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闲谈趣更


要说把死棋下活,毛主席肯定是第一人。而且,一个人一辈子把死棋下活一次其实没那么难,但能多次连续把死棋下活,在绝境中找到出路,毛主席绝对是唯一的一个。

四一二之后,国共分家,中央决定发动暴动,举行武装起义,独立革命。这是被逼出来的,但真正把这个主张理论化了的,还是毛主席。南昌起义都发动了,中央还没有明确下来,一直到八月七日在武汉的八七会议上,毛主席才正式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主张,并被当时的中央所接受。

之后,毛主席就受命到湘赣边界去组织秋收起义,起义的骨干是二方面军警卫团,原本是要赶去参加南昌起义的,但是还没到南昌,南昌起义就已经发动了,没有赶上,留在了江西,于是中央决心以这个团为 骨干,发动秋收起义,毛主席奉命从武汉去负责策划和组织,实际上相当于中央派去的特派员。

但当时中央给秋收起义规定的任务是,在暴动成功之后,就转向西进,去进攻城市。这和当时给南昌起义规定的任务是一样的,目的是把部队拉回到广州去,进行二次革命。但南昌起义部队在汤坑失败之后就散了,余部一千人左右的队伍由朱德、陈毅收拢,暂时依附于江西军阀朱培德,下一步怎么办也不确定。

秋收起义发动后,一开始声势浩大,人数一度多大一万多人,但因为骨干力量只有卢德铭的一个警卫团,其他的都是农民军之类的武装,加上当时毛主席本身也缺乏武装斗争经验,不懂军事指挥,所以起义队伍很快就被打散了,只剩下了一千人还不到的队伍,接下来该怎么办,大家都不清楚。

中央的要求仍然是让毛主席和卢德铭带领这点队伍去进攻长沙。因为在当时中央主事的瞿秋白、李立三等人的认识中,仍然应该坚持走苏联路线,坚持进攻大城市,取得城市无产阶级的支持,然后席卷全国,很快革命就可以胜利了。但毛主席认为这个想法很不现实,就这点人根本不可能去打长沙,只可能是去送死。

所以,毛主席又提出,中国的实际情况与苏联不同,不应该坚持走城市暴动的道路,而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作为这条道路的第一步,就是先应该在当时大革命失败后,各地军阀林立的背景下,找到适合红军生存的地方,先坚持下来,这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先建立红色割据政权,然后逐步扩大。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毛主席发现井冈山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是军阀势力的交界地带,相对比较贫瘠,福建和江西的军阀实力当时都比较弱,所以红军是有可能生存下来的。加上毛主席得到了井冈山原本就有王佐、袁文才的队伍,而袁文才本人又是党员,于是派陈正人上山联系,最后带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走出了红色割据的第一步。

毛主席的这一小步是中国革命的一大步,是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不是毛主席先提出红色割据政权理论,先决心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南昌起义的部队实际上也很难找到更好的出路。正是在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并站稳脚之后,为南昌起义的部队找到了一个落脚点,两支部队汇合后,才建立起了井冈山根据地。


萧武


能把“死棋”下活的人,在整个历史当中是有一些,可出众的就那么几位。

1、毛泽东



纵观历史,能“扭转乾坤、枯木生春”的第一人非主席莫属。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久,毛泽东和朱德先后上了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彼时,红军的实力实在弱得可怜,几百号人,百八十条枪,就这种状况,毛泽东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极大地增加了大家的信心。

看到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硬碰硬的状况,红军吃够了苦头,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可以说,这个战略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围绕“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毛泽东又提出“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策略,以保持战斗的灵活性,并保存有生实力。

事实证明,主席的眼光非常独到,靠着主席的伟大策略,红军四渡赤水,渡乌江天险,飞跃大渡河,巧夺金沙江,如此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在1949年解放了全中国。

