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醫頻道:常按摩這3個地方 祛溼又養脾

臉上油光滿面,還老長痘?可能是體內溼氣過重引起的。中醫有句俗話,千寒易去,一溼難除,說明祛溼這件事不是那麼容易的。溼氣不是簡單的吃點薏米紅豆粥就可以徹底去除的,就算稍微好轉了,但是隻要稍不注意,溼氣就會捲土重來。溼氣,被中醫稱作是溼邪,不僅會導致人的臉上變得油光滿面,容易長痘,對身體還有很多其他的害處。溼氣對身體還有什麼害處?溼氣重不重,或可以從三個地方就可以判斷。中醫有妙招,常按摩三個地方,有助於祛溼氣,調養脾胃。


中國網中醫頻道:常按摩這3個地方 祛溼又養脾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的溼氣是否過重?

首先,早起看身體的狀態。很多人可能早起的時候都會特別沒精神,多數是因為前一天晚上沒有睡好。但是還有很多人,晚上明明有很好的入睡,第二天起的也不早,但是還是覺得沒精打采的,渾身無力。整個身體都好像被什麼東西裹住似的,四肢得不到舒展。

其次,昨天剛洗好的頭髮,今天就變得很油了,好像好幾周沒洗頭髮似的;早上剛洗完的臉,還沒到中午,就變得油光滿面了,連化妝品都不敢用;不僅臉上開始長痘,胸前和後背也開始長痘,總是有種想撓的衝動。如果你有這些症狀,可能就是體內溼氣過重引起的。


中國網中醫頻道:常按摩這3個地方 祛溼又養脾


最後,解大號時看大便的狀態。有時候,一天能夠上兩次大號,但是解大便的時候,又總是有種黏黏膩膩的感覺,大便好像總解不乾淨。大便還老會粘在馬桶上,衝不下去,總是尷尬無比。這些都是體內溼氣過重的一個表現,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溼氣過重怎麼辦?中醫教你幾招,常按摩幾處穴位,溼氣不再來擾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隸屬陽明胃經。這個穴位在於小腿的外側,是外膝蓋眼下三寸的位置,是中醫調養身體,治療疾病最長用到的一個穴位。民間甚至有句話叫做,常按足三里,甚吃一隻老母雞,可見足三里穴的作用是很大的。


中國網中醫頻道:常按摩這3個地方 祛溼又養脾


經常按摩下足三里穴,不僅能夠調養身體,健脾養胃,最是能夠疏風祛溼。按摩足三里穴,調養脾胃,脾胃主運化水溼,脾胃的功能變化了,溼氣也就能夠被及時的運作消化排出體外了。疏通經絡,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曲池穴

曲池穴,隸屬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中的溼氣通常會淤積在這裡,經常按摩一下,有助疏經通絡,祛除腸道里是溼氣。彎曲手肘,橫紋頭凹陷的地方,就是穴位所在。經常按摩一下,清熱解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散風祛溼。對於緩解溼疹,也是有著一定的輔助功效的。

豐隆穴

豐隆穴的位置是在消退的前外側,在外部腳踝尖上八寸的位置上。豐隆穴比一般的穴位要更加的敏感,所以按摩豐隆穴時可能會有點微微的痛感。這個穴位,是人體脾胃的濁氣會停留的地方。經常按摩一下豐隆穴,有助於調理脾胃的經絡,疏通經絡,達到祛溼氣的目的。按摩豐隆穴,更適用於痰溼的人群。痰溼的人群,多數是比較肥胖的,食量還比較大,平時特別容易疲憊。


中國網中醫頻道:常按摩這3個地方 祛溼又養脾


溼氣對身體到底有什麼危害?

中醫稱溼氣為溼邪,覺得溼氣是萬惡之邪。因為溼氣是特別侵入人體的,而且溼氣從來都不會獨自存在。溼氣與寒氣相遇,就變成了寒溼。溼氣遇風,就變成了風溼。寒溼會引發炎症,風溼傷害關節,特別容易引發關節炎,導致一颳風下雨,關節就開始疼痛。

人體內的脾臟主運化水溼,如果體內的溼氣過重,就會加重脾臟的負擔。脾臟超負荷運作,容易受到損傷,溼氣會因此向下侵襲,導致女性出現宮寒的症狀,引發月經不調,白帶異常,還可能會誘發婦科病。


中國網中醫頻道:常按摩這3個地方 祛溼又養脾


溼氣過重,還會影響人體的循環代謝系統,內分泌變得紊亂,脂肪得不到有效的燃燒,整個身體都會變得浮腫。人體淤積溼氣,影響消化系統,溼氣會讓腸道變得不通暢。溼氣過重,還會影響細胞神經組織的活性,整個人都會變得無精打采。

祛溼氣是一件很持久的事情,在經常按摩以上三個穴位的同時,要多運動,飲食清淡,最好能夠戒菸戒酒。同時,最好不要居住在潮溼的環境裡,保持室內的通風。對於一些辛辣刺激的以及甜膩的食物,最好不要吃,容易加重體內的溼氣。

綜合:中國網中醫頻道、三九養生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