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引文版本:

《病隙碎笔》: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来到人间》: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一)

去北京的时候,我选的旅店在东土城路,离中国作协很近(我是到了旅店以后才知道离中国作协很近)。当时我只知道地坛就在旅店不远,只有两公里,我心想我可以走过去。

白天要看博物馆,实在抽不出时间去地坛。傍晚返回旅店时,一看,地坛还没有关门,正好过去凭吊一下史先生。门票几块钱,不贵。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我去得晚了,方泽坛、斋宫之类都关着。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我本以为地坛里会有史铁生的铜像,或者设一块碑,但是绕行一周都没有看见,也可能是我没有留意到吧。现在这里有一片地设计成“中医药养生文化园”,里面分为肝、心、脾、肺、肾等各区,一群老伯伯、老奶奶在这个文化园里顺着肝区、心区等等小路风风火火地快走。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史铁生笔下那个凋敝的地坛,如今可整齐了,红墙黄瓦,精神抖擞。

史铁生说他能藏在地坛的树木草丛之间——我看了一眼,那么矮的草,那么稀稀拉拉的树木,那么笔直的道路,一眼望一片,根本藏不住人。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我是傍晚去的,天逐渐黑下来了,想起史铁生那阴森森的有关于生死轮回的小说《我之舞》,觉得毛骨悚然。方泽坛上的什么保密机构大楼,在这篇小说里就已经拆除了,我自然更加看不到。

走了一圈,大约花了一个小时。这还是史铁生看到的那个幽深寂寞的地坛吗?除了一些明清建筑,它就是个开阔的、清清爽爽的绿地,树木长得并不很茂盛,没有曲径通幽,也并不多么花团锦簇。上了年龄又渴望长寿的人在肝、心、脾、肺、肾上呼儿嗨哟地疾走,还有许多北京市民们扶老携幼地过来乘凉,小朋友们呼呼喊喊地,这只是个大公园罢了。史铁生的故事毕竟已经过去了。

除了地坛,走百来米,在路对面就是雍和宫。史铁生的家就在雍和宫边,所以他能经常到地坛走走。这一片也算是北京的核心地带。虽然史铁生说在他那会子,这是城边边。

(二)

《病隙碎笔》一开始就说: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病》,第3页)

很多年前,我在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候曾经向学生推荐过《病隙碎笔》。有个学生去图书馆借了,我倒很怀疑他这样的年纪能否体会出《病隙碎笔》之中的苦乐。后来这个学生毕业了,就没再联系过。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其特殊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残疾人,他是一个经历过知青时代上山下乡的北京残疾人,他是在人生中最青春勃发的时候(二十一岁)残疾的,所以这种残疾显得尤其痛苦。残疾之后,他又罹患尿毒症等诸病,2010年因脑溢血去世。因此史铁生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病》,第6页)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网络图片

《病隙碎笔》的形式为一则一则的笔记体,每一则篇幅都不长,似乎前后则的连贯性也不大。叙事性的内容较少,文学观占了很大部分,关于精神、灵魂的思考也很多。

有很多人在讨论史铁生的宗教意识。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开始就提到《圣经》的“约伯记”,他从中得到的体会是,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病》,第8页)约伯记的内涵是深远的,已经有无数学者通过各个角度对《圣经》中这个比较“特别”的篇章作出阐释,史铁生的观点只是其中之一。这种宗教意识是他对基督教上帝的信奉吗?我不知道他的宗教信仰,如果只从文字上看,很难说史铁生相信的是三位一体的那位上帝。“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上帝是希望的代名词,“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病》,第11页)史铁生说神是尽善尽美所发出的要求与审问(《病》,第24页),

他是在生命的希望与追寻目标的意义上来谈论神——这是一种无边浩瀚的神秘力量,它有别于科学而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所谓“生命的意义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那意义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实现,那便是神性对人性的要求。”(《病》,第100页)在我的理解之中,史铁生并非是谨守教规的信徒,而是在伤痛所造成的心灵空漠中,通过向神这一至善至美境界的依归,来获得人生在世的力量,神是支撑着他的精神力量,并不是需要跪拜的偶像——“神的模样,莫如是虚”( 《病》,第153页)。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网络图片

这种神是否是迷信而应该被扫除?我以为,这种产生自渺茫虚空、彼岸世界的“神”,它意味着理想,它使人内心安定,有所敬畏,它抚慰人和鼓励人,在这个意义上看,它是人(尤其是逆境中的人)在精神上的安慰剂。