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毛泽东。

2、韩信



楚汉战争,如果没有韩信,刘邦打下天下的概率会低得可怜。

刘邦和项羽先后入了咸阳,可是项羽势力实在太大,无奈,刘邦被项羽送到了汉中。

谁来看,这都是个死局。

汉中相比关中大地,算得上是不毛之地,不仅山高路远,而且道路难行,只有唯一一条道路,还要经过长距离的栈道,可惜,为了安全起见,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烧了栈道。

这还不算,栈道那端,还有章邯的虎狼之师在日夜守着。

如果没有奇迹,那么,刘邦老死汉中是可以预见的。



但,韩信的出现,让困局得以突破,奇迹得以产生。

韩信被封了大将军后,一边假装在修理栈道,另一边派人暗渡了陈仓,并且连战连捷,开辟了关中根据地,让三秦大地成为了刘邦的大后方。

从此,刘邦的霸业正式启动。

这是经典的“死棋成活棋”,而创造这一经典的人是兵仙韩信。

3、朱棣



朱棣的成功,充满着太多的不可思议。

本来,朱棣造反的决心不是很大,可是侄子建文帝要削藩,而且削到了自己府上,这让前面“装疯卖傻”的朱棣太不爽了。

不爽归不爽,但还没有到必须造反的地步,可是身边那个黑衣宰相姚广孝,不断地怂恿着,思前想后,朱棣终于举起了造反的大旗。

举旗容易,成功却难。因为,这时候双方实力还是差距比较大的,朱棣明显劣势。

看来,朱棣的这步棋可能会失败。

但,朱棣的好运气却慢慢来了。

朱棣是很厉害,但重要的是,对手(带兵的统帅)实在是“帮了不少忙”。早期建文帝派了善于防守的耿炳文来了,自然,仗着快速灵活地打法,朱棣以少胜多。

这下不得了了,朱棣全军士气大振。不久,接替耿炳文的人来了,整整组织了近50万大军,看来,朱棣难逃一死了。

但,意外的是,统帅竟然是李景隆。这人朱棣熟悉,是他表侄,很草包,除了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外,没有突出战功。人们总以为名将的儿子也会是名将,特别是建文帝也这样认为。但,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很水。

这让朱棣又打赢了一仗,而且又是“以少胜多”。

难道朱棣就无人阻挡了吗?非也,能人还是有两位,朱棣死活过不了这两人的防线,一个是盛庸,一个是铁铉,两人配合太好。

眼看时间拖得越来越长,如此下去,朱棣造反失败的可能一天天在增加,掉脑袋的时刻仿佛越来越近。



大路不通啊!那就不走大路了,朱棣派人去联络的京城和宫里的内应回音了:“赶快来,我们欢迎你!”

于是,朱棣带领大军绕过了山东,直扑南京。

如果,京城此时有人坚守,那么盛庸和其他部队和京城的守兵可以两面夹击,朱棣就玩完了。

朱棣无疑是赌对了,因为内应很靠谱。

这个内应不是一个人,有太监,有官员,最重要的是有个内应叫李景隆。

朱棣到南京城下没几天,就在李景隆的帮助下进了京城,从此,朱棣的时代拉开了大幕。

死棋下活的人,有不少,最厉害的,我认为是这几位。


蓝风破晓


毛主席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无疑是军事史上“把死棋下活”最精彩的案例。

一、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国民党组织重兵对中央苏区进第五次行“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博古冒险主义等军事错误,中央红军抛弃了毛主席关于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正确建议,坚持用阵地战与国民党军作战,导致红军陷于被动,经过一年苦战,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

二、错误路线影响,红军损失惨重

长征初期,博古等仍坚持错误路线,甚至实行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军的优势兵力和围追堵截,作战不利,损失严重,特别是最惨烈的“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刚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7万人,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

三、遵义会议召开,关键时刻挽救革命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著名的遵义会议,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得意之笔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亲自调度部署,集中40万重兵向遵义进逼,妄图将最后的中央红军彻底围堵和消灭在遵义地区,1:10的兵力对比,疲惫不堪、装备落后,中央红军面临生死考验。

