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魔力侠曹操


如果不是韩先楚将军置个人生死和军事荣誉于度外,力排众议,在没有海空军配合下,率军跨海收复海南。我国可能会有两个“台湾”。那样的话,别提什么西沙,南沙了,整个南海都不是我们的了。

收复海南岛战役正式开始时是在1950年4月16日,于同年5月1日结束,海南岛全境解放。而1950年5月金日成访问我国,我们才知道朝鲜要行动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第七舰队隔断台湾海峡。

如果,不是韩先楚“一意孤行”,坚持不将战斗延期,美国可能连琼州海峡也给封锁了。

在收复海南之前,两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众人心头。

1949年10月24日晚,三野第十兵团下属的28军调集三个团九千余人作为第一梯队,向大金门岛发动进攻。25日凌晨1点30分,我军第一梯队开始在金门登陆。金门岛上的4万国军,依靠工事和炮火优势,对我登陆军队展开猛烈阻击。而此时,隔海相望的我军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第一梯队血战优势敌人。这是因为,我军船只不够,所有船只都被用到运送第一梯队了,这些船去了就没再回来。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第一批登陆的9000多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余下的被俘。

此战,是解放战争中,我军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战例。

而且,在金门战役之后,我军在11月攻击登步岛也同样遭受了失利。连续两次登岛作战失利,实在是影响士气。

所以,等到四野准备发动解放海南岛战斗时,毛主席专门发电报要求四野向三野调查渡海作战经验,避免重蹈金门覆辙。

在毛主席,四野司令部的林总,广东军委的叶帅,15兵团司令邓华等领导都主张推迟收复海南岛的情况下,韩先楚作为军长,却多次请战。

当时,国军在海南岛的最高指挥官是薛岳(薛伯陵)。他手下有10万人,分成四个战区。国军在海军舰艇50艘、空军飞机45架的支援下,组成了所谓海陆空立体防御。薛岳对此防御非常得意,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其为“伯陵防线”。

而解放军一方是四野下属的第四十、四十三军,以及加农炮兵第二十八团、高射炮兵第一、九团及工兵一部,共计10万余人。不过,我军没有登陆舰,主力船只都是木帆船,还有少量木帆船加个发动机改成的机帆船。木帆船没风的话,是走不动的。

当时,我军的作战计划是,利用海南岛本地的琼崖纵队(16000游击队员)配合,先偷渡过去两个加强营和两个团。然后,军级领导亲自上前线指挥4万人组成的主力部队,带着3天物资,强行登陆。这样,就算遇到敌人顽强阻击,我们还有3天时间组织后援。(这是吸取了金门战役教训,不要各自为战。)。

1950年1月10日,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指示,将进攻时间由“春节”推迟到“争取春夏两季解决海南问题”。

1950年2月1日,叶剑英在广东军政委员会上,传达毛主席指示,宣布战役发起时间推迟至6月份。(真要是推迟到6月份,朝鲜战争也快爆发了。而且,4月份的季风是顺风顺水,过了4月,只能等9月了。那时候,真的没机会了。)

2月9日,邓华任司令开会时,传达的意思为“6月份不一定行,年底之前解决就不错。”

(韩先楚,毛主席)

当时,对于这个命令,负责强攻海南岛的40军和43军的态度完全不一样。43军军长回去以后就把推迟的消息传达下去,部队也松懈了。而40军军长韩先楚却压下了这个消息,让军队照样训练。

3月20日,韩先楚将军主动请战。必须赶上4月份的季风,不然,夜长梦多。5个月后,还不知道什么情况。不能等到9月!韩先楚的请战电报上去以后,没有任何回复。

3月31日,韩先楚以40军党委名义致电15兵团,再次请战。依然没人理会。

4月7日,韩先楚一个人名义,分别致电15兵团、四野、军委,要求立即发起海南岛战役。韩先楚的电报是这么写的:“如43军未准备好,愿率40军主力渡海作战”。

此时,40军内部,也没人支持韩先楚了。而且,很多战士因为前两次登岛作战失败的例子,也有了畏战情绪。就连40军参谋长宁贤文这样的高级领导,为了不上海南岛前线,竟然把自己弄伤了。

当时,宁贤文说是特务把他打伤的。可是警卫员说“我可以保证首长不被特务打伤,可我不敢保证首长自己打伤自己──我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拿石头砸自己的脚呀?”

