大家不要忘了咸丰皇帝所做的事情。

如果咸丰皇帝是因为有着非常崇高的民族气节、有着非常高尚的国家大义而坚决抵抗英法联军、而誓死不签订条约而导致圆明园被烧的话,那我们对他应该产生一种敬佩之情,也可以把他称之为英雄。

但他是因为这些事情才导致圆明园被烧的吗?

不是,当时他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根本没有提起丝毫的胆气,在导致那些使臣被关押至死之前他还惶恐万分地正要去签订那些条约。

之所以会引发后来的种种事情,完全是他在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还要摆他皇帝的架子,正因为他的讲究,这才导致了圆明园的被烧。

从这方面来说,英法联军是圆明园被毁的最大罪人,而咸丰皇帝自身也摆脱不了关系,他身上的罪孽也是非常严重的。


说到这里一切事情都已经明了了,这篇文章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能完全被一种态度给左右了想法。

世间万物不都是太极,与黑对立的不仅仅只有白,还有那与黑有着相同颜色的黑,难道与坏人搏斗的就只有好人吗?不,还有更多是黑吃黑的人。

所以说这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咸丰皇帝违反了使节规矩、导致英法两国的使节死在了地牢中这是说不过去的,完全是因为他贪图面子所导致,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英法联军把怒火倾泻到了圆明园中。


孤客生


至少在我上初中和高中时,历史教科书上虽然讲到了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但并没有在书中写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但我个人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很正常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没有必要!


在论坛里有时经常看到有些网友说这样的话,抗日战争时国军的22次会战为什么不写到教科书里,鸦片战争清朝与英国的各次战役为什么不写到教科书里。。。。请大家搞明白一点,作为学生尤其是初中高中生,学习历史,直接记住相应的历史大纲和主要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即可,考试也只会考这些东西,细节上的历史,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去了解,那是课外有兴趣才需要了解的东西,毕竟在学校,考的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而不是中国抗日史,鸦片战争史。。。

或者说得粗俗一点儿,如果火烧圆明园的前因后果非要写到历史教科书里,那八里桥战役要不要也写在教科书里,冯婉贞抗英也要不要写到教科书里,前期的亚龙湾事件和马神浦事件也要不要大书特书全写到教科书里,那估计这一个学期的历史课上,就都得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了,因为内容太多了。。。


所以在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中,很多细节东西,尤其是一些没有影响到历史进程的东西,没有必要写到教科书里,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往里写,那12年寒窗就用不着学别的科目了,光是各种历史就够你背的了,当然,这说的有点儿越来越远了。

言归正传,火烧圆明园,它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国耻,但是这次事件的出现并没有影响到历史进程,也没有改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局,所以对于这件事没必要大书特书,至少在历史教科书上就该如此,所以没有必要写的那么细致,这是火烧圆明园没有在历史教科书中写明火烧原因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原因,例如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前,在谈判中清政府曾经虐杀了英法代表团的人员,这也成了后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借口之一,还有,在火烧圆明园的时候,一些居住在北京的中国老百姓也趁火打劫,也参与了抢劫和焚烧,这些东西谈不上理亏,但至少在历史中是不和谐的,所以也没有必要记录在教科书上。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第一点,没有真正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通常很少出现在教科书里,有兴趣的话大家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去看其他的历史书籍,反正我国的历史并没有回避这些东西,只是没有必要一股脑的全写到教科书里。


辽宁资深球迷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英法火烧圆明园是为了销毁罪证。论从史出,虽然英法洗劫圆明园不假,但火烧圆明园的真相真的是为了销毁罪证吗。

一,英法火烧圆明园是为了给清朝统治者一个最严厉,最直接的精神打击和惩罚,从而直接让清朝政府屈服。根据记载,英军统帅格兰特曾说

额尔金爵士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成,所以我们决定将他那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平地。

二,火烧圆明园并不能掩盖罪行,因为英法洗劫圆明园是在光天化日下进行的,火烧圆明园势必让英法的罪行变的更加严厉和深重。果然,火烧圆明园被慈禧,清朝政府,乃至国人都视作国耻。

三,关于英法火烧圆明园是出于销毁罪证,对此说法并没有史料证明。

最后,火烧圆明园的仅英军,法军并没有参与其中,甚至反对英军火烧圆明园,当然,他们并非是出于对清朝统治者和中国人民的同情,而是怀有更加险恶的用心。即为

“两个强盗劫掠,一个强盗放火”