简单地说,中央红军面临着一盘死棋。

但毛主席毫不惊慌,他冷静、缜密、大胆,他开始发挥自己惊人的军事天赋,以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指挥红军在3个月内四渡赤水,缔造了人类战争史上“把死棋下活”的奇迹。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为摆脱敌军,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北上,在集中主力围歼尾追敌军未果的情形下,毛主席果断决策,撤出战斗,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又在面临敌人在长江北岸部署重兵围堵的情况下,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向扎西集中,寻机歼敌,是为一渡赤水,敌人没料到,也没追上。

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

一渡赤水后,蒋介石立刻调遣大兵围追堵截,当敌军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后,毛主席趁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果断决定避实就虚,立刻转兵东进,再入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激战夺取娄山关,重占遵义城,累计击溃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是为二渡赤水,敌人又没料到,又没追上。

三渡赤水,放弃遵义,调动敌人。

被牵着鼻子走的蒋介石气急败坏,3月初,又重新纠集兵力,再度向遵义进攻。

这一招正中毛主席运动战下怀,毛主席果断决策,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主动放弃遵义,于3月16日指挥中央红军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敌军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使用重兵前堵后追,是为三渡赤水,敌人又没料到,又没追上。

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天险,摆脱敌人。

敌人的围追堵截早在毛主席预料之中。3月21日,就在敌人大举反扑,即将对我军形成包围之际,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从敌军包围圈的唯一缺口钻出,突然掉头向东,在二郎滩、太平渡一线西渡赤水,然后向南急行军,迅速渡过乌江天险,直逼贵阳。

蒋介石已经被戏耍的晕头转向,正在他手忙脚乱,从各处调兵准备保卫贵阳之际,红军已在毛主席指挥下,乘虚进军云南,随后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

五、化腐朽为神奇,把死棋下活

四渡赤水前,中央红军面临死地,中国革命面临绝境,是毛主席运用自己的军事天赋,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充分发挥运动战优势,指挥中央红军如同游龙,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了战机,歼灭大量敌军,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最光辉的战例。

四渡赤水,可以说是国共两党军事领导人蒋介石和毛主席之间的直接对话。

纵观四渡赤水的整个过程,毛主席有如顶级弈棋大师,洞察全局,掌控全盘,举重若轻,气定神闲,游刃有余;蒋介石如同一个菜鸟新手,拘泥于一棋一子得失,被牵着鼻子乱跑,处处受制,招招落败,气急败坏,手忙脚乱。两人境界层次和军事能力的差别似乎也预示着两党的不同前景和中国革命的前途。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两位人物做到了把死棋下活,他们是毛泽东和邓小平。

伟大领袖毛主席

1927年中国大革命宣布失败,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遭到了镇压和迫害,国民党反动派正式撕下了革命的伪装。

在生死存亡的时刻,毛主席冷静地分析了国内形势,他严厉地批评了党内的投降主义,并且提议组织农民起义,成立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


1927年秋,毛主席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湘赣边界组织农民起义,起义军有4000余人,大部分出身穷苦家庭。在进攻大城市长沙受挫后,毛主席正确地分析了形势,在文家市的三湾地区召开了会议,毛主席建议起义军放弃攻打大城市的策略,转而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紧接着起义军来到了井冈山地区,和朱德的起义军胜利会师,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序幕。

后来在红军反围剿失利,开始进行长征的途中,面对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主席及时做出了纠正,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火种,毛主席功不可没。


可以说是毛主席数次在危难时刻挽救了党和人民军队,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的形势将会发生逆转。

在后来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对于中国革命所起到的作用,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总设计师邓小平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次会议将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特殊时期,可以说是百废待兴。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迫切需要进行一次改革,鉴于此种情况,邓小平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建议,并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这就是后来的改革开放政策。

邓小平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做出了三步策略。

第一步就是在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家庭分到了土地,进行自主经营,整个农村焕发了新的活力。