4月10日,韩先楚的多次请命,终于说服了林彪。林彪说服了毛主席。韩先楚终于等来了进攻命令。

4月16日,海南岛战役开始。由于43军以为作战推迟了,训练不足,第一批次只凑出一个半团。而韩先楚的40军一下子拿出6个团!同时,韩先楚本人也是军级领导中,第一个登上海南岛的。

(当时,很多团级甚至军级以上干部都不想第一批次登岛。都怕跟前两次金门和登步岛战役一样,白白牺牲了。韩先楚在组织第一批次指挥部时,让踊跃报名,没人响应。甚至,在开战前,部分团级干部,在临上船时,找个理由溜走了。正是他们的衬托,才显出韩先楚将军的伟大!)

4月17日凌晨3时,40军的木帆船战胜国民党战舰,顺利在滩头登陆。韩先楚将军带头冲锋时,幸好被部下及时发现,一个连的战士死死的将他按在一块石头后面,不准他冲锋。

三天后,薛岳的防御体系被韩先楚打碎。22日下午,薛岳坐飞机逃离海南。

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

后来,毛主席把韩先楚放到福建当书记了。毛主席估计是想让韩先楚这样的猛将在福建震慑对面:这个人曾打下来海南,现在,他就在你们对面守着你们!

有韩先楚将军这样的猛将,实在是国之大幸!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齐白石的死因?大家都知道,齐白石喜欢画画,还是个大艺术家,但他感情生活更传奇,其实就是个色鬼。57岁纳妾18岁的胡宝珠,他83岁时胡宝珠难产而死。85岁要续弦,92岁仍喜欢看漂亮美眉,93岁吵着要结婚,对普通人来说是伤风败俗,老不正经,但别人会画画呀,所以这叫雅兴,甚至成为一桩美谈。



家人给他介绍44岁女人,他说“太老了”不要,后来给他介绍了个22岁女演员,老先生很高兴,准备筹办婚礼,却突然去世,因此他的死是因为寿元到了,还是乐极生悲激动而去。


我是炮泡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体中国人民,迎来了八年艰苦抗战的胜利。那时候全体中国人民正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之中。


殊不知,这时候蒋介石已经秘密把自己的部队,运向了全国各地。

蒋介石的心思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做法很明显,就是抢人,抢地盘。发动内战,一举歼灭中国共产党,然后,好实现他的独裁统治。

但是,这个时候,蒋介石还不能主动挑起内战。

因为抗战刚刚胜利,人民不想再立刻卷进炮火当中。他不能违背民心,否则,激起民愤那就得不偿失了。

而且蒋介石也心知肚明,当时全体中国人民的意愿,就是呼吁国共两党开始合作。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提出了一个细思恐极的大胆想法。

这个想法就是邀请中共的领导人,到重庆谈判。

为什么说这个想法是细思极恐的呢?

