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悲歌: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到底亡於何

讀史多載,一開始對明末滅亡很不理解,不到20萬的滿人為何能最終定鼎天下,而統治2億多漢人達將近300餘年。

細讀明末歷史,真是一片混亂,時無英雄,豎子成名,可悲可嘆。

而一切始作俑者,無他,崇禎也。


大明悲歌: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到底亡於何


明亡,有人語亡於黨爭;有人語亡於天災;有人語亡於晉商;有人語亡於東林。

其實一切的一切根源都在於最高領導人,崇禎皇帝。

為何?

崇禎皇帝登基之時,大明有亡國之兆,並無亡國之實,而作為大一統的皇帝,崇禎是有實權的,他並不是漢獻帝,也不是兒皇帝,他手握乾坤,一言九鼎的華夏第一人,不管是黨政,還是賦稅,還是軍事,都是他說的算,別人只有提意見的權力,沒有反對的權力。

然後國家每況愈下,政府赤字嚴重,難道不是他執政有問題?

大明悲歌: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到底亡於何

有人說崇禎勤奮,每天只睡2個時辰,可惜,統治一個將近2億人口的國家,光靠勤奮怎能夠用,崇禎不會用人,是他最大的問題。

明亡三大原因:東林黨爭,農民起義,後金(大清)崛起。這三點都和他用人不善有關。

這三大原因,其實不是第一次出現,歷朝歷代都有過先例,也都有解決辦法,但由於崇禎不是太子出身,很可能沒有受到良好的前期教育,知識儲備薄弱,兩眼抹黑,越做越忙。

黨爭最好的解決辦法,不讓一黨獨大,皇帝居中,掌握乾坤,不說太遠,就他50年前的前輩嘉靖皇帝就玩的爐火純青。可惜,上臺後將閹黨一棍子打死,東林越做越大,大到可以威脅了皇權,後期崇禎政令不通,可見一斑。

農民起義根源在於土地兼併,歷朝歷代幾乎都亡於此,儒家思想,士農工商,士紳不交稅,皇親不交稅,商人不交稅,明末百姓耕地不足十分之一卻交天下之稅,那肯定把地都賤賣給了士紳皇親,一旦天災降臨,再加上點人禍,流民四起,天下大亂,李自成被孫傳庭打到剩18個人進了河南,轉年又有幾十萬人跟隨可見於此。


大明悲歌: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到底亡於何

異族入侵又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從匈奴到遼金,從蒙古到後金,只要不是成吉思汗那麼雄才大略的君王,一般是不能滅國的,後金當時不足20萬人,按理是不可能推翻明朝的,可惜君王難道不應該外柔內剛麼?給後金點甜頭,和親一下,先安撫住,把主要兵力先解決農民軍不好麼?

大明悲歌: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到底亡於何

大明悲歌: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到底亡於何

大明悲歌: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到底亡於何


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網上好多人這麼褒獎明朝,我每次看到都感到好笑,朱元璋起兵後就像元朝稱臣過,影響了他後來雄圖偉業了麼?秦皇漢武都有和親之事,難道不是千古一帝?硬剛不退,國破身死,引得異族入侵,百姓傷亡何止千萬,難道幾千萬條性命不比這所謂的氣節重要?

大明悲歌: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到底亡於何


大明悲歌:漢人最後一個王朝到底亡於何


上吊煤山時,寫下大臣誤我,朕實非亡國之君。每讀於此,內心感覺崇禎是絕望的,他沒有其他亡國之君的惡習,不貪戀美色,不窮兵黷武,也不貪腐愛財,不寵信奸佞。相反,他很勤奮,他確實兢兢業業,雖然能力有限,可能命不好,如果早生百十年,不敢說是中興之主,但肯定少不了守成之君的美名。

可惜,命運車輪如此,如之奈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