第二步在沿海城市中选择了深圳和上海等5个经济特区,进行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


第三步就是在进行南方考察时,邓小平回答了姓社和姓资的问题,打消了一部分人的顾虑,同时确立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突破了国内外复杂形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小平居功至伟,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的经济腾飞。

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们两位都用自己的伟大革命智慧,为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做出了突出贡献,说是下活了中国这盘大棋也不为过。

—END—



文史频道


日本投降后,此时的东北暂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权力真空期,虽说东北有我党领导的以东北抗联为主的十四年抗日力量作为根基,但兵力规模有限不足以影响局势。而国民党自日本占领东北后军队已经跑得精光,此时想重新控制东北又鞭长莫及,在军政方面没有任何基础,但有美国的大力支持。因此,双方都盯上了东北这一盘棋,谁能率先进入东北并得到人民的支持,谁就能占领这块黑土地,东北也成为了双方必争之地。

当时的东北战略极为重要,不仅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而且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不管是哪一方只要控制东北与华北连成一片,都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蒋委员长当然看得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想尽各种办法不断地敦促美国帮忙往东北运兵。而毛主席自抗战结束后也明确指出了争取东北的任务,准备将二十至三十个旅脱离原军区轻装上阵挺进东北,并争取得到苏联方面的支持。

可实际上,斯大林一开始并不看好处于草创阶段的我们,在1945年8月20日曾给延安发了一份电报,其内容就是不支持我们进行战争一度曾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悦,再加上与国民党签订的友好条约,在对待我军接收关东军遗留的武器装备问题上态度极为强硬。同年十月,斯大林发现陆续在秦皇岛登陆的美军和国民党军队,距离东北只有一步之遥,斯大林不能坐视不管不惜撕毁友好条约,决定延缓国民党进入东北,转而支持我军在东北扩展,同时将存放在沈阳、长春等地关东军的武器交给了民主联军,还撤走了营口、葫芦岛的苏军并转交给我民主联军驻防,斯大林不过是想利用我军来抗衡美蒋罢了。

但好景不长,斯大林为了阻止美国的势力渗入东北,开始与国民政府就东北经济合作事宜进行了谈判(最后在美国的干涉下没谈拢),完全不顾我方的利益,单方面对蒋委员长最出了巨大的让步,同意蒋的军队在东北登陆,并且同意在苏军撤退前五天允许蒋军进驻东北各大城市。但最可恨的是苏军已经表态要求我军必须撤出大城市,必要时苏军不惜武力进行驱逐,而此时美军舰队已经逼近了营口及葫芦岛。

东北国民党大军的步步压境,美国的强行介入和苏联强硬的态度,致使整个东北局势愈演愈烈,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局势就急转直下了,趁民主联军立足未稳之际,蒋委员长的精锐部队十几天内连克山海关、绥中、锦西、兴城、锦州等地,毛主席占领东北的战略决策连连受挫,一下子病倒了,东北的局势已经对我军来说已经是一盘“死棋”。

东北的下一步棋如何走,成为了军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若一着不慎很有可能满盘皆输的局面,因此,还在修养的毛主席对东北民主联军的工作做出了指示,就是在远离国民党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的东西北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发展群众并开展生产运动,使得东北根据地从无到有,一步步的建立了起来。直到1945年12月底,民主联军已经扩编到了27万人,而此时的国民党在东北总兵力不过15万人,双方的兵力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再一次验证了毛主席独创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著名论断的正确性,为走“活”东北这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年多的一些列战役后,特别是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之后,东北民主联军逐步扭转了自进入东北以来处处被动的局面,远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已经把东北这盘“死棋”下“活”了,逐步取得了战场上了主动权,国民党的执行的“南攻北守”战略方针宣告破产,被迫从进入转入了防御。直到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双方的力量一直处于在彼此消长的状态,也迫使了蒋委员长三次易帅,国民党已经被民主联军压缩在了沈阳、长春及锦州几乎动惮不得,几十万大军只能坐以待毙。


赛门之略


许家印,08金融危机负债累累,一方面借债捐款慈善,另一方面陪郑欲丹打牌几个月融资成功,扭转颓势。

王健林,17年壮士断腕卖掉酒店和国外全部资产,同时拉二马入股娱乐项目,还到期贷款两千亿,保住老命,不要小看这一招,几个月内霹雳手段完成的,和贾跃亭正好相反!