因为蒋介石的这个谈判,是不怀好意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极其著名的典故,叫做鸿门宴。

蒋介石深知历史典故,他笃定这时候让毛泽东来重庆谈判,考虑到个人的安全问题,毛泽东肯定不敢前来的。

万一毛泽东不敢来的话,他就会大书特书,把全部的责任推给共产党,给全体中国人民说,是共产党不想和谈,所以,他就可以以此为由,挑起内战,对中国共产党发动战争了。

蒋介石走的这一步,自认为是走的比较高明。但是,他这也太小瞧毛泽东了。

毛泽东也是熟读兵书,深知典故的人,蒋介石的内心想法,蒋介石的阴谋诡计,他岂能不知道。

为了不至于让蒋介石的奸计得意实现,毛泽东力派己见,不顾其他人的反对,依然决然的选择去了重庆和蒋介石谈判。

当时陪同毛泽东前去的是周恩来,王若飞,叶挺等人。

你看蒋介石这种用心是不是细思极恐呀,毛泽东也不是不知道,此次前去凶险万分。但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他不得不去。

毛泽东的到来,令蒋介石大跌眼镜,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一件事。

因为他料定毛泽东不敢来,所以,蒋介石也就没有准备和谈的稿件了。正是因为准备的东西,一点都不充分。所以,谈判才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好不容易谈判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这个和谈的双十协定,最终还是被蒋介石给撕毁了。

蒋介石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本性,他率先挑起了内战。

事实证明蒋介石是错的,因为他最终失败了,正是因为他的做法没有顺应民意,所以失败了,这当然也是必然的了。


史学达人


历史上细思极恐的事件多了去了!仅以中华“金瓯无缺”这一点来看,很多事情,真的是中华民族之大幸!

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海上领土,这些国土只有最小的渤海是内海,其他都是外海,与其他国家共享。那么,我们是如何在海空军不发达的情况下捍卫海洋主权呢?

听我给慢慢讲:

1,力排众议取海南岛!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军掌握大陆大部分土地,大局底定的情况下,我第三野战军一部在金门战役中被歼灭两个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足够强的海空军实力!

当时,蒋介石反动集团,据守台湾岛和海南岛,加上美军的海空军掩护,俨然对我大陆形成了c形包围。解放军能否实现解放全中国的梦想,在很多人那里打上了问号。

当时驻扎雷州半岛的40军和43军,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兵团司令邓华。当时的情况是,毛主席代表的中央军委、林帅代表的广州军区、甚至邓华所属的兵团很多指战员,对解放海南岛持慎重态度,只有40军军长韩先楚,不顾个人荣辱,多次请战,战役终于打响。

韩先楚面对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素有“老虎仔”之称的薛岳。薛岳在海南岛部署10万大军,建立起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号称“伯陵防线”。薛岳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海南岛,看起来真的不可战胜吗?

渡海作战、登陆作战,这对于半辈子都没见过大海的四野战士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人民的呼唤、祖国的号召,让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没有运兵船,就用木帆船,没有登陆艇,就用小舢板,甚至,战士们把野战炮步兵炮安在了船上,成了木制的小炮艇。

高昂的士气,克服了简陋的装备带来的困难。1950年4月16日,我军发动强攻,一个星期占领海口市,再一个星期解放全岛,国军被歼敌3.3万,而我则伤亡4500人。薛伯陵的伯陵防线,在人民子弟兵那里如土鸡瓦狗般脆弱!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韩先楚将军多次请战,中央军委当机立断,等到美军开过来,等到朝战爆发,解放海南岛真是遥遥无期了。

2,当机立断收复西沙群岛!

1950年,我军用木船、帆船、土炮艇赶走了炮舰飞机无数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海南岛,却因为没有新式海军和空军协同,只能眼睁睁看着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侵占我南海岛礁。

到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逆转,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终于结束了对我国长达20多年的封锁围堵和孤立,开始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而美国也因为陷于越南泥潭终于决定撤军,美军离开西沙群岛,我国收复西沙群岛的窗口期终于打开。

虽然比起20年前,我军的海空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是我国海军南海舰队仅有几艘百吨级护卫艇、猎潜艇和扫雷艇能到达西沙群岛,至于空军我们的歼6在西沙上空只能留空10分钟,作战能力十分有限。而南越政权则得到了美军留下的大量舰艇和飞机。在西沙,我军依旧处于劣势。

和当初的海南岛战役一样,解放西沙,有困难克服困难也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974年1月,面对越南对西沙的侵占和对我国渔民的炮轰,我军毅然发动自卫反击,1月19日,西沙海域4个多小时激战,南越10号舰被击沉,驱逐舰4、5、16号被击伤后逃逸。1月20日9时35分,我南海舰队步兵分队,向被南越军队侵占的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逐岛发起攻击,下午14点,三岛获得解放。

当初没有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南海舰队坚决消灭来犯之敌,西沙群岛现在怎么样,真的很难说。

3,中国海军奋起反击捍卫南沙主权!

