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冥想:禪修,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

“你的夢想是什麼?”在這個野心勃勃的時代,人人都追求著名利和成功。但你是否思考過,什麼才是成功的標準?事實上,擁有財富、地位、名望,並不意味著成功。擁有掌控自心的能力,內心時時安寧圓滿,這樣才能算得上成功。而透過禪修的力量,我們就能輕易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

正念冥想:禪修,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

什麼是禪?讓自己的內心遠離外在的紛擾,處於安詳平靜之中,這就是禪。坐亦禪,行亦禪,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事實上,這樣的境界任何人都可以達到,但經常有人抱怨說,自己心緒雜亂,無法進行禪修,其實,在你下定決心去做之前,你會覺得困難重重;一旦你下定決心,就會覺得那一點都不難。

禪修對調節身心大有裨益。如果一個人稍微有些禪定的力量,就不容易因為一點點事情而暴跳如雷,也不會因為無關緊要的事而焦慮不安,通過禪修的力量,我們的負面的情緒都能得以減輕。禪定可以讓心達到一種相對安靜的狀態,經常禪修的人能夠時常處於清淨調柔的狀態,在禪修方面時時串習力,禪修者的心態就能經常保持在快樂的狀態中,痛苦煩惱的狀態則會大幅度減輕。

所以,靜慮度非常重要,不管我們正處於在聞、思、修的哪個階段,最好都要結合相應的禪修。我們不但要把平時聞思的教義串習到自相續當中,同時也需要一些禪修的方便。

正念冥想:禪修,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

禪修並不完全是打坐,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這並不叫禪修。禪修有止和觀兩部分,修法也有安住修和觀察修兩部分。從聞思教義的角度上來看,我們平時在聞思和了知法義之餘,也應該有一些觀察修。我們經常在觀修的無常和菩提心,其實都屬於觀察修的範圍,即先讓內心保持寂靜的狀態,然後再反覆地去觀修法義,之後在心裡真實地生起萬法無常、輪迴痛苦的理念,乃至於真實地生起慈悲,這樣的修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調治我們自身的煩惱。

既然禪定如此重要,那麼修行人修持禪定需要具備哪些順緣呢?首先,從外境上來講的,我們在修習禪定時需要遠離散亂、依止靜處。人生無常、暇滿難得,雖然大部分佛弟子都處在世間憒鬧的城市當中,但我們還是要好好思考一下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在自己有限的時間裡,應該把修行擺在最主要的位置上,該聞法的時候就要把其他的萬緣放下,好好地去聞法;該做事的時候,就要把萬緣放下,好好地去做事。

正念冥想:禪修,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

遠離散亂,依止靜處,這就是修禪定需要注意的第一個方面的事項。下面我們再來看第二個方面的要點,遠離親友。

曾有人說:“獨自一個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緣,三四以上貪嗔因,故吾獨自而安住。”對於初學者而言,如果不能捨棄一切的嘈雜和散亂而依止寂靜處,則不能在相續中生起禪定,所以捨棄散亂十分重要。所以我們首先應當思維:聚散是無常的,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凡是聚集皆是離別的本性,父母、兄弟、夫妻、親友,甚至是身肉也終將分離,既然如此,那麼我們貪執無常的親友又有何用呢?如此思維後應當恆時獨自靜修。

修習禪定的人需要遠離對親友、父母、夫妻、兄弟等牽牽絆絆的耽執,這是修寂止的前提和善巧方便。如果對親友過於耽執,心裡一直牽掛著父母兄弟夫妻眷屬等等的話,修禪是很難有進步的。

正念冥想:禪修,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

在家人對這個問題覺得比較麻煩,因為在家人跟出家人的身份畢竟是有區別的。出家人完全捨棄了世間的所有牽掛,很清淨,再不用謀求生活和維繫親戚之間的聯繫。對出家人來講,這就是自己的本份,但對大多數在家居士而言,他們或者會問:“出家人拋家舍子遠離親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他為什麼一定要以遠離親友的外相來走修行這條路?原因在哪裡?”對這個道理我們要弄明白。為什麼呢?因為六道當中的父母兄弟、夫妻親友本身就是無常的本性,現在與自己很親近的親友,將來也可能變成怨敵。

也許有人會質疑,修習禪定需要遠離親友,這恐怕是不對的吧,因為佛教裡面還講究要孝慈父母、養護子女。當然,對於這一條,佛教裡面、經教當中也有很多。比如,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修習大悲空性藏,其中有一條是“如果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事,與實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如果你能照顧、呵護久病的病人,以及對自己具有恩德的父母,甚至能照顧遠方的客人,這就如同修習空性大悲藏。

正念冥想:禪修,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

那麼,前後這些說法是不是有所相違?並不相違!對這個問題,是在家居士尤其應該思考的。所以,學習任何一個法要圓融,不要過於偏激,事實上,遠離親友可以分為兩種,即外相的遠離和內相的遠離。

所謂外相遠離,就是我們的身體直接跟親友徹底分離的狀態,自己完全拋棄親人、舍離故鄉,到沒有人認識你、沒有任何牽絆、沒有任何世間關係網的環境當中自己去精進修持。這是從外相的角度上來講的。

然而,遠離親友真實的核心並不單是從外相上來建立的,而是從內相上。所謂的內相是指內心當中遠離對親友的耽執,這個才是真正已經現前了遠離親友的相,其核心是在內相上面。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要斷除對親友的執著心,這個才是真實遠離親友的目的。

假如一個人外相上有了遠離親友的相,內心當中卻沒有斷除對親友的耽執,那他並沒有獲得修習禪定所需要的第二個順緣——遠離親友。反過來,如果有個人雖然外相上沒有遠離親友,但是他的內心中卻已真實斷除了對親友的耽執,那麼,他就具備修習禪定的第二個順緣,也就是遠離親友的相。

正念冥想:禪修,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

還有一點,假如看到一個人在外相上遠離了親友,能不能斷定說他就真實地斷除了對親友的執著?不一定。很多經教(比如《般若攝頌》、《三十忠告論》)當中也都以一種呵責的方式講到,有些長年累月呆在寂靜地的修行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拉攏眷屬、耽執親人,對家裡人和所有瑣事都放不下,就像自己在家時一樣來參與俗世,這並不是源於大悲心,而是源於牽掛的心態而放不下。這實際上就屬於身寂靜而心不寂靜,身體處在寂靜處,心還處在紅塵中。這樣的修行人也是比較失敗的修行人,對走解脫之道來講是沒有什麼太大利益的。

所以,具有遠離親友的外相,不代表相續中就有內相上的遠離。反過來講,如果我們內心真正有了遠離親友的相,那麼,不管外在顯現遠離還是沒有遠離,都已經是無利無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