史玉柱,98年都已经凉了,被他借了一点火种,脑黄金改名脑白金,珠海转战无锡,三年时间满血复活!

马云,01和02互联网泡沫,孙正义两千万美金后没有大的融资,也不赚钱,业内慧聪挤压,业外易趣紧逼,遂决策淘宝c2c,开了一个流量新口。


飞行上云端


毛泽东:长征

长征背景

1933年9月,蒋介石下血本,动用100万部队,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这次作战,蒋介石吸取前四次围剿红军失败的经验:地形不熟悉,兵力不足。这次蒋介石采用“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依靠优势兵力:步步为营,蚕食红军。而且,为了打这一仗,蒋介石这一年从美国购买了6千多万元的武器装备,白匪一个连最少一挺机枪,装备好的能有七八挺机枪。

而红军方面,不仅准备不足,而且,还排斥毛主席的正确指挥。当时,李德和博古把持“军权”,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妄想用11万红军“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经过一年多的奋战,我军一直无法打破蒋介石的围剿,战局对红军很不利。

就在此时,我军情报人员送来了一份重要情报,中央决定突围。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一年后)蒋介石召集五省军政要员在庐山开军事会议,部署新的作战任务。参加完庐山会议的德安保安司令莫雄,是同情共产党的。于是,莫雄把参会资料(《剿匪手册》、《围剿总动员令》和《铁桶围剿计划》)给了我党情报人员项与年(时任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任机要秘书),让项与年把蒋介石的作战计划告诉中共中央。

项与年将作战计划用四角号码字典的字码编成密码,记在一本四角号码字典上。然后,将自己的四颗牙齿敲掉,伪装成要饭的,字典就藏在要饭的篓子里。他一路历尽艰辛,经过重重关卡,才从德安跑到瑞金的红军司令部。周恩来见到这份情报以后,大惊失色,赶紧组织中央三人组开会,决定“突围”。

要知道,当时,红军虽然有损失。但是,瑞金等重要地区还在红军手里。要是没有项与年和莫雄的情报,红军是不可能决定转移的。离开有群众基础的根据地,红军更危险。就是这份情报,让红军看到了危险,才决定马上转移。

长征的过程充满危险。

最初,中央红军根本没想跨雪山,走草地,搞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毕竟,中央红军有八万多人,不可能带着这么多人游行半个中国。

当时,中央红军(红1、3、5、8、9军团,以及总部机关,共计8.6万人)的计划是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可是,当中央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伤亡惨重,已经只有3万余人。

于是,眼见蒋介石明白了红军的意图,在前面部署了重兵。在湖南通道县开会时(“通道会议”)在毛主席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改道向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 中央进入贵州东部,强渡吴江以后,把追兵甩在了身后,并在遵义开了一个“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毛主席吸取了以前“投票困难”的教训,让各军团领导(林彪、彭德怀、杨尚昆、林彪、刘伯承等人)也来参会,每人一票。于是,遵义会议顺利确定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之后,就是毛主席的“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毛主席先把屁股后面的追兵甩开。但是,此时敌人在长江布置重兵,红军无法杜江。于是,等渡过赤水,敌人主力被吸引在川滇边境,毛主席发现还是屁股后面的贵州杂牌弱,于是,又二渡赤水打会遵义。

蒋介石马上又调兵,想把红军围剿在遵义地区。毛主席指挥部队向西进军不顺,又渡河向北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这是三渡赤水河。

渡河后,红军派小部队向西佯攻,吸引了蒋所有主力。然后,红军回头四渡赤水河,渡过乌江,(佯装)直插贵阳。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吓得他马上调兵增援贵阳。同时,还让人准备好飞机,准备随时逃跑。