西沙海战中,暴露出我国海空军装备上的巨大劣势,要想强国强军,必须改革开放,走精兵路线!到80年代,南海形势继续恶化,完成统一的越南彻底倒向苏联,在陆上入侵我国云南广西等地,在海上继续霸占西沙、南沙等岛屿拒不归还。

抗美援越时期,北越政府明确表示西沙、南沙是中国领土,可是当北越吃掉南越,完成统一后,却不认账了。尤其是苏联驻军金兰湾后,越军更加嚣张。1987年,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我国在永暑礁筹划建立74号海洋观测站。此时的越军,对我永暑礁建设进行骚扰和侦察,甚至登陆对抗。到1988年,越南军队连续侵占了我南沙群岛中的西礁、无弋礁、日积礁、大现礁、东礁等5个岛礁。我南海舰队忍无可忍,发动反击。

1988年3月14日8点10分,越军与我军在南海赤瓜礁相遇。8时47分越军打响第一枪,我军舰艇还击,9分钟后,敌604船起火下沉,赤瓜礁越军投降。几乎同时,鬼喊礁、琼礁的越军也与我军交火,均被打败。

南沙海战,我军收复9个岛礁,仅有1人因走火受伤,而越军则死伤300人,被俘虏40人,舰艇被击沉两艘,重伤一艘。

如果没有1988年南沙海战中我军坚决回击英勇作战,很难想象今天的南海是什么样的状态。

反观东海,抗战胜利后蒋政府放弃对琉球的主权要求,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作为,留下了无穷的祸害。


历史知事


历史上,有些事,恐不恐怖不知道,让人乍舌还是算的:

1,王莽的头盖骨居然被后世帝王收藏了快300年了,从东汉一直到晋惠帝时。

公元23年,绿林军杀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商人杜吴所杀,尸体被士卒分尸,百姓争食其舌头。其头骨经过处理后被光武帝刘秀收藏在武库,一为炫耀功绩,二是为了警示:这就是乱臣贼子的下场。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着火王莽头骨也付之一炬,这倒霉的仁兄的头骨才得安息解脱。


2,赤眉军掘西汉帝陵,吕后尸体被侮辱。

此事在在后汉书里确有记载,在列传的第一篇里就有。原文是“…至阳城、番须中,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吕后死时都61了,赤眉军这等行径着实是不堪入目。

3,黄巢大军拿人当军粮。

说的是黄巢大军军中缺粮,于是就把人当粮食来吃,新旧唐书和资质通鉴里就有相关叙述,说是还造了碓臼,把人丢进去,连皮带肉骨头什么的整碎了吃。这吃法,有点吓人,但回头一想,不会是为了抹黑才写成这样吧,不过一想起后来岳飞军队也有吃敌军尸体的事,我又对黄巢大军吃人之事多了几分猜想。

4,南朝刘子业,荒淫无度,乱伦令乍舌。

刘子业的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是卫将军何瑀之子何迈的妻子,结果被刘子业看上了,召进宫然后被强行霸占。而且刘子业还与自己的亲姐姐山阴公主刘楚玉耍在了一起,啧啧,实在是…



