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戈随笔丨我有太极情,可以慰风尘

占戈随笔丨我有太极情,可以慰风尘

我有太极情,可以慰风尘

太极拳源远流长,数百年来经过各门派大师的不断钻研和推演,如今已各具特色。且今之太极拳种数量众多,涵盖了几乎适合所有人群的演练特点。这是一个适合全民习练太极的时代,即便不可能人人皆成高手,至少具备了人人皆可习练、养生的条件。

太极拳,综合历代各家拳法,同时又结合古代的吐纳术和导引术,吸取传统中医理论和华夏古典哲学,形成其缓慢、柔和、轻灵的特点,引导习练者内外兼练,修德养心。因此,能静心习练太极拳者,都是爱生活、尚文化,同时兼备良好克制力的人。

而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柔弱胜刚强”等拳理核心,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是以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最早提出太极的是《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

《易传·系辞》中又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秦汉之后,关于太极的记载,又现于各种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太极文化。

太极作为一种文化概念,讲究相生相用,辩证而独立。正因为有了太极这样一种价值观,中国历代庸君昏君不少,暴君却不多。

因此也几乎可以说,几千年来,正是由于太极理念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史、文学史,根植于古代上自王侯下至黎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才使得华夏文明延续至今。

南宋思想家魏了翁对太极的阐述尤其深刻:“一物一太极”。——每个人心里对太极的认识各有不同,因而每个人心中的小宇宙就包含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太极世界。也正因为如此,短短“太极”两个字,从武学上就能推演出如此众多的拳种分支,而各朝各代的文化名人从领悟上又各有体验。

三国大才子曹植说:“太极定二仪,清浊如以形。”——因为太极,始有清浊。

魏晋诗人阮籍说:“太极可翱翔。”——唯有太极,可让心灵自由。

南北朝文学大家庾信说得好:“归心游太极。”——他一个辗转南北的飘零诗人,惟将家愁国怨系于太极,才能疗愈亡国之痛。

唐代诗仙李白说:“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没有一份太极的情怀,云游四方,何以解忧?

宋代理学诗兴起,文化大家们对太极的见解尤其独到。

南宋大家杨万里就说过:“易中先自有太极,生天生地谁得知?”——这样一个与陆游齐名的中兴诗人,难免也会神往于天地之玄奥。

魏了翁则说:“太极分阴阳,物物具两仪。”——世间万物,都具备着阴阳属性。

到了元代,时事纷乱,文人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了。琴棋书画诗酒茶,无处不太极。

南宋元初的理学家熊禾,甚至连赏梅之际,也能悟出太极之道:“一枝一太极,静动常相随。”

而画家王冕则反向辩证地追问:“太极本一气,胡为两仪分?”

甚至连娱乐、针砭的元杂剧里,也有太极的身影。杂剧作家宫天挺就曾说过:“太极初分,剖开混沌。”

……

世间纷纭,诸事芜杂。唯时光与太极不可辜负。

常打太极拳,常修太极心。置身风尘中,心在纷繁外,自重自励,自强不息。

占戈随笔丨我有太极情,可以慰风尘

历代“太极”名句一览

太极定二仪,清浊如以形。

——魏晋·曹植《惟汉行》

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

——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芒芒太极,玄化烟煴。

——魏晋·陆云《征西大将军京陵王公会射堂皇太子见命作此诗》

归心游太极,回向入无名。

——南北朝·庾信《道士步虚词》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唐·李白《短歌行》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唐·陈子昂《感遇诗》

有人扶太极,惟岳降元精。

——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

虚形宾太极,携手行翠微。

——唐·储光羲《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谁能白昼相悲泣,太极光阴亿万年。

——唐·陈陶《洛城见贺自真飞升》

诚知通有日,太极浩无涯。

——唐·元稹《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

太极之年混沌坼,此山亦是神仙宅。

——唐·符载《题李八百洞》

寂寂凝神太极初,无心应物等空虚。

——唐·徐灵府《自咏》

春生从太极,化洽本周南。

——南宋·周必大《立春帖子·太上皇后阁》

水湛月明处,太极更无前。

——南宋·夏元鼎《水调歌头》

太极重开万物新,绍熙天子宴群臣。

——南宋·杨万里《正月五日以送伴借官侍宴集英殿十口号》

[原文刊载于《武魂·太极》2016年10月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