史铁生对神、神性的探索,其实是对人生境界、人生意义的思索。史铁生因为感受到生命之痛苦与短暂,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生命的思考上。作为残疾人,他一方面渴求健康,另一方面他也提出“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病》,第159页),而有别于动物生命的“我”,其核心是什么呢?是灵魂,精神是一种能力,而灵魂是一种方向,灵魂高于肉身的我也高于精神的我,以其绝对的真、善、美而成为神。“心魂才是自由的起点和凭证,是对不自由的洞察和抗议”( 《病》,第113页)就是这种对灵魂的不息追求,是他能够坦然面对惨白的生命。他的文字中没有痛苦的呼喊,只有宁静的遐思。这使我们更能体会他的清醒、执着和真挚。他中说,他的墓志铭最好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网络图片

史铁生说,爱是相互敞开。就我看来,史铁生的思想可能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他将自己最根本的性质总结为自卑(怕)和欲念横生(要),颇有存在主义将人生在世的原始动力归结为“烦”的意思。存在主义说,与他人共在则烦神,在世之在则烦忙,总之人就是在沉沦迷失。不过,史铁生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强调对于至善境界的追求,这使他这些零散的文字显得颇为清透。

(三)

史铁生作品中,除了《我与地坛》以外,最有名的大约是《我那遥远的清平湾》。《我》文读起来颇似散文,但它其实有很多虚构出来的成分,就连“白老汉”也是不同人物原型的拼接,因此一般把《我》文视为小说。

1970年的时候,有两个人都在陕西的延川县插队,他们相隔很近,很快他们又都回到了北京。史铁生摇着轮椅去了街道工厂,在鸭蛋壳上画仕女。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看,人生就像个玩笑。它有一天分了岔,那个岔让有的人上了天,让有的人入了地,而且大家还都觉得这个岔本来就在那里等着,上天入地都是理所当然。

在史铁生的小说中,我最喜欢读的也是《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因为不压抑。作为残疾人的史铁生,小说中大多蕴含着身体衰败所产生的淡淡哀愁,但《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却带着清新的气息,读这篇文章就像吃春天里新发的苜蓿——每年春天,很多市里的妇女喜欢到乡里的果园去掐苜蓿,这是开春之后土地上所长出的一种可吃的野菜,嫩嫩的,洋溢着新鲜的生命力。

至于《插队的故事》,写知青生活,在辛酸中透着有趣。知青生活的文章一般都极言其苦,因为确实苦。除了梁晓声等少数几个作家,我认为别的作家们所创作出的知青文学颇有可观之处。人性之脆弱阴暗,命运之急转下跌,都在短短数年的知青生活中体现出来。由于《插队的故事》写的是北京知青,所以这篇文章中的方言气息与《我那遥远的清平湾》相比,更有股北京味。在北京知青之间发生的情爱纠缠以外,《插队的故事》也勾勒出当时陕北农村的生活状态,那些耿直的、生动的农民形象,很难说不是对农村生活的一种美化。血和泪都被冲淡了,只有甜蜜的、留有遗憾的东西,还纠缠在心里。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网络图片

《老屋小记》写的是史铁生在街道工厂做工人时候的生活,“二十三岁时我曾到一家街道生产组去做工,做了七年”(《来》,第140页)。大约这是史铁生在北京所从事的唯一一个正常上下班的职业,在做到第五年的时候,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在第八年的时候,《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就拿到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老屋小记》也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些似曾相识,那个长跑者在《我与地坛》中大约也出现过。这个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大约是最后涉江而死的三子,因此和《我那遥远的清平湾》相比,这是衰老者衰老的故事,天真者坚持的故事,缭绕着的小插曲改变不了小说整体飘荡着的沉重与悲伤。

《来到人间》的主人公是一个先天软组织发育不全的姑娘。这个带有先天残疾的孩子为家庭以及她自己都带来巨大的苦难,这是无解之谜,小说中也没有给出一个能让我们感受到希望的答案——整个家庭都在向深渊滑落,像是在社会夹缝中挣扎的三只小蚂蚁。

《命若琴弦》讲述了一个盲琴师的故事。在这个老瞎子的琴里藏着一张纸片,他坚持认为只要他弹断一千根弦,就能取出这个纸片,获得使双眼复明的药方。当他终于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时候,却发现这张寄托了他一生希望的纸片只是一张白纸。于是他对自己的传人,一个小瞎子说,只要弹断一千两百根琴弦,就能获得药方。这很显然是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如果这个药方真的有效,何必弹断琴弦,直接取出药方不就行了?这篇小说谈的其实是信仰问题,在痛苦而漫长的人生中,是什么支撑着人们不断于坎坷里前行,是什么指引着方向,提供着动力?就是这个子虚乌有的药方。它是永远不能达到的理想,它就是人们在自己心中所树立的那个神。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网络图片

(四)

合上史铁生的书,斯人已经远去,这些章节都成了他尚未消散的痕迹。

史铁生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人生需要不断咀嚼。

幸福或者痛苦,都是我们坚持走下去的力量。光明永存于我们的心中,我们即使身体和精神上已经在沉沦的边缘,圣洁的灵魂也能够高升于青天之上。

走进史铁生的地坛,体会史铁生的人间

网络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