那年那兔这些事


1950年的广州,有座名闻遐迩的广州中央医院。


当时解放海南岛以及收复东南沿海岛屿的战斗异常激烈,只有在战斗中表现最勇敢的伤员才有机会来这里治疗。但恐怖的阴云笼罩在这所医院上空。

曾献余,一级战斗英雄,手术后输血时被人拔掉了输血管,最后伤重不治。

曾明涧、段雨东当时只有十七岁,在解放嵊泗列岛时,负伤后把肠子缠在枪托上继续战斗,他们所在部队的首长含泪请求医院的工作人员:求求他们一定要把这两个战斗英雄救活,因为他们太年轻了,手术后在特护病房,他俩被人用被子蒙头,因窒息身亡。


杨仲明,1933年参军,立过六次大功,在轮椅上被人从三楼上推下去,造成严重脑震荡,当场死亡……。

一起起血淋淋的谋杀案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惊动了高层领导,一个专案小组悄然组成,经过严密的调查。

一个刚满22岁,叫傅亚蓉的漂亮女护士进入了专案组的视线,可就这样一个单薄瘦弱的年轻姑娘,又怎么能下此毒手。

后来顺藤摸瓜,发现这个女孩儿喜欢音乐,西洋文学,而x光室四十多岁的孔钰有过留学经历,是傅亚蓉心目中的偶像,两个人经常厮混在一起。



再后来又发现还有几个女护士也和孔钰有染,一个犯罪团伙浮出水面,从医院的主治医师到茶炉工一共20多人,先后直接害死了100多个战斗英雄。

有关部门从他们手里缴获了大批武器。这个搞得医院人心惶惶的团伙,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花近高楼1


要说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其实在《资治通鉴》上有很多,很多事情看着莫名其妙,但是细细思量之后,不觉惊出一身冷汗,书里面对人性的诠释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不能不佩服。在这试举个例子!



军神吴起在历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是个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可就是这么一个厉害人物,却败在一个看是无害的阴谋之下。

《资治通鉴》中记载:周安王姬骄十五年(公元前387年),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試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这段是什么意思了?就是说吴起在魏国帮忙变法,时间久了很有成绩,魏相公叔痤害怕吴起会取代他的位置,就想害吴起,公叔痤的门客就跟他说:“搞吴起很简单,吴起这个人能力很大,只不过自视甚高,太过刚强 ,您可以先去找魏王,跟魏王说:吴起是个大大人才,只不过咱们魏国庙小,怕吴起这尊大神不会安心留在这,大王何不招吴起为驸马,以安其心。如果吴起没有久留魏国的心,肯定会推辞,那样就要小心吴起会为他国所用,好早做准备!”

门客又跟公叔痤说:“您在找魏王提议赐婚之前,先带吴起到府上来赴宴,你交代夫人在宴会上尽情的折辱您(公叔痤夫人是个公主),吴起看到公主对您这般野蛮,一定会觉得魏王的公主都是如此刁蛮,必定会拒绝魏王的赐婚,这样他就中计了!”

公叔痤照门客所说行事,吴起果然拒绝了魏王的赐婚,魏王见吴起拒绝赐婚,对吴起也起了疑心,但是还不是完全相信,吴起回府越想越不对,害怕魏王对他动了杀心,于是逃奔去了楚国!

这里面让人细思恐极的是什么?就是这个门客权谋的高明:

  • 没有副作用,如果计谋不成功,不会对实施计策的人造成什么反噬!
  • 看不出破绽,整个实施过程都是在人之常情的范围,没什么反常现象,看着一切都很平常,丞相请官员到府里吃饭是人之常情,跟君主提个善意的提醒和建议也是人之常情,而阴谋就藏在这寻常之中,让人无法提起警惕!
  • 吴起如果真娶了公主,就算是吴起有一天凌驾公叔痤之上,那么公叔痤请吴起吃饭也是为了增加感情,而且嫁公主是公叔痤的提议,吴起对公叔痤自然心存感激。这对于公叔痤也是有利的!
公叔痤门客在这计谋当中,只是用了看似无害还具有善意的提议,然后演了一出戏,就让魏王和吴起掉入其中,这就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谋藏在最常见事情当中,最容易得逞!