法军认为很快就能同清政府签订协议,火烧圆明园完全没有意义,如果没有火烧圆明园,也许法军可以狮子大开口。


五味社


历史课本上当然说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了,历史课本中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之后,冲入了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搬走的东西全部搬走,想办法用大车全部给拉走,实在拿不走的他们也不留下来,他们选择了破坏,总之就是要把这里破坏个一干二净,之后为了掩盖抢劫的事实他们将圆明园给烧了,这便是课本中给出的原因。

那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真的只是因为抢劫之后掩盖事实吗?当然不可能,回顾历史,英法联军在去圆明园的时候可不是偷偷摸摸去的,人家压根不觉得这是去抢劫,可以说是正大光明走进圆明园的,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是去干嘛的,联军进入圆明园,总不会有人傻到以为他们是里面观光的吧?

英法联军烧抢劫圆明园的事实他们也没打算隐瞒,他们就是故意的,烧了圆明园其实也并不是什么掩盖罪证,他们做这件事,其实是在惩罚清政府。同时也是在警告清政府,他们知道这里是皇家园林,才要抢这里,烧这里。他们想要清政府知道不能惹他们,一定要妥协,所以他们才会这样做。

在当时不仅仅是圆明园被毁,还有很多地方都被毁了,这一切都是做给清政府看的,至于抢劫的事实他们就没想着去掩盖。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还有人建议毁故宫,最后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实行,因为他们是来立威的,故宫在清朝人心中的地位太高,不能毁掉,有可能毁坏之后,反而起到反作用,才选择了圆明园等地。

这件事也告诉了大家一个深刻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如果自己够强大,英法联军敢这样肆意妄为吗?这绝对算得上是奇耻大辱。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烧毁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但紫禁城却毫发无损,历史课本上限于篇幅的原因,没有写明前因后果。

首先科普下什么是圆明园,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始建于1709年,面积共350公顷,建筑面积20多万方。

清帝每到夏季就来此居住、办公(荒淫享乐),也称为夏宫。后同治皇帝欲进行修复,迫于财政压力终止。后经匪盗打击、民众搬走石料作为建房材料,终成今日模样。


一、鸦片战争后,清庭上下仍没有学会外交方式和思维。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廷不仅付出巨额战争赔款,还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不过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并没有吸取教训和反思,改变和适应现代外交和思维,仍然保持天朝上国的姿态,一切就像没有发生一样。

第二次鸦片战争本来完全可以避免,起因是因为换约问题。第一次鸦片战争过了十多年,英法两国要求是增加通商口岸和互派大使,但双方纠结于跪拜问题。

英法代表要往北京递交国书,而清朝坚持要求代表向咸丰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双方很多年,西方人只有见耶稣圣像时才会跪拜,清廷的要求有些强人所难。

在乾隆、嘉庆时期就曾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矛盾再度激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现代外交礼仪爆发的一次战争。

在清朝迂腐的外交礼仪观念下,双方谈判破裂,英法两国认识到,只有战争才能迫使清廷让步。借助亚罗号事件,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在攻陷了广州以后一路北上,准备进攻天津大沽口。

清庭为了保住北京,要求英法联军派代表到通州谈判。英法联军派出了以巴夏礼为首的39人抵达通州,双方爆发了激烈争吵。

清庭代表僧格林沁不懂得什么外交礼仪,立即将英法这39人全部拿下,将巴夏礼关进刑部大牢,其余37人被关进圆明园。

随后僧格林沁率领3万满蒙骑兵攻击英法联军,清军在联军阵前伤亡15000以上,英法联军损失极其轻微,僧格林沁大败。咸丰皇帝闻讯带领大臣和后妃2000多人逃往热河。

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以后,发现37人只剩下了17人,其余那20人已经被活活饿死。刚刚从刑部大牢救出来的巴夏礼勃然大怒,他向英军主帅额尔金提出了报复的要求。


三、英法统帅在报复的方式发生了分歧,最终选择了圆明园。

法军主帅孟托班建议直接焚毁紫禁城,这是清朝皇帝权力的象征。摧毁了它就等于重创了清廷,迫使他们屈服。

而英军主帅额尔金不同意,额尔金认为得罪他们的是清朝皇帝,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烧毁了紫禁城很有可能殃及北京城内的居民,这样做得不偿失。

圆明园是清朝皇帝的私人园林,烧毁它是最合适的。就这样,英法联军先是洗劫了圆明园,随后一把火烧掉了这座万园之园。现在我们的教科书只讲述了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却没有讲酿成这段屈辱的前因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