而此时,毛主席和中央红军主力趁滇军东调增援贵阳的时机,乘虚进军云南,在5月初从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此役,毛主席牵着蒋介石的鼻子打,跳出敌人围堵,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

之后,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在四川西北部与红四方面军会和。两军会师后,召开两河口会议,分析各地情况,最终确定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此时,又遇到了分裂问题。因为,当时中央红军只有2万人,而张国焘的4方面军约8万人。所以,张国焘有想法了,不想跟着北上陕甘地区。

当时,张国焘一派甚至还想武力解决分歧。幸好,叶剑英及时报告毛主席。毛主席马上带领红一军团和中央机关等组成的中央纵队先行北上。张国焘另立中央,率第四方面军南下。而南下的张国焘损兵折将,退往西康的甘孜一带。不久,被共产国际命令取消其“第二中央”,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同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正式胜利结束。

长征时,红军将领都很年轻。

红四军副军长许世友29岁。第11师师长陈再道 25岁。红30军政委李先念25岁。红9军政治部主任王新亭26岁。纵队政委陈云29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军团长林彪28岁。参谋长左权29岁。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团长杨得志24岁。第二师政委刘亚楼23岁。 杨成武20岁。十五师政委肖华18岁。第五师师长李天佑20岁。第五师师长(“独臂将军”)贺炳炎21岁。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次写一写周总理的外交破局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日,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新生的中国百废待兴,外交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党和政府既缺乏搞外交的人才,所能利用的外交基础也几乎为零,到1949年底,只有以苏联为首的10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更糟糕的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与台湾的“中华民国”有外交关系,这对创造有利于新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十分不利。


为了尽快打破这一困局,周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我们搞外交的落脚点,是要影响和争取其它国家的人民,不管他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还是原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周总理指导新中国外交队伍为外交破局下了三步大棋。

第一步棋,叫做“一边倒”,就是外交活动全面倾向于社会主义国家,争取所有能争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步棋下得相当顺利,到1960年,包括古巴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已与新中国建交。


第二步棋,叫做“争取中间力量”。当时还有大量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广大非洲国家等,他们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1953年12月,周总理在会见印度客人时,提出了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至今仍然被频繁提及的概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上正式公开,引起巨大轰动,在中间国家之间大受欢迎,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亚洲大国纷纷与中国建交。

万隆会议期间各国代表纷纷请周总理签名


1963-1964年,周总理访非,在访问中所展示的完全尊重与坚决支持非洲国家维护本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的正义立场与大国政治家风范一时间风靡了所有受访国家,在非洲大陆兴起了一股“周恩来热”和“中国热”,从1956年与埃及建交开始到1971年,共有25个非洲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在广大亚洲、非洲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一步棋,被周总理走神了。

第三步棋,叫做“因势利导”。这是周总理外交战略中最精彩的一步棋。从1954年日内瓦会议开始,周总理指导外交团队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分化瓦解,各个击破,1964年1月,法国与中国建交,这一“外交核弹”震动了整个欧洲,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说:现在同新中国建交,总好过将来我们去求他们和我们建交。


周总理外交生涯最为经典的一幕,莫过于1972年促成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引人注目的是,双方会谈前,尼克松总统出于对中国总理的敬仰,主动为周总理脱去大衣。这一外交破冰使得正因一系列边境冲突与中国交恶的苏联深受震撼,不得不主动采取缓和措施,中国北方边境的安全压力大大减轻。同时,受这一事件影响,1972年英国,西德,西班牙,希腊等欧洲国家集中与中国建交。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顶住国内压力访华,四天后中日建交。在随后的酒会上从来不敬酒的田中首相不胜酒力,但仍然破例红着脸向周总理敬酒,令日方随行人员目瞪口呆。


总理的第三步棋,让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火箭式提升,不仅彻底砸烂了东亚病夫的牌子,更成为了国际上我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

到周总理去世时,新中国已与10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占今天与我国建交国家数的60%。周总理作为新中国外交工作之父,一手营造了今日中国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为我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敬爱的周总理千古!人民的总理,您永远活在祖国人民心中!