《资治通鉴》中关于权谋的故事很多,是研究权谋者取之不尽的源泉,看资治通鉴就是了解人性,读懂了人性,在生活当中必然会有极大的优势!


挚滗画畫紅尘


解放战争中,粟裕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歼灭华东战场国军战斗力最强的整编七十四师,虽然最后取胜了,但粟裕后来回忆起来,对这一仗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是险胜,稍有不慎,华东野战军就有全军被国军包了饺子的危险。

当时的华东战场的基本态势是,原本由粟裕率领在苏中作战的华中野战军已经退到山东根据地,与山东野战军会和,改称华东野战军,下辖十个纵队,由陈毅、粟裕统一指挥,全军总计约有二十七万人,在山东仍然处于内线作战的态势。而在华东战场的国军总计三个兵团24个整编师(军),总计约45万人。

在华东战场上的国军中,整编七十四师和第五军、第十八军是国军五大主力,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也都是装备比较好、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加上王耀武在济南的部队,在华东地区对华东野战军进行重点进攻,解放军不断后撤,解放区日渐缩小,只剩下方圆不到一百公里的狭小区域。

这时候,解放军急需打一仗来打破国军的重点进攻。但战场态势对解放军非常不利,国军在发起进攻之后,逐步对解放军形成了弧形包围圈,而且一改之前主力部队孤军冒进的打法,改为稳扎稳打,哪怕每天只前进五公里、十公里,战线也要保持得非常紧凑,友邻部队之间联系始终比较紧密。

一开始,粟裕计划歼灭王耀武手下的军队中的一部,但王耀武反应很快,发现形势不对,立刻命令部队后撤了。粟裕分析战场态势之后,认为围攻解放区的部队中,只有整编74师比较突出,有可能分割出来,包围歼灭。整编74师是围攻解放区的尖刀部队,位置居中,略微靠前,与两翼的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之间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距离。

决心先打整编74师之后,粟裕将华东野战军十个纵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穿插分割,承担阻援任务,一部分包围和歼灭整编74师。只要能够先打掉整编74师,国军的弧形包围圈就会被打破,山东战场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但如果在包围之后不能迅速歼灭,国军其余部队迅速救援,就会将华东野战军全部包围起来,态势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国军此时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但解放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各部队相互之间比较团结,执行任务比较坚决。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是委员长爱将,恃宠而骄,一直不把其他友邻部队放在眼里,尤其是和他的上级汤恩伯、和他同属汤恩伯指挥的李天霞,他都非常反感。只有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他关系相对好一些。

国家的另一个缺陷在于,虽然他们拥有坦克、飞机、轻重火炮等现代化装备,但军队素质本身仍然是比较低劣的,对这些武器也不太会使用,装备优势经常发挥不出来,而且会变成他们的累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国军只会把坦克当成会移动的火炮使用,而无法把它的威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尤其是这些武器都需要汽油才能运转,因此一旦离开后勤基地,物资补给被切断,这些武器就会变成彻彻底底的累赘。而且,当时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道路、桥梁都难以承载这些武器的大规模运动,一旦陷入湖泊、沼泽比较密集的地区,道路泥泞,国军就只能放弃这些重武器,才能继续前进和作战。

巧合的是,整编74师刚好碰到了连续下雨,道路泥泞,张灵甫于是下令放弃重武器,基本上只携带了轻武器。而在发现自己已经被华野包围之后,张灵甫并没有向后撤退突围,而是且战且进,转移到了孟良崮,企图占领高点后固守待援,等待援军。但他到了孟良崮之后才发现,孟良崮的条件完全不具备固守的可能,连水源都无法解决。

国军也曾试图空投物资给张灵甫,但因为张灵甫的部队没有重武器,所以阵地很快就被压缩到一个很小的区域,飞机空投也不准,大多数直接空投到解放军阵地上去了。张灵甫指望的援军是离他最近的整编二十五师和整编八十三师,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向能够突破解放军的阻援阵地,就可以把张灵甫解救出来。但前提是他能够坚持到他们攻破解放军的阻援。

黄百韬得到救援张灵甫的命令后,进攻是非常积极的,全力攻击,一度打到离被包围的整编74师只有五公里的地方。李天霞因为和张灵甫有争夺整编七十四师师长的宿怨,之前与张灵甫关系也比较紧张,所以进攻并不积极,只是应付差事。所以,虽然国军统帅部命令华东战场的国军全力救援,但实际上比较卖力的只有整编二十五师。

更重要的是,整编二十五师还未突破解放军的阻援阵地,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就已经被全歼了,张灵甫本人也死了。因为整编七十四师当时轻装转移,所以缺乏固守阵地的重武器,物资也很快就断了,粮弹皆绝,士气瓦解,解放军发起总攻之后,很快就解决了战斗,没有给国军其它部队救援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而到了豫东战役的后半段,粟裕一度包围了黄百韬的整编二十五师,前面进展也是比较顺利的,但周围的国军救援比较积极,尤其是胡琏,杀了个回马枪,华野猝不及防,兵力不足,最后只能撤离战场,没有在豫东战役中消灭黄百韬。黄百韬之所以能逃出生天,除了胡琏救援积极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黄百韬并没有丢掉重武器,能够在解放军的包围圈中固守待援。


萧武


每次提到历史上那些细思极恐的事件,小编首先想到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说的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因为正是这样一句话,给了燕王朱棣一道免死金牌,从此得以在战场上开挂,不断穿梭于万军之中而毫发无损。因此,朱允炆这句看似脑子短路的话,无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最后的失败。

过去,我们的史书总是习惯性的把建文帝塑造成一位个性格儒弱的皇帝,并把其靖难之役中的失败归咎于这样性格缺陷。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去了解朱允炆前期的削藩行动,就会发现朱允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儒弱。

实际上,真实的朱允炆一点都不儒弱,反而是一个杀伐果断,行动迅速的皇帝。

因为,朱允炆的削藩计划早在他登基之前,就已经着手筹划了。公元1398六月(洪武三十一年),才刚即位两三个月的朱允炆便雷厉风行的动手削藩。他首先以周王次子举报父王谋反为借口,把周王废为庶人,并将其全家统统押解抵京。须知道,那时周王次子才十岁,这样的告发借口,显然相当的牵强,朱允炆这么做明摆是”欲加之罪“。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紧接着,朱允炆又以湘王朱柏被人告发谋反为由,即刻传召朱柏。有了周王的前车之鉴,朱柏因此而害怕得在自己的王宫中自焚而亡。

从朱允炆削藩的种种行径上看,丝毫看不出朱允炆有半点的儒弱。他对待自己的皇叔们都能如此凶残,反倒颇有点朱元璋的作风。

言归正传,既然早在朱棣起兵以前,就已经有藩王因削藩而丧命了。也就是说,建文帝朱允炆其实早就背上了”杀叔的罪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杀叔的罪名“早已背上,后来在面对燕王的叛乱时,朱允炆又为什么要说“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呢?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还真的细思极恐。按理说,既然朱棣都公开造反,朱允炆又怎么可能会保全他的性命呢?

但是,朱棣毕竟是自己的皇叔,而且他又是打着”靖难“的旗号。因此,朱允炆又不能明目张胆的下格杀令。因此,朱允炆的“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这句话,不过是一句客套话而已。其实,他的意思不是说不能杀死朱棣,而应该是要让朱棣死得不太明显,从而能让自己有借口洗脱杀叔的罪名。

但问题是,朱允炆手底下的人居然曲解了这句话的真实意图。而到了前线,李景隆这些前线将领更是把这话当作圣旨,坚决执行到底。这无疑就等于给了朱棣一块”无敌护身符“,使他得以在战场上刀枪不入,自由穿梭于万军之中而来去无损。

如果我们再结合前敌总指挥李景隆的举动来思考,那就更加可疑了!