每日一段历史


张宗昌,绝对非张宗昌莫属!

1923年,张作霖再发定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在奉军内部进行大阅兵,张宗昌1920年后就带着一帮土匪兵寄居在张作霖手下,在这三年间,张宗昌虽然表面上很听话,但背地里也做些自肥的事情,比如说种鸦片烟敛财。(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事被人捅到了奉军高层,奉系参谋长杨宇霆就建议说这样的土匪兵,大帅每年拿上百万元军饷养着,却养了一群大烟鬼,最后形成的一件事,检阅部队,能留则留,不能留就裁撤。

局面对张宗昌已经很不利了,但是怕啥来啥,张宗昌的部队在检阅的过程中还真出了岔子。

当时数九隆冬,天寒地冻,高粱杆子杵在地里,被大雪埋着,一般都很难被发现,但是检阅部队的计划却是照常进行,由于检阅是随机的,就是你这边该做体操作体操,该打军体拳打军体拳。

检阅官员早一会晚一会肯定会来,张宗昌的部队在做匍匐的动作时,冻的僵硬的高粱杆子戳在当兵的身上,顿时就有人呲呲往外冒血了,张宗昌一看心疼了,张口就骂:“这鬼天气,是哪个狗日的指定的检阅计划!”


正骂的起劲,郭松龄来了,正想着怎么找茬,“茬”就自己找过来了:“你在骂谁?”

张宗昌急中生智:“那是俺的口头禅,俺谁也没骂!”

没想到郭松龄不依不饶,故意激张宗昌“我×你妈,这也是我的口头禅!”

张宗昌本来就窝了一肚子气,噌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手握着枪把,脸青一阵白一阵,忽然哈哈大笑起来:“你操俺妈,你是俺亲爹嘞!”愣是凭借着自己没皮没脸的神操作,把一盘死棋救活了。

第二次战争爆发,张宗昌作为第二军先锋直捣华北关口,恰逢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内部大乱,张宗昌趁势进击,收剿直系散落部队,势力一下子扩展了七八倍。

后来被张作霖改编为奉系的嫡系部队,张宗昌的“爹”从后来的结果上,叫的真不怨嘞!


历史三日谈


李牧肯定得排一个!赵国在长平之战损失了45万人,整个国家就剩军队4.3万人,16岁以上的男青壮年累计才7万多人,正所谓的要兵没兵要人没人。由于大量军力被用来防御中原战国的进攻,整个赵国北线几乎全部放空,只有不到1万五千人士兵。

李牧于公元前249年,长平之战过后的第十一年,这一年李牧接管了代郡的指挥权,开始了他的重整军备计划。李牧给赵王请旨,五年内代郡不给朝廷贡税,全部充作军资。李牧先把所有代郡人召回到关内,然后用这笔钱去组织人口开垦土地,整个代郡便开始了大生产计划。当时的代郡人口有20几万人,全部上阵,耕田种地,养马牧马。三年内便恢复了代郡的生产力。

而后李牧开始扩军,他用了两年时间征召了48000人入伍,这时候李牧有骑兵13000人,步兵50000人,总计63000人。同时不断的故意丢弃牛羊跟牧羊人让匈奴人抢掠,制造赵军无能的假象。

公元前244年,李牧组织骑兵13000人,步兵50000人,民兵20万人(代郡所有男女老少)然后放出大量牛羊和牧人诱敌深入。由于长达两年的麻痹佯装失败,匈奴单于得到赵军"溃逃"的消息后根本没有防备,亲率骑兵约10万人深入赵境。李牧开始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挡住骑兵冲锋路线;让弓弩兵滚石兵轮番投掷石头弓箭;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埋伏在后方。当匈奴军进入包围圈的时候,李牧乘势带领部队从后切断匈奴军归路,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战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李牧在歼灭匈奴主力后获得了十万匈奴兵的全部装备,从此赵国重新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