其实,作为大军统帅的李景隆,如果他能理解清楚建文帝这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背后的真实含义。那么在战场上,朱棣即便死不了,应该也不至于敢如此嚣张才对。然而,李景隆却如实的执行这句话的表面意思。

按理说,李景隆怎么说也是明初名将李文忠之子,可谓将门虎子,自幼接受良好的军事和政治教育,袭爵曹国公,并且多次奉旨出京练军。这样一个人,不应该是一个水货。

再说,当朱棣一听说是李景隆统兵时,即便是敌众我寡的劣势下,他都敢直接断言官军必败。而最后,李景隆又真是每次都如朱棣所说的那样,一次又一次的大败而归,硬生生的坑掉了建文帝的数十万军队。

更可疑的是,到燕军兵临城下之际,李景隆直接就打开金川门投降。而且燕王朱棣即位后,论功行赏时,李景隆居然被封为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

所以,如果我们再往深的去思考。那么,李景隆恐怕就是朱棣的卧底,是他把建文帝给直接坑死了!



这些历史要读


大名鼎鼎的吕后,极有可能是死于狂犬病。

(刘邦和吕后)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这位执掌天下15年的传奇女子,享年62岁。吕后不甘心,天下应该是吕家的。病危之时,吕后还下令让侄子赵王吕禄当上将军,统领北军。侄子吕产,统领南军。

临死之前,吕后还念念不忘的对两个侄子说,自己只要一死,就有可能发生兵变。两个侄子一定要牢牢掌握军权,不能有半点放松。可见,吕后若是不死这么早,天下会变成什么样还真不知道。

《汉书》对吕后之死说的很简单,就是病死了。


但是我们再看看《史记》,有这么一段话:“三月中,吕后祓,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

“祓(fú)”的意思到河边斋戒沐浴,祈福避灾,这是古人一项传统习俗。就在吕后病死之前的三月中旬,她按照习俗,也来到了河边祈福。

在回来的路上,忽然遇到一个像狗一样的东西忽然扑到了吕后的腋下,转瞬之间又消失不见了。吕后回宫之后,立刻让人卜卦。占卜的就说了,这一定是赵隐王刘如意在作祟!从此之后,吕后就腋下生病,逐渐加重。

(影视剧里的刘如意)

先说说这个赵隐王刘如意,他是刘邦最宠爱的儿子,是和戚夫人一起生下来的。从一开始,刘如意就比吕后的儿子刘盈强很多,对吕后母子俩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刘邦死后,吕后立刻找机会毒死了刘如意。

所以,这里占卜的人说是刘如意作祟,其实是说刘如意的鬼魂来报复了。但是,我们知道鬼魂报复这种事,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吕后之病的根源,就有可能是那条狗了。三月中旬被咬,到八月一日病死,四个月的潜伏期,狂犬病发,完全有可能。

更有利的证据是,后世王充在《论衡》当中,提到了吕后病发时的场景,“吕后且死,妖象犬形也”。死的时候就像疯狗附身一样,那应该是狂犬病无疑了。

为什么说这件事情细思极恐呢?

因为被疯狗咬,患狂犬病而死,真的是非常非常小概率的事情。吕后出门不可能只有自己一个人,一定是前呼后拥一大群。染上狂犬病的狗也不是到处都有,可偏偏就有那么一条,偏偏这几天发病了,偏偏就冲进了吕后的队伍当中,偏偏就抓伤了吕后……

这是多大的巧合啊!

若是吕后没有被野狗所伤,没有患上狂犬病,那凭借她当时的权势,再多活个十年八年,汉朝会不